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劉瑜
擴展閱讀
京東股票買不了了 2025-07-07 22:35:54
和迅股票軟體 2025-07-07 22:33:41

劉瑜

發布時間: 2022-01-16 15:39:56

❶ 求有關劉瑜的資料。。

姓名:劉瑜性別:女出生年月:1999年-2002年畢業學院:讀於重慶醫科大學附一院內科學內分泌專業獲醫學碩士學位
出生地:雲南 曲靖
戶籍所在地:雲南昆明
現居住地:雲南昆明
婚姻狀況:未婚
星座:獅子座
血型: A
教育程度:大專
身高(cm):163
體重(kg):48
發型(色):黑色
畢業學校:昆明市聾啞學校
最崇拜的人:鞏俐,楊麗萍
最喜歡的偶像:鞏俐
最喜歡的食物:水果
最喜歡的電影:《憨豆先生》
最尷尬的事情:演出時忘記動作
最討厭的人/物/事:虛偽的人
最喜歡的城市:法國,麗江
興趣愛好:上網,游泳,旅遊
心目中的男友類型:陽光的男孩
最難忘的事:參加北京殘奧會開幕式
最好的朋友(如何認識、如何成為朋友):緣
特長:舞蹈
最滿意自己的地方:臉
無聊時最喜歡做的事:看電視
最喜歡的動物:盲犬
口頭禪:明天會更好
壞習慣:愛睡覺
最喜歡的影視劇:《奮斗》
家庭成員簡介:父親 母親 姐姐
舉出你接受過的任何特殊培訓:手語培訓,舞蹈培訓
為了實現目標你現在正在做什麼: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有無做過整形手術(有,請寫明具體部位):無
參加節目的目的:展現自我
最欣賞的《加油!好男兒》選手:宋曉波
希望以哪位女明星為榜樣:鞏俐
最喜歡服裝風格(品牌、風格…):休閑
最想與哪位藝人合作:宋曉波
用一句話形容自己的個性:勇敢,自信
希望進入《加油!東方天使》幾強:3強

❷ 既是作家同時也是清華教授的劉瑜最近近況怎麼樣怎麼很久都沒有看到她的新聞

劉瑜很早就關了微博了,據她說是為了」保持自身的清醒」。最近又有新書了,叫《觀念的水位》,大概就13年一月出版吧。喵。

❸ 蚊米是不是劉瑜的老公

我覺得呢,蚊米就是她老公,理由如下:
1.蚊米先生出場多次,一次主角,多次配角,戲份多重啊!
主角戲份有《老張、亦文和蚊米》配角戲份有《飯掃光》、《我想乘一艘慢船去...》等等。
2.蚊米先生跟DP去度假。度假啊!顯然是男主角該有的份嘿。
3.這本書市10年結集出版的,作為一個戲份很重而且基本上是唯一的一個與DP有曖昧的男士,如果不是正牌夫君,估計在出版之前會刪掉很多的吧?
摘自網路!

