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程咬金三板斧的故事
程咬金三板斧的故事:
小說《隋唐演義》中,程咬金的絕技是夢中學會的三板斧,在後來的很多小說中,其三斧子披轅門、三斧子定瓦崗被後人津津樂道。
小說中程咬金使用三板斧的時候通常會報出招數名稱,因為小說中程的記性不是很好,他一般是先說名字,然後才能想起招數。
後來在秦瓊的指點下,程咬金又自創了半招,後人也有管他的招數叫三斧子半的說法。隨著小說形容程咬金資質不佳的印象,三道板斧變成歇後語,意思是只會幾招。
(1)程咬金三板斧擴展閱讀:
武德二年,王世充進攻故州,任命秦瓊為龍驤大將軍,程咬金為將軍,厚待二人。然而程咬金和秦瓊厭惡王世充為人狡詐。
程咬金對秦瓊說:「王公才識風度淺薄狹隘,卻愛亂說,喜歡賭咒發誓,這不過是老巫婆,哪裡是撥亂反正的君主。」
等到王世充在九曲與唐軍交戰,秦叔寶、程咬金都帶兵在陣上,騎著馬向西跑了一百來步,然後下馬向王世充行禮。
說道:「我等身受您的特別優待,總想報恩效力,但您性情猜忌,愛信讒言,不是我等託身之處,如今不能再侍奉您,請求從此分別。」
於是跳上馬與他們的幾十名部下共同降唐,王世充害怕唐軍,不敢追擊。李淵讓他們跟隨秦王李世民,李世民早已聽說他們的名聲,十分尊重他們,任命秦叔寶為馬軍總管,程咬金為左三統軍。
㈡ 程咬金的三板斧到底有多厲害
程咬金在民間的知名度應該算是非常高的,很多人熟悉的一句話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 ”,再就是程咬金的那柄八卦宣花斧,以及他那三斧子功夫。不過很少有人真正知道他那三斧子功夫究竟是什麼。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演義中對他功夫的描述不盡相同,並沒有固定的一種說法。
但是程咬金的功夫還是達不到頂尖的程度,在《說唐》中,他的功夫實在也高不到哪裡去,不過他比較聰明,因此一路平安走到了最後,他做的最著名的事大約就是截了靠山王的響杠和三斧定瓦崗了,但他的對手也確實並不強大,所以程咬金才能得勝,並陰差陽錯之下成了瓦崗寨的混世魔王。
但是,眾位好漢對程咬金的功夫都是心中有數的,高手對決的時候,程咬金的弱點就很突出,他的前三斧固然威力很大,能解決掉不少人,不過這也是個力氣活,第四斧的時候就沒有多少力氣了,然後就容易被高手打敗。
尉遲恭和伍雲召的兒子朱登就曾經在和程咬金對戰的時候嘲笑他虎頭蛇尾,只三斧厲害,後面就沒啥威力了。
當然以上說的都是演義中的程咬金,實際上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程知節)用的兵器是馬槊,而且程咬金也真正是驍勇善戰之人。
㈢ 程咬金的三板斧是哪三招
小說中程咬金使用三板斧的時候通常會報出招數名稱,因為小說中程的記性不是很好,他一般是先說名字,然後才能想起招數。
第一斧:披腦袋為用斧頭從上往下砍,無論對方攻擊不攻擊他,程因為只會這三斧子,所以打發拚命.
