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不盡長江滾滾流上一句是什麼
不盡長江滾滾流上一句是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作品原文: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作者】辛棄疾【朝代】宋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譯文
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統帥。他能占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要是能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創作背景
辛棄疾在公元1203年(宋寧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後不久,即第二年陽春三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
賞析
收回遙望的視線,看這北固樓近處的風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不禁引起了詞人千古興亡之感。因此,詞人接下來再問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者,兼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也。
「不盡長江滾滾流」,借用杜甫《登高》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詞人胸中倒來倒去的不盡愁思和感慨,猶如長流不息的江水。「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㈡ 不盡長江滾滾流出自哪個詩人
《登高》
作者:杜甫【唐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㈢ 不盡長江滾滾流的上一句是什麼
不盡長江滾滾流的上一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白話譯文:
天高風急猿聲凄切悲涼,清澈水中群鷗嬉戲盤旋。
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落,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
悲對秋色感嘆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獨自登高台。
深為憾恨鬢發日益斑白,困頓潦倒病後停酒傷懷。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歷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緻。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後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徵、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㈣ 不盡長江滾滾流 全詩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㈤ 佳句賞析: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一、賞析:
「千古興亡多少事?」世人們可知道,千年來在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多少朝代的興亡更替?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者,兼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也。
「不盡長江滾滾流」,借用杜甫《登高》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千古多少興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詞人胸中倒來倒去的不盡愁思和感慨,又何嘗不似這長流不息的江水呢!
二、拓展:
1、原文: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2、譯文:
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統帥。他能占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要是能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3、注釋:
⑴南鄉子:詞牌名。
⑵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亭:在今鎮江市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環水。
⑶望:眺望。神州:這里指中原地區。
⑷北固樓:即北固亭。
⑸興亡:指國家興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長、久遠。
⑺年少:年輕。指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兜鍪(dōu móu):指千軍萬馬。原指古代作戰時兵士所帶的頭盔,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斷:坐鎮,占據,割據。東南:指吳國在三國時地處東南方。休:停止。
⑼敵手:能力相當的對手。
⑽曹劉:指曹操與劉備。
⑾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見孫權的軍隊雄壯威武 ,喟然而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㈥ 「不盡長江滾滾來」和「不盡長江滾滾流」分別是哪兩首詩的詩句
「不盡長江滾滾來」出自杜甫的《登高》。
「不盡長江滾滾流」出自辛棄疾的《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登高
唐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袞袞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㈦ 「不盡長江滾滾流」這整首詩是怎樣
全詩及賞析如下:
《登高》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註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迴旋。
3、百年:猶言一生。
4、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韻譯】:
天高風急秋氣肅煞,猿啼十分悲涼;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飛回。
落葉飄然無邊無際,層層紛紛撒下;
無盡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身在萬里作客悲秋,我常到處漂泊;
