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徐業安
擴展閱讀
股票軟體焰顏色代表什麼 2025-07-08 19:23:39
北京公租房申請條件2019 2025-07-08 19:21:20
股票的買賣價格怎麼算 2025-07-08 19:21:18

徐業安

發布時間: 2022-01-15 01:04:40

⑴ 武漢大學廣播台的基本信息

有這樣一種聲音,她自共和國建立伊始就響徹在珞珈山的每一個角落,守望著這里的每一寸熱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生活在珞珈山這片鍾靈毓秀之地,飽受珞珈精神的浸潤培育。觀察,建國以後珞珈山上潮起潮落風雲變幻;思考,百廿武大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繼往開來;筆觸,不同時代輿論宣傳把握方向指明道路;聲音,鏗鏘有力振聾發聵記錄歷史穿越時空。珞珈山上的這陣聲響,綿延六十四載,聲聲不息。
武漢大學廣播台「珞珈之聲」正式成立於1950年5月8日,是華中地區高校中的第一個校園廣播台。從那以後,美麗的珞珈山上不僅有風聲、雨聲、讀書聲,還有了穿越時空隧道的金話筒「珞珈之聲」,她陪伴一屆又一屆珞珈學子,走過了64年的風雨歷程。
武漢大學廣播台擁有全國一流的數字化廣播設備和面積近300平方米的新台址,實現了四個學部5500餘畝的校園內廣播聯網。在廣播台內部,設立節目中心和運營中心,分別下轄新聞部、編輯部、播音部、技術部和秘書處、策劃管理部、網路宣傳部、外聯部共八個部門,現役成員150餘人,形成了嚴格、嚴明、完善的管理體系;在節目內容上有新聞、資訊、專題、音樂、體育、訪談、廣播劇、文藝類共16檔節目,形式上有完整、固定的流程,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
風華清韻六十四載,武漢大學廣播台走出了數千名台友,他們生活在珞珈山這片鍾靈毓秀之地,飽受珞珈精神的浸潤培育;同時他們在廣播台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以媒體工作者的視角觀察、體味著珞珈山上自建國以來的風雲變幻,用他們的聲音和筆觸把握著不同時代的輿論宣傳動向、記錄著武漢大學六十餘載的歷史變遷。走出了武漢大學的校園,這數千名台友繼續秉承武漢大學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精神,不斷傳承發展廣播事業。除此之外,大多數人在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各個領域的翹楚。
從廣播台走出的老台友,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李方華,武漢大學前校長、空間物理學家、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侯傑昌,原水利部副部長、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綦連安,國家信訪局副局長徐業安,鞍鋼集團總經理、國際標准化組織(ISO)主席、中共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張曉剛,原湖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張通寶,中宣部新聞發言人和政策法規研究室主任胡孝漢,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路局局長王慶存,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趙鐵騎,新華社高級編輯、CNC英語台執行台長李敬臣,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竇文濤,中央電視台《朝聞天下》製片人兼新聞頻道新聞總主編楊新爽,中國科技新聞協會副會長、中國科教影視協會副會長、中央電視台大型科教電視欄目「科技之光」主編趙致真,全國高校數學物理研究會副主任、國家級教學名師姚端正,中國化學會化學熱力學和熱分析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汪存信,武漢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周葉中,武漢大學「四大名嘴」之一、歷史學院教授李工真,新華社高級編輯、中國大陸第一位女性電視時事評論員吳學蘭……這些從廣播台走出來的老台友們,如種子一樣撒向天南海北,落地生根。自強弘毅的根開出兼濟天下的源,這是武漢大學給予每位在廣播台工作過的學子的大氣魄、大擔當。

⑵ 徐業安的自殺

2014年4月8日國家信訪局副局長徐業安上午被發現在其辦公室自殺身亡。財新記者從接近國家信訪局人士處證實了前述消息,不過自殺原因尚不清楚。
接近國家信訪局的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徐身體一直很不好,2014年最近幾個月耳鳴,情緒也不太好。至於為何情緒不好,目前尚不清楚原因。

