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沈丁立
擴展閱讀
2017年長春高新股票價格 2025-07-05 16:57:40

沈丁立

發布時間: 2022-01-17 20:39:07

❶ 請教!! 以下內容翻譯過來是什麼意思!! 6.1-2

親愛的沈丁立我們有新的查詢訂單如下細節對於我們IZUMI買家,如果我們讓官方PO在明天,你會讓我們知道您的最佳德爾日期包括L / D階段直到製成品. .請幫助檢查並盡快通知,m

❷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什麼意思

就是要虛心接受聽取別人的意見,別人說對的就要改,即使沒說對好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犯錯誤。

❸ 沈丁立 是哪個sb專家

沈丁立(1961年~)上海人。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軍備控制與地區安全研究項目主任

(*^__^*) 嘻嘻……

❹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的機構部門

學術研究院下屬研究中心的研究領域已經覆蓋除中東、大洋洲和非洲以外的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擁有研究中心/研究室13個:美國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韓國/朝鮮研究中心、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北歐中心、拉丁美洲研究室、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以及南亞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政治部。其中還包括關於美國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小基地)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大基地)。
美國研究中心
美國研究中心是國際問題研究院的核心部分,成立於1985年。它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專門從事美國研究的主要機構之一,也是我國高校第一個專門從事美國研究的機構。
中心於2000年被批准為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又被批准為美國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教育部和復旦大學對中心的科研工作提供資助,中心還通過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復旦基金會(The Fudan Foundation)得到美國國際開發署所屬的美國海外學校和醫院項目的贊助。
美國研究中心在中美關系、防擴散與軍備控制、美國國會等領域的研究和國際合作,已取得國內外學術和政策界的肯定。
復旦基金會設有「謝希德獎學金」,以紀念謝希德教授對中美關系所作出的傑出努力。該中心出版的《美國問題研究》叢書,已被列入CSSCI來源期刊。
已故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教授曾擔任該中心首任主任,第二屆主任為倪世雄教授,現任主任為沈丁立教授,吳心伯教授和信強副教授擔任中心的副主任。
日本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中心成立於1990年7月。其宗旨是以中日關系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全面開展對日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的研究和交流,並帶動對東亞的研究和交流。
中心長期得到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日本衛材株式會社、日本萬國博覽會紀念協會、日本有關專家學者以及國內各大學、研究機構的大力支持。從1991年起,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把中心作為據點機構予以重點資助。
中心現任主任郭定平教授,中心目前有專職人員11名,校內外兼職研究員百餘名,並聘請多名日本、美國、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的國外著名學者、實業家擔任顧問教授。
韓國研究中心
韓國研究中心成立於1992年10月,中心現任主任石源華教授,現有專職研究人員6人,兼職研究人員30餘人。中心的研究工作在海內外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得到了韓國國際交流財團、學術振興財團、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等資助。
中心出版《韓國研究論叢》,2006年入選教育部CSSCI來源集刊。中心圖書館現有韓國朝鮮學研究方面的專業書籍近萬冊,是國內韓國朝鮮學研究方面具有較大影響的專門圖書館。
中亞研究中心
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成立於2005年,現任主任為趙華勝教授,副主任為楊心宇教授、唐朱昌教授,目前共有研究人員10名。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俄羅斯中亞政治和外交、中俄關系,中國中亞外交、上海合作組織、轉型經濟、俄羅斯法律等。
上合組織研究中心
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成立於2005年,是目前國內教育部直屬的惟一一家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承擔與上海合作組織有關的課題,組織相關研究。中心現任主任為趙華勝教授。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兩者各有側重、互為補充。
歐洲問題研究中心
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於1993年正式建立。1996年10月,為實施「中歐高教合作項目」,根據教育部要求進行改組。該中心著重組織和開展對歐盟與歐洲一體化的經濟、政治、法律、社會文化及內外關系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逐步建成為歐洲問題的研究基地、教學基地、學術交流基地與信息資料基地。
中心現任常務副主任為丁純教授,副主任為陳志敏、胡榮花教授。下設綜合、經濟、政治、法律、社會與文化6個研究室,集合校內各學科研究人員30餘人。中心特聘教授梅兆榮大使任主席並主持「大使論壇」,戴炳然、伍貽康、燕爽教授任副主席。
歐洲中心政治部
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政治部成立於2006年,現有專職在編人員3員,現任主任為陳志敏教授。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政治部與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為兄弟單位,與中心其他成員進行合作,舉行會議和開展課題研究等。同時,它和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進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積極參與其部分教學工作。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政治部主要研究與歐盟(歐洲)政治有關的問題,包括歐洲內部政治與社會問題、歐盟外交與安全問題及歐洲政治文化問題等。
北歐中心
北歐中心成立於1995年,是由復旦大學、北歐亞洲研究所和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和冰島25所大學合辦的一個合作平台,是中國與北歐學者、學生交流與合作的紐帶。
北歐中心的活動主要包括:1)為中國和北歐的學者就雙方共同感興趣的主題組織培訓、研討會、學術會議;2)為從事北歐研究的中國學者和學生和從事中國研究的北歐學者和學生提供教學;3)為北歐商業團體組織安排在上海的活動和課程。
現任董事會、理事會主席由芬蘭坦培雷大學校長Krista Varantola女士擔任。復旦大學外事處處長陳寅章教授自1995年北歐中心成立以來一直擔任中心的常務主任。
中國外交研究中心
中國外交研究中心成立於2007年6月14日。中心主任由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任曉教授兼任。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3名,兼職研究員5名。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要從事中國當代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心的主要活動包括:主辦「外交官駐所研究」項目;參與舉辦「大使論壇」;邀請國內外相關人士舉辦學術講座;組織召開學術會議以促進學術交流。中心並出刊中國外交研究工作論文系列。
國際組織研究中心
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成立於2007年6月14日。聯合國前副秘書長、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陳健大使擔任中心主任,張貴洪教授擔任中心執行主任。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國際組織與國際安全、聯合國維和行動、聯合國與中美關系等。
中心設有復旦「聯合國研究論壇」(FUNS),邀請聯合國官員和學者不定期來中心演講。中心招收國際組織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和碩士生。
南亞研究中心
南亞研究中心於2007年6月成立,杜幼康教授擔任主任。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2人,並聘請多名校內外南亞問題專家為特邀研究員。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冷戰結束後的南亞政治、經濟、外交和安全問題,美國對南亞的政策,中國與南亞國家的關系等。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成立於2009年10月,由巴基斯坦政府與復旦大學合辦,並得到巴基斯坦政府資助,旨在促進中巴高層次學術交流與合作。
拉丁美洲研究室
拉丁美洲研究室於1964年2月成立,先設於歷史系,2001年11月並入新成立的國際問題研究院。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名,兼職研究員5名,外籍客座研究員1名。現任主任為朱鴻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拉美國際關系,拉美政治,中拉關系,美拉關系,拉美近現代歷史等。拉美研究室先後出版譯著21部;專著6部;合作編寫辭書、年鑒等7種。

