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第一句誠者自成也:誠者:真誠的人,自:自然,成:成就,第一句的意思是真誠的人自然能夠成就自己。第二句而道自道也:第一個道指的是真誠的人自己所堅持的道,第二個道指的是大道,即天道,第二句的意思是真誠的人所堅持的道自然合乎於大道的標准。第三句誠者物之終始:物乃事物,這世上的一切,無論是有形的、無形的,還是精神的、物質的,只要它存在於這個世界,它就屬於「事物」的范疇,物之終始就是事物的開始與終結,也可以理解為易經中所說的事物的出生與消亡,事物的終始也可以理解為「事物的自然發展規律(即大道)」,第三句的意思是真誠的人可以參悟到大道,而不真誠的人(即虛偽的人)也無法參悟到大道。第四句故君子以誠為貴:這句話就好理解了,就是字面意思。第五句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自成己:成就自己,第五句的意思是真誠的人不以成就自己為己任,才能擁有成就萬物的資格。全部連起來就是:「真誠的人自然能夠成就自己,真誠的人所堅持的道自然也符合大道的標准,只有真誠的人才能參悟到事物的自然發展規律(即大道),而虛偽的人是無法參悟出大道的。所以君子以誠為貴。真誠的人不以成就自己為己任,所以才能獲得成就萬物的本領。」
真誠的人之所以能夠參與到大道,是因為只有真誠才能讓自己在看待事物的時候不會受到自己內心的嫉妒、恨、反感、厭惡之心等等諸如此類的偏見的影響,只有真誠的人才能夠做到實事求是,也只有實事求是、放下偏見,才能看到大道,虛偽會讓人產生偏見,偏見會蒙蔽人的雙眼,所以虛偽的人無法看到大道的存在。
真誠的人如果只想著成就自己,那麼他這一生所能取得的成就也就僅限於此,若想更進一步,就必須以眾生的命運為己任,才能獲得成就萬物的本領,愛人如己,愛別人也是愛自己,當你愛別人的時候,雖然你在奉獻自己,但是當你為他人奉獻自己的同時,老天也在成就你。成就自己是本分,成就他人是情分,只想成就自己也沒有過錯,但是也限制了你所能取得的成就,只有當我們去成就他人的時候,才能解開這道終極的封印,從而達到成就終極的自己的目標。
另外說一句:不了解就沒有發言權,尤其對於想要貫徹君子之道的人來說,更要嚴格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就如同現在一樣,如果你沒有參透大道,就不要輕易發表評論。當你強行發表評論時,你就已經失去了真誠。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因為對於沒有參悟大道的人來說,你跟他們去講大道,他們是無法理解的,所以下士聞道大笑之。但是話說回來,之所以要說,還是因為想要讓世人認識大道、了解大道,目的還是想要解救眾生於水火之中,這自然也就合乎於大道的標准了,任世人如何取笑也無妨,這世上那麼多人,總會有人能夠理解的。
可能還有人會想:你怎麼就敢確定別人說的不對,就你說得對?其實這也是最難的,正所謂人微言輕,我要想證明我說得對,兩種方法,一是你足夠真誠,真誠的人自然能夠明白我的話正確與否;二是我自己變強大,然後改變這個世界,用行動來證明自己,所以問題來了,任何事情都是這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很難分辨真假的問題,所以我能做的就是盡我自己最大的能力去闡述事實,同時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然後用行動證明自己。
2. 求教:陽明心學中的「心外無物」的理解,這樣理解對嗎
心要通過物質的運動來體現
物質則是在其運動中實現自我發現的。
沒有自我發現就沒有觀察者來證明其存在,可是沒有物質亦就沒有自我發現。
心外無物,外物即心,心即外物。王陽明認為心物是同體的。
你的「良知」理解和我:
老子提倡道,也說了失道後德,可是道誰能控制?也許只在混沌的狀態下才有的(也就是無是非)。
而儒家提倡德(雖說也有朝聞道之語),承認了人性所具有的缺陷,認為人需要修德,以致至誠。
老子所談的天道的必然性讓人望而卻步(你要是實踐易就知道了) 。
可是人道卻在我們心裡,古來多少儒生相信
即便修德不會得到外物的幫助,不會避免無妄的災禍,但他們自身也樂得做君子。這是一種類似基督教卻有不同於其神學意義的儒家的道德信仰。
而理學是在外來和本土宗教沖擊下而誕生的,是儒學在哲學上的一種升華。
王陽明所說的也是儒家所嚮往的至誠之境。對恆久以來的大部分儒生的不可言說的心理給出了一個**上的概括。
找到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以其所悟的人道來指導人的行事。
以正確的人的態度立於天地之間,便會達到天人合一之境,便會無往不利。
3. 誠外無物的下一句是什麼
沒有下一句了,這是最後一句,上一句是如履薄冰。
誠外無物。這句話意味深長,「誠」是人生的高點,但更是做人的基線,不誠無物,非誠勿擾,中國古人常常像愛護眼睛一樣護衛誠信。
孔子也說「敬事而信」,因為有「信」,才能獲取賓客的「信任」,才能成事。這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要「正心誠意」。
佛家講因果相續,因緣的發生也端賴於誠信,「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緣際會需要廣種善因,廣耕善田,這一切緣在誠信,誠信是經營的不二法門。
(3)誠外無物擴展閱讀:
誠外無物的出處:
王守仁(王陽明)提出來的。
中國明代哲學家的基本觀點陸九淵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發展了陸九淵的這些思想,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王守仁所說的「心」,指最高的本體,如說「心即道,道即天」;也指個人的道德意識,如說「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這比陸九淵所說的個人本心意義廣泛。
王守仁的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
