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擴展閱讀
2017年長春高新股票價格 2025-07-05 16:57:40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發布時間: 2022-01-17 17:45:47

A.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什麼意思

不怕浮雲遮擋住遠望的視線,是因為自己站在飛來峰的最高層。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是宋朝政治家、改革家、詩人王安石的詩作《登飛來峰》中的兩句。《登飛來峰》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全詩如下: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1050年(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該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那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託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余,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自緣身在最高層」的「緣」,當「因為」、「由於」講。人們不要小看這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它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
雞鳴看日出是很壯麗的景緻。在北宋仁宗時候,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銳起來了。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懷著要求變革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嶺塔頂,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姦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台》)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於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麼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後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麼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
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這首詩和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B.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意思

不怕飄盪的雲彩遮住遠望的目光,只因為我身在這塔的最高層

C.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有什麼典故

「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姦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例如西漢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意思是姦邪之人當道,使聖聽閉塞,賢者便不得其任,甚至遭受誣陷與迫害,就像天上的浮雲遮住太陽,使光明不能普照。

這里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後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麼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

這兩句出自北宋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3)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詩詞賞析

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姦邪的勇氣和決心。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

D.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是什麼意思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意思是: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登飛來峰》。全詩如下: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

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姦邪的勇氣和決心。

(4)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擴展閱讀: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

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銘。

E.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自是什麼意思

意思: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出自:宋 王安石《登飛來峰》
原詩:
登飛來峰
宋代: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釋義: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飛來峰:有兩說:一說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其中有座應天塔。傳說此峰是從琅即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一說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5)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擴展閱讀
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望採納!

F.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哪一首詩

是自緣不是只緣
登飛來峰
宋 ·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G.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哲理是什麼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常會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姦邪的勇氣和決心。

詩人在詩中把那些頑固派比作浮雲,認為它雖然可以一時遮掩人們的眼目,終將在歷史的長空中消失。這種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堅強信念,以後就表現為「三不足」的大無畏精神。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意為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擴展內容相關:

一、出處: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所著《登飛來峰》。

二、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三、譯文: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四、注釋:

浮雲:在山間浮動的雲霧。

望眼:視線。

自緣:自然是因為。

緣:因為。

H.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意思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意思是: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