❺ 中國聯合國協會的理事成員

歷任會長
畢季龍 1985--1992
謝啟美 1992--2002
金永健 2002--2007
陳 健 2007-2012
第五屆理事會
名譽會長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李道豫 前常駐聯合國代表、前中國駐美國大使
金永健 前聯合國副秘書長,前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
資深顧問(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世傑
前駐伊朗大使
王英凡
前外交部副部長、前常駐聯合國代表
楊文昌
前外交部副部長、外交學會會長
吳建民
前駐法國大使
陳 健
前聯合國副秘書長,前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
查培新
前駐英國大使
俞孟嘉
前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大使
會長
盧樹民
副會長
陳士球 王學賢 張小安(女)
總幹事
張小安(女)(兼)
副總幹事
劉 華
常務理事名單(以姓氏筆畫為序)
萬經章 王學賢 王逸舟 盧樹民 伍淑清 華黎明
劉 華 李東燕 李永輝 沈國放 張小安 張貴洪
陳士球 金燦榮 鄭啟榮 錢文榮 徐書雲 黃永安
潘振強
聯協會員名單(以姓氏筆畫為序)
萬經章 王名 王仲春 王林旭 王學賢 尤建華 王根祥 王逸舟 王嵎生
牛仲君 鄧靜子 石堅 盧樹民 叢軍 馮淬 馮曉星 過家鼎 呂永壽 呂海林
朱銳 伍淑清 華黎明 劉華 劉智 劉元龍 劉恩照 劉鐵娃 劉越蓮 江國青
祁懷高 阮紅梅 孫潔琬 蘇長和 楊帆 楊毅 李九年 李小聰 李長和 李東燕
李永輝 李英桃 李學明 楊冠群 李艷秋 李栓久 李鐵城 杜維明 谷昭民
況守忠 鄒曉巧 汪彌 沈丁立 沈國放 宋文艷 宋允孚 張 輝 張小安 張幼雲
張海濱 張貴洪 陸建新 陳光 陳迎 陳潔 陳琪 陳士球 陳廣慶 陳平初
陳東曉 陳永成 陳懷凡 陳須隆 林健忠 林燕萍 金燦榮 周啟朋 龐中英
鄭啟榮 學誠 趙磊 胡應湘 胡定旭 婁曉琪 費斐 秦亞青 秦曉程 袁正清
夏立平 錢文榮 徐書雲 徐亞男 徐留根 郭峰鋮 唐光庭 黃劍 黃燕 黃永安
黃汝璞 黃星原 黃信陽 黃浩明 崔永乾 董霞 隆晨 彭斯震 蔣振西 韓波
姚瑛 蒲俜 雷瑩 詹道德 鮑紹霖 廖子明 闞保平 黎宏 潘振強 魏孟新