❹ 為什麼不能批評劉瑜

當時覺得欣慰,這是理所應當的嘛,憑什麼一個兢兢業業寫專欄的女人,粉絲數量比不上一個在電視里哭哭啼啼家裡很窮的超女明星?這不應該,也不能夠。 然而一年後,再想說劉瑜,忽然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她戴了塊免死金牌。你居然不能說她不好,稍微有點看不過眼,立刻有人橫出來斜眼:請問閣下有沒有資格?這種資格除了是否比她寫得好,依次尚有:你比她成功嗎?有耶魯學位嗎?周遊過列國嗎?在大學教書嗎?倘若批評者是個男人,這男人無疑不夠紳士風度,說一個女人算什麼本事。要是個女人,更糟糕,那明顯就是嫉妒得發了瘋,看不得她成功,小心眼發作。 追捧劉瑜者,也有了搖滾界的習氣,似乎跟她綁定,就證明自己是民主的一派,有智識的一派,可以居高臨下說別人不行,不夠先進那一派。於是忽然間劉跟當年來中國的泰戈爾一樣,被人左右護法,仙氣十足,駕到之處,先由人來一串:唵!嘰里咕嚕,白雲清風,銀磐……當!再甩出一串哈佛耶魯之類的金光聖水,以刺瞎圍觀者雙目為己任。 這種形式下,大約只有鄧文迪有資格說她兩句,可惜人家鄧大姐並不關心民主,只關心怎麼在中國撈點錢。縱然如此,也不妨礙女主播們一擁而上,大喊:人人都想成為鄧文迪。她是什麼樣的女人不重要,重要的她成功了。換到劉瑜身上,顯然,追捧者希望專欄作者都應如劉瑜,關心一點國計民生,自身則是一個穩定因素,有工作有丈夫,沒有八卦沒有緋聞,乾乾凈凈時時綻放微笑。至於文章寫得怎麼樣,她敢寫民主已經夠了,她讀過那麼多書已經證明,她掉的那麼多典故已經足夠你慢慢消化。 但今天這些有關文章的缺點,統統淹沒在劉瑜的銘牌之下。沒有人敢大膽站出來說,我不喜歡劉瑜。只敢偷偷說,其實她的東西我看不下去。好比昨天我說李海鵬寫的小說不行,一群還沒看過小說的粉絲跑上來拔刀相見。 在大理時一個朋友去洗腳,洗腳妹知道他從北京來,忽然問他:你知道扭機嗎?我朋友很震驚:莫非你說的是扭曲的機器?洗腳妹驕傲地點頭說:是的,那是我最喜歡的樂隊。很多人喜歡劉瑜這個事情,似乎也差不多,為了彰顯與愛情買賣不同的品位,毅然而然走上了劉瑜談民主之路。

❺ 劉瑜《哈佛大學為什麼這么牛

清華大學教授、詩人、作家劉瑜的一篇勵志感悟文章:哈佛大學為何這么牛?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後,除了領錢,基本也沒有什麼別的任務。為了防止自己整天縮在家裡,把薄薄的那一沓錢翻來覆去地數,我決定去旁聽幾門課。

那天我去學校我所在的機構,跟機構里的秘書表達了此意。她非常乾脆地說,沒問題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問,有沒有一個什麼社科方面的課程清單,我看看有什麼課可選。我問的時候,想像的是幾頁紙,可以站那順手翻完。結果說時遲那時快,柔弱的女秘書突然掏出一個龐然大物,向我遞過來,我伸手一接,胳膊差點因為不堪重負而當場脫臼。

定睛一看,這本1000多頁的玩意的封面上,赫然印著幾行字:

Courses of Instruction 2006-2007 Harvard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College Gra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s.

就是說,僅僅就本科和文理學院的課程表及課程的簡單介紹(一般3-5行的介紹),哈佛就一口氣列了1000多頁。我估計,把哈佛全校的課程名單一一排列出來,是不是得繞上赤道一周兩周啊。

以前在哥大聽課,我就覺得自己已經見過世面了。現在,捧著這個龐然大物,我有種金輪法王突然路遇蕭峰的悲涼感,過去六年建立起來的牛校感當即化作片片飛屑,隨風而逝。

端著它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仔細研讀起來。如同一個飢餓無比的人,捧著一個寫滿了各種山珍海味的菜單,邊咽著口水邊往下讀。讀到最後,就是《廊橋遺夢》裡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覺,之前和丈夫風平浪靜的婚姻,原來都是不算數的,這才是真正偉大的愛情。

當然,讓我產生偉大愛情的,不僅僅是哈佛所提供的課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課程之人性化。國內的媒體,時不時地就會把「大學精神」這個話題拿出來討論一下。基本上大家都會達成一個共識:大學不是職業培訓機構,大學精神不應當僅僅是訓練工作技能的精神。據說,大學應該熏陶的,是一種人文精神。雖然「人文」這兩個字,因為靠「文人」兩個字太近,已經臭大街了,我覺得,大家還是應該再給它一次機會。

哈佛大學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學,當然是因為它最有錢,然後用這些錢買了最先進的設備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時,也是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而這一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它的「核心課程」上(哥大也有,但是跟哈佛比,是小巫見大巫)。

所謂「核心課程」,就是學校提供給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礎課,學生必須從中選出幾門作為必修課。這些基礎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進入知識的細枝末節之前,能夠對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個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這樣當他置身於自己的專業時,能夠知道自己所學習的,不過是一個巨大有機體裡面的一個毛細血管。

摘抄一段關於「核心課程」的說明:「The philosophy of the Core Curriculum rests on the conviction that every Harvard graate should be broadly ecated, as well as trained in a particular academic specialty or concentration. It assumes that students need some guidance in achieving this goal, and that the faculty has an obligation to direct them toward the knowledge, intellectual skills, and habits of thought that are the hallmarks of ecated men and women. 」

