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有哪些自行車賽
2019環太原國際公路自行車賽26日鳴槍開賽。韋亮 攝
男子多日賽分為太原賽段、長城賽段、五台山賽段、太行山賽段、黃河賽段、平遙古城賽段六個賽段,六個賽段的賽事總距離約730公里,轉場總距離近2400公里,穿行山西眾多的人文自然景觀。
本次男子賽事共吸引來自五大洲12個國家和地區的20支車隊參賽,其中德國助力洲際隊(環中國賽段冠軍)、加拿大DC銀行洲際隊(加拿大錦標賽冠軍車隊)、2018亞巡賽前三名車隊等眾多國際高水平車隊均在參賽名單當中。
作為UCI2.2級別賽事的環太原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還有2支職業洲際隊——義大利奈里索托利KTM職業洲際隊、美國諾和諾德職業洲際隊前來參賽,開創了中國內地UCI2.2級別賽事職業洲際隊參賽的先河。
來自義大利、西班牙、新加坡、墨西哥等五大洲12個國家和地區的20支車隊參賽。韋亮 攝
女子單日賽也於當日開賽,賽事總距離171公里,起點為山西博物院,終點設在山西體育中心。賽事共吸引11個國家和地區共20支車隊參賽。中國唯一的女子職業車隊「中國麗以芙女子職業隊」,有望在環太原賽場上獲得2020年東京奧運積分。
本次比賽由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山西省體育局、太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太原國際自行車周活動也將從即日起持續一周,期間包括2019太原國際體育(自行車)產業博覽會、首屆中國·太原體育電影展、環太原國際自行車運動產業高峰論壇等活動也將相繼舉行。
至此,2019環太原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第一賽段落幕!明日移師大同。
本屆賽事共分為太原賽段、長城賽段、五台山賽段、太行山賽段、黃河賽段、平遙古城賽段六個賽段,形成以太原為主,輻射大同、忻州、晉中、長治、運城等地市的賽事格局,六個賽段的賽事總距離約730公里,轉場總距離近2400公里。5月27日舉辦第二賽段(長城賽段),賽段距離126.4公里,起點為左雲東山森林公園,終點設在大同雲岡石窟。
B. 世界有名的自行車賽有那些
中國的是環青海湖自行車賽,在歐洲比較有名的有環法,環意,環西等大賽。亞洲的話,這明兒的南卡威 還日 還卡達賽。
C. 在中國,有哪些大型的自行車賽事
在中國,有哪些大型的自行車賽事?
多日賽分成太原賽段,長城賽段,五台山賽段,太行山賽段,黃河賽段,平遙古都賽段六個賽段,六個賽段的賽事總間距約730千米,轉換場地總間距近2400千米,穿梭山西諸多的歷史人文自然風光。
這屆賽事共分成太原賽段,長城賽段,五台山賽段,太行山賽段,黃河賽段,平遙古都賽段六個賽段,產生以太原為主導,輻射大同,忻州,晉中,長治,運城等城市的賽事布局,六個賽段的賽事總間距約730千米,轉換場地總間距近2400千米。5月27日舉行第二賽段(長城賽段),賽段間距126.4千米,起始點為左雲東山森林公園,終點站建在大同雲岡石窟。
D. 自行車都有些什麼比賽啊
自行車比賽,指的是以自行車作為比賽器具進行的各種比賽,根據使用車種的不同,可大致分為公路賽、室內場地賽、越野賽和花式表演。
世界三大自行車賽:5月義大利、7月法國、9月西班牙,其中環法最富盛名,環青海湖世界第四亞洲第一。
E. 公路自行車賽的比賽距離有多長
男子245.4公里、女子126.4公里。
