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心理異常
擴展閱讀
買黃金股票在哪裡買 2025-07-05 12:21:06
達安股份的股票行情 2025-07-05 12:00:08

心理異常

發布時間: 2022-01-19 19:01:30

『壹』 常見的異常心理有哪些

常見的異常心理有哪些,帶你認識常見心境障礙!

謝謝你顏值那麼高還看我們的文章,如果您對文章有什麼看法和意見,可以在文章的下面進行評論,小編也歡迎大家盡情來吐槽,祝各位看官天天開心,錢包鼓鼓,看完記得關注哦!常見心理異常,是正常心理活動中的局部異常狀態。平時人們所說的「心理困惑」、「心理困擾」等,指的就是這種常見心理異常,也常常被簡稱為「心理問題」。常見心理異常是人們在人生的各年齡階段都會遇到的普遍的心理失衡狀況,如青年大學生在社會適應、身心成長、人格發展中產生的學習焦慮、交往障礙、戀愛困擾等心理問題,成年人的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事業、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問題。常見心理異常與其他各種類型的心理異常相比較,通常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徵。

1.情景性

常見心理異常常由特定的情景所誘發,與特定的情景緊密相關。也就是說,常見心理異常的發生僅局限於某種或某些情景刺激而尚未泛化,情景刺激具有特定性。例如大中小學生考試時的過度緊張反應(看錯題、看漏題、回憶不起復習過的知識內容等),是由考試情景誘發的,與考試氣氛緊密相關。這種緊張反應在其他各種非考試情景中通常不會出現。情景性的心理反應失常,在正常的活動中雖然也時有所見,例如第一次登台演出、第一次獨自駕車外出等,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緊張反應,即正常心理活動中的緊張反應等心理反應失常,與某種情景也緊密相關,但這種性質的心理反應失常,通常可以通過不斷適應某種情景而逐漸減少以致最終消失。經常登台演出,經常獨自駕車外出,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而不再出現緊張反應。同時,正常心理活動中的心理反應失常,在各種」第一次」或具有相當刺激性的情景中都會出現,其程度和表現也大同小異。然而常見心理異常的異常反應則不然,不僅只對某種特定的情景作出異乎尋常的強烈心理反應,以致不為常人所理解和認同,而且在其他情景,即使是在「第一次」或具有相當刺激性的情景面前也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反應,似乎只對某種特定情景(例如考試情景)「情有獨鍾」。而且某種特定情景反復出現,也難以通過不斷適應而逐漸減少異常反應,甚至還會出現「越演越烈」的趨向,以致最終演變成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2.偶發性。

絕大多數常見心理異常並不經常或持續出現,而是偶發的、暫時的。這一方面是指脫離某種特定的情景,常見心理異常就不復存在,例如對考試情景會產生強烈緊張反應的學生,在大多數非考試情景下都表現正常。而某種特定情景並非經常或持續出現,因而常見心理異常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會有所顯現。同時,在某種特定情景下,有時也會不出現異常的心理反應,或者這種反應比較微弱。另一方面是指常見心理異常常常會自行緩解,或者是出現異常反應的頻率逐漸減少,或者是強度逐漸減弱,或者是一段時間後自行痊癒。當然常見心理異常也可逐漸演變成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3.無病理性變化。

常見心理異常的心理狀態沒有病理性變化,即精神活動正常,不存在智力遲滯、情緒淡漠、病態自信等心理過程障礙以及由心理過程障礙引起的怪僻、對立、麻木等行為障礙,不存在朦朧、夢幻、嗜睡、昏睡、昏迷等各種層次、各種程度的意識水平降低和喪失現象,不存在對時間、地點、人物識別錯誤的「定向力缺損」,不存在否認自己心理問題的「自知力缺乏」。

具有常見心理異常的人,其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在通常情況下給人的感覺都是正常的,即使在特定情景下出現了常見心理異常的某些徵象,通常也不認為是一種心理異常的表現。其原因就是不存在與常人比較有明顯不同的病理性精神症狀。

認識常見心境障礙心境障礙,又稱情感性精神障礙,是一組以情感改變為基本特徵的障礙。廣義的包括精神科所有常見的異常情感,如焦慮、恐懼等,這里的情感性精神障礙則僅限於以情感高漲或低落為主要特徵,其伴有相應認知、行為改變,間歇期精神狀態基本正常,愈後一般較好,但有復發傾向。心境障礙是精神科常見疾病之一,發作較輕者未必達到精神病的程度。