❻ 《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日本第一》([美] 傅高義)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提取碼:jv38

書名:日本第一

作者:[美] 傅高義

譯者:谷英

豆瓣評分:7.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3

頁數:228

內容簡介:★1979年,哈佛學者傅高義教授在日本社會經濟騰飛的前一刻,發表了驚世之作《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他以實地採集的信息和材料,通過社會研究的手法,肯定了日本擁有諸多社會模式方面的成功範例,對發展速度正在減緩的美國是一面可鑒之鏡。

★《日本第一》出版後迅速成為西方學界日 本學中最暢銷也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定義了之後十年「向日本學習的風向」。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它列為部長和高級官員的必讀書。

★為《日本第一》2016年在中國的新版亮相,傅高義特別撰寫新序,再度肯定日本,認為日本即使經過了「失落的二十年」,屬於《日本第一》時代的優良特質依舊存在,對於發展中國家甚至像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型的經濟體,仍能給予重要的啟迪。

★深入研究日本的現代組織、經濟團體、企業文化和官僚制度等社會結構和管理案例之後,傅高義認為日本的成功,並非來自傳統的國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來自日本獨特的組織能力、措施和精心計劃,從日本社會模式的成功中亦可窺一二:日本的教育水準高且普及度好;社會治安好 ,犯罪率較低;有一套培養精英官僚、抑制腐敗的有效體系;強調認同感卻不缺乏競爭性的企業文化;提供合理保障又不致養懶漢的福利體系,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在面對有關「日本第一」這個說法的熱議時,傅高義強調:「我說』日本第一『不是指日本經濟是全世界最強大的,而是要告訴美國人,日本是如何發展的。」

★復旦大學美研中心主任、國際問題研究專家沈丁立譯新版序;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周曉虹博士等鼎力推薦。

作者簡介:傅高義(Ezra F. Vogel),生於1930年,在哈佛有著「中國先生」的稱號,一直是受中國政府重視的漢學家和中國問題專家。他是繼費正清之後的第二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和東亞研究委員會主席。1998年入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4年福岡亞洲文化獎大賞獲得者。

