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簡史
擴展閱讀
2017年長春高新股票價格 2025-07-05 16:57:40

簡史

發布時間: 2022-01-18 08:18:56

㈠ 演化簡史

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整體升降、坳陷遷移、構造簡單的大型多旋迴克拉通盆地,其演化受北側的「古中亞洋盆」、南緣和西南緣的秦祁海槽及其派生的賀蘭拗拉槽的擴張、俯沖、消減作用的控制。其演化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表2-1):

表2-1 鄂爾多斯盆地構造發展階段及原型盆地演化階段簡表

(1)基底發育階段(太古宙及古元古代)

太古宙及古元古代主要表現為鄂爾多斯盆地大陸殼的垂向增厚和橫向擴展。以斜貫盆地中部的環縣-大同基底斷裂為界,北部以太古宇集寧群及烏拉爾山群結晶基底岩系為代表,組成近東西向的構造線,代表了古陸核形成時期,岩性以基性、中基性到酸性火山岩及富鋁粘土岩為主。以此陸核為中心,向外發育了烏拉爾山群及與其大體相當的千里山群、界河口群、涼山群。以古元古界褶皺變質基底岩系為代表,組成了北東向(呂梁群、絳縣群)及北北東向(嵐河群和野雞山群)的構造線,並於17億年前經中條運動固結為盆地基底。

(2)大陸裂谷(拗拉槽)集中發育階段(中新元古代)

古元古代形成的鄂爾多斯大陸殼(基底),尚未完全固結穩定,於中元古代長期發育了一系列裂谷。其西有賀蘭裂谷,東為秦晉裂谷,中部(東經107°30′~109°)為中央隆起所隔,兩裂谷南延部分與秦祁裂谷相接,構成具有兩個三聯點的三叉裂谷系,賀蘭、晉陝裂谷就是這一裂谷系的衰亡支——拗拉槽。其間中央隆起北高南低,向北過渡為伊晉古陸,向南呈舌形傾沒於秦祁裂谷中。地震資料揭示,中元古界沉積首先是長城系的填平補齊堆積,爾後是晚長城系或薊縣系對斷槽外圍隆起的超覆。之後,於青白口紀全部抬升為陸,成為一完整而穩定的地塊。

(3)槽台對立發展階段(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是鄂爾多斯地台與秦祁地槽對立活動的時期,華北陸塊南北兩側的洋盆處於擴張時期,鄂爾多斯西緣的南北向賀蘭拗拉槽亦處於活動階段。隨著古中國地台的解體及秦祁加里東地槽的形成,鄂爾多斯地區沉降為克拉通坳陷盆地,形成了以厚層碳酸鹽岩為主的陸表海沉積。西緣在賀蘭裂谷基礎上發育了賀蘭再生性拗拉槽,並在中部形成中央隆起帶。寒武紀初期秦祁海槽海水向東北侵入盆地,以後海侵范圍逐漸擴大,逐層超覆。

中奧陶世開始,古中亞洋盆的南支向南俯沖消減,華北陸塊因此而整體隆升並受長期風化剝蝕,其北緣形成陰山—大青山以及阿拉善地區等由前寒武紀基底和加里東早期造山帶組成的華北北緣隆起帶。隨後,在南緣也因秦祁海槽的消減而形成近東西向的加里東褶皺隆起帶。其結果是在加里東期後,在鄂爾多斯地區出現南北隆起、中部低坳的古地理格局。

中奧陶世後,在加里東運動的影響下,結束了槽台對立的演變歷程。構造的抬升作用使盆地北部經歷了大約1.5億年的風化剝蝕,古地形基本夷平,形成準平原的地貌景觀,導致志留系-下石炭統的缺失。

(4)克拉通坳陷與碰撞裂谷形成階段(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鄂爾多斯盆地進入向內陸盆地發展的過渡階段。從石炭紀開始沉積的上古生界(缺失泥盆系—下石炭統)可劃分為3種不同沉降性質的盆地沉積單元。

1)分隔海盆沉積單元:中石炭世開始,分屬於東西兩個互不連通、構造屬性完全不同的沉積,其間以中央隆起分隔。西為與祁連海盆相連的海灣-賀蘭碰撞谷,東是華北海盆西部的海濱平原部分。中石炭世繆爾期,賀蘭碰撞谷內發生了祁連海對它的第一次海侵,沉積了靖遠組和羊虎溝組以海濱潮坪相為主的含煤建造,最大厚度達563m(雀兒溝自治州)。而在古隆起東側沉積了華北地台型的潮坪相本溪組,最大厚度47m(朱家川)。