車手必須把屬於自己的號碼牌安裝在車架上(頭管、上管、下管三角區域內),而且還要把兩塊號碼布一左一右的粘貼在騎行服上衣腰部的兩側。
在單發計時比賽之中,選手身上的號碼布則是用一塊更大的粘貼在腰部的正中心,並且選手的號碼布在比賽中是不允需更換的。
在計時比賽中,車架上的號碼牌可以不必安裝。號碼牌和號碼布都是由組織者統一提供的,提供的人也應該是組委會指定的工作人員。
比賽特點:
自行車比賽項目之一。公路賽的一種。世界錦標賽、奧運會、洲際運動會、國家運動會的公路個人賽常用一日賽的方式進行。以隊的形式參加。各隊在起點線後從左至右排成一路縱隊集體出發。
選擇在有起伏的山坡、斜坡、路面一般不少於6米(起終點不少於8米)的變化道路或環形公路上進行。運動員之間可交換食物、飲料、工具和配件。同隊運動員之間可以交換車胎和自行車,可等待受傷或落後的運動員。
設公共和隊的維修器材車尾隨運動員後面。允許接受補給站和隊的維修車上提供的補給品。名次按運動員通過終點的順序決定,前者名次列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公路自行車賽
F. 自行車比賽的規則
1、比賽成績以騎完全程的時間快慢決定,時間越慢,成績越好
2、騎車比賽過程中,腳落地時間不超過1秒,第一次腳落地以加5秒鍾統計成績,第2次腳落地以加8秒鍾統計成績,第三次腳落地則取消比賽成績,時間相同以不落地者為勝。
3、騎車比賽過程中,前輪超過寬度線外則取消比賽成績,前輪壓寬度線以加5秒計算成績。
4、比賽以兩人為一個組次
5、比賽中車輛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或原地轉圈。
自行車比賽規則
計時賽
計時賽沒有戰術,純粹是力量和體力的考驗。每一次只有一名車手與時鍾進行角逐,而最快完成比賽的人成為勝利者。
悉尼奧運會上,這項比賽只是一種單圈競賽,男選手比四圈(1000米),女選手比兩圈(500米)。騎手們被固定在啟動區內,90秒倒計時之後出發。
沖刺賽是長度為三圈的一種戰術性比賽,盡管只有最後200米才計時。奧運會中,選手進行三輪一對的角逐,兩名騎手相對而騎。而最先沖過終點線的選手成為勝利者。
前兩圈時,一對選手充分利用整個跑道,以策劃最後沖刺的最佳位置。第一圈不能慢於步行速度,但其後選手即可進行任何嘗試,包括在賽場上靜立或是沖刺。領先者必須讓出右邊作為通道,除非他們有明顯的領先優勢才可阻止競爭者。
命運總是青睞在極點領先第一圈的車手。在下一輪中命運正好相反。如果需要比賽第三輪的話,命運就會再次翻轉。如果一位競爭者摔倒,那名選手必須領騎第一圈。
個人追逐賽
兩名選手在賽道的兩個相對面出發,試圖通過追上另一個人或創造最快時間取得勝利。奧運會中,男子比賽時4公里,女子比賽位3公里。
第一輪由各個階段組成,只計時間。取得最佳時間的四名車手進入半決賽。
發出比賽信號後,選手們要在出發區停留50秒。通常的戰術時持續地登輪以及緊靠極線。
一旦發生事故,只有受影響的車手停下。他或她會和遭受類似命運的另一名車手重新進行一次比賽。如果沒有其他人,那他(她)只有自己比賽。導致兩次以上停止的車手將被取消比賽資格。
團體追逐賽
團體追逐賽是只有男人參加的4公里比賽,一組四個人。基本規則與個人追逐賽相同。
在團體追逐賽中,第三名車手的位置是置關重要的。時間按照選手自行車前輪通過終點線時計算,只有當第三名車手與另一隊的第三個人打平時才能認為這個團體擊敗了另一隊。
追逐賽的車手保持緊密的比賽線路,通過在陡峭的曲線賽道上交換領先位置和拉開距離以保持體力。時間通過第三名車手計算。
積分賽