第二斧:小鬼剔牙在對方橫武器招架時,收斧頭,獻斧纂,攻擊對方面部,由於速度快,對方一般都使用鐵板橋躲避。
第三斧:掏耳朵為二馬錯蹬時,回身橫掃,由於對方前招為鐵板橋,剛起身,很難躲閃,所以這三斧子很厲害。
後來在秦瓊的指點下,程又自創了半招,後人也有管程的招數叫三斧子半的說法。
㈣ 程咬金三板斧的故事講的是什麼
有兩種故事:
一種是說程咬金在夢中遇到了他的師父,學斧頭技法之時被人叫醒,只學了三招,就這三招威力還是很強的。這個故事源於小說《說唐》。
寓意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多,但卻非常管用。現在常說程咬金的三板斧意思就像是看起來很猛但其實沒什麼絕招,好像黔驢技窮。
另一種是說程咬金,始終是歷史上一員大將,武功並不是那麼差勁的,三度板斧的意思,其實是說程咬金因為力大無窮,能將手中那柄八十多斤的八卦宣花斧舞得虎虎生風,驟眼看去,如同三把板斧同時揮舞一樣,看得人眼花撩亂。
(4)程咬金三板斧擴展閱讀
程知節原名程咬金,山東人,少年時代就很勇猛,善於騎著快馬,熟練地使用馬槊——這是一種古代在馬上使用的長矛。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程知節聚集了幾百豪傑,武裝保衛家鄉,防備賊寇,後來投奔李密的瓦崗軍,被封為驃騎將軍。李密在部隊中挑選出八千勇士組成內軍,他是四個統領之一。李密誇耀說這八千人相當於百萬雄師。
王世充在洛陽發動兵變之後,率軍猛攻單雄信的營地,李密派程知節和裴行儼帶兵支援。裴行儼縱馬搶先殺入敵陣,被亂箭射中墜落在地。程知節奮不顧身勇猛沖上前營救,刺殺了好幾個敵兵。
趁敵軍驚慌後退之時,程知節抱起裴行儼拍馬後撤,中途被趕上的敵騎刺傷。程咬金回身折斷對方的馬槊,斬殺了追兵,兩人才得以脫險。
這一仗,瓦崗軍遭受重創,李密投奔李淵。程知節與秦叔寶無奈之下歸順了王世充,發現王世充人品太差,又轉投唐軍。程知節被秦王李世民任命為左三統軍,每次作戰十分勇敢。尤其是在征討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的戰斗中,都沖鋒在前,舉旗先陷敵陣,由於戰功卓著,被封為宿國公。
在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爭奪皇位的內斗中,程知節堅定地站在李世民一邊。李建成圖謀削弱李世民的實力,要把程知節調離長安任康州刺史。程知節看穿了李建成的陰謀,對李世民說:「手腳被砍完了,身子還能保得住多久呢?我死也不離開,希望秦王早做決斷。」
程知節跟隨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立功升為右衛率,賞賜六千匹絹,兩匹駿馬,並且配有金刀、金裝、馬鞍、馬籠頭,十分榮耀。以後,程知節又升為右武衛大將軍,封盧國公,作畫像藏於凌煙閣,是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
在唐太宗駕崩國喪期間,程知節作為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北門屯兵,加鎮軍大將軍,一直統率「飛騎」,護衛著太子李治。
李治順利登上皇位後,對程知節十分看重。程知節被任命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接著進軍至鷹娑川,擊敗突厥精兵數萬人,敵軍聞風而逃。攻打怛篤城(今哈薩克東南)時,當地數千人出城投降,程知節受到副大總管的蠱惑,竟然下令屠城,聽任士兵殺害無辜民眾,搶掠財物。
班師回朝後,程知節因屠城被罷官為民,不久,被重新起用為岐州刺史。程知節大概問心有愧吧,上表請求退休,得到批准,死後陪葬於唐太宗的昭陵。
㈤ 程咬金三板斧
三板斧 古代長兵器的一種,又名「馬戰斧」。相傳為程咬金所用。
程咬金這個關於三板斧的故事源於隋唐演義,書中程咬金在夢中遇到了他的師父,學斧頭技法之時被人叫醒,只學了三招,就這三招威力還是很強的。
三板斧:1.劈腦袋 2鬼剔牙 3掏耳朵。
程咬金因為力大無窮, 能將手中那柄八十多斤的八卦宣花斧舞得虎虎生風, 驟眼看去, 如同三度板斧同時揮舞一樣, 看得人眼花撩亂.
程咬金三度板斧的說法, 便由此而來.