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登高台。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
困頓潦倒精神衰頹,我且戒酒停杯。
【評析】:
這一首重陽登高感懷詩,是大歷二年(767)在夔州寫的。「全詩通過登高所
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前
半首寫登高所聞所見情景,是寫景;後半首寫登高時的感觸,是抒情。首聯著重刻畫
眼前具體景物;頷聯著重渲染秋天氣氛;頸聯抒發感情,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
末聯寫白發日多,因病斷酒,映襯時世艱難。
全詩八句都對,句句押韻。金性堯以為「是杜詩中最能表現大氣盤旋,悲涼沉鬱
之作。」
㈧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什麼意思
千年自古興衰多少故事
,悠悠歲月已經遙遙的過去 。
東方尚英
( 回答 )
對著長江黃河滾滾流去
心中傾訴多少的真情話語說不完 ,道不完 。
㈨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流。是哪首詩里的名句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賞析
此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 「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 「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登高》是杜甫詩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詩,寫於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秋天,是詩人流寓夔州時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詩藪-內編》)。
全詩寫登高所覽之景,雄渾蒼莽;在闊大雄健的氣象之中,滲透著一股勃鬱之氣。通篇語言凝煉,聲調鏗鏘,氣韻流轉,對仗工整。抒寫詩人內心郁結不舒的愛國情感和羈旅愁思,悲憤而不過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藝術上是很見功力的。
詩由寫景開頭,十四個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時當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視,愈覺其迢迢無極,所以說「高」;夔州一帶,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轉不絕,所以說「哀」;深秋九月,潭寒澗肅,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說「清」;風霜高潔,水落石出,所以說「白」。因為台高,故愈覺其風大,所以說「急」;風大則水鳥低飛盤旋,所以說「回」。用字遣詞都極其貼切。「天高」「沙白」「猿嘯」「鳥飛」,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徵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極雄渾高遠,飽含著詩人無窮的情思。
三、四兩句寫遠眺之景,從大處落筆,上句寫山景,承首句;下句寫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復交織,構成一幅非常生動的三峽秋景圖,深秋風大,所以聞落葉之「蕭蕭」;峽深流急,所以見波濤之「滾滾」。「落木」而以「無邊」來形容,則見其境界之闊大;「長江」而以「不盡」來形容,則見大江之無窮。在極其蕭颯荒涼的景象中,又充滿著一種渾灝奔放的氣勢。兩句又多用雙聲迭字,讀來音調鏗鏘,充滿著聲韻之美。
「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以上四句寫景,確實有力地烘託了詩人的心情,寫出了詩人登高望遠的悲秋之意,卻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將這種悲愁之情滲透在具體的畫面之中。詩中所描寫的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觀事物的具體特徵,季節特徵,同時也飽含著詩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現了詩人特定的心情。啼猿作為一種動物,本身並不具有人的感情,但在「艱難苦恨」中的詩人聽來,猿啼聲卻充滿著一種凄哀的情調。同樣,那滾滾的長江,蕭蕭的落木,盤旋的飛鳥,冷清的小渚,也無一不起著渲染環境氣氛、烘托詩人情緒的作用。「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文心雕龍-物色》),更何況眼前這一片凄涼肅殺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詩人觸景生情、引起相應的心理活動與感情變化了。而這種心理活動與感情變化,又反過來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所以詩中的景物已不同於自然的景物,它是詩人主觀化了的客觀景物。在文學作品中,當景物的描寫體現了作者特殊感情的時候,當作者的主觀感覺和景物的客觀特徵得到和諧統一的時候,它對讀者所產生的藝術魅力,就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的詩句所能比擬的了。
五、六兩句由上文寫景很自然地過渡到抒情。兩句寫出自己身多疾病長期漂泊的艱難處境和秋景蕭瑟觸景生悲的愁苦心情。「萬里悲秋常作客」,這是就空間方面說,即所謂「橫說」;「百年多病獨登台」,這是就時間方面說,即所謂「縱說」。兩句承上啟下,點出全詩主旨。在結構上,則層層遞進,步步轉折,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宋人羅大經說:「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鶴林玉露》乙編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遊子思鄉之意,加上萬里漂泊,百年多病,則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進一層的描寫。秋風蕭瑟,已令人觸景生哀,更何況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於採用了這種層層遞進的頓挫筆法,蘊藏在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鬱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達出來了。深厚的感情,來自豐富的生活,詩中反映的雖是詩人的個人遭遇,但讀者卻可從中窺見戰亂時代廣大人民的苦難。
尾聯兩句是寫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寫自己艱苦備嘗,白發彌添;下句寫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纏身。全詩就在沉重的感嘆聲中收結,結得悲憤深沉,而又寄慨遙深。「艱難苦恨」四個字不僅指作者自己萬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艱辛境況和身世遭遇,同時也指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廣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正是這一切「艱難苦恨」,才使他頭上的白發愈來愈多,而現在又已衰年多病,獨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時正須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