哈佛的「核心課程」分成七個板塊:Foreign Cultures; Historical Study; Literature and Arts; Moral Reasoning; Quantitative Reasoning; Science; Social Analysis. 拿Moral Reasoning這個板塊做為例子,所給的課程包括:

1、民主與平等2、正義3、國際關系與倫理4、倫理學中的基本問題5、儒家人文主義6、有神論與道德觀念7、自我,自由與存在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隸制9、社會反抗的道德基礎10、共和政府的理論與實踐11、比較宗教論理12、傳統中國的倫理和政治理論13、古代與中世紀政治哲學史14、現代政治哲學史

拿科學這個板塊來說,所給課程包括:1、光與物質的性質;2、空氣;3、宇宙中的物質;4、觀察太陽與恆星;5、時間;6、愛因斯坦革命;7、環境的風險與災難;8、現實中的物理;9、Cosmic connections;10、音樂和聲音的物理學;11、看不見的世界:科技與公共政策;12、能源、環境與工業發展;13、Life as a Planetary Phenomenon;其它的板塊,就不列了,太長。

基本上,「核心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在開始研究樹木之前,能夠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夠把這個森林地圖印在大腦上,以後走到再細小的道路上,也不會迷路。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討會」的課程(freshman seminar)――這個freshman seminar是什麼宗旨,什麼來頭,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課程名稱開得非常誘人,因為名單太長,我只列上那些我感興趣的課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頭六臂會去旁聽的課程。

1、人的進化2、翅膀的進化3、細菌的歷史4、銀河與宇宙5、象棋與數學6、疾病的話語7、DNA簡史8、美國的兒童醫療衛生政策9、道德判斷的本質10、火星上的水11、醫葯公司與全球健康12、傳染病對歷史的影響13、非洲的艾滋病14、關於意識的科學研究15、什麼是大學,它的目的是什麼?16、俄羅斯小說中的愛情17、懷疑主義與知識18、一個社區的研究19、基督教與美20、怎樣欣賞畫21、浮士德22、黑人作家筆下的白人23、香蕉的文化歷史24、烏托邦與反烏托邦25、蘇格拉底及其批評者26、怎樣讀中國的詩歌27、互聯網與法律28、美國的70年代29、The American Creed Exceptionalism and Nationalism.30、語言與政治31、信任與民主32、美國的總統選舉33、60年代的青春文化34、盜版35、全球變暖與公共政策36、當代印度37、公共健康與不平等38、公墓的歷史39、人權40、政治演講與美國的民主41、「犯罪」的概念42、現代歐洲國家的民族主義43、煙草的歷史44、酷刑與現代法律45、大腦的測量:心理學實驗的興起

你看,隨便這么一列,就有45個。對於一個求知慾很強的人來說,這些課程簡直就是一場饕餮之宴,舉著筷子,不知從何下手。不知道清華北大,能給那些剛剛背井離鄉的18歲孩子,開出上述45門課中的幾門。

我相信,大學精神的本質,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天真的人,才會無窮無盡地追問關於這個世界的道理。關於自然、關於社會。大學要造就的,正是達爾文的天真,愛因斯坦的天真,黑格爾的天真,顧準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顧的「獃子氣」。「成熟的人」永遠是在告訴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變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領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務主義引起的短視,來到星空之下,整個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數學、物理、生物、心理,象星星一樣在深藍的天空中閃耀,大人們手把手地告訴兒童,那個星叫什麼星,它離我們有多遠,它又為什麼在那裡。

前兩天讀王璐小友的文章,其中有句話說的挺好玩,說到國內某現象,他說:兩個連大學都算不上的什麼機構,竟然為自己還算不算一流大學而辯得臉紅脖子粗。

這事我沒怎麼跟蹤,所以也不太清楚。好像是香港幾個大學挖了幾個高考狀元走,清華北大就開始捶胸頓足,覺得自己不再「一流」。這種捶胸頓足有點滑稽,彷彿宋祖德為自己不再是一線男星而痛心疾首。其實,清華北大的確應該捶胸頓足,但不該是為了幾個高考狀元,而應當是為自己與天真的距離。

推薦閱讀:

哈佛圖書館牆壁上的20條訓言和館訓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www.201980.com/li/win/7559.html

❻ 劉瑜的介紹

劉瑜,女,南開大學醫學院實驗師。教育經歷1999.9-2003.7 天津醫科大學葯學專業,理學學士學位。

❼ 劉瑜是誰啊

1.讀過一些劉老師各個時期的作品,但是不全部。
很明顯的是,劉老師是受過良好政治學專業訓練的。她所寫的文章(尤其是越靠近期)相比其他一些被廣泛認為是「公共知識分子」(1)的作家來說,無論是論據的給出和推據方面強很多。
(注意:個人並不完全贊同她文章的觀點,尤其是早期的很多作品,估計她自己現在回頭都不忍直視。)
但是就論證的過程和論據的選擇等方面是高於很多「公共知識分子」的。

❽ 劉瑜的書有人看過嘛

劉瑜的作品有:

《民主的細節》(美國政治觀察專欄集,2009年南方周末年度圖書)、《余歡》(兩篇小說,上篇為《孤獨得像一顆星球》,下篇為《那麼,愛呢》)、《送你一顆子彈》、《觀念的水位》。

劉瑜,女, 博士,1975年12月生,祖籍江西省鄱陽縣 ,學者,作家,詩人,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

1、《民主的細節》

該書講述了關於"美國的民主"的點點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

2、《余歡》收錄作家兩篇小說,上篇為《孤獨得像一顆地球》,下篇為《那麼,愛呢》

《孤獨得像一顆星球》

陳朗、楊如意、郭小蕾三個女孩圍著一盤清清爽爽的土豆絲,陶醉地吃著,她們分別已經27歲,28歲和25歲。分別穿著紅色、黑色和白色的裙子。她們最喜歡的食物分別是西瓜、西瓜和西瓜,而她們最討厭的動物分別是蟑螂、蟑螂和蟑螂。她們有過的男朋友分別是3個、2個和0個。她們平均每哭一場的間隔分別是3天、5天和4天,但平均一天微笑的次數是29次、15次和138次。她們的政治立場分別是"自由主義"、"什麼他媽的政治觀"和"我希望熊貓永遠不滅絕"。她們理想分別是"一個悄悄在夜總會唱歌的著名學者"、"Max Studio總裁的情婦"和"12個孩子的奶奶--這12個孩子的頭發要有各種顏色。"她們對生活充滿了鬥志,雖然她們也不知道這鬥志來自於信心還是恐懼。窗外是一個叫做妞約約的沸騰的城市,而這座城市和它的沸騰,說到底,和她們沒有什麼關系。

《那麼,愛呢》

客觀地說,王徽對網戀這一套失去耐心,不是沒有理由,任何東西,吃多了就會膩味,網戀當然也是一樣。看準一個漂亮女孩,死皮賴臉地給人發信,約她出來,找一個餐館請她吃飯,故作幽默或者故作深沉,百般地討好,仔細揣摩對方一顰一笑的含義,第一次面試之後,還要及時跟進……這一切繁瑣的搔首弄姿,來個一次兩次還行,時間長了,次數多了,只是讓人覺得麻木。這一切都讓王徽懷念人類還是猴子的時代,那個時候找老婆,哪有那麼復雜,對著競爭對手脖子一咬,然後直接把母猴子給強奸了,多麼簡潔明了。程序何其繁瑣,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程序,都必須注入飽滿的熱情。而熱情這個東西,又不是精液,今天休息一晚上,明天它又漲了上來。熱情這個東西,甚至都不可能是水稻,一年兩季,年年如此。說到底,它就是一種石油,在地底下蘊藏千百萬年,才能產生那麼一點能量,並且用完了就用完了,是不可再生資源。

3、《送你一顆子彈》

這本書里記錄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點點滴滴。在這本書里,被「審視」的東西雜七雜八,有街上的瘋老頭,有同宿舍的室友,有愛情、電影和書,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於我寫這些東西的時候,出發點並不是寫一本書,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風格迥異,長短不一,質量不均,隨著社會形勢、荷爾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4、《觀念的水位》

用醒來的文化喚醒沉睡的制度。將過於霸道的聲音擰小,將被屏蔽的聲音放大,將司空見慣的思維方式打上一個問號,將盒子里的光釋放。對國家之頑固,對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識分子之矜驕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