㈥ 程咬金三板斧是哪個朝代的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俗諺,中國人耳熟能詳。估計提起程知節,除研究歷史的學者以外,肯定會面對茫茫然的臉,幾乎沒有人知道是誰。所以,通俗演義小說的民間力量,可以把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塗改(或美化或醜化)得與本來全非。 據史書記載,程咬金「少驍勇,善用馬槊。」(《舊唐書·程知節列傳》)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統治殘暴,驕奢荒淫,連年大興土木,不斷對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後,義軍相繼發展到百餘支之多,每支義軍少則數百人多至10餘萬,但規模都不是很大,同時也沒有政治目標,基本上是流動作戰,四處搶掠。程咬金為此聚集鄉里豪傑共保鄉里,以備義軍。由此可見他的出身應是地主階級。 經過七個年頭戰爭磨練,農民起義軍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逐漸克服地域觀念,散而復聚,走向聯合。至大業十三年左右,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三支強有力的起義軍,即: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河北義軍和杜伏威、輔公柘領導的江淮義軍。到了此時,程咬金這種地方的自保勢力已經無法維持下去,最後投奔了瓦崗軍李密部。 瓦崗軍原為東郡韋城(今河南浚縣東南)人翟讓所創,曾多次粉碎隋王朝的進剿。大業十二年(616年),曾參加楊玄感起兵的隋貴族後裔李密來到瓦崗寨,李密長於謀略,使瓦崗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翟讓遂主動推李密為主,上其號魏公。李密掌握大權之後,政治野心逐日暴露。為保住個人獨攬大權,他拉攏重程咬金、秦叔寶等新歸附的人,以二人為「內軍」驃騎。「內軍」是李密從軍中挑選的8000個「勇士尤異者」,隸屬四位驃騎將,又分為左右兩隊,主要任務是保護李密。李密對內軍十分滿意,常說:「此八千人可當百萬。」(《舊唐書·程知節列傳》)此後程咬金改名為程知節,大業十三年(617年)十月,正在瓦崗軍新老勢力矛盾逐漸尖銳化之際,李密搶先下毒手,設計斬殺了翟讓,獨掌大權。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隋洛陽守將王世充挑選精銳兵馬2萬餘人,馬2000餘匹,屯兵通濟渠(今河南孟縣境內)南,在渠上架起三座橋,以便與瓦崗軍決戰。李密在邙山南麓擺陣迎戰王世充,程知節領內馬軍,與李密安營在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市北)上,單雄信則領外馬軍,安營在偃師城(今河南偃師東)北。王世充部隊到達後,立即派出數百騎兵攻打單雄信。李密遂派程知節和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率先沖向敵陣,結果中流矢墜馬。程知節前去營救,立殺數人,王世充軍稍退,他乘機抱起裴行儼撤退。由於載了兩個人,程知節的戰馬負擔過重,被王世充軍追上。程知節不忍將裴行儼丟下,結果被一槊刺中,「刺槊洞過」,程知節回身折斷其槊,將執槊之敵斬於馬下,王世充軍不敢追趕,二人這才返回本軍。此戰,由於李密指揮不利,瓦崗軍包括程知節和裴行儼在內,共十餘員驍將遭受重創,實力大損。不久,李密戰敗降唐,瓦崗義軍失敗。 瓦崗軍失敗後,程知節和許多將領因走投無路,而降於王世充。王世充得到程知節後,接遇甚厚。雖然如此,但是二人皆不滿王世充多詐。程知節曾對秦叔寶說:「世充器度淺狹,而多妄語,好為咒誓,乃巫師老嫗耳,豈是撥亂主乎?」(《舊唐書· 程知節列傳》)秦叔寶亦有同感,於是兩人開始找機會離開王世充。 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十九日,王世充率部進犯唐朝谷州(治新安,今屬河南),王世充任命程知節為將軍,還任命秦叔寶為龍驤大將軍。