『壹』 石油七姐妹的形成發展
石油「七姐妹」即七大石油公司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七姐妹」初步形成(19世紀70年代—20世紀20年代)
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泰特斯維爾的石油溪旁誕生了美國也是世界的近代石油工業。1870年出現了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不到20年,標准石油公司成為美國第一家行業壟斷性的石油托拉斯——標准石油托拉斯,也是世界第一個石油「巨頭」。19世紀80-90年代,美國的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70%~80%,而標准石油托拉斯控制著美國30%的石油產量、80%以上的原油管道運輸以及85%以上的石油煉制和油品的生產、出口。它在美國本土各州建立了地區性子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龍當初就是標准托拉斯(公司)在新澤西州、紐約州、加利福尼亞州的子公司。
標准石油公司的壟斷,引起了政界、媒體界的不滿,從19世紀90年代起,標准石油公司不斷受到訴訟。1911年,在羅斯福總統的主持下,美國最高法院裁決標准石油公司解體為各自獨立經營的34家地區性、專業性子公司。
分離出來的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繼承了標准石油公司一半的資產,仍然是美國第一大石油公司。它的下游(煉制和銷售)業務很強,而上游(勘探和開發)業務很弱。20世紀20-30年代,它先後兼並了卡特石油公司和漢伯爾(Humble)石油公司,把它們變為自己的上遊子公司,掌握了得克薩斯州等地相當數量的石油資產。與此同時,在北邊它持有加拿大第一大石油公司——帝國石油60%的股權;在南邊它進入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在1932年購買了印第安納標准石油公司(阿莫科)在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的大量石油資產。這樣,到30年代後期,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不僅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煉制商、第一大油品銷售商(營銷網路遍及西歐、東南亞、北美),而且成為第一大原油生產商,確立了它在「七姐妹」中的老大地位。
紐約標准石油公司本來是洛克菲勒石油托拉斯開拓海外市場的專業子公司,它的燈用煤油很早就進入了中國市場,品牌叫「美孚」。它的最大優勢在下游,早就在歐洲、亞洲建立了銷售網路體系。紐約標准石油公司從「標准大家庭」獨立出來後,不久便與真空石油公司合並,成為一家「有下無上」的石油公司。20世紀20年代,它收購了當時美國一家名為馬格諾利亞的勘探公司,形成了上下游一體化的石油公司。
同是標准石油公司中分離出來的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公司,原本是「標准家族」在加州的地區性的是上下游一體化的公司。它的優勢在上游,1919年它已成為美國最大的上游公司之一,石油產量佔到全美產量的26%。
另外兩家美國石油巨頭「出生」於得克薩斯州南部的紡錘頂(Spindletop)油田。1901年,這里的高產井噴湧出的強大油流,促使上百家石油公司一下子涌現出來,其中只有屬於得州本地資本並且得到政界支持的得克薩斯公司(即後來的德士古)和梅隆家族的海灣石油公司,頂住了標准石油公司的壓力成長起來,依託得州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大量油氣發現,成為有實力向海外發展的兩家美國石油公司。
殼牌集團在印尼(當時是荷屬殖民地東印度群島)起家。其母公司有兩家:一家是皇家荷蘭石油公司,1886年在印尼蘇門答臘島上找到並開發印尼第一個油田,建立起印尼第一座煉油廠、第一條輸油管線和第一座碼頭。另一家母公司是英國的殼牌運輸貿易公司,靠運輸、銷售俄國巴庫石油起家,1896年在婆羅洲找到一個油田,建了一座煉油廠,並在遠東有龐大的石油運銷體系。1907年,這兩家公司合並,組成皇家荷蘭—殼牌集團。20世紀20年代初,它兼並了墨西哥之鷹石油公司,成為當時世界第二大產油國墨西哥的第一大石油公司;它在委內瑞拉取得大量石油租借地,20年代在馬拉開波湖以東發現了大油田,成為委內瑞拉(30年代成為世界第二大產油國)第一大石油公司;與此同時,它進入羅馬尼亞(當時歐洲第一大產油國)、美國(當時美國原油產量佔世界產量一半以上),最終成為最國際化的上下游一體化的跨國石油巨頭。
英國石油公司發跡於伊朗。它是在中東找油的第一家石油公司。由於中東石油的戰略地位,英國政府在其中投資,並控股40%。它隨著中東(尤其是伊朗)石油工業的發展而壯大。
到20世紀20年代,這七家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互相競爭,20年代中期發生了大規模的價格戰,對各方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七姐妹」的「聯姻」與卡特爾的形成(20世紀20年代末—50年代初)
在這個階段,「七姐妹」在世界各主要產油國(尤其是中東)互相「聯姻」,結成了廣泛的、多層次的關系網,結成了共存共榮的利益共同體——壟斷資本主義石油市場的卡特爾。