主要作品有《鄧小平時代》、《重振旗鼓》、《中美日關系的黃金時代》和《日本新中產階級》等。

❼ 沈丁立的人物著作

沈丁立,任曉主編:《亞洲地緣經濟與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05月。
倪世雄主編,沈丁立、孫哲副主編:《我與美國研究》(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05月。
任曉、沈丁立主編:《保守主義理念與美國的外交政策》(論文集),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09月。
主編1990年代數年《中國發展報告》
合編《90年代中國與南亞國家關系》
應邀編輯Peace Initiative(印度),在國際安全領域發表各種文章300餘篇,其中一半以近十種外文在國外學術刊物與著作中發表。
此外,他曾在國內外發表過20多篇物理學論文。
1.沈丁立:「Why China sees the EU as a counterweight to America」,《Europe』s World》,Autumn,2008。
2.沈丁立:「亞洲與世界的核問題」,《國際觀察》,2008年第4期。
3.沈丁立:「制裁能否阻止擴散?」,《華盛頓季刊》,Vol.31,No.3, Summer 2008。沈丁立:「中國的軍事防禦戰略:空間問題」, Survival, Vol.50, No.1,February-March 2008。
4.沈丁立:「核擴散與國際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年第2期。
5.沈丁立:「美國亞洲戰略評價」,載《美國問題研究》(第六輯),時事出版社,2007年版。
6.沈丁立:「美國亞洲戰略評價」,《亞非縱橫》,2007年第3期。
7.沈丁立:「2007:防擴散與中美關系」,《國際問題研究》,2007年第2期。
8.沈丁立:「驢象之戰進入新階段: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後的政策走向」,《國際展望》,2007年第2期。
9.沈丁立:「深化中美戰略對話」,《中國發展觀察》,2007年第1期。
10. 沈丁立:「美印核協議以及反思」,載《南亞報告:2006-2007》,雲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11. 沈丁立:「中國學者分析朝核問題的含意」, Nautilus Institute Policy Forum Online 06-81A, October 3, 2006。
12. 沈丁立:「朝鮮對中國的戰略意義」, China Security, World Security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Autumn 2006, pp.19-34。
13. 沈丁立:「India, Chin China」, Outlook (The Weekly Magazine), India, November 27, 2006。
14. 沈丁立: 「Pyongyang mise sur la neutralité de Pékin」, Le Monde diplomatique [法文版], November 2006, p.15; 「China Nordkorea und die Bombe」, Le Monde diplomatique [德文版], November 2006, p.9; 「Pyongyang scommette sulla newtralità di Pechino」。
15. 沈丁立、張家棟: 「China』s Perspectives on WMD Proliferation, Arms Control, Disarmament, and Related Threats from Non-State Actors」, in Waheguru Pal Sidhu and Ramesh Thakur eds, Arms Control after Iraq: Normative and Operational Challenges。
16. 沈丁立:「21世紀的核威懾」,載《2006:國際軍備控制與裁軍報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5月。
17. 沈丁立:「Emergence d』une diplomatie active」, Manière de voir 85 (Le Monde diplomatique), Bimestrael Février-mars 2006, pp.28-30。
18. 沈丁立:「伊朗核計劃考驗中國的智慧」,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9, No.2, Spring 2006, pp.55-66。
19. 章節根,沈丁立:「軍工復合體對美國軍控政策的影響」,《美國研究》,2004年第2期。
20. 沈丁立:「聯盟能克服現代的威脅嗎?「,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7, No.2, Spring 2004。
21. 沈丁立:「評『新帝國論』及其缺失」,載《美國問題研究》(第三輯),時事出版社,2004年版。
22. 張家棟,沈丁立:「恐怖語境下的恐怖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12期。
23. 沈丁立:「China』s Evaluation of the Adjustment to US Security Policy Since September 11, 2001「,Defense & Security Analysis, Vol.14, No.4, December 2003 。
24. 沈丁立:「China』s Foreign Policy: Cases of Iraq and North Korea「,INESAP Information Bulletin, No.22, December 2003。
25. 沈丁立:「評『新帝國論』及其缺失」,載《保守主義理念與美國的外交政策》,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9月版。
26. 沈丁立:「評『新帝國輪』及其缺失」,《國際觀察》,2003年第3期。
27. 沈丁立:「Nonproliferation and WMD Terrorism: Addressing Terrorist Threat through Cooperation「,INESAP Information Bulletin, No.19, March 2002。
28. 沈丁立:「北約新戰略:美國新干涉主義的工具「,載《美國問題研究》(第一輯),時事出版社2001年版。
29. 沈丁立:「邁向21世紀的中美關系「,載《美國問題研究》(第一輯),時事出版社,2001年版。
30. 曹雲霞、沈丁立:「試析歐洲的信任建立措施及其對亞太地區的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11期。
31. 沈丁立:「美國進行新的軍事戰略評估「,《外國軍事學術》,2001年第10期。
32. 沈丁立:「中國的能源問題及其可選擇的解決方案」,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0, No.29。
33. Brad Roberts,沈丁立:「亞洲的核均衡「,Chaillot Papers 48 「NUCLEAR WEAPONS: A NEW GREAT DEBATE」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 West European Union, Paris), July 2001。
34. 沈丁立:「漫談核時代的國際關系」,《復旦學報》,1997年第2期。
35. 任曉,沈丁立:「東北亞地區安全的現在與將來」,《國際展望》,1996年第7期。
36. 沈丁立:「柯林頓政府對中國核試驗可能產生的影響」,《復旦學報》,1993年第4期。