王世充與唐軍交戰於九曲(今河南宜陽西北)。程知節、秦叔寶、吳黑闥、牛進達等都帶兵上陣,率幾十個親信騎馬向西跑了一百來步,然後下馬向王世充行禮,說道:「荷公接待,極欲報恩。公性猜貳,傍多扇惑,非仆託身之所,今謹奉辭 。」(《舊唐書· 程知節列傳》)隨即投奔投奔唐軍。王世充懾於二人的威名,不敢追逼。 二人歸唐後,唐高祖李淵讓他們跟隨秦王李世民。李世民久聞二人之名,十分尊重他們,任命程知節為秦王府左三統軍,秦叔寶則為馬軍總管。同李密一樣,李世民也在全軍中挑選了千餘精銳騎兵,皆著黑衣黑甲,分左右隊,由程知節、秦叔寶、尉遲敬德、翟長孫等驍將統領,號稱玄甲隊。每次沖鋒陷陣,李世民都披上黑甲親率玄甲隊作為先鋒,伺機進擊,所向披靡,敵人畏懼。從此,程知節在李世民手下作戰,程知節隨李世民破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又任左一馬軍總管,每次作戰都奮勇爭先。因功封為宿國公。如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在洛陽外圍作戰中,行台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帶兵巡營,猝與王世充軍遭遇,交戰不利,李世民即率玄甲隊馳赴救援,大敗王世充軍,俘其騎將葛彥璋,斬俘6000餘人,王世充逃回洛陽。到武德七年(624年),唐擊敗各割據勢力和農民起義軍,統一天下。 從太原起兵到統一全國過程中,李世民屢建奇勛,威望很高,並形成了以秦王府謀士和勇將為核心的實力雄厚的政治集團,程知節便是其中之一,對太子李建成構成嚴重威脅。李建成為保住太子地位及皇位繼承權,與齊王李元吉結交,共同反對李世民。由於程知節是李世民的骨幹,李建成便欲除之。武德七年,李建成向唐高祖進獻讒言,程知節被外放任康州刺史。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手臂今並翦除,身必不久。知節以死不去,願速自全。」(《舊唐書· 程知節列傳》)此後兩年間,史書上無程知節的記載,不過估計程知節並沒離開秦王府。 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在夜宴酒中下毒,致使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數升。時突厥郁射設率數萬騎兵入塞,圍攻烏城(今山西盂縣西北)。李建成乘機推薦李元吉代李世民督諸軍北征,李淵命其率右武衛大將軍李藝等前去救援。李元吉奏請抽調秦王府勇將程知節、尉遲敬德、段志玄和秦叔寶等隨軍,以消弱李世民實力,然後乘機將其除掉。李世民得知李建成欲於為李元吉餞行時殺害他,遂與文臣武將商議,決定先發制人。四日清晨,李世民率程知節等伏兵玄武門內(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伏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取了皇位繼承權。初七,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十二日,李世民封賞功臣,程知節拜太子右衛率。七月,程知節遷右武衛大將軍。八月初八,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程知節食實封七百戶。 貞觀中,程知節歷任瀘州(治瀘川,今四川瀘州市)都督,左領軍大將軍。與長孫無忌等人世襲刺史,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程知節名列其中,位於第十九名。 同年,程知節轉任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宮城北門駐軍,加封為鎮軍大將軍。 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程知節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餘級。