心境障礙的病因仍不清楚,但有大量資料表明,它與某些生物因素尤其遺傳、心理社會因素,如創傷性生活事件(親人亡故、重大經濟損失等)以及慢性心理社會刺激(失業、慢性疾病等)有密切關系。心境障礙的發作可表現為躁狂相或抑鬱相及持續性心境障礙。躁狂症主要以情緒高漲、容易激惹等為主。與所處的境遇不相稱,可興高采烈、興奮不安、自我評價過高、激越甚至發生意識障礙,嚴重者可出現與心境協調或不協調的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抑鬱症則以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徵,伴對日常生活喪失興趣,精力減退,精神運動性遲滯,自卑、自責甚至自罪,思維遲緩,言語少,食慾下降,性慾減退,失眠等,可以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狀態,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個別病例中焦慮和運動性激越比抑鬱更顯著。一般愈後較好,少數病程遷延。

『貳』 心理異常的類型及表現是什麼

(1)神經官能症:是一種輕微的心理異常。常因挫折與沖突長期得不到解決,而產生的一種持久性的精神緊張與焦慮,以致對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常見的有焦慮反應、恐怖症、神經衰弱、疑病症、癔症、抑鬱症。(2)心理過程障礙:在認知、情感、和意志活動過程中發生的心理困擾。如:感知障礙、記憶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和意志障礙以及綜合性的意志障礙和智力障礙。 (3)人格障礙:最主要特徵是有一種引起不適應行為的顯性人格品質,這種不適應是從社會的角度看的,他自己很少或根本不為自己感到焦慮。主要表現為人格型式障礙、人格特質障礙、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4)性行為異常:是一種性沖動障礙和性對象的歪曲。分為:功能障礙,對象歪曲,活動歪曲、反社會。(5)精神病:一般認為不正常心理、神經症或心理障礙、精神病三者之間是繼續的或連續的,但在行為特徵或症狀上卻是遞增的。精神病患者的人格較神經症和心理障礙者更為紊亂,更少系統性,他們不能區分現實和幻想,從現實中退卻,自囿於一個幻想的世界之中,無視社會的規范的約束,失去了生活的適應能力。它有精神分裂症、情感精神病和偏執精神病。 (6)心身疾病:亦稱為心理生理反應。是一種具有心理病因的身體疾病。他包括的范圍極廣。如:高血壓病、偏頭痛、心絞痛、消化性潰瘍、神經性厭食症、陽痿、陰冷、哮喘、周身疼痛症等。

『叄』 心理不健康和心理異常的區別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3

『肆』 簡述心理異常及影響因素

一、心理異常可分為知覺(焦慮症)、注意(強迫症)、記憶(失憶症)、智力(妄想症)、思維(疑病症)、情感(相思症、反應性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意識(幻覺症)、意志(葯物酒精成癮)、行為(性變態)、人格(變態人格、抑鬱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10方面的異常或障礙。
二、心理異常的影響因素:個人、家庭、學校、醫院、部隊、公司、工作、愛好、社會、政府、媒體等10個方面對心理狀態和心理疾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個人、父母、單位、社會的影響最大,而關鍵在於自我(歸納為13自:自我心態、自我期待、自我意志、自我理想、自我價值、自我獨立、自主、自尊、自愛、自強、自學、自修、自悟)。
三、各位象牙塔內的心理學家們尊敬的心理專家老前輩們須知:佛學是古代最高心理學;賽斯書(賽斯心法)是現代最高心理學和最高醫學。

『伍』 心理異常是什麼!

心理異常:心理和行為失常的統稱。

心理異常一詞是對許多不同種類的心理和行為失常的統稱。其表現可以是嚴重的,也可以是輕微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精神病、變態行為、情緒障礙這樣的詞來對此加以描述和區分。

『陸』 怎樣看待心理異常

所謂心理異常,就是指人的心理發生了畸變,變得不正常。這是一種由於人與客觀現實的關系失調、大腦生理機能障礙,從而引起對客觀現實反映錯亂的現象。

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統一規定的標准,心理異常共分五類:

.嚴重的心理障礙。它損害了病人整個的心理活動,俗稱重型精神病(或簡稱精神病)。病人處於「他自己之外」,完全失掉自知力,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全部紊亂,精神錯亂,言行怪異,瘋瘋癲癲,其行為無法由其自身負責。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鬱症是兩種最常見的重型精神病。

.輕型心理障礙。俗稱神經症和神經官能症。它主要是因精神緊張因素的長期作用導致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而形成的。實質上,這是一種心因性精神病。患者的神經系統並未發現有器質性病變或損傷,只是部分的心理活動受到損害,個人生活能夠自理,社會生活正常,有自知力,因而需對其自身的行為負責。神經衰弱、癔病和強迫性神經症等,均屬此類心理障礙。