這個卡特爾的「奠基式」是1928年由殼牌領導人發起的阿克納卡里會談。在這次會談中,殼牌、BP、新澤西三家石油公司達成了瓜分世界石油市場的「阿克納卡里協定」,並且就世界市場的原油價格商定了一個「法則」——以美國得克薩斯海灣出口原油的價格加運費為基準。這是一個有利於七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東找油的規則,它在任何時候都將保證成本高的美國原油生產商有利可圖,並使拉美、中東各公司由於其原油生產成本低而獲利更多。隨後,「七姐妹」的其他四家都參加了「阿克納卡里協定」。
同在1928年,在美國政府「門戶開放」政策的推動下,英國政府被迫「開放」美索不達米亞的石油資源,改組土耳其石油公司為伊拉克石油公司,由新澤西與美孚(最初還有海灣等公司)組成的近東開發公司、法國石油公司、BP和殼牌各持有23.75%的權益,其餘5%權益留給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創始人古爾本基安。這是英美石油公司首次在一個產油國家聯手投資,共享資源。競爭者在這里成了合夥人。根據它們的秘密協定(「紅線協定」),在原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范圍內,各公司不得獨自開發其石油資源。後來,伊拉克石油公司取得了在卡達、阿聯酋(主要是阿布扎比酋長國)的獨家經營權,從而使這五家石油公司共享卡達、阿聯酋的石油資源。
1932年,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公司在巴林找到了油,並且獲得了沙烏地阿拉伯的一片租借地。它把得克薩斯公司拉進來,雙方各持股50%,組成合資公司——美國阿拉伯公司(簡稱阿美石油公司,Aramco)。1948年,經過一番勾心鬥角的爭斗,美國另兩個巨頭——新澤西標准和美孚公司撕毀了「紅線協定」,加入對沙烏地阿拉伯的開發。控制了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資源的阿美石油公司成為上述四家公司共有的子公司。
1934年,美國海灣石油公司與英波石油公司聯手,取得覆蓋科威特全境的石油租借地,組成對半合營的科威特石油公司(KOC)。
1954年,美英政府策動軍事政變,推翻了主張國有化的伊朗摩薩台政府,取代英國石油公司在伊朗「一統天下」的是美歐石油公司集團——伊朗石油參股者財團。英國石油公司保留40%股權和作業者的地位,殼牌獲14%的股權,五大美國公司——新澤西標准、加利福尼亞標准、德士古、美孚及海灣各得7%的股權,另外9家美國小公司共享5%的股權。伊朗保留了「國家所有」的空殼。
除在上述中東地區互相「聯姻」之外,1933年,殼牌與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達成協議,按50∶50比例合資,組成殼牌—埃索(Shell-Esso)公司,在歐洲開展上游活動。1938年,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公司同德士古把蘇伊士運河以東地區的石油資產合並,組成加德士(Caltex)公司。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與美孚聯手,把在印尼的資產合並,組成Stanvac公司。為了共同開發奈及利亞資源,殼牌與BP組成Shell-BP公司。在拉美的委內瑞拉,海灣石油公司把它的子公司梅因格蘭德公司的一半股權讓給了主要對手新澤西標准和殼牌公司。
這樣,到20世紀50年代,這七大石油公司就已經編織起了盤根錯節的關系網,結成了「聯姻」式、共為母公司的親緣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皆榮、一損皆損、共存共榮的利益共同體,一個實實在在的卡特爾。 「七姐妹」快速發展(20世紀50—70年代)
20世紀50-70年代,是「七姐妹」快速發展的時期,它們迅速壯大成為實實在在的「巨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七姐妹」在中東發現了幾個大油田,沒有來得及開發。中東石油工業的大發展是在50年代前後開始的。
伊朗於1928-1938年相繼發現了加奇薩蘭和阿賈加里兩個特大油田,並在「二戰」後正式投入開發。1958年和1963年又先後發現阿瓦士和馬榮兩個特大油田。由此,伊朗石油產量不斷攀升,1943年為1009萬噸,1950年達到3226萬噸,1963年達到5349萬噸,1970年達到1.0545億噸,1974年超過3億噸。
伊拉克發現的第一個大油田是基爾庫克油田,「二戰」後才全面開發。1953年和1961年又先後發現魯邁拉和北魯邁拉兩個特大油田,以及一批億噸級(可采儲量)大型油田。伊拉克戰前最高年產量約400萬噸,1952年突破1000萬噸,1954年躍上3000萬噸,1963年突破5000萬噸,1971年達到8327萬噸。
阿聯酋1958年發現烏姆謝夫大油田,1964年發現扎庫姆特大油田,另有一批億噸級大油田。阿聯酋1959年開始產油,1968年產油2400萬噸,1971年達到5000萬噸。
沙烏地阿拉伯1938年到1972年相繼發現可采儲量億噸以上的大油田17個,其中10億噸以上的特大油田7個,特別是加瓦爾油田,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可采儲量超過100億噸。沙烏地阿拉伯1945年產量只有288萬噸,1950年為2665萬噸,1960年達到5000萬噸,1965年突破1億噸,1970年已接近2億噸。