正如稱呼所示,這項比賽的目標是在40公里的比賽中積累最多的分數(女子位25公里)。在集體出發比賽一圈之後,選手們開始選擇位置以求積分。每十圈通過終點線的前四名車手將獲得積分--第一名五分,第二名三分,第三名兩分,第一名一分。最後一階段沖刺將計雙倍的分數。
車手完成比賽距離之後,勝利者將是領先一圈的選手,也就是追上最後一名的人。通常情況下,兩名或是更多車手會領先一圈,那麼勝利者就將通過比較積分決出,如果平分,將依據沖刺時的名次。
麥迪遜
這是與積分賽類似的戰術性男子集體賽。比賽長度60公里,因為第一次時在紐約麥迪遜廣場公園舉行而得名。
麥迪遜比賽集體出發,一次每隊只有一名車手參加。兩名車手的團體通過在交替沖刺中的積分來爭取勝利。通常團體由一名沖刺選手和一名耐力強的車手組成,他們根據比賽速度交換位置。當比賽不積極時,車手們選擇休息賽圈--即在賽道上部慢慢的騎。
為了交換位置,一對車手握住手,領先者用力推他放鬆的對友以加入競賽。這一行為被稱為「交手」。交換位置通常在拐彎之後的直道上進行,因為那時賽道較高有利於加速和控制速度。
麥迪遜要進行240圈,每20圈一次沖刺。在積分賽中,每次沖刺的第一名將獲得五分,第二名三分,第三名兩分,第四名一分。
比賽規則要點
爭先賽:運動員通過資格賽,即行進間出發200米計時賽。每組運動員將在250米的場地上騎行3圈,以運動員到達終點的先後順序決定比賽的勝負。奧運會中,通過7輪比賽決出優勝者。比賽出發位置由運動員抽簽決定,內道運動員必須領騎。從1/4賽開始進行三戰兩勝制的比賽,即第一戰抽內道;第二戰內、外道交換位置;第三戰重新抽簽。
個人追逐賽:由兩名運動員在跑道的兩個直道相反方向的位置(追逐賽起、終點線)、在跑道的內側起跑。男、女個人追逐賽比賽距離分別為4公里和3公里。比賽分資格賽、第一輪和決賽三個輪次。
團體追逐賽:由兩個隊,每隊4名運動員,在跑道兩個直道相反方向起跑完成4公里的比賽。比賽以每隊第三名選手的前輪到達終點的瞬間記取成績。每個隊的成績和排名將以該隊第三名選手到達終點的成績計算。團體追逐賽分為三輪次。
記分賽:是運動員集體出發,以運動員在比賽中的累積得分進行排名的比賽,男子40公里、女子25公里。規則規定:在250米的場地上,途中沖刺每10圈一次。每個沖刺圈第一名獲得5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2分;第四名1分。任何一名選手超過主集團一圈,即獲得20分。任何一名選手被主集團超過一圈,即扣除20分。
團體競速賽:是以每隊三名選手組成的兩個隊,從場地的追逐線向相反的方向同時出發。在場地上騎行3圈,每名選手領騎1圈,以第三名運動員到達終點的成績決定勝負的比賽。團體競速賽分為三輪次。里道運動員用起跑器出發,並作為領騎運動員。領騎運動員在騎完第一圈後,從跑道外側退出並離開跑道。第二位運動員領騎下一圈,然後以同樣的方式退出比賽。第三名運動員一個人完成最後一圈比賽。
凱林賽:是一組參賽運動員在摩托牽引完成一定圈數之後,在距離終點前600至700米進行終點沖刺的一項比賽。凱林賽包括第一輪和第一輪復活賽、第二輪比賽、決賽三個輪次。比賽開始由摩托領騎員在快速騎行道上,牽引運動員騎行,在終點線前600至700米的距離時,摩托領騎員離開跑道。運動員進行最後沖刺,以到達終點的先後順序進行排名。
麥迪遜賽:是每隊由兩名選手組成,完成一定途中沖刺的比賽。根據各隊完成比賽的距離和所獲沖刺得分的多少決定名次。在250米的場地上最多允許有18個隊參加比賽。每隊兩名選手佩戴相同號碼、不同顏色的號碼布。每20圈一個途中沖刺。在途中沖刺中,獲得第一名的隊得5分;第二名得3分;第三名得2分;第四名得1分。追上大團者即獲得一圈,被大團追上者即判失一圈。最終排名根據每隊完成比賽的圈數和得分多少決定。