.產生於軀體疾病的心理障礙,叫心身疾病或心身障礙。它實際上是由於在精神緊張狀態下產生的機體內部功能的適應障礙而造成的內臟功能失調,如原發性高血壓、心律不齊、偏頭痛、消化性潰瘍、厭食症、習慣性便秘、神經性皮炎、周身疼痛等等。

.由大腦及軀體缺陷引起的心理障礙。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大腦器質性病變導致的心理障礙,叫腦器質性精神病,如梅毒螺旋體侵入大腦的結果造成的麻痹性痴呆,以及在老年期出現的老年性痴呆:二是因大腦發育不全引起的心理障礙,如果傻、白痴等;三是因聾、啞、跛、盲等軀體缺陷所引起的心理障礙,如有的跛腳殘疾人因過分自卑而出現的自責、自罪心理等。

.是一些在特殊狀態下,如催眠狀態、夢期以及葯物作用期中所出現的心理障礙,如服用致幻劑後產生的各種幻覺等。

綜上所述,心理異常雖然包含的內容較多,范圍較廣,但在前四類心理異常表現中,均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心理活動的障礙,重則精神錯亂,輕者心理變態。它們嚴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使人們對健美的追求化為泡影。因此,講究心理美,為健美而付出努力的青年朋友們,一定要注意維護心理健康,謹防心理異常。

『柒』 心理異常的表現有哪些

心理障礙顧名思義也就是異常的精神活動,就叫做心理障礙,異常精神活動是通過人的外顯行為,比如言談、書寫、表情、動作、行為等表現出來,這些也稱為精神症狀。判斷是否有異常,或者是病態的精神活動,一般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第一、縱向比較,也就是與以往的表現明顯有改變。第二、橫向的比較,基於大多數正常人來比較,精神狀態是否有明顯的異常,超出了持續的時間,也超出了一般的限度。第三、應注意結合當事人的心理背景,和當時的處境進行分析和判斷,如果都已經超出了以前的正常表現,這種異常行為出現的頻度、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都超常,這都屬於心理障礙的表現。

『捌』 什麼叫異常心理現象

精神正常並不意味著沒有一點問題,關鍵是這些症狀的產生背景、持續時間、嚴重程度以及對個體和環境的不良影響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現短暫的異常現象,時間短、程度輕,尚不能貼上精神病的標簽。

1.疲勞感:

通常有相應的原因,持續時間較短,不伴有明顯的睡眠和情緒改變,經過良好的休息和適當的娛樂即可消除。 聊城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咨詢科李秀芳

2.焦慮反應:

焦慮反應是人們適應某種特定環境的一種反應方式。但正常的焦慮反應常有其現實原因(現實性焦慮)如面臨高考,並隨著事過境遷而很快緩解。

3.類似歇斯底里現象:

多見於婦女和兒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盡情發泄、大喊大叫、撕衣毀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脅自殺。兒童可有白日夢、幻想性謊言表現,把自己幻想的內容當成現實。這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強迫現象:

有些腦力勞動者,特別是辦事認真的人反復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識到沒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個人,反復檢查門是否鎖好了等。但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生活工作。

5.恐怖和對立:

我們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時仍會出現恐怖感,有時也想到會不會往下跳,甚至於想到跳下去是什麼情景。這種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糾正不再繼續思考,屬正常現象。

6.疑病現象:

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復多次檢查,特別是當親友、鄰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後容易出現。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接受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7.偏執和自我牽掛:

任何人都有自我牽連傾向,即假設外界事物對自己影射著某種意義,特別是對自己有不利影響、如走進辦公室時,人們停止談話,這時往往會懷疑人們在議論自己。這種現象通常是一過性的,而且經過片刻的疑慮之後就會省悟過來,其性質和內容與當時的處境聯系緊密。

8.錯覺:

正常人在光線暗淡,恐懼緊張及期待等心理狀態下可出現錯覺,但經重復驗證後可迅速糾正。成語「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覺:

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況下,可聽到「叩門聲」、「呼喚聲」。經過確認後,自己意識到是幻覺現象,醫學士稱之為心因性幻覺。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覺體驗,不能視為病態。

10.自笑、自言自語:

有些人在獨處時自言自語甚至邊說邊笑,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

『玖』 什麼是異常心理及成因

心理異常是大腦的結構或機能失調或者人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紊亂和歪曲,既反映了個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異常,也反映了社會人際關系和個人生活上的適應障礙。

