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克里米亞戰爭的介紹
克里米亞戰爭(英文:Crimean War,法文:Guerre de Crimée,俄文: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 ,義大利文:Guerra di Crimea.,土耳其文:Kırım Savaşı,又名「克里木戰爭」,東方戰爭、第九次俄土戰爭),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斗爭。克里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和無能」(列寧語)。沙皇的失敗,使它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國內外威信掃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勢的到來,促進了農奴制危機加深並走向崩潰。克里米亞戰爭是兵力與兵器、軍事學術與海軍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階段。它對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的進一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英國女護士南丁格爾(1820—1910年)在戰爭中赴前線護理傷員,使傷病員死亡率下降,由此導致戰場醫療的改善和南丁格爾護理制度的誕生。
B. 克里米亞戰爭原因是什麼
克里米亞戰爭是發生在歐洲大陸上的一場紛爭,這件事情的導火索是因為歐洲大陸各國為了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這場擴日持久的國際戰爭是繼拿破崙帝國崩潰之後最大的一次了,是一些帝國聯合起來向俄羅斯帝國宣戰的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在歐洲大陸影響有多大呢?克里米亞戰爭時間又是什麼時候呢?共同向俄羅斯帝國發起宣戰的國家有奧斯曼帝國、法國、英國。撒丁王國等國家,克里米亞戰爭發起的時間是1853年,俄軍隊在這段時間進入了多瑙河流域,同年的10月奧斯曼帝國向俄軍隊開始宣戰。
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俄軍隊佔領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這些領土是多瑙河兩公國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不僅如此俄羅斯還拒絕了蘇丹提出的撤軍要求,後來土耳其政府就向俄羅斯宣戰。本來俄羅斯是為了佔領土地而發生戰爭,但是英法兩國加入了這場戰爭向俄羅斯宣戰,隨著撒丁王國的加入這場戰爭越來越大,從俄土之間的矛盾變成了俄羅斯和英法為了爭奪黑海和巴爾乾的戰爭。1854年8月間聯軍對俄國發起攻擊,戰事越來越擴大,英法聯軍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到達黑海。之後聯軍的兵力集中在克里米亞半島,就是為了從俄國手裡奪取黑海的控制權。聯軍勝在人數眾多,所以雙方的第一次陸上作戰俄軍就損失了將近5700人,聯軍成功的將俄軍擊退回了塞瓦斯托波爾。在塞瓦斯托波爾聯軍和俄軍進行了11個月的圍攻戰,最後在1856年雙方共同簽訂了《巴黎和約》,這次戰爭直接導致了俄國從霸主的地位上跌落下來。
克里米亞戰爭也是戰爭上一個重要階段,這不僅僅是人力之間的戰爭,更多的用上了現代化武器和戰術。就像之前的戰爭無法傳輸信息,只單純依靠人力的攻擊,但是在這場戰爭中英法聯軍率先利用上了無線電技術,讓指揮部的首腦人物做到了隔空下達戰略部署。技術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無線電讓大眾傳媒發展起來,人們可以知道戰爭的近況。不僅是技術方面,在後勤方面英法聯軍也採取了一種系統體系,讓後勤供給和運輸、醫療方面變得更加有秩序性,整個系統操作起來十分嚴謹。
雖然各國都拿出了最新研發的技術,也大力的推動了戰爭歷史上的進程,但是在一場戰爭中最重要的始終是戰術。各國都潛心研究技術方面的知識,就像英國想維持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一直處於海軍軍備的前沿地位。對於陸地上的兵器,法國就一直在研究新式步槍,奧地利注重的就是火炮的攻擊力度,各個國家一直在加強自身能力。克里米亞戰爭的發生讓英、法、俄等國推動了軍事發展,也發揚了很多新的軍事裝備,是一次革新也是一次實驗。戰地記者們在戰爭中冒著風險捕捉真實情況,在這次戰爭中戰地記者們首次採用了拍照記錄的方式,這都是克里米亞戰爭發生後的影響。
C. 克里米亞戰爭是怎麼回事
克里米亞戰爭是1853年至1856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作戰的一方是俄羅斯,另一方是鄂圖曼帝國、法國、英國,後來皮德蒙特-薩丁尼亞也加入了這一方.一開始它被稱為第七次俄土戰爭,但因為其最長和最重要的戰役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爆發後來被稱為克里米亞戰爭.戰爭的起因
這場戰爭的表面起因是宗教問題.俄羅斯向鄂圖曼帝國提出為保護鄂圖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在「聖地」建立俄羅斯的保護地的要求,這個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蘇丹否決.法國的天主教徒和英國的新教徒也反對俄羅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據點的企圖.俄羅斯在蘇丹拒絕後決定以此作為採取軍事行動的理由.1853年俄羅斯與鄂圖曼帝國斷交並開始佔領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屬國.