2)廣闊的濱海平原沉積單元:至晚石炭世,東西海域溝通。晚石炭世斯蒂芬期沉積(太原組)和早二疊世早期沉積(山西組)遍及全區,其岩性和古生物群與華北地區基本一致,但西部厚度大於東部,顯示古隆起的明顯控製作用。

3)陸相湖盆沉積單元:早二疊世晚期,海水逐漸退出鄂爾多斯盆地,氣候也由潮濕變為乾旱,自下而上由三角洲相、河流相和湖泊相沉積組成;石千峰組沉積後,海西運動使本區再次上升為陸,遭受剝蝕。中央古隆起的控製作用逐漸減弱直至消失,顯示出鄂爾多斯地區內陸盆地的雛形。

(5)內陸盆地發展階段

印支運動導致華北與揚子兩地塊碰撞對接,在鄂爾多斯陸塊西緣的賀蘭山拗拉谷開始構造反轉、阿拉善陸塊及西南部的六盤山弧形構造帶逆沖隆起等一系列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本區結束了早古生代克拉通邊緣和晚古生代克拉通內陸坳陷盆地的發展歷史,開始了內陸差異沉降、盆地的形成和發展階段,形成了L形展布、不對稱的晚三疊世盆地,堆積了近1600m厚的陸源碎屑沉積,提供了鄂爾多斯盆地中生界重要的油源和主要的產油層位。

燕山旋迴開始,華北與揚子兩地塊的陸-陸疊覆活動仍在繼續,同時東部太平洋殼向北西俯沖,印度陸塊對歐亞大陸的俯沖碰撞繼續增強,在其聯合作用下,區內上部地殼大規模收縮,構造上拱擠壓,西南部率先隆起並遭受剝蝕,並使內陸坳陷盆地(J1-2)的沉積不斷向北、北東方向推移。

中侏羅世末早燕山運動,使華北與揚子大陸地殼的疊覆及前陸造山作用最終完成。盆地西、南緣的構造逆沖活動及前陸造山作用進一步加強並達到頂峰。隨著區域南部、西部陸殼的不斷擠壓,到早白堊世末,盆地內部的5大構造單元格局形成。

燕山旋迴中期,西部、東部相繼隆起,鄂爾多斯地區從華北盆地分離形成獨立的盆地。

(6)斷陷盆地發展階段

新生代以來,華北地台原來西降東升的構造格局被調整為西升東降的局面,前期整體擠壓應力場此時已為總體拉張應力場所取代,因而,在鄂爾多斯盆地抬升隆起過程中,於盆地周緣發育了一系列新生代斷陷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的上述6個發展階段,受控於不同的大地構造運動,具有不同的沉積發育期、不同的沉積環境、不同的沉積體系和沉積特徵,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油氣生成、運移、聚集和成藏環境與條件。總體上形成了3套含油氣體系,即下古生界寒武-奧陶系海相碳酸鹽岩含油氣體系、上古生界石炭-二疊系海陸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氣體系及中生界內陸湖泊碎屑岩含油氣體系。

㈡ 研究簡史及概況

俄羅斯第一篇關於木化石的文字資料是1709年佘赫澤 (И.Шейхцер) 的著作《來自莫斯科維亞的木材》(Древесина из Московии)。自此以後,很多古植物學家,如梅塞爾斯密特 (Р.Т.Мессерш-мид)、勒伯辛 (Лепехин)、帕拉斯 (Паллас) 等,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到發現木材化石的情況。M.B. 羅蒙諾索夫 (Ломоносов) 大約在1784年就完全正確地探討了木材中的琥珀、泥炭化石的性質和起源,並從俄羅斯東部鄂霍茨克海岸及堪察加等地運到彼得堡許多樹樁木化石。1852年,經梅爾克林 (К.Мерклин,1821~1904) 鑒定,已知在俄國各時代的植物化石種數達到109種,其中也包括一些木化石資料。1855年,梅爾克林發表了具有世界意義的關於俄國全部木化石的經典著作。1883年,拉祖莫夫斯基 (Г.Разумовский) 論述了木材化石系統分類的方法。希馬豪森(И.Ф.Шмалъгаузен) 在1876~1926年這段時期不但研究了包括新西伯利亞群島在內的整個俄羅斯地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和古近紀、新近紀植物群,並且極其精確地研究了植物化石的內部結構,繼承和發展了梅爾克林關於木材化石方面的研究工作。