異常心理的概念與自我判斷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准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范行事,亦即其行為符合社會常規,是適應性行為。如果由於本質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為此人有心理異常。

所謂異常心理,就是偏離正常的心理。這是一個相對性極強的概念。首先,因為人類的身高、體重、智力等都是呈常態分布的,即大多數人接近平均數,只有極少數偏於兩端。因此,高與矮、重與輕、智與愚等兩端者,均可視為異常。但異常心理卻不同,如遠離平均數的高智商是一種優秀狀態,心理學者不願以異常來稱呼,而稱之為超常。異常即帶有否定的意思。再則,人們所居的地域環境、社會環境不一樣,所持有的道德標准、價值觀念有差異,因此對異常的看法也就有出入,甚至大相徑庭。所以,從統計角度看異常是不含否定意義的,但從社會角度看異常卻可能含有否定的意義。於是,我們可把異常理解為偏離正常,但卻很難對異常心理作同樣的理解。

所以,判斷自己心理是否異常,只能通過比較的方法,首先是與社會認可的行為常規比較,看其行為能否為常人所理解,有無明顯離奇的行為。

例如,一個人突然當眾脫衣赤身裸體,其行為不符合自己的年齡、身份和地位,不能為社會上的人們所接受,對本人和社會有害,那麼,這個人就可能有心理障礙存在。

其次,還要與一個人以往一貫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相比較,看其心理過程或心理特徵是否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即與其常態有無明顯不同,如一個一貫精明能幹、積極工作的人,近來變得生活懶散、孤獨少語,使人覺得前後判若兩人,則要認真考慮此人有無精神疾病的問題。經過認真比較,發現行為改變極其明顯,那麼,做出心理變態的判斷是不難的。但如果心理變態程度較輕,發現行為改變並不極其明顯,則判斷比較困難。

判斷自己的心理是不是屬於異常,通常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加以分析:(1)是否有人際交往的障礙?比如,是否對於人際交往感到恐懼?人前是否感到自卑?社交場合是否手足無措、臉紅心跳?

(2)情緒是否惡劣?比如經常悲觀、抑鬱、焦慮、煩躁,或者易怒、喜歡攻擊?

(3)是否有查不清楚原因的軀體痛苦?比如,長期慢性疼痛、植物神經紊亂、體力下降、長期失眠等。

(4)工作、學習和注意能力是明顯下降?

(5)是否有反常的、自己控制不了的行為?比如,反復洗手、關門、做鬼臉等。

(6)是否極度討厭自己和厭惡別人?

以上6方面的表現,每一個健康人都或多或少地會表現一些,只有達到一定強度和一定時間的,才算得上是心理障礙。所謂一定強度,是指這些症狀比較嚴重地影響了一個人的快樂和工作能力;所謂一定時間,是指這些症狀持續的時間要在3—6個月以上。

異常心理的成因

分析引起異常心理的原因,情況錯綜復雜,從微觀研究提示分子生物學水平的某種異常,到宏觀研究有人際關系障礙或心理社會因素作用,均可以找到有關的答案。目前,較一致的看法傾向於以下一些因素的影響。

生物學原因

指遺傳、生化、生理、腦及軀體損傷等因素導致的心理不健康。

(1)遺傳:大量的調查研究資料表明,在心理疾病中,遺傳因素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在精神分裂症、狂躁性抑鬱症等疾病中,遺傳因素的致病作用較為明顯。

(2)生化:近代神經化學研究表明,中樞神經遞質中的乙醯膽鹼、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質代謝失常,可以成為誘發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3)機體損傷:機體損傷或患病可以引致心理變態。例如腦外傷可引起變態行為;癌症、糖尿病等可以引起適應不良的人格變態等。

素質因素

素質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點,也指易患某種心理異常疾病的遺傳因素,它包括一個人內在的軀體素質與心理素質。

(1)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敏感的心理素質,如過敏、脆弱與內向的性格,在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沖擊之下,易於出現心理障礙;而穩定、堅強與外向的性格,在同樣外界有害致病因素沖擊之下,能表現較高的耐受能力,避免出現精神障礙。

(2)軀體素質。軀體素質包括體型大小、體力強弱、營養狀況、健康水平、疾病抵抗能力、損傷的恢復或代償能力,對體力、精力消耗的耐受性等。

社會文化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生物學因素決定著心理現象的發生和存在,而社會文化因素決定著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方向。此處社會文化因素包括社會制度、經濟條件、生活與文化水平、倫理道德、教育程度等。

(1)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對某些心理疾病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與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給人們的心理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適應調整不良,就會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文化水平低、迷信巫術的人,心理與行為變態就容易發生。