公路個人計時賽:運動員按照規定的間隔時間單獨出發,以運動員到達終點的成績優劣排名。該項目在奧運會的比賽距離:男子40至50公里、女子20至30公里。
公路個人賽:比賽距離通常為:男子220至250公里、女子100至140公里。
山地車比賽:山地車越野賽是運動員在規定的山路賽道上進行集體出發,根據賽道的難度由裁判團來決定運動員所完成一定時間的騎行里程,最終以運動員到達終點的先後順序決定排名的比賽。
小輪車比賽:小輪車比賽有計時排位賽、淘汰賽(1/4決賽、半決賽)和決賽3個階段。
G. 自行車比賽中,環法的含金量最高,自行車的經典賽事還有哪些
2012年9月,Argos-Shimano車隊的中國車手被視為官方車手並加入了環法自行車賽車隊,該車隊與環法自行車賽和環法自行車賽一起被稱為三大環比賽。首先要參與這個世界。作為最高水平自行車比賽的中國車手,程誠不僅順利完成了球隊分配給他的任務,還協助球隊的王牌Degenkolb贏得了五站冠軍,並成功完成了比賽,並贏得了比賽在第19階段。 Dart獎已經實現了完成大巡迴賽的目標。
H. 自行車的自行車賽事
環法自行車賽(英語:Tour of France,法語:Tour de France)是公路自行車運動界中的年度大賽,也可說是目前最受重視的的自行車公路賽,累計
總長度超過3000公里。從1903年起開始,除被兩次世界大戰中止外,每年夏季七月均會舉辦。緊接在在環西班牙賽與環義大利賽之後,成為夏季自行車賽 的高潮而結束。屬於分段計時賽,路線經由法國與鄰近的國家,如西班牙等,冠軍為各段時間累計最少者。
有22個職業車隊參加比賽,他們獲得UCI的ProTour執照的車隊和收到ASO外卡的車隊。每個車隊有9名車手參加比賽。冠軍有賽段冠軍和總冠軍,有個人冠軍和團體冠軍,並設有總成績排名(按比賽時間計算),積分排名、年輕車手排名等。
總成績領先的車手穿黃色領騎衫,沖刺積分領先者穿綠色領騎衫,爬坡成績最佳者穿紅白斑點衫,首次參加環法大賽成績最好的車手穿白色領騎衫。賽事的獎金十分的豐厚,2010年比賽總獎金為3200萬歐元,獲得個人總冠軍的車手將獨攬45萬歐元。從1903年開始,除了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比賽不得不中斷以外,環法大賽已經迎來了自己的第99個生日。
在2007、2008年的環法大賽的第一賽段上,都看不到黃色領騎杉的身影。 年份冠軍國籍2013弗羅梅英國2012布拉德利 威金斯英國2011埃文斯澳大利亞2010安迪 施萊克盧森堡2009康塔多西班牙2008薩斯特雷西班牙2007康塔多西班牙2006佩雷羅西班牙2005阿姆斯特朗美國2004阿姆斯特朗美國2003 阿姆斯特朗 美國 2002 阿姆斯特朗 美國 2001 阿姆斯特朗 美國 2000 阿姆斯特朗 美國 1999 阿姆斯特朗 美國 1998 潘塔尼 義大利 1997 烏爾里希 德國 1996 里伊斯 丹麥 1995 安杜蘭 西班牙 1994 安杜蘭 西班牙 1993 安杜蘭 西班牙 1992 安杜蘭 西班牙 1991 安杜蘭 西班牙 1990 勒蒙德 美國 1989 勒蒙德 美國 1988 德爾加多 西班牙 1987 羅切 以色列 1986 勒蒙德 美國 1985 希瑙爾 法國 1984 菲農 法國 1983 菲農 法國 1982 希瑙爾 法國 1981 希瑙爾 法國 1980 佐特麥爾克 荷蘭 1979 希瑙爾 法國 1978 希瑙爾 法國 1977 瑟夫內 法國 1976 范伊姆佩 比利時 1975 瑟夫內 法國 1974 莫克斯 比利時 1973 奧克納 西班牙 