戰爭的真正原因是鄂圖曼帝國逐漸的、內部的瓦解,俄羅斯認為這是它將它在歐洲的勢力不斷擴大的好機會,尤其是它獲得一個通向地中海和佔領巴爾干半島的好機會.鄂圖曼帝國在巴爾干半島上的統治此時顯然搖搖欲墜,而俄羅斯則爭取獲得對恰納卡萊海峽和伊斯坦布爾海峽的控制.英國和法國反對俄羅斯的擴張,它們不希望俄羅斯獲得這些戰略要地以維持它們自己在東南歐的勢力和興趣.
1854年底英國和法國對俄羅斯宣戰,1855年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加入這個同盟.奧地利迫使俄羅斯從多瑙河撤軍,但並沒有幫助英法圍攻克里米亞上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艦隊.因此奧地利在這場戰爭中起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雖然它並沒有主動參加這場戰爭.塞瓦斯托波爾被圍攻近一年後英法聯軍佔領了一個重要的堡壘,此後俄軍退出克里米亞半島.
戰爭時間表
1853年7月3日:俄軍開入多瑙國家.
1853年10月16日:鄂圖曼帝國向俄羅斯宣戰.
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國和法國向俄羅斯宣戰.
1854年4月20日: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防禦聯盟協議,這個協議在這場戰爭內有效.
1854年7月底至9月:在奧地利的壓力下俄羅斯撤出多瑙國家.
1854年8月16日:俄羅斯在波羅地海奧蘭的一個要塞被佔領.
1854年9月14日: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登陸並開始圍攻塞瓦斯托波爾.
1854年12月2日:英國、法國和奧地利在維也娜簽署反俄同盟.
1855年1月16日: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加入戰爭.
1855年5月22日:英法艦隊進入亞速海,但沒有獲得任何成果.
1855年9月8日:英法聯軍在圍攻349日後佔領塞瓦斯托波爾.俄軍戰敗.
1856年3月30日:鄂圖曼帝國、俄羅斯、薩丁尼亞、法國、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巴黎和約正式結束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放棄所有佔領地區,鄂圖曼帝國的領域被保證,黑海內不得駐軍.
戰爭後果
克里米亞戰爭的後果之一是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神聖聯盟終止.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持中立,戰後普魯士與俄羅斯的關系變好,與奧地利的關系變壞,而俄奧之間的關系惡化.英國與法國在戰後也開始與俄羅斯修好,因此奧地利日趨孤立.到此為止奧地利在德意志聯邦中取支配地位,但這個地位日益減弱,而普魯士的地位則日益增高.由此歐洲各強國之間的勢力均衡開始對奧地利不利地變化.奧地利的削弱同時也使皮德蒙特-薩丁尼亞不斷增強.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在義大利統一運動中起了一個支配性的地位.1861年在法國的支持下皮德蒙特-薩丁尼亞達到了建立一個義大利王國的目的.
戰爭的意義
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今天大多數人已經將這場戰爭遺忘了,但它從軍事上和從政治上改變了歐洲列強之間的地位和關系.它與巴黎和約是19世紀既1815年的維也娜會議後的第二次重大事件.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鐵甲船和現代的爆炸性的炮彈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壕溝戰和靜止戰.電報首次在戰爭中被使用,火車首次被用來運送補給和增援.
隨軍記者首次參加並可以在同日將戰況報告給家鄉的報紙.由於一個英國軍官的錯誤在一次攻擊中在20分鍾內900名英國騎兵喪身,當晚《倫敦時報》就報道了這個損失,在英國掀起了一場危機.此外在這場戰爭中記者還第一次使用了攝影術來記載戰爭的殘暴和英雄事跡.
損失和英軍對其野戰醫院的改革
在這場戰爭中共約50萬人死亡,其中英軍的損失最高.大多數士兵不是陣亡,而是因飢餓、營養不良、衛生條件差和野戰醫院的條件差而死於其戰傷.弗羅倫斯·南丁格爾改善了野戰醫院的衛生條件,僅此一項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傷戰士的生存率.戰後南丁格爾在倫敦創辦了第一所護士學校.