⑶ 陳白峰的相關報道

查閱資料不難發現,單是近幾個月,就有多名官員自殺:重慶打黑功臣周渝、浙江奉化倒塌樓所屬街道建設管理辦副主任何高波、國家信訪局副局長徐業安……據《中國青年報》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以來,共有五十幾名各級官員非正常死亡,官方認定為自殺的超過四成,在自殺原因當中,抑鬱症等精神疾病被認為是一大誘因。但凡一名官員自殺,都是一個生命的終結,本該讓人痛惜。可現實的情況卻是,總有不少網友為官員自殺拍手叫好,將一個悲劇娛樂化,陷入一種群體非理性狂歡,此時一旦有人持有異見,甚至也會遭到罵名,而官方的回應也總是遮遮掩掩,真可謂是給公眾留下了一種無限的想像空間。這樣一來,官員自殺的原因越是神秘,將事件娛樂化的這部分似乎就越是有底氣。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說,每一位自殺的官員都是「代人受過」,他的無辜就在於公眾將對一個群體的標簽化認識,全部都發泄在了當事者身上。曾有學者指出,在腐敗成為一種默認值的時候,官員一旦出事,對官員的道德懷疑幾乎成為了公眾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官員自殺,往往被公眾認定為畏罪自殺,亦或是因為牽連人數太多而「被自殺」,即便是確實患有抑鬱症等精神疾病,公眾也會在大腦中將信息進行有選擇性地篩選,從而在認知層面進行「糾偏」,而當前中央反腐力度的高壓態勢,也給這樣一種認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由此可以洞見的一個事實是,倘若不公開官員自殺的一些具體細節信息,公眾的無端猜疑也有其合理之處,畢竟自殺雖然為一種社會現象,但與官員的身份疊加在一起,卻總有著不同於常人的自殺動機。比如前面提到的自殺官員何高波,據媒體報道,他在自殺前不久,被紀檢部門叫去談話談了一天一夜,之後官方就直接認定為自殺,可到底為何自殺,卻沒有了下文,這又怎能不讓公眾想像這與樓體坍塌有何關系?在此語境下,我們就必須要撕下官員自殺的神秘面紗,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這不僅是給當事者正名的有效手段,也是對公眾知情權的尊重。當然了,大可不必認為官員自殺的信息屬個人隱私,因為官員作為公共人物,需要讓渡出自己的部分隱私權,公眾有權利知道官員死亡的原因。退一步講,即便是抑鬱症自殺,那麼其治療情況和嚴重性也需要告知公眾,更何況說長期患抑鬱症的官員能否適合長期從政,也是值得追問的。面對官員自殺的信息,官方總是藏著掖著,公眾不可避免地會不加區別地進行猜測,進而在輿論場中發酵為集體非理性狂歡,這確實證明了輿論的非理性,但卻也從另一面反證著對於公共事件信息公開的必要性。公眾盡管會對一個存在非理性認知,但不得不承認當下是一個權利意識覺醒的時代,妄圖通過掩蓋甚至是拖延來應對公共事件,註定是走不通的。官員自殺也是公民生命的終結,確實不該被娛樂化,但前提是其不該被神秘化,因為謠言止於真相,猜疑止於事實。

⑷ 徐業安的個人履歷

1978.02——1982.01,武漢大學中文系學習;
1982.01——1989.08,湖北省委辦公廳信訪處工作;
1989.09——1994.11,湖北省委省政府信訪辦公室綜合處副處長;
1994.12——1997.09,湖北省委省政府信訪辦公室綜合處處長;
1997.04——1998.04,湖北省南漳縣委副書記(掛職);
1997.10——2002.07,湖北省委省政府信訪辦公室副主任,省信訪局副局長;
2002.08——2005.08,湖北省信訪局副局長(副廳級);
2005.09——2010.08,國家信訪局辦公室主任;
2010.09——2011.10,國家信訪局正局級信訪督查專員,先後兼任國家投訴受理辦公室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綜合指導司司長;
2011.10——國家信訪局黨組成員,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