❽ 沈丁立:朝鮮棄核和擁核,哪個更安全

朝鮮棄核,對於世界是一個利好消息,一方面督促其他國家不抱核武的幻想,同時可以促進世界和平。

❾ 關於對中國駐美大使館新館的介紹文章

經過3年的施工,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新館29日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與空間不足的舊館相比,這一佔地10760平方米的建築群堪稱「龐大」,刷新了美國國內規模最大的外國使館的新紀錄。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出席典禮。
近30年前,他曾在與此地相隔3英里的康涅狄格大道2300號見證歷史——1979年3月1日,隨著中美正式建交,設於「溫莎旅館」紅磚小樓的中國駐美聯絡處升級為大使館。當時,出席換牌儀式的楊潔篪只是中方的一名年輕翻譯。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楊潔篪外交履歷中的大部分在美國完成,並於2001年12月任中國駐美大使。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今年底、明年初,我們還將迎來中美建交三十周年。」28日,在同美國國務卿賴斯的會晤中,楊潔篪歷數今年中美的「大事」。他表示,「兩國關系處在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

與此同時,在太平洋彼端的北京,美國駐華大使館新館也已進入揭幕倒計時。

幾乎不約而同,兩棟新使館建築將改寫中美兩國首都的外交版圖。「在觀察兩國之間互建的大使館時,你可以了解很多兩國間的關系。」美國著名外交建築史學者簡·羅福勒告訴早報記者。

「第二使館區」新地標

從華盛頓地鐵紅線的VanNess-UDC站出來,大約10分鍾的步行距離,凡納斯街與國際中心的交界處,中國大使館新館的乳白色的建築群便映入眼簾。這里傳統上被稱為「第二使館區」。和有著「世界外交中心」之稱的馬薩諸塞大道相比,這里的環境少了些嘈雜,多了幾分寧謐。

凡納斯街北側,與大使館隔街相望的是華盛頓特區大學,周圍則是新加坡、以色列、孟加拉國、奈及利亞等國的駐美使館。在這個高樓罕見的區域里,中國駐美大使館新館頗有地標建築的風范。

大使館新館由美國貝氏建築事務所的貝建中和貝禮中設計,他們的父親便是以改建巴黎盧浮宮聞名於世的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早報記者日前致電貝氏建築事物所在紐約的辦事處,貝氏兄弟表示要等正式開館後才能接受媒體采訪。

新館於2005年4月22日正式奠基,2006年4月26日結構封頂,加之後期的內部裝修,前後經歷3年多。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在國外建設的規模和投資最大的使館辦公樓工程。

這座堪稱地標建築的新使館從開工伊始就開始引起美國各界矚目。華盛頓智庫CSIS(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的科特·坎貝爾今年5月在《美國利益》雜志上撰文,將新使館描述為「鋼鐵骨架水泥構造的『要塞』」。對此,簡·羅福勒不能苟同。「我見過它在施工時的樣子,我覺得它會成為美國外交景色中讓人眼前一亮的建築。」這位因《外交建築史:建設美國的大使館》一書揚名美國建築界的教授告訴早報記者。

早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建築群由一道黑色半開放式柵欄圍起,因此少了幾分森嚴氣氛。事實上,大多數路人此前並不知道這里就是中國大使館所在地。「在他們眼裡,這兒就是華盛頓街景的一部分。」羅福勒說。

設計傳達「中國重要性」

根據貝建中的說法,中國政府對設計只有一個具體要求,就是「傳達中國重要性,以及體現中國在當今世界所處的位置」。他表示整個建築群是「遵循中國建築的基本原則進行的,但採用了現代的表現方式。」貝建中表示,他們兩兄弟在設計過程中也曾征詢過父親貝聿銘的意見。