D. 克里米亞戰爭
這場戰爭的表面起因是宗教問題。俄國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為保護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在「聖地」建立俄國的保護地的要求,這個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帝國蘇丹拒絕。法國的天主教徒和英國的新教徒也反對俄國在巴勒斯坦建立據點的企圖。俄國在蘇丹拒絕後決定以此作為採取軍事行動的理由。1853年俄國與奧斯曼帝國斷交並開始佔領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屬國。
戰爭的真正原因是奧斯曼帝國逐漸的、內部的瓦解,俄國認為這是它將它在歐洲的勢力不斷擴大的好機會,尤其是它獲得一個通向地中海和佔領巴爾干半島的好機會。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半島上的統治此時顯然搖搖欲墜,而俄國則爭取獲得對恰納卡萊海峽和伊斯坦布爾海峽的控制。英國和法國反對俄國的擴張,它們不希望俄國獲得這些戰略要地,以維持英法它們自己在東南歐的勢力和利益。1854年底英國和法國對俄羅斯宣戰,1855年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加入這個同盟。奧地利迫使俄羅斯從多瑙河撤軍,但並沒有幫助英法圍攻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艦隊。因此奧地利在這場戰爭中起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雖然它並沒有主動參加這場戰爭。塞瓦斯托波爾被圍攻近一年後英法聯軍佔領了一個重要的堡壘,此後俄軍退出克里米亞半島。
E. 當時為什麼會出現克里米亞戰爭
說起克里米亞戰爭,需要先追溯到20多年前的納瓦里諾海戰。1827年10月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的聯合艦隊在納瓦里諾與土-埃艦隊進行了海戰。這次海戰的勝利,使得土耳其海軍全軍覆沒,有力推動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當然俄國在巴爾乾的影響也有所增強。在這場戰爭中,俄國又獲得了黑海東北岸的阿納帕和波季。
至於戰爭的贏家,英國、法國、土耳其都有各自的收獲,相對而言法國收獲大一些,因為擴大了在歐洲的影響。當然美國有了意外收獲,俄國以低價將阿拉斯加賣給了它。
F. 簡述克里米亞戰爭始末 克里米亞戰爭有何影響
克里米亞戰爭,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斗爭。
"克里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和無能」(列寧語)。沙皇的失敗,使它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國內外威信掃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勢的到來,促進了農奴制危機加深並走向崩潰。
克里米亞戰爭是兵力與兵器、軍事學術與海軍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階段。它對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的進一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軍事知識。
G. 什麼是克里米亞戰爭
1853~1856年發生的克里米亞戰爭,是沙皇俄國為獲取出海口,擴展在歐霸權而同同盟國(英、法、土和撒丁王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俄國的戰敗顯示了其農奴制的腐朽性,自此,沙俄農奴制日趨崩潰,而俄國則向資產階級君主制道路上前進了一步。
19世紀上半期,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中央政權不斷削弱,處於奧斯曼帝國長期統治下的地區此時已是四分五裂或名存實亡,成為歐洲列強爭奪的「遺產」。這其中,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兩海峽(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對各列強最具有吸引力。因為它們是溝通黑海與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是聯結歐、亞、非三大洲的「金橋」,只有一個港口作為出海口的沙俄極力想開辟一條通向地中海的出路。
為獲取出海口,同時挽救走向死亡的農奴制度,沙皇政府於1853年10月向土耳其開戰,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英、法為保持和擴大在土耳其的勢力,參加了土耳其方面對俄作戰,所以,這一場戰爭實際上是俄國與同盟國(英、法、土和撒丁王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
1853年2月,俄沙皇尼古拉一世派遣他的特使科施科夫海軍上將前往伊斯坦布爾,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俄皇對蘇丹統治下的東正教臣民有特別保護權。土耳其拒絕了俄國的最後通牒。俄國遂與土耳其斷交,並於1853年7月3日派兵進駐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國。1853年10月16日,土耳其蘇丹阿卜杜—麥吉德在大不列顛和法國的支持下對俄國宣戰。揭開戰爭序幕的是錫諾普海戰。