20世紀初期,查列斯基 (М.Д.Залесский,1877~1946) 主要對庫茲涅茨克煤田和烏克蘭的頓涅茨盆地的石炭紀和二疊紀植物群,其中也包括科達及松柏類木材化石的解剖構造研究,建立了多個新屬,如Callixylon Zalessky,1911,Parapitys Zalessky,1911,Eristophyton Zalessky,1911,AlloxylonZalessky,1927,Caenoxylon Zalessky,1911 (後二屬已被歸入另屬),Compsoxylon Zalessky,1927等,把俄羅斯晚古生代木化石研究推向一個新水平。由於衛國戰爭,查列斯基被德軍攜至柏林,造成精神失常,木化石研究一度停滯不前。在30年代,雅爾莫林科 (А.В.Ярмоленко,1908~1944) 對高加索及烏拉爾等地中生代松柏類及沉積環境進行研究,發表論文20多篇,不幸的是他在1944年衛國戰爭中犧牲。俄羅斯科學家們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古植物包括木化石及現代植物在內的種名達18種之多,如Laricioxylon Jarmolenkoi Blokhina,1985等,以紀念這位為國捐軀的青年古植物學家。50~60年代,先後有幾位著名的木材和木化石學專家,如胡達伊別爾德耶夫 (Р.Худайбердыев) 對高加索地區(包括喬治亞一部分)、烏拉爾南部斯莫林諾湖附近及烏茲別克的克孜勒庫姆西南中生代裸子植物,特別是白堊紀銀杏類木化石的詳細研究,建立了3個新屬 (Ginkgoxylon Chudajb,1962,Libocedroxylon Chudajb,1964及Taiwanioxylon Chudajb,1964。謝爾金娜 (M.A.Шилкина) 曾對高加索南部高台爾齊山口 (可能屬喬治亞) 附近上新世的木化石進行過詳細的研究,描述13屬17種,大部分為松柏類及一些被子植物;也對東西伯利亞上揚斯克嶺 (Верхоянскийхребет) 的早侏羅世及晚石炭世松柏類化石研究,建立Araucariopitys,Taxopitys等屬的一些新種。在60年代,她對北極區法蘭士-約瑟夫地諸島中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的松柏類木化石8屬14種進行了描述,其中包括一個新屬:油松木Keteleerioxylon及6個新種。通過一系列研究,她認為從北極、中亞到高加索,中生代最豐富的木化石可以歸於Protocedroxylon及Xenoxylon兩個屬。這些松科木化石特徵既有古生代木材的古老特徵,也具有現代松科特徵,對於系統發育研究相當有意義。奈肖肯 (В.Д.Нащоoкин),對西伯利亞白堊紀至新近紀的木材化石做過較多工作,命名了Pinuxylon,Xenoxylon,Podocarpoxylon等屬的一些新種,並且,木材化石研究還被應用於西伯利亞的中生代—新生代地層對比工作。與他們同時代的木材及木化石專家還有А.А雅津科-赫梅列夫斯基 (А.А.Яценко-Хmелевский)、В.Й. 巴拉諾夫 (В.И.Баранов)、М.Д. 帕爾菲諾夫 (М.Д.Парфенова)、Е.В. 皮德科維克(Е.В.Будкевич) 等,他們對松柏類木材及木化石均進行過一些研究。

在60 ~70年代,勒伯謝娜 (В.Г.Лепехина) 對庫茲涅茨克盆地石炭紀—二疊紀密木型裸子植物木化石進行了系統研究,對查列斯基 (Zalessky) 等建立的新屬種作了修正,並提出了兩個新屬Desmoporoxylon Lepekhina,1969及Zalesskioxylon Lepekhina,1969,對晚古生代俄羅斯所發現的密木型裸子植物木材進行了整理,提出對這些木化石分類和命名的標准,從而對全球晚古生代密木型裸子植物木材化石進行系統分類和命名。

勃洛金娜 (Н.И.Блохина) 是俄羅斯現代最著名的古木材專家,她和她的同事彭達林科(О.В.Бондарепко)、波波夫 (А.М.Попов.)、阿費寧 (М.А.Афонин) 等自70年代以來發表了許多木化石研究論文,其成果歸納起來有如下幾方面:

1) 早期對西伯利亞北部中生代松柏類研究,近期主要對俄羅斯遠東區包括阿穆爾區、濱海區、堪察加半島、庫頁島 (薩哈林)、千島群島等地區的新生代木化石研究。

2) 對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木化石的系統描述,其中不乏新屬種的發現,也包括老屬種的新產地,例如Populoxylon在阿穆爾地區,Engelhadioxylon,Alnus在堪察加南部,Keteleerioxylon,Abies在濱海區等的首次發現。

3) 對木化石特別是松柏類屬種的系統演化的研究,例如:她認為Cupressinoxylon的某些種的解剖構造與現代小側柏 (Microbiota Kom.) 屬的相似,可以推測小側柏出現的時間 (Blokhina,1979,1988);並專文對Juglandaceae的分類、演化及系統發育,作了詳細的研究;產於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區晚侏羅世的Protocedroxylon bojarense的解剖特徵具有古生代類型向現代類群的過渡特徵,推測為松科的祖先。而產於勒拿河盆地的Protocupressinoxylon munense的解剖構造與現代柏木較接近,該種可能在Protocupresinoxylon的演化序列中是最有進展的代表。

4) 對木化石的解剖特徵、木化石與現生屬種的地質地理分布等分析,從而研究木化石產地的沉積環境、古地理及古氣候,例如,對堪察加半島漸新世Engelhardioxylon木化石研究,認為漸新世時當地的氣候與現代不同,是溫暖潮濕並有明顯季節交替變化的氣候。

說明 俄羅斯國土遼闊,木化石資源極為豐富,自泥盆紀至第四紀均有產出。早在1855年,俄羅斯學者即開始正式出版有關木化石的專著。150多年來,積累了大量有關木化石的資料,這次編入俄羅斯木化石的內容難免有部分遺漏。其原因主要有:(1)由於這些資料散布於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很不集中,而且國內多難收集到,有些內容豐富的專著也如此,雖然想盡辦法通過國外同行找到一些,但仍難以保證全面。編者單位僅有 「Палеонтолог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Ботан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比較全,從1989~1990,2000年開始的 「Palaeonlological Journal」,1934年開始的蘇聯科學院院報(Изв.Акаб.Наук CCCP) 等雜志,這些顯然不能滿足編寫本書的要求。(2)由於未見到原書,轉錄於其他書上的內容大都十分簡單,特別是產地,范圍比較大,如烏拉爾南部、烏拉爾山、勒拿河、東西伯利亞等;而大部分文章中也沒有地圖標明產出地點,在此情況下,也很難找到准確的化石產地。Парфенова М.Д.1965在庫茲巴斯二疊紀地層中建立的新屬Gigantoxylon也未錄入,主要是資料找不到。(3)新生代有些被子植物木化石,由於與現代屬名一致或用aff.,cf.表示,在沒有見到原始資料的情況下,也未能錄入。(4)前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及南烏拉爾地區等,在產地范圍比較大的情況下,現在是否屬於俄羅斯也未可知。(5)參考文獻中可能與中亞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木化石資料有些重復。為防止遺漏,按字母排序時,重復者取消即可。(6)對屬名及種名的收集,本書僅收錄原始文獻所記錄的名稱 (包括後人修正的屬、種名),未作譯述或釐定修正。這樣處理,主要因為這方面的釐定工作實非目前工作所能實現,需要大量進一步的調查研究。最顯著的例子如形態屬名Dadoxylon,根據鄭少林 (2000) 的建議,該屬在1978年於荷蘭Utrecht召開的國際植物命名原則 (ICBN) 會議之後,被停止使用。Lepekhina (1972) 對Dadoxylon屬所作的修訂特徵,也將被印度的Damudoxylon Maheshwari,1967及Chapmanoxylon Pant et Singh,1987兩屬取而代之。然而,一方面,要對以往記錄的該屬進行釐定,必然需要查實原始文獻甚至模式標本來確認相關特徵,以鑒定應該歸入到上述兩個取而代之的屬;而另一方面,至今Dadoxylon一屬在國際學術界仍然有廣泛使用,如最新出版的古植物學教材(Taylor等,2009,791頁) 依然沿用該屬名 (Dadoxylon)。