十二月,程咬金引軍至鷹娑川,遇突厥強兵四萬騎,其前軍總管蘇定方師五百騎馳迎沖擊,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一千五百多人,繳獲的戰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勝計。副大總管王文度非常急妒蘇定方的大功,對程咬金說:「現在雖說是獲勝,但官軍也有死傷,千萬不要急追敵寇,應自結方陣,慢慢謹慎前行,敵則戰,萬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還對人講皇上有密旨給他自己,讓程咬金及全軍歸他指揮,並下令軍隊不許深入追敵。可憐遠道萬里的唐軍士卒終日騎行馬上,嚴冬朔風,身被重甲緩緩而行,糧草不繼,人馬相繼凍病而死。蘇定方勸程咬金:「我們出師目的是為了殲敵,現在反而坐困自守,敵來必敗,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為大將,怎麼可能又密詔副手發號施令,其中肯定有詐。請下令把王文度抓起來,飛表上奏皇上弄個清楚。」英雄老矣,此時程咬金全無青壯年時代的銳氣,搖頭不從。 唐軍至恆篤城,有胡人數千歸降。王文度說:「這些人等我們離開,肯定又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掉,還能得大筆資財。」蘇定方切諫:「這樣干我們自己倒成賊了,怎能稱得上是為國伐叛!」程咬金默許王文度。幾千胡人被殺得干凈,王文度「分其財,獨定方不受」,史書雖未明講程大將軍也貪財寶,但「獨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兒。回師以後,事情敗露,王文度因矯詔當死,特除名免職。程咬金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大英雄晚節不保,殺降利財,貪生怕死,令人遺憾。雖然不久又怕朝廷起用為刺史,畢竟氣短,程咬金上表退休。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終於家。贈驃騎大將軍,賠葬昭陵。 其子程處默,襲盧國公爵;程處亮,以功臣之子娶太宗女清河公主,授駙馬都尉、左衛中郎將;少子程處弼,官至右金吾將軍。
㈦ 程咬金的三板斧
程咬金成人後販過私鹽,蹲過監獄,賣過柴扒,會友樓義結響馬尤俊達,後夢中高人傳授了「三板斧」,他醒來演練時,被尤俊達喝破,因程咬金是一個健忘症患者,所以他只記住三招,這就是「程咬金三板斧」來由。 程咬金,只學會了三板斧,面對一切對手也都是用這三板斧,第一斧:劈腦袋,用板斧從上往下猛砍。第二斧:小鬼剔牙,對方招架時,收斧頭,獻斧纂,攻擊對方的臉。第三斧:掏耳朵,二馬錯蹬,回身橫掃,因為對方前招的鐵板橋剛起身,很難躲閃,所以到用第三板斧時,一般就能將對方斬殺。這三斧子一用完,馬上收傢伙,功夫簡潔,回回奏效,屢建奇功。 程咬金掄起金雀開山斧力劈華山往下就砍,嘴裡嚷著:「劈腦袋兒!」羅成一看來勢甚猛,手托銀槍往上招架:「開!」程咬金趕緊搬斧頭獻斧攥,大喊一聲:「小鬼剔牙!」「哧楞」一聲斧攥直奔羅成咽喉而來。羅成一看架空了,一眨眼斧攥來了,就忙用雙腳踹鐙,身子往後一仰,使了個金剛鐵板橋,程咬金見斧攥走空,忙把斧子收回。羅成往起一坐,他哪知程咬金收回斧攥,右手一推斧頭,大斧扁著直奔羅成的脖項砍來,吼了聲:「小子,掏你的耳朵。」這一招還真厲害,嚇得羅成趕緊縮頸藏頭往下一俯身,大斧子擦著羅成的頭巾砍了過去,頭巾上插著的絨球唄大斧子砍掉。羅成吸了一口冷氣,心想:「這傢伙長得奇醜,本事還真不小」還沒容他定下神來,程咬金的大斧子又回來了,嚷道:「捎帶腳兒!」這一招可厲害了,我可得小心,不能大意。多虧是我,要是別人,這一斧子就躲不過去,……程咬金這三斧子半卻鎮住了隋唐第七好漢,也混了個混世魔王。
㈧ 程咬金的三板斧是什麼意思
「程咬金的三板斧」,分別是「劈腦袋」、「鬼剔牙」、「掏耳朵」。用來比喻做事起初只要聲勢大,用招絕,就會效果好。
1、第一斧:劈腦袋
用斧頭從上往下砍,無論對方攻擊不攻擊他,程咬金因為只會這三斧子,所以大發拚命,而對方往往方寸大亂。
2、第二斧:鬼剔牙
在對方橫武器招架時,收斧頭,獻斧纂,攻擊對方面部,由於速度快,對方一般都使用鐵板橋躲避。
3、第三斧:掏耳朵