整個中東地區1945年的石油產量為2565萬噸,1956年達到8600萬噸,1955年1.6億噸,1960年2.6億噸,1965年4億噸,1970年高達6.87億噸。
中東油田的特點是儲量大、油層厚、單井產量高。美國平均單井日產量為12桶(1.64噸),委內瑞拉平均單井日產量為225桶(30.8噸),而中東平均單井日產量是5000桶(685噸)。
1953年,來自中東的利潤,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都是1.1750億美元,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6550萬美元,海灣石油公司7600萬美元,紐約標准石油公司3559萬美元。
1957年,來自伊朗的利潤,BP 8970萬美元,殼牌2660萬美元,新澤西等5家美國石油公司各1520萬美元。
在1948-1954年的7年裡,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公司從亞洲(主要是中東)賺得了6.45億美元的利潤。其中,1954年一年獲得利潤1.17億美元,而它在亞洲的投資總共只有1300萬美元。同一時期,它在亞洲的資產累計達3.85億美元,每投入1美元,可以積累29.61美元。
七大石油公司的實力增加之快由此可見一斑。1972年,在世界最大公司排名中,按資產額排名,七姐妹都在前11名以內,其中新澤西標准第一,殼牌第二,資產額分別為215.58億和200.67億美元。按營業額排名,它們全在前15名以內,新澤西標准、殼牌分別位居第二、第四,各為203.975億和140.6億美元。按資產額計,其餘五姐妹第三至第七位的排序依次是德士古、海灣、美孚、英國石油、雪佛龍。其中老七雪佛龍的資產為84.84億美元,營業額為57.11億美元。
『貳』 總聽說「西方石油七姐妹」,這是指的哪些石油公司
傳統的 石油"七姐妹"是國際七家石油大公司的愛稱。也稱為國際石油卡特爾。這七家公里是:埃克森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莫比爾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海彎石油公司。
來源: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新的「石油七姐妹」是: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Saudi Aramco)、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委內瑞拉石油公司(PDVSA)、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這些公司總共控制著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油氣生產和超過三分之一的油氣儲量。
來源:中國經濟網
『叄』 石油七姐妹哪幾個
參考 5、 「有些人,創業初期是很有激情的,但激情來得快,去的也快,所以,我希望你們的激情能保持3年,保持一輩子....」激情的來去都是正常的,我覺得激情在一段時間後他就自動會滅掉,這時關鍵要看是否有新的激情又植入到你的體內,這也是我為什麼把創建「健康成功學」的原因,我要把健康理念持續不斷地注入到人們的頭腦中去。
『肆』 石油「七姊妹」指的是什麼
20世紀初至70年代,石油「七姊妹」因其對世界石油市場長期和強有力的控制而聲名遠揚。
所謂「七姊妹」,是指埃克森公司、殼牌公司、英國石油公司、海灣公司、德士古公司、美孚公司和雪佛龍公司(加州標准石油公司)。這七家石油公司中,除殼牌公司是英國、荷蘭共有及英國石油公司是英國的外,其餘五大石油公司都是美國的公司。其中,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又都脫胎於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英國人安東尼·桑普森所著的《七姊妹——大石油公司及其創造的世界》中評述說:「幾十年來,這些公司對於產油國和消費國好像都有一種特殊的神秘力量。它們超國家的專門技術,非各國政府所能及。它們的收入比它們經營所在的任何國家的收入還大,它們的油船隊比任何國家的海軍噸位還要多……在處理石油方面,它們實際上是惟我獨尊,不受供求規律的損害,不受變幻莫測的股票市場的影響……它們是世界大公司的先驅。」
「七姊妹」不僅控制著石油生產,還控制著石油分配、運輸和銷售系統,擁有自己的油船隊,其經營范圍涉及世界石油工業的各個領域。這七大公司為了追求巨額利潤,經常進行激烈的競爭,尤其是銷售業務上的競爭,但為了穩定動盪不安的市場,保持高額利潤,它們又常常相互合作。這樣,這七大公司就像姊妹們一樣彼此間你爭我奪,但一旦遇到局外人參與競爭時,又像一家人一樣聯合起來,所以早在1913年美國新澤西州制定公司法時就將它們稱之為「七姊妹」。
1928年7月,英、美、荷、法等國的跨國石油公司為了把持和獨佔中東伊拉克地區而簽訂了「紅線協定」。協議規定他們合夥佔有開發奧斯曼帝國石油資源的權利,協議參與的任何一方發現的任何油田均屬參與者共有;任何參與者在未取得其他方同意和參與的情況下,不得開發該地區的石油。並由英國石油公司、法國石油公司、英荷殼牌、美國的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和紐約美孚石油公司共同參股組成伊拉克石油公司。該協定是以石油「七姊妹」為代表的跨國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史上對世界石油資源進行的第一次瓜分。