㈢ 中國簡史的作者介紹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漢族,江蘇常州人。生於江蘇常州一個「世代仕宦」的書香之家的他,十二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了解中國歷史。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呂思勉,我國著名的史學家,他是我國學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為中國現代學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不標榜任何一派,而是別具一格的一家。但長期以來,在史學研究中,學者們比較重視對陳垣、陳寅恪、錢穆等人的研究,對呂思勉的研究則相對薄弱,這與呂思勉在學術上的貢獻是極不相稱的。史學界亟需加強對呂思勉史學成就的研究,尤其是對他史學思想的研究。把握他史學思想的特點和精髓,這無論是對於更好地繼承、發揚他的史學思想,還是科學地把握20世紀中國史學發展的脈絡,推進當代史學的進一步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故本文擬在學界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對呂思勉的史學思想做進一步的研討,雖然仍不能說全面,但在內容上力求有所拓展。 全文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了呂思勉的史學成就及史學淵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從呂思勉的歷史觀和史學方法論兩個角度出發論述呂思勉的史學思想,這是本文著重探討的內容,第四部分是對呂思勉史學思想的評價。 本文的主要觀點有: 一、呂思勉史學思想的學術淵源來自於深厚的國學基礎,再加上時代的熏陶沉澱而形成的。 二、呂思勉歷史觀的主要方面是他的進化史觀,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其有一定的影響。

㈣ 中國簡史

【如下】 :

清王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慈禧太後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1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後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承諾並實行立憲,並於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了代議會。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這次改革的根本問題是皇族遲遲不肯讓世俗精英分享權力,拖到辛亥年已經為時過晚,但這畢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壓迫革命軍(陽夏戰爭),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清帝於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並在退位詔書中宣布「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的正式結束。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成功武昌起義,並在隨後的兩個多月帶動中國各地的革命響應。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已獨立的17個省,派出代表,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1912年1月至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臨時憲法,南京為臨時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宣統帝溥儀的母親隆裕太後發布退位詔書,「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1912年4月孫中山辭職,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首都遷至北京;此後至1928年間稱為「北洋時期」,該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稱為「北洋政府」。代表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巴黎和會的即是北洋政府。北洋時期的中華民國國旗為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象徵五族共和之意。國歌為取自尚書大傳虞舜篇的《卿雲歌》,其中名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為「北平特別市」(簡稱「平」),並立南京為首都(簡稱「京」)。國民政府所用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國旗(其後東北易幟),並訂於國府的《訓政時期約法》中。

㈤ 三大簡史是指哪三本書

《人類簡史》,《今日簡史》和《未來簡史》。

1、《人類簡史》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是尤瓦爾·赫拉利創作的歷史類著作,於2012年首次出版。

作者講述了人類從石器時代至21世紀的演化與發展史,並將人類歷史分為四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與科學革命。

2、《今日簡史》

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橫空出世,顛覆了我們關於人類進化的認知。2016年,他的《未來簡史》再度驚艷四座,刷新了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掀起了全球關於人工智慧討論的新思潮。

3、《未來簡史》

《未來簡史》一書由(法)雅克·阿塔利所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內容包括:悠長的過往;資本主義簡史;美帝國的終結;未來第一次浪潮:超級帝國;未來第二次浪潮:超級沖突等。

(5)簡史擴展閱讀

尤瓦爾·赫拉利簡史三部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

尤瓦爾·赫拉利的作品《人類簡史》成為以色列超級暢銷書,截至2016年,該書已授20多個國家版權,在歷史學之外,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領域的知識信手拈來,根據圖書改編的課程上傳YOUTUBE後風靡全球,擁有大批青年粉絲。

2018年8月,尤瓦爾·赫拉利推出作品《今日簡史:人類命運大議題》。該書簡體中文版將由中信出版集團推出。

㈥ 法國簡史

法國簡史

國家的誕生
法國的歷史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點滴勞動匯集而成的。法蘭西眾多的獨特之處正是其文化的體現。二千年來各個朝代和他們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證,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法國。

史前時期
大約一百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移來的人類一直來到最後的邊界——大西洋邊。從此定居下來。薩比安人則最早在公元前四萬年到八千年開始出現在這里。許多考古遺跡證明了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存在。

高盧時期
約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凱爾特人離開他們在西里西亞的家鄉,向萊茵河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地區開始入侵。這塊土地當時居住著90個不同的部落,被稱作高盧人。高盧人在農業和十分發達的手工業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文明。他們發明了收割機、木桶、四輪馬車和鐵劍。
很快羅馬帝國也注意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葉斯•凱撒大帝來到這里,征服了這一地區。高盧-羅馬文明定都於里昂,統治了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今日法國的最初藍圖。正是這一時期法語開始形成,許多大城市已經有了雛形,道路網也從此初現端倪。