1972 莫克斯 比利時 1971 莫克斯 比利時 1970 莫克斯 比利時 1969 莫克斯 比利時 1968 揚森 荷蘭 1967 平吉奧 法國 1966 艾瑪爾 法國 1965 吉蒙蒂 義大利 1964 安奎蒂 法國 1963 安奎蒂 法國 1962 安奎蒂 法國 1961 安奎蒂 法國 1960 內恩西尼 義大利 1959 巴哈蒙蒂斯 西班牙 1958 高爾 盧森堡 1957 安奎蒂 法國 1956 沃爾克維爾 法國 1955 博比 法國 1954 博比 法國 1953 博比 法國 1952 考比 義大利 1951 科布萊特 瑞士 1950 庫布勒 瑞士 1949 考比 義大利 1948 巴塔里 義大利 1947 羅比 法國 1939 馬斯 比利時 1938 巴塔里 義大利 1937 拉佩比 法國 1936 馬斯 比利時 1935 馬斯 比利時 1934 馬格尼 法國 1933 斯佩徹 法國 1932 萊杜克 法國 1931 馬格尼 法國 1930 萊杜克 法國 1929 德瓦勒 比利時 1928 弗蘭茨 盧森堡 1927 弗蘭茨 盧森堡 1926 布瑟 比利時 1925 波特奇亞 義大利 1924 波特奇亞 義大利 1923 佩里希爾 法國 1922 蘭伯特 比利時 1921 塞爾 比利時 1920 塞斯 比利時 1919 蘭伯特 比利時 1914 塞斯 比利時 1913 塞斯 比利時 1912 德福雷耶 比利時 1911 加里格 法國 1910 拉皮澤 法國 1909 法貝爾 盧森堡 1908 布萊頓 法國 1907 布萊頓 法國 1906 波蒂埃 法國 1905 特魯塞里爾 法國 1904 考內 法國 1903 加林 法國
I. 關於自行車的國際比賽有哪些
世界三大賽:環法、環西和環意屬於世界最高級別的major tour。
環義大利自行車賽簡介
環意誕生於1909年,一般人們稱之為GIRO。和環法一樣,GIRO也是由一家新聞媒體La Gazzetta dello Sport發起(La Gazzetta dello Sport在義大利類似於法國的L"EQUIPE-隊報)。在1909年來說,環意對義大利人是個未曾嘗試過的考驗。比賽的時間定在盛春時節的五月。環意比賽的標志就是粉衫(歐洲俗稱玫瑰衫),它第一次出現是在1931年,Learco Guerra穿上了第一件粉衫,在那一年GIRO第19賽段的開幕式上。和環法的黃衫一樣,它標志著總成績第一的車手。然而環意太傳統的規定,使得它並不是太出名,成功率也比不上環法。比如說1924年的比賽,就要求參賽車手沒有獲得過任何大賽的冠軍。還有車手Alfredo Binda,他是1927,1928,1929連續三年的GIRO冠軍,但在1930年,他被禁止參賽,理由是「與其他車手相比有絕對優勢」。很長一段時間,環意都是義大利車手在本國土地上獨自享受的比賽。這期間出現了環意的傳奇英雄Fausto Coppi,他是環意歷史上第一個五次獲得冠軍的車手(義大利的名車Coppi就是他創立的,長沙有一輛Coppi的車)。直到1950年,環意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外國冠軍,瑞士人Hugo Koblet。環意的傳奇故事比比皆是。1956年6月8日這天,環意的隊伍遇上了暴風雪,車手們接受了嚴峻的挑戰,Charly Gaul在首發站就獲得了16分鍾的優勢,在這一天也沒有倒下,雖然比賽會規定的時間晚,但他依然保持優勢,到達終點後只能靠熱水溫暖被凍得麻痹的軀體,最後他也獲得了那一年的GIRO冠軍。GIRO是除開環法自行車賽外最被車手重視的比賽。