此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 「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 「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登高》是杜甫詩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詩,寫於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秋天,是詩人流寓夔州時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詩藪-內編》)。
全詩寫登高所覽之景,雄渾蒼莽;在闊大雄健的氣象之中,滲透著一股勃鬱之氣。通篇語言凝煉,聲調鏗鏘,氣韻流轉,對仗工整。抒寫詩人內心郁結不舒的愛國情感和羈旅愁思,悲憤而不過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藝術上是很見功力的。
詩由寫景開頭,十四個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時當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視,愈覺其迢迢無極,所以說「高」;夔州一帶,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轉不絕,所以說「哀」;深秋九月,潭寒澗肅,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說「清」;風霜高潔,水落石出,所以說「白」。因為台高,故愈覺其風大,所以說「急」;風大則水鳥低飛盤旋,所以說「回」。用字遣詞都極其貼切。「天高」「沙白」「猿嘯」「鳥飛」,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徵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極雄渾高遠,飽含著詩人無窮的情思。
三、四兩句寫遠眺之景,從大處落筆,上句寫山景,承首句;下句寫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復交織,構成一幅非常生動的三峽秋景圖,深秋風大,所以聞落葉之「蕭蕭」;峽深流急,所以見波濤之「滾滾」。「落木」而以「無邊」來形容,則見其境界之闊大;「長江」而以「不盡」來形容,則見大江之無窮。在極其蕭颯荒涼的景象中,又充滿著一種渾灝奔放的氣勢。兩句又多用雙聲迭字,讀來音調鏗鏘,充滿著聲韻之美。
「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以上四句寫景,確實有力地烘託了詩人的心情,寫出了詩人登高望遠的悲秋之意,卻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將這種悲愁之情滲透在具體的畫面之中。詩中所描寫的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觀事物的具體特徵,季節特徵,同時也飽含著詩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現了詩人特定的心情。啼猿作為一種動物,本身並不具有人的感情,但在「艱難苦恨」中的詩人聽來,猿啼聲卻充滿著一種凄哀的情調。同樣,那滾滾的長江,蕭蕭的落木,盤旋的飛鳥,冷清的小渚,也無一不起著渲染環境氣氛、烘托詩人情緒的作用。「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文心雕龍-物色》),更何況眼前這一片凄涼肅殺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詩人觸景生情、引起相應的心理活動與感情變化了。而這種心理活動與感情變化,又反過來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所以詩中的景物已不同於自然的景物,它是詩人主觀化了的客觀景物。在文學作品中,當景物的描寫體現了作者特殊感情的時候,當作者的主觀感覺和景物的客觀特徵得到和諧統一的時候,它對讀者所產生的藝術魅力,就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的詩句所能比擬的了。
五、六兩句由上文寫景很自然地過渡到抒情。兩句寫出自己身多疾病長期漂泊的艱難處境和秋景蕭瑟觸景生悲的愁苦心情。「萬里悲秋常作客」,這是就空間方面說,即所謂「橫說」;「百年多病獨登台」,這是就時間方面說,即所謂「縱說」。兩句承上啟下,點出全詩主旨。在結構上,則層層遞進,步步轉折,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宋人羅大經說:「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鶴林玉露》乙編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遊子思鄉之意,加上萬里漂泊,百年多病,則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進一層的描寫。秋風蕭瑟,已令人觸景生哀,更何況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於採用了這種層層遞進的頓挫筆法,蘊藏在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鬱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達出來了。深厚的感情,來自豐富的生活,詩中反映的雖是詩人的個人遭遇,但讀者卻可從中窺見戰亂時代廣大人民的苦難。
尾聯兩句是寫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寫自己艱苦備嘗,白發彌添;下句寫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纏身。全詩就在沉重的感嘆聲中收結,結得悲憤深沉,而又寄慨遙深。「艱難苦恨」四個字不僅指作者自己萬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艱辛境況和身世遭遇,同時也指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廣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正是這一切「艱難苦恨」,才使他頭上的白發愈來愈多,而現在又已衰年多病,獨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時正須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
㈩ 不盡長江滾滾流的前一句
不盡長江滾滾流出自:宋朝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全文如下: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