法蘭克王國
從五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漢斯、汪達爾、阿拉曼斯、維斯高特、奧斯特洛
高特和法蘭克人先後入侵該地區,高盧-羅馬人為了抵禦入侵而和法蘭克部落聯合了起來。他們的基地設在巴黎附近地區,也就是令天被稱作法蘭西島的地方,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國。
法蘭克王朝的梅羅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統治從五世紀延續到十世紀。這一時期,高盧一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漸融合。

法蘭西王國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促進文化繁榮並召集了許多學者在身邊。他的工國劃分為郡,郡長(世俗政權)和主教(宗教權威)共同管轄。米斯統領則負責執行帝國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蘭西島領主,加冕成為國王,而法蘭克人的土地(被稱作法蘭斯)成為法蘭西王國。新建立的法蘭西王朝想把宗主權施及整個統治領域內。
從11世紀至15世紀,先後有18任國王不斷地向封建領主們施加權威,王國得以擴大(吞並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並奪取了一些英國的領土,例如阿基坦和諾曼底。這幾個世紀中突出的特點是宗教熱情高漲,文化、經濟和城市也得到極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資產者,他們形成了社會中一個新的階級。城市也變成了行政單位。
從1226年到1270年間統治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視司法,曾經親自在萬森的一棵橡樹下主持審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許多醫院和教堂,參加了兩次十字軍東征,成為君王中的典範。他後來被尊稱為聖路易。
從16世紀到18世紀,十位國王致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以及其行政。在抵禦東方和南方的敵人入侵的戰斗中,他們逐漸建立了國家的自然邊界。這其間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結束了國內的天主教與清教徒的宗教戰爭,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國境。這樣,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此外他還曾試圖改善貧苦的法國農民的不幸處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科爾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嘗試統一全國的法制,以及通過建立大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公司來促進革新。他曾寄希望於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幾次歷史變遷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國民會議變成了憲政會議。封建權力被廢除、公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1792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廢除,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內的革命者們同時與國外(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國內(旺代)的反革命勢力作著斗爭。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們採納了孟德斯鳩和盧梭提出的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
從1799年至1804年,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領導著法國政府,他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集權制資產階級國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還建立了高中教育體制並改革了大學教育。

拿破崙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統治期間力圖建立一個龐大的歐洲帝國。10年間,法國軍隊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與一些強大的聯盟較量。曾有一個時期法國疆域急劇擴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邊界才回到1789年的狀態。
俄羅斯戰役中法國軍隊的慘重傷亡導致了拿破崙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後來曾再次統治法國,但僅一百天後,他就因為滑鐵盧戰役失敗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㈦ 什麼是家族簡史

簡單的說幾點:
1——家族名(也就是你編創的你家族的名字比如您姓「李」那就叫李氏家譜)
2——譜序(內容涉及修譜緣由、姓氏淵源、家族遷徙、修譜理論等,續修譜一般保存以前的譜
序。)
3——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來源、本姓歷史、始祖、始遷祖、家族遷徙經過,各支派遠近關
系等)
4——族規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約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規,內容具體,包括忠君、孝親、
祭祖、禁賭、財產繼承、約束婦女等)
5——世系、世傳(記載始祖至撰修該譜時本家族各世代成員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
子女、葬地等,是家譜中最重要最本質的內容,往往佔到一部家譜的四分之
三的篇幅,是尋根的主要依據。)
6—— 字輩、排行、行第(記載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語。)
7——墳墓(包括墓圖、墳向(如乾山坤向),祖墳、各支派墳的地理位置,便於後人祭祖掃
墓,「不忘祖先」。 )

大體一個就是這樣一個形式!有的大家族還有——
恩榮錄:登載皇帝對家族中官員、親屬、烈女等的勅書、賜匾、賜碑等。
祠堂:記載祠堂建築圖案,修建經過、規模、地理位置,祠堂內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傳記:又稱行狀、行述等,記載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義夫、節婦的主要事跡。
族產:家族集體財產,如墳地、祀田、義庄、學田、山林、房屋等數量、位置以及管理辦法。
契約:登載與族產有關的契據、文約,宗族內部關於承嗣、分家等契約,賣買田地、房屋、鄰里糾紛等文據。