據記者在現場的觀察,大使館新館的「貝氏」設計風格十分明顯。寬闊的入口大廳,有多重天花板、帶稜角屋頂的正門主建築都不由令人聯想起出自貝聿銘之手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博物館中央大廳主庭園被切割成條狀的片石假山群這一設計元素也被巧妙地嫁接到了大使館的露台上。據悉,整個大使館單單設計費用就高達400萬美元。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國力的增強,老使館已經不能反映出新世紀中國的綜合國力。新使館的設計和建設也是中國國力可以承受的。」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沈丁立評價說。

沈丁立認為,新建的大使館體現出中國這一全世界人口最多國家,隨著經濟迅速的發展而產生的需求。「中美之間存在互補性,中美兩國的文化雖然存在差異,但是也相互吸引。作為中國在美國的海外辦事處,大使館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新的大使館,應該作為13億中國人民和3億美國人民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大使館的規模,與兩國人口規模相適應,與美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中國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地位相適應,也與兩國之間密切貿易往來的現狀相適應。」

在簡·羅福勒看來,新大使館的首要功能是「改進中國外交官員的生活」,「他們一直在被改建的酒店裡或者租賃的場所里辦公,他們一定很喜歡新的使館。」

沈丁立表示,他本人曾看過中國新使館的設計圖,也前去舊館參觀過。他認為,舊館所在地原本不是作辦公用途,硬體條件較差,如今也顯得有些不合時宜。隨著中國在美國的外交業務擴大,辦公空間也日益狹小擁擠。沈丁立回憶說,他記得使館工作人員曾向自己表示,「辦公條件不盡如人意,無論是辦公面積還是舒適度都不夠。」

高調展示中國形象

與大使館新館僅一街之隔、位於華盛頓特區大學VanNess校區旁邊的就是建築工地了,從工地步行去大使館施工現場也就5分鍾的路程。工人的休息和工作全集中在裡面,工地採取封閉式管理。「這是美國政府特別劃出來給我們當工地的地方。」工地門口的保安告訴記者。

工地的大門上赫然寫著「中國建工」四個大字,根據新華社早前報道,中國駐美使館新館由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上海建工集團公司和中國日林建築集團公司承建。「我才來一個月不到,對這里不太了解,什麼都不知道。」從一個工人的隻字片語中可以判斷,施工的工人是分批進駐,分階段完成任務的。

大使館新館所處的國際中心佔地47英畝。30年前,美國國會為了滿足日益增多的新獨立國家建設大使館的需要,專門辟出前美國國家標准局(NationalBureau ofStandards)的空地用作外交用途。與地處市中心、車水馬龍的馬薩諸塞州大道相比,位於西北角偏僻的國際中心一度被認為是「下只角」。但是1980年第一個入駐該地的以色列駐美大使館深諳其安全而低調的好處。後來約旦、科威特、巴林、埃及、奧地利等18國大使館相繼在此大興土木,國際中心的「華盛頓第二使館區」的稱號由此得來。美國媒體認為,隨著中國駐美大使館新館的落成,華盛頓的外交版圖將被改寫,國際中心與馬薩諸塞州大道「分庭抗爭」的新格局將由此形成。「由於是新的建築、令人印象深刻,這可以給予中國一個高調展露自己的機會,也提供了中美之間交流的機會。」簡·羅福勒說。

對於駐美新館的一切細節,中國工人們都諱莫如深,但是顯然他們對能參與這樣一個大項目感到由衷的自豪,一些工人十分朴實地鼓勵記者說,「從外面繞著使館一周,這樣看看,問題不大。」

從中國駐美大使館新館回來的路上,沿著康涅狄格州大道往南走,沿途正好路過現在仍在正常運轉和使用的大使館舊館。這座由旅館改造的紅色磚樓顯得異常低調,路過它的行人大多隻有一個目的——奔向不遠處華盛頓動物園,去看鎮園之寶大熊貓。

從新館到舊館只有區區3英里,中國卻走了整整25年。這四分之一個世紀也見證了中國從一個對外封閉的國家到世界外交舞台重量級選手的華麗轉身。盡管更大的權利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責任,更多的關注意味著更加嚴格的審視,但當不久的將來一個重大的榮耀的時刻來臨的時候,中國希望世界投來贊許與驚嘆的目光。

❿ 沈丁立的介紹

1983年,復旦大學物理系理學學士學位。1989年,復旦大學物理系理學博士學位。1989年~1991年,獲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關系研究委員會博士後基金,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從事軍備控制與國際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