俄國艦隊比土耳其艦隊強大得多,不僅可以利用它來對付土耳其的海上力量,而且還可以利用它來協助陸軍的行動。11月,在高加索戰區,雙方陸上作戰均無成效。但從戰爭一開始,俄國黑海艦隊就卓有成效地活動在敵海上交通線上,將土耳其艦隊封鎖於各港口之內。1853年11月30日,在錫諾普港灣全殲土分艦隊和俘虜其指揮官奧斯曼一帕夏。錫諾普海戰的勝利,是俄國在戰略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俄國的勝利就意味英國和法國在地中海地區利益的損失,因此兩國很快參戰。俄國政府遂於1854年2月21日宣布與英國和法國處於戰爭狀態。
俄國被迫以70萬兵力與擁有約100萬軍隊的同盟國進行戰爭,在軍事技術裝備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歐諸國。戰斗在幾個戰區同時展開。1854年9月14~18日,盟國艦隊以強大的兵力支援和掩護一支遠征部隊在克里米亞半島耶夫帕托里亞以南實施登陸。9月20日與防守在阿利馬河地區的緬施科夫軍遭遇,俄軍慘遭失敗,被迫向塞瓦斯托波爾退卻。聯軍統帥部採取了迂迴機動的方法,從南面抵近塞瓦斯托波爾城。1854年9月25日,塞瓦斯托波爾城內宣布戒嚴,由此開始了歷時349天的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1854~1855年)。聯軍指望以海陸兩面的猛烈炮火摧毀要塞的陸上工事,爾後一舉攻佔塞瓦斯托波爾。但是,俄軍海岸炮台的還擊使聯軍圍城火炮和艦只受到較大損失。緬施科夫也曾組織兵力進行反擊,使戰爭處於膠著狀態。
1854年,交戰雙方在奧地利的調停下開始進行停戰談判。俄國認為同盟國所提條件無法接受,和談於1855年4月中斷。1855年1月26日,撒丁王國參戰,向克里米亞派去了一支1.5萬人的軍隊。1855年,戰事在所有戰區持續未斷,在波羅的海交戰的雙方艦隊均未取得實際成效。
在高加索戰區,聯軍採取一系列積極行動,最後於9月8日對塞瓦斯托波爾發起總強攻,結果奪取了塞瓦斯托波爾防禦配系中的關鍵陣地馬拉霍夫崗。俄軍統帥部決定放棄城市,撤到塞瓦斯托波爾港灣北岸,將棄置的艦船全部沉沒。
1855年底,雙方在維也納恢復談判,俄國政府被迫做出讓步。1856年3月30日在巴黎簽訂和約,俄國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條件。在整個戰爭中,俄軍損失52.2萬餘人,土軍損失近40萬人,法軍損失9.5萬人、英軍損失2.2萬人。俄國為這場戰爭大約耗資約8億盧布,同盟國耗資約6億盧布。
H. 克里米亞戰爭的影響是什麼 克里米亞事件始末
1955年,蘇聯把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當時大家都是聯邦制,一個國家,也沒人說什麼。1991年,蘇聯解體,克里米亞成為了烏克蘭的一部分,當時黑海還駐扎著俄羅斯的軍隊,半島內的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又非常不滿,戰爭隨時有可能爆發。幸好大選失利,緊張情況有所緩解。1992年,克里米亞宣布獨立,成為了一個自治國,俄羅斯租借其軍港作為基地。
烏克蘭內部有兩種勢力,大體上說是親歐和親俄。2013年時,烏克蘭與歐盟有經濟合作協定,但總統最終沒有簽署,親歐派認為總統受到了俄羅斯的壓力,於是示威。一年後,烏克蘭總統因此下台。
新領導班子上台,但這時烏克蘭東部、南部的一些居民又不樂意。克里米亞於是把俄羅斯這股勢力引了進來。烏克蘭指責俄羅斯干預內政,俄羅斯否認
當時克里米亞有個新的主席叫阿克肖諾的上任,烏克蘭總統認為他當選違反憲法。所以普京同時俄羅斯出兵幫助新上任的克里米亞主席。
在俄羅斯的幫助下,阿克肖諾舉行公投,決定克里米亞的未來。當晚,烏克蘭總統下令烏克蘭進入備戰狀態。
第二天一早,烏克蘭海軍總司令向克里米亞宣布效忠。又過一天後,烏克蘭一個航空旅宣布向克里米亞效忠。
2014年3月4日,有300名烏克蘭士兵進入俄控制下的基地。3月5日,俄羅斯鑿沉一艘反潛艦以阻止烏克蘭艦隊。
3月11日,克里米亞通過獨立宣言。3月15日,烏克蘭解散克里米亞議會。3月16日,克里米亞開始公投。3月17日,克里米亞脫烏入俄。3月18日,簽署入俄條約。
影響當然是不好的。有不少親俄派人員佔領烏克蘭一些城市,決定效法克里米亞,也加入俄羅斯。烏克蘭球迷寫歌罵普京。烏克蘭總統在就任後發誓奪回克里米亞。烏克蘭境內百姓開始抵制俄貨。北歐原本一些中立的國家,開始考慮加入北約。
國際上,聯合國與歐洲國家積極反對。亞洲一些國家保持中立態度。古巴、敘利亞這些國家積極支持俄羅斯。西方國家與俄國之間互相制裁
I. 有關克里米亞戰爭的電影
戰場上的布穀鳥 戰場上的布穀鳥/春天的杜鵑( Кукушка/Cuckoo)是在2002年由Александр Рогожкин/Aleksandr Rogozhkin執導。 主演的演員有:
Анни Кристина Юусо/Anni-Christina Juuso
Вилле Хаапасало/Ville Haapasalo
Виктор Бычков/Viktor Bychkov
電影簡介
一個蘇聯士兵,一個芬蘭士兵(芬蘭在二戰時被迫成為德軍盟國),一個拉普族(lapp)女人,在二次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在言語不通的情況下雞同鴨講的構成了一部電影,影片相當有個性,攝影構圖色調明暗十分講究,該年捧回俄羅斯國內及歐洲的眾多獎項。
這部片子與克里米亞戰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