㈧ 簡史是什麼意思

簡史,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產生於巴基斯坦境內。直至前2000年,生活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來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達羅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漸衰亡。此後的「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開始向北轉移。前600年起,波斯統治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前327年,亞歷山大曾率軍攻佔過此地。此後被貴霜人統治,貴霜國王迦膩色迦當政時期(129-152年),王朝疆域擴至克什米爾和喜馬拉雅山以北的莎車和和田。

8世紀初,阿拉伯軍隊征服巴基斯坦和印度,建立伊斯蘭政權,並將伊斯蘭教傳入,使大批當地居民成為穆斯林。11世紀初,巴基斯坦西北部處於阿富汗加茲尼王朝統治之下。12世紀初,古爾王朝又取代了加茲尼王朝。1206年,庫特布·艾伯克建立奴隸王朝,巴基斯坦和印度開始處於同一政權統治之下。此後300年間歷經了6個王朝(德里蘇丹王朝),直至1526年被莫卧爾王朝取代。

1757年後,巴基斯坦隨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分而治之」的政策使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沖突加劇。賽義德·阿赫默德·汗領導了阿利加爾運動,其繼承者於1906年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聯盟」,曾一度與國大黨合作,共同爭取印度的民族獨立,但1928年合作破裂。1940年3月23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納領導下的穆斯林聯盟在拉合爾召開全國會議,通過了建立巴基斯坦的決議。1947年6月,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同意印巴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領為共和國,其定國名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拓展資料

巴基斯坦獨立後,與印度因領土糾紛(即「克什米爾問題」)於1948年、1965年、1971年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了三次印巴戰爭。第三次印巴戰爭直接造成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國。1972年7月,雙方簽署了《西姆拉協定》,實現停火。此後雙方多次會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989年起,雙方不斷交火,1998年5月巴基斯坦繼印度之後進行了6次地下核試驗,使緊張局勢加劇。2003年4月,印巴兩國先後表達了重新進行對話的意願,11月25日在實際控制線停火。

㈨ 研究簡史

浙江白堊系的研究實始於 20 世紀 20 年代,劉季辰、趙亞曾 ( 1927) 在調查浙西地質時,將流紋岩高山之下的紫紅色砂岩、頁岩、凝灰質礫岩和綠色砂岩、頁岩互層稱之為「建德系」( 著名的建德群即源於此) ,並於其中採到葉肢介和植物化石,將其與山東 「萊陽層」和川鄂的 「歸州系」相對比,時代歸晚白堊世。 「建德系」之上為流紋岩。嗣後,葉良輔、何作霖 ( 1930) 、舒文博 ( 1930) 、孟憲民 ( 1930) 、高平 ( 1935) 、盛莘夫( 1934,1951) 等先後在浙江一些地區開展地質調查,討論或涉及地層劃分、對比及時代歸屬等問題。然而,他們基本沿用劉季辰、趙亞曾兩人所建層序及所定時代。1933 年計榮森研究壽昌地區葉肢介化石,秉志、閆敦建研究該區魚化石,1948 年李星學研究壽昌、蘭溪及諸暨等地植物化石,均先後提出 「建德系」為早白堊世的觀點。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地質工作加快了前進的步伐,特別是 1958 年以來,逐步在浙江各地開展了 1∶ 20 萬區域地質測量、石油地質普查以及專題性研究等工作,積累了豐富寶貴的地層、古生物資料,建立並逐步完善浙西北、浙東南上中生界地層層序,並研究地層對比及其時代等問題。值得提出的是,原浙江省地質局完成的 1∶ 20 萬建德幅 ( 1965) 區測報告,建立了至今仍為大家所沿用的浙西北地層系統; 1∶ 20 萬金華幅 ( 1966) 區測報告提出了浙西、浙東地層對比方案; 1971 年1∶ 20 萬麗水幅填圖中,在麗水老竹盆地發現含建德生物群的地層不整合伏於含永康生物群地層之下,從根本上解決了浙東館頭組與浙西壽昌組是橫向關系抑或上、下關系的長期爭論; 1975 年 1∶ 20 萬諸暨幅,發現浙西以火山岩占優勢的壽昌組與浙東磨石山組 c、d 段火山岩相接,為兩區火山岩對比找到直接依據,同時進一步證實館頭組與壽昌組為上、下關系。此外,在浙東磨石山群各段中,特別是 c2段中不斷發現化石,為浙西建德群與浙東磨石山群的對比提供了化石佐證。以上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浙江省 1∶ 20 萬區測 ( 區調)報告、1∶ 50 萬地質圖及其說明書、浙江省區域地層表、《浙江省區域地質志》、1∶ 5 萬區調報告、《浙江省岩石地層》以及其他專題研究報告與論著中。