(2)社會文化關系的失調。社會文化關系包括階級、民族、宗教、職業、道德、兩性關系,等等。關系失調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來自社會生活事件。例如,配偶死亡、離婚、失業、考試失敗、失戀、家庭不幸、職業緊張等,也有地震、火災等突發原因。如果這種失調的強度大、時間長,就可能導致人發生心理和行為異常。

(3)社會動亂的心理創傷。長時間的社會動亂或者暴動會對心理造成巨大的影響。

(4)社會緊張狀態的心理作用。人口過密、擁擠、雜訊騷擾、生活貧困、工作緊張、社會犯罪、歧視;等等,都可以造成緊張狀態。伴隨緊張狀態而產生的消極情緒,例如憂愁、悲傷、焦慮、恐懼,等等,可以擾亂人的心理和行為。

機體的功能狀態

機體功能狀態指疾病發生時機體所處的生理與心理狀態。兒童期大腦發育尚未成熟的功能狀態,青春期內分泌系統、心理與生理功能明顯改變的生理狀態,更年期性腺功能減退、植物神經功能不穩定的功能狀態與老年期各種軀體功能逐漸衰退、防禦與代償功能明顯削弱的功能狀態,都可能成為某些潛在的心理異常開始顯現的時機,成為整個機體維持穩定狀態的防禦系統被突破的薄弱環節,即成為心理異常的誘發因素。

異常心理的層次與類別

人的異常心理根據程度的輕重一般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不良狀態

即界於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狀態。它是由於個人心理素質(如過於好勝、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壓力大、晉升失敗、被上司批評、婚戀挫折等)、身體不良狀況(如長時間加班勞累、身體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點是時間短暫、影響輕微並能夠自己調整。

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因為個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狀態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發展的超前、停滯、延遲、退縮或偏離。它的特點是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與其生理年齡不相稱或反應方式與常人不同。往往對障礙對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環境等)有強烈的心理反應(包括思維及動作行為等),而對非障礙對象可能表現很正常。對其社會功能影響較大,可能使當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標准完成某項(或某幾項)社會功能。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於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動作行為、意志),並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是大腦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它可引起強烈的心理反應,出現明顯的軀體不適感,只能勉強完成部分社會功能。

根據異常心理發展的程度分析,異常心理有以下類別。

病態心理

自私、貪婪、吝嗇、空虛、迷信、虛榮、嫉妒、自卑、孤僻、固執、多疑、自我封閉、病態懷舊、定式錯位等。

情感缺陷

焦慮抑鬱、暴躁、淡漠等。

神經症

常見的有焦慮反應、恐怖症、神經衰弱症、疑病症、抑鬱症等。

心理過程障礙

如感知障礙、注意障礙、記憶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和意志障礙以及綜合性的意識障礙和智力障礙。

人格障礙

主要表現為人格形式障礙、人格特質障礙和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有偏執型、分裂型、自戀型、迴避型等人格障礙。

性行為障礙

表現為性沖動障礙和性對象的歪曲。

(1)功能障礙。如陽痿、性冷淡、性厭惡等。

(2)對象歪曲。如同性戀、戀陰癖、戀物癖、獸奸等。

(3)活動歪曲。如露陰癖、窺陰癖、異裝癖、口交、施虐淫、屍奸等。

(4)反社會。如強奸、亂倫等。

精神病

一般分為精神分裂症、情感精神病和偏執精神病三類。

心身疾病

亦稱心理生理反應,是一種具有心理病因的軀體疾病。所包括的范圍極廣:

(1)心血管系統。原發性高血壓、偏頭痛、心絞痛、心動過速等。

(2)胃腸系統。消化性潰瘍、潰瘍結腸炎、神經性厭食症等。

(3)泌尿生殖系統。排尿障礙、陽冷、陰冷、月經失調或痛經等。

(4)內分泌系統。甲狀腺機能障礙、糖尿病等。

(5)呼吸系統。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征、慢性呃逆等。

(6)皮膚系統。蕁麻疹、突然性斑禿、神經性皮炎等。

(7)肌肉和骨骼系統。周身疼痛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拾』 如何解決心理異常

最好最穩妥的辦法就是找個心理咨詢師,因為他們更專業。
還有,心理暗示對你的心理活動,你的行為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要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每天告訴自己:生活是很美好的....只要是積極的暗示就好,不要老是把自己往消極的情緒裡面套,當你覺得生活沒有喜悅可言,回憶吧,你的記憶中肯定存在快樂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其實在我看來嗎,生活平淡未必不好,俗話說: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