在GIRO的歷史上,有三個人獲得過五次冠軍Alfredo Binda (1925, 1927, 1928, 1929, 1933)、Fausto Coppi (1940, 1947, 1949, 1952, 1953)、Eddy Merckx (1968, 1970, 1972, 1973, 1974)。其中Eddy Merckx (1968, 1970, 1972, 1973, 1974)也是五次獲得過環法冠軍,真正的英雄。另外安杜蘭兩次,Bernard Hinault (1980, 1982, 1985)三次,他們也是五次環法冠軍。期待阿姆斯特朗能拿一次環意,讓自己也有個圓滿。
環意四衫和環法一樣,環意也有四種冠軍衫粉衫,總成績第一的車手,出現於1931年綠衫,山地賽段積分最多的車手。首次出現在1933年,1974年改用綠色藍衫,在INTERGIRO的計時中獲得最高時間的車手。首次出現於1989年紫羅蘭衫,在比賽中獲得積分最多的車手。誕生於1966年,1967至1969年間為紅色,1970年改用紫羅蘭色
環意中有兩個拍名次的等級,一個就是算總時間,另外一個就是算INTERGIRO的時間
西班牙自行車賽簡介
環西班牙自行車賽是排在環法自行車賽,環義大利賽之後的第三大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事。比起百年環法和將近百年的環意,剛滿70周年的環西賽資歷無疑略遜一籌,近幾年才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三大頂級賽事之一。
介紹
同屬三大自行車頂級賽事的環意,環西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本土車手在本國賽場上擁有無可動搖的統治地位,地利人和自然是一方面的原因,投入程度的差異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西班牙車手在全部59屆比賽中贏得了27個總冠軍,其餘則被瑞士,德國,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荷蘭,哥倫比亞和愛爾蘭等國車手瓜分。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西班牙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自行車手菲德里科-巴阿蒙特在環西賽上的最好成績僅為一次第二名。瑞士車手托尼-羅明傑在1992,1993和1994年的環西賽中豪取三連冠,他創下的冠軍總數紀錄直到十年後才被西班牙本國車手羅伯托-埃拉斯趕上。
2004年的奪冠使西班牙人羅伯托-埃拉斯成為同托尼-羅明傑一樣三奪環西賽總冠軍的車手。去年的比賽頗富戲劇性,賽程過半時,冠軍對於埃拉斯來說似乎已經唾手可得。但他的同胞聖地亞哥-佩雷斯-費爾南德斯卻在最後一周奮起直追,連續取得兩個山地賽段的勝利,一躍成為冠軍的有力爭奪者。最終埃拉斯僅以30秒的微弱優勢擊敗佩雷斯奪得總冠軍,同樣來自西班牙的弗郎西斯科-馬塞博獲得第三名。值得一提的是,名次最高的外籍車手是位列第11名的義大利人斯特法諾-加爾塞利,從某種角度說,西班牙人包攬前十名的「光輝業績」對環西賽本身並無好處。
羅伯托-埃拉斯出生在1974年2月1日。1997年正式成為職業車手,效力於美國郵政車隊,並和阿姆斯特朗並肩作戰。作為隊中專攻爬坡賽段的高手,埃拉斯為阿姆斯特朗提高爬坡成績做出過巨大貢獻。2004年,埃拉斯離開了郵政,成為西班牙自由保險車隊的領軍人物。他也是同年環法大賽的冠軍熱門,遺憾的是在第16站比賽後,因為傷病不得不中途退出。