早在 1959 年,中國科學院以顧知微為首的浙江地層隊在浙江開展了較詳細的地層古生物研究工作,在 《「白堊紀」及第三紀地層報告》 ( 1959) 中,將建德壽昌原劉季辰、趙亞曾兩人所建的 「建德系」自下而上進一步劃分為建德統 ( J22—J3) ( 包括硯嶺組、蔡郎崗組及壽昌組) 、紫紅色砂頁岩層 ( K1?) 及浙江流紋岩 ( K1?) 等五個地層單位,第一屆全國地層會議基本採納了這一意見,並反映在 《中國的侏羅系和白堊系》中 ( 顧知微,1962) 。1961 年顧知微等根據淡水軟體動物化石,首次提出永康組或館頭組與壽昌組不能對比的正確意見。1962 ~1965 年和 1974 ~1975 年間以顧知微為代表的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 以下簡稱 「古生物所」) 繼續在浙江開展野外調研,獲得豐富的地層古生物資料,發表了許多論文著作,大大提高了浙江晚中生代地層的研究程度。

表1-1 浙江省白琧系劃分沿革簡表

浙江石油地質大隊 ( 後稱浙江石油勘探處) 自 1959 年在浙江開展石油地質普查工作以來,對浙江一些主要沉積盆地做了大量地層古生物及含油氣方面的研究,早在 1959 年就在永康盆地建立了浙東地區白堊系標准剖面,創建了磨石山組、永康組 ( 館頭段、朝川段) 、方岩組的白堊紀地層序列,對金衢盆地的衢江群做了詳細的生物地層研究等工作,特別是利用鑽井揭示某些沉積盆地第四系覆蓋層之下地層發育等情況,建立了沒有地表露頭的上白堊統頂部的桐鄉組,完善了浙江省白堊系的地層序列。他們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為未公開發表的地質報告,相繼發表了 《浙江白堊系》( 林怡然等,1989) ,《中國東南部白堊紀盆地特徵及含油氣遠景》( 徐克定,1989) 和 《浙江白堊系研究》( 蔣維三等,1993)等論著。

1960 年以李春昱為代表的浙閩中生界地層研究隊,研究了浙閩兩省中生代火山、沉積岩系,在 《浙閩中生代火山岩沉積岩系的研究》一書中提出兩省統一劃分方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簡稱 「古脊椎所」,下同) 張彌曼等長期研究浙江中生代晚期魚化石,發表了 《浙江中生代晚期魚化石》 ( 張彌曼等,1977) 等多篇論著,建立了晚侏羅世與早白堊世兩個魚化石群。浙江省博物館蔡正全等 ( 1994) 發表了產於浙江臨海上盤上白堊統小雄組的翼龍化石的報道。

1985 年 10 月由中國古生物學會、中國石油學會在浙江聯合舉辦 「中國南方白堊系及其含油氣遠景學術討論會」,諸多學者發表了有關浙江白堊系許多論文,促進了對浙江白堊系的研究。

近 30 年來,南京地質調查中心 (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等單位、有關省的國土資源廳以及大專院校等對中國東南沿海諸省中生代火山地質及礦產開展了攻關性、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地層工作而言,在進一步開展岩石地層與生物地層研究的同時,又開展了火山地層學研究,引用火山旋迴等劃分、對比地層,廣泛開展同位素年代學研究,獲得了一批寶貴的同位素年齡數據,磁性地層學等工作也初見成效,從而,進一步提高浙江白堊系研究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地層多重劃分對比研究套書之一 《浙江省岩石地層》 ( 浙江省地質礦產局,1996) ,它以國際地層指南和中國地層指南為准則,以現代地層學理論為指導,研究和討論了浙江省岩石地層序列及其空間展布和變化規律,也討論了生物地層和年代地層等,首次建立了浙江省地層資料庫,它代表了浙江地層研究的當時先進水平。近十餘年來,白堊繫上部地層中恐龍蛋和恐龍化石的不斷發現; 同位素測年技術方法的提高,積累了一些精度較高的同位素年齡數據; 區域地質研究不斷深化,對浙江省上中生界時代歸屬有了比較統一的認識。

綜觀上述,浙江白堊系研究達到目前這樣的水平,是前輩地質學家和近 60 年來廣大地質、地層、古生物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它為今後繼續深入促進地層學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浙江省白堊系劃分沿革見表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