從一方面說,靈明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從另一方面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於虛寂的狀態。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於寂;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王守仁的心外無理是說,心的本體,就是天理,事雖萬殊,理具於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與理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無理也就是心外無善。
王守仁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思想把心學唯心論發展到極端,為他的知行合一學說奠定了宇宙觀基礎,對後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4. "誠外無物"是什麼意思
解釋:除了誠心做好某件事以外,不要向別的事物,不要有別的想法。
拼音:[chéng wài wú wù]
釋義:除了誠心做好某件事以外,不要向別的事物,不要有別的想法。
出處:「誠外無物」出自孔子的孫子子思之手,原文為:「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
相關成語:
一諾千金[ yī nuò qiān jīn ] 諾:許諾。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言而有信[ yán ér yǒu xìn ] 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言出必行[ yán chū bì xíng ] 表示說了就必須做到。比喻一個人很講信用。言:說,言者意之聲(尚書)出:(說)出來。必:(就)一定,將會。行:(可以、要)做(到),實踐。
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 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 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說的話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5. 誠外無物是什麼意思
誠外無物——除了誠心做好某件事以外,不要向別的事物,不要有別的想法。
6.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貴。」是什麼意思
《中庸》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真實無妄謂之誠,言行有徵謂之信。我們認為,誠信,實為一切人際關系的根本基礎。因為彼此誠實,方能建立互信,有信,方能互相尊重(禮),互相關愛(仁),互相幫助(義);而明乎此理,方可稱為有「智」。
誠,不僅僅只成就自己便算了,還要使別人也同樣有成就。成就自己是仁德,成就別人是智慧。這都是天賦的德性,內則成己,外則成物,這是綜合內外的規律,因此隨時施行無不合宜。
7.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貴.
《中庸》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真實無妄謂之誠,言行有徵謂之信.我們認為,誠信,實為一切人際關系的根本基礎.因為彼此誠實,方能建立互信,有信,方能互相尊重(禮),互相關愛(仁),互相幫助(義);而明乎此理,方可稱為有「智」.\x0d誠,不僅僅只成就自己便算了,還要使別人也同樣有成就.成就自己是仁德,成就別人是智慧.這都是天賦的德性,內則成己,外則成物,這是綜合內外的規律,因此隨時施行無不合宜.
8. 心外無物,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是什麼意思
意思: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拓展資料:
出處: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這是在陳眉公輯錄《幽窗小記》中記錄的明人洪應明的對聯。
洪應明是《菜根譚》的作者,因此,《菜根譚》中錄入了這句話,最早的出處是《菜根譚》。
作品簡介:
《菜根譚》是明代的一部語錄體著作。著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籍貫不詳。根據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他早年熱中於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萬曆三十年(1603)前後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與袁黃、馮夢楨等人有所交往。
作者簡介: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明代思想家、學者,約明神宗萬曆中前後在世。除著名的《菜根譚》外,還編著《仙佛奇蹤》四卷。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多記佛老二家故事。《仙佛奇蹤》書序中介紹,他"幼慕紛華,晚棲禪寂",說明他早年熱衷於仕途功名,晚年則歸隱山林,修道求仙。萬曆三十年(1602年)前後曾經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
9.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貴.」是什麼意思
《中庸》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真實無妄謂之誠,言行有徵謂之信.我們認為,誠信,實為一切人際關系的根本基礎.因為彼此誠實,方能建立互信,有信,方能互相尊重(禮),互相關愛(仁),互相幫助(義);而明乎此理,方可稱為有「智」.
誠,不僅僅只成就自己便算了,還要使別人也同樣有成就.成就自己是仁德,成就別人是智慧.這都是天賦的德性,內則成己,外則成物,這是綜合內外的規律,因此隨時施行無不合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