正如阿姆斯特朗之於環法,憑借三次登上環西賽冠軍的寶座,埃拉斯已經在環西賽的歷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車迷們不會忘記他和同胞伊西德羅-莫薩爾在2003年的冠軍之爭,阿班托斯山上那場波瀾壯闊的對決至今為我們津津樂道。2004年,在馬德里西貝勒斯女神面前,埃拉斯第三次登上環西賽的最高領獎台,也登上了他事業的最頂峰,使自己的名字同偉大的瑞士車手托尼-羅明傑一道被載入環西的史冊。
不久後的西班牙,不久後的馬德里,誰是當今的王者?是埃拉斯的三連冠和總共四冠的偉業?是佩雷斯的復仇成功?還是年輕的車手異軍突起?我們拭目以待。
悠久歷史和古怪習俗
環西賽一直與媒體密不可分。1935年的第一屆環西賽得以順利進行,離不開《信息日報》的不懈努力。即便是在今日,主辦這么大的一項國際性賽事而沒有任何一家媒體的合作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一屆環西賽共有50位車手參加,用慘烈來形容這屆比賽毫不誇張,前後有21名選手退出比賽,接近總人數的一半。車手們需要在14個賽段中完成總計3411公里的賽程,平均每個賽段超過240公里,在當時這幾乎是難以想像的。更為艱苦的是,車手們騎的都是沉重的鐵制自行車,他們要親自修理頻繁發生的損壞。更誇張的是,有時還不得不騎上向觀眾借來的自行車完成剩餘的比賽。在艱難戰勝了西班牙本土車手馬里亞諾-卡納爾多後,比利時車手古斯塔夫-德羅爾贏得了這極具紀念意義的「第一次」。
環西賽場上盛行過這樣一種古怪的習俗,車手在出發前都要喝一種用神秘配方---菊苣酒,柑橘苦味酒,紅帶酒,古拉薩奧柑橘酒,英國杜松子酒和半杯義大利苦艾酒調和而成的雞尾酒。據說這杯具有魔力的雞尾酒能保佑車手順利地完成這項「魔鬼般的任務」。
歷史
環西賽始於1935年,自1955年起每年舉辦。最初的環西賽在盛夏開幕,自1990年的第45屆開始改為九月舉行。比賽歷時三周,每天進行一個賽段,共計21個。整個過程中只有兩天無賽日,供車手休整,總賽程為3000公里左右。
環西自行車賽按比賽形式可分為個人計時賽,團體計時賽和大組賽;按比賽道路性質可分為平地賽段和山地賽段,這點和環法環意沒有區別。整個賽程環繞西班牙,海拔最高可達1579米。和環意不同,環西賽每年的起點城市是不同的,路線也有所變化,但終點始終設在首都馬德里。
目前已有21支職業車隊參加環西班牙自行車賽,但參賽形式並非以報名為准,他們必須參加很多國家的自聯舉辦的公路賽事,積累一定的積分以後才能獲得參賽的資格。每支車隊有九名車手參加比賽。設有賽段冠軍,總冠軍,個人冠軍和團體冠軍,另設按比賽時間計算的總成績排名,積分排名等。
與環法賽的黃色領騎衫相似,環西班牙自行車賽中總成績領先的車手身穿金色領騎衫,其它顏色的領騎衫則用以表彰爬坡成績最佳者和沖刺成績最佳者。
一直以來,環西賽的組織者都希望能找到一個與環法賽的阿爾卑斯杜埃茲山或旺圖山相匹敵的山峰用以比賽,他們選擇了西班牙北部阿斯圖里亞斯的安赫里盧山。這里的海拔達到1573米長度超過12.9公里,平均坡度9.9%,最大坡度出現在距離終點大約三公里一個叫「羊脖子」的地方,竟然達到23.6%,山勢極為巍峨險峻,是歐洲自行車賽中最為陡峭的坡段。
自1999年的第54屆環西賽中首次選用安赫里盧山作為爬坡賽段開始,車手至今不過三次和它親密接觸。可是它的險峻艱難卻深入人心,已經成為職業自行車公路賽中最令選手生畏的山峰之一,也是環西班牙自行車賽的標志性賽段。
環法自行車賽介紹
一、早期環法