在二馬錯蹬時,回身橫掃,由於對方前招為鐵板橋(武術救命絕招,通常是暗器來得太快,不及避讓,只得身子僵直,突然向後仰天斜倚),剛起身,很難躲閃,所以這三斧子很厲害。
(8)程咬金三板斧擴展閱讀:
起源——
在小說《隋唐演義》中,程咬金的絕技是夢中學會的三板斧,在後來的很多小說中,其三斧子披轅門、三斧子定瓦崗被後人津津樂道。小說中程咬金使用三板斧的時候通常會報出招數名稱,因為小說中程的記性不是很好,他一般是先說名字,然後才能想起招數。
後來在秦瓊的指點下,程咬金又自創了半招,後人也有管他的招數叫三斧子半的說法。隨著小說形容程咬金資質不佳的印象,「三道板斧」變成歇後語,意思是「只會幾招」。
而後來,程咬金頭一次當強盜,就做了筆大買賣。一日,程咬金、尤俊達聽說靠山王楊林派「大太保」羅方、「二太保」薛亮路經此地,於六月二十四日將48萬兩銀子送到京城長安,便議謀劫王杠。為此,他們做了精心的准備。轉眼間六月二十四日來到了,探子來報,王杠的隊伍來了。
程咬金吩咐手下隱蔽起來,等隊伍來到大山隘口時,程咬金手拖一把大斧子,如同天神下界一般,立在道中間,說道:「我本是一霸天,專門劫財不要磚,你想要從此路過,快快留下買路錢!」那聲音好似晴天霹靂,震得地動山搖。
羅方、薛亮急忙應戰,他們根本不是程咬金的對手,三斧下去,紛紛敗下陣來。這次劫王杠,不僅獲銀子48萬兩,還有珊瑚、翡翠、珍珠、瑪瑙等奇珍異寶。這也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由來。
㈨ 程咬金的三板斧到底有多厲害呢
程咬金家住濟南,幼年喪父,成人後,以販賣私鹽為生,曾打死過捕快,判了死刑緩期執行;坐了三年的牢,恰值隋煬帝大赦天下,被釋放出獄;自此這哥改邪歸正,謹遵 母親教誨干起了正經營生,去砍柴賣柴。
程咬金三板斧劫皇杠,三板斧定瓦崗,一般將領難擋這三板斧,即使是“四猛”之一的來護兒,也被這來勢兇猛的三招打得掉頭逃竄。
靈感從哪裡來?從專心致志中來,從“無我”“無心”中來。
程咬金的靈感從哪裡來呢?
程咬金是一個“渾人”,“沒心沒肺”,是一個“無心”之人。“傻人有傻福”,“大愚有大智”,此種人渾然忘我之中,專心琢磨之中,似愚似智,或有靈感,或得機智,或獲機緣。
這就是所謂的“慧根”。
慧根每個人都有,只是深淺有不同。
當一個人始終能專心致志,能聚精會神,能渾然忘我,能無我無心,就能通達智慧。
從這個意義講,程咬金的師父不是別人,不是“白鬍子老頭”,而就是他自己。
換句話說,“白鬍子老頭”,其實就是程咬金本身。
㈩ 程咬金的三板斧口決是什麼
口訣是劈腦袋、小鬼剔牙、掏耳朵。
在小說《隋唐演義》中,程咬金的絕技是夢中學會的三板斧,在後來的很多小說中,其三斧子披轅門、三斧子定瓦崗被後人津津樂道。小說中程咬金使用三板斧的時候通常會報出招數名稱,因為小說中程的記性不是很好,他一般是先說名字,然後才能想起招數。
1、第一斧:劈腦袋——用斧頭從上往下砍,無論對方攻擊不攻擊他,程咬金因為只會這三斧子,所以大發拚命,而對方往往方寸大亂。
2、第二斧:小鬼剔牙——在對方橫武器招架時,收斧頭,獻斧纂,攻擊對方面部,由於速度快,對方一般都使用鐵板橋躲避。
3、第三斧:掏耳朵——在二馬錯蹬時,回身橫掃,由於對方前招為鐵板橋(武術救命絕招,通常是暗器來得太快,不及避讓,只得身子僵直,突然向後仰天斜倚),剛起身,很難躲閃,所以這三斧子很厲害。
(10)程咬金三板斧擴展閱讀
程咬金是《隋唐演義》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其絕技就是夢中學會的三板斧,外號「混世魔王」,人如其名,乾的混事數不勝數,以販賣私鹽起家,和秦瓊是姑表兄弟,曾為瓦崗寨大魔國國王,後投降李唐,憑小聰明和運氣也立了不少大功。
一生運氣極好,活到一百多歲,歷經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六朝,可以說是隋唐英雄中第一福將。
在以《說唐演義全傳》為代表的系列話本及歷史演義小說中,程咬金,字知節,小名一郎,使一柄八卦宣花斧,是一名性格直爽、粗中有細的福將,而且特別長壽,活了一百多歲,直至武則天政權垮台。據此改編的戲曲影視中,程咬金也是一個重要而可愛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