同年9月,石油「七姊妹」又通過「阿科納卡利協議」,進一步分配了除蘇聯和美國以外的世界石油市場。「七姊妹」限制了在每一個國家的競爭,把國際石油價格穩定在美國油價的水平,由此它們基本上瓜分了世界石油市場,組成了國際石油市場上第一個全球性質的石油卡特爾。
「七姊妹」通過上述協議在資源國獲得了巨大的利潤,穩固了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地位。同時,它們還通過成立聯合石油公司的形式,聯手對付石油資源國。1950年,「七姊妹」基本上控制了當時除社會主義國家和美國以外的世界石油市場,成了國際石油市場的主人(見下表)。與此同時,「七姊妹」加上法國的道達爾石油公司基本上控制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地——中東的石油生產。
公司名稱市場份額(%)埃克森30.4英國石油公司26.3殼牌13.8海灣12.1雪佛龍6.1德士古5.7美孚3.9
1950年石油「七姊妹」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所佔份額公司名稱市場份額(%)「七姊妹」合計98.3其他公司1.7總計100.0
1950年石油「七姊妹」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所佔份額(續)-1資料來源:(美)M·A·阿德爾曼,《世界石油市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72年版,第80~81頁。
美國是現代石油工業的發源地,雖然20世紀初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開發也在迅猛地進行,石油產量不斷增加,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主要供應國,供應著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消費。
但是,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在二次大戰中的石油主要供應國的國際地位也隨之結束。由於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的大量勘探與開發,波斯灣地區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現出來(見下表)。在過去很長時間里,美國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重一直超過60%,然而,1953年開始下降到50%以下。同時,由於煤炭失去了世界主要燃料的地位,在市場經濟國家的能源需求量中所佔比重已迅速下降,石油以其低廉的價格,在市場份額上迅速上升。加之美國國內的石油需求量成倍地增長,1948年美國從一個石油凈出口國變成石油凈進口國,當年開始從中東進口石油。美國石油產量佔世界石油產量的比重迅速下降,世界石油出口中心從墨西哥灣地區移向波斯灣地區,美國的石油公司迅速取代了英國的石油公司在中東的霸主地位。
年代世界石油產量(百萬噸)主要生產國或地區所佔的比例(%)18600.07美國:9818700.8美國:9118804.0美國:88俄國:11
1860—1950年世界石油生產情況年代世界石油產量(百萬噸)主要生產國或地區所佔的比例(%)189010.4美國:60俄國:38190020.3美國:43俄國:51191044.6美國:64俄國:21東歐:6亞洲:6192093.7美國:64墨西哥:23蘇聯:4亞洲:4中東:21930199.4美國:63委內瑞拉:10蘇聯:7亞洲:4墨西哥:31940296.9美國:64蘇聯:11委內瑞拉:9中東:5亞洲:41950532.1美國:52中東:17委內瑞拉:14蘇聯:7亞洲:2
1860—1950年世界石油生產情況(續)-1資料來源:瓊·埃文斯,《石油輸出國組織,其成員國和世界能源市場》,英國朗曼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2頁。
1946年末,埃克森和美孚石油公司撇開了伊拉克石油公司中的其他成員,共同購買了在「紅線協定」范圍內經營的阿美石油公司40%的股權。美國這兩家石油公司的行動,實際上已撕毀了「紅線協定」,打破了20年來中東地區跨國石油公司瓜分石油資源的基本格局,美國跨國石油公司為其在中東進一步擴張掃清了道路。
1974年,伴隨著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以石油「七姊妹」為代表的國際大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市場上一統天下的局面不復存在。
『伍』 石油七姐妹的介紹
石油七姐妹,是西方石油工業中常見的一個詞彙,指當初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解散後在石油方面的三家大公司和另外四家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