舉世聞名的環法自行車賽1903年起源於兩家報社--《機動車報》和《自行車報》(lAuto和leVélo)的競爭。當時《機動車報》的編輯亨利?德斯格朗吉(HenriDesgrange)決定要組織一項「世界上最重要的自行車比賽!」於是在1903年的7月1日第一屆環法自行車賽誕生了。共有60名參加了這次比賽,最終毛瑞斯.蓋利(MauriceGarin)成為了世界上第一位環法賽的總冠軍。蓋利是在第六賽段開始領先的,經過2397公里的鏖戰他第一個到達了設在巴黎市內的王子公園的終點。他的成績比第二名的選手博希爾(Pothier)要快3小時。
二、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
從1947年簡.羅比克(JeanRobic)的獲勝到1959年巴哈蒙特斯(Bahamontes)的奪冠,環法賽的影響不斷擴大。環法賽的冠軍如1948年的基諾.巴特利(GinoBartali),在1949年和1951年兩次奪冠的馮斯托.科比(FaustoCoppi),法國選手盧森?羅伯特(LouisonBobet)在戰後這些年裡經過自身的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盧森?羅伯特至今仍為眾人稱道的是他在1953年的比賽中爬坡賽中得精彩表現。
三、打造
在這期間最閃亮的明星莫過於雅克.恩奎蒂爾(JacquesAnquetil)埃迪.墨克斯(EddyMerckx),伯納德.黑諾特(BernardHinault)三人了。法國人雅克.恩奎蒂爾在1961年到1964年四次獲得環法賽冠軍,成為這一時期最早顯露霸主之勢的車手。他在博利多爾(Poulidor)頑強的精神至今仍然銘刻在許多人的記憶中。
比利時的埃迪.墨克斯是繼恩奎蒂爾之後的又一名超級明星。他曾經五次獲得環法賽桂冠,其中1969年到1972年他更是一口氣拿下四屆環法冠軍。這位比利時車手即使沒有在環法自行車賽歷史上最出色的運動員,但是他仍然得到了人們的愛戴和尊敬。墨克斯王朝結束之後橫空出世的便是法國選手伯納德.黑諾特。他1978年在環法賽中取得了第一個環法冠軍之後,又奪得過四次該項大賽的冠軍。
四、當代環法
在1978年和1979年兩次蟬聯環法冠軍之後,黑諾特又在1981年,1982年合1985年三次稱霸環法。在80年代前期和中期他的主要對手是曾獲1982年和1983年環法冠軍勞倫特.費格農(LaurentFignon)還有美國選手格雷格.萊蒙德(GregLemond)。
這三名運動員一直並肩站在這一項目的最前面,共同分享著勝利和榮譽。最精彩的勝利應該屬1989年格雷格.萊蒙德的勝利了。那一次他只領先他的對手勞倫特.費格農8秒鍾的時間。格雷格.萊蒙德的勝利標志著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運動員們的賽車有了新的設計,目的是要提高速度。
沒有人能比邁格爾?因迪雷恩(MiguelInrain)更能證明自行車運動的不斷發展了。這位西班牙選手在環法賽歷史上創造了連續五次奪冠的紀錄,把奪冠紀錄的極限又向前推動了一步。隨後出現的里斯(Riis),烏爾里奇(Ullrich)和盤塔尼(Pantani)的出現把環法自行車賽推向了無極限。與此同時許多成績也因為違禁葯物的出現而蒙上陰影。到了1998年歷史悠久的環法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但是,1999年,蘭斯.阿姆斯特朗(LanceArmstrong)的勝利,使這一著名賽事有煥發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