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劉陽資料
擴展閱讀
2017年長春高新股票價格 2025-07-05 16:57:40

劉陽資料

發布時間: 2022-01-21 22:42:36

㈠ 誰幫我調查幾個人個人資料

劉陽磊;男
年齡17
剛畢業在家沒工作
胡慧濤

年齡18
學校畢業當兵走了
彭志飛

年齡18
剛畢業今年在天津工作
劉培濤

年齡18
現在在天津工作
榮雲峰

年齡19
今年在天津工作
彭子見

17現在在天津工作
榮康
男年齡19
現在在武安工作

㈡ 劉陽洲的個人資料

職業:外企營業代表

㈢ 劉陽cary的資料,他是哪裡人,他幾歲了,他是做什麼工作的

劉陽是福建人,年齡在23左右。他早前跟女友做是視頻,是一名微博vlog博主,日常發一些寵女友視頻,有536萬粉絲。現在女友曝出劉陽出軌,其女友從18歲就跟他奮斗,在一起5年了。望採納

㈣ 在非常了得上牽手的黃凱和劉陽現在怎麼樣了

現在幸福的在一起生活。

《非常了得》是一檔由王牌主持人孟非和相聲名嘴郭德綱聯合主持的全新益智答題脫口秀節目,該節目於江蘇衛視2011年6月8日晚首播,每周三晚22:00開播。

2014年4月份張楊果而、劉儀偉、左岩加盟江蘇衛視並主持《非常了得》。該節目於2014年07月09日正式停播。

名稱由來

《非常了得》原名為《非德要看》,由於名稱拗口,節目組發起了征名活動。郭德綱也對入圍名稱一一點評:「《哼哈二將》雖好但容易得罪人,哼的是誰,哈的是誰;《阿非與阿綱》,聽起來就像倆流氓。」對於孟非力挺的《孟德思究》,郭德綱直言「容易想歪,曹操思舅舅。」

至於二人合作的淵源,孟非透露當時製片人徵求他意見,於是他提出這樣的要求:「最好也是一個光頭,身材上和我差不多,嘴皮子麻利。」經過挑選,符合孟非要求的只有郭德綱。

㈤ 非常了得劉陽是哪裡人

洛陽人。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5)劉陽資料擴展閱讀:

洛陽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2-24.6℃,無霜期210天以上,年降水量528-800毫米,年日照為2200-2300小時,年均濕度60-70%。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滿、雹、暴雨、乾熱風等。

洛陽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黃河為北部界河,過境長97千米;洛河過境長200千米;伊河發源於欒川縣南境伏牛山區,在偃師匯入洛河,過境長175.3千米。境內河流主要屬黃河流域,發源於伏牛山的老灌河、白河屬長江水系。

洛陽市土壤有2個大類、5個亞類。棕壤土分布於海拔800-1000米以上山地,以生長落葉林為主;褐土分布面積最大,各縣均有;潮土分布於河灘地帶。沙疆黑土在汝陽縣東北、面積小;風沙士在黃河岸風口處,面積極少。



㈥ 名人的資料

武松性格特點:
生活化人物武松
張恨水評武松說:「有超人之志,無過人之才;有過人之才,無驚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何以言之無其才而不足以展其志,無其事又不足以應其才之用也。若武松者,則於此三點,庶幾乎無遺憾矣,」「天下有些等人,不僅在家能為孝子,在國能為良民,使讀書必為真儒,使學佛必為高僧,使作官必為純吏」。②
張恨水的觀點代表絕大部分人對武松的看法,他們幾乎把形體武松看成了傳奇式的英雄人物,而我們認為,從作者對武松的傾情刻畫來看,武松其實被作者刻畫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
應該說,武松深受人們喜愛的根本原因在於作者對武松的生活化描寫,生活化描寫實質上是一種現實主義手法,它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以其自身的行動來展示自己的性格,作者在《水滸傳》中多次運用生活化描寫手法,武松是其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
作為一個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武松有優點也有缺點,作者在刻畫這一人物時,緊緊抓住了他的優缺點的彼此消漲過程,讓人們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認識武松。
武松赤手空拳景陽岡打虎,為他贏得了深廣的聲譽,也為他贏得了都頭的職位,在他送稅銀出差時,武大郎被西門慶與潘金蓮毒死,在去縣衙告狀不準的情況下,借謝鄰請酒取得真實口供,手刃潘金蓮,斗殺西門慶,然後到官府自首,被斷配孟州。這段時期的武松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偶爾還有那麼一點兒虛榮,但他的英武剛強卻永遠刻在讀者的腦海里。
在孟州,武松幫對他有恩的施恩奪回了被蔣門神霸佔的快活林,因而得罪了蔣門神,蔣門神的後台張都監、張團練設計將他當賊捉了。這時的武松雖然也很勇猛,但畢竟有些媚骨,不分青紅皂白的知恩圖報讓人感覺武松似乎分不清是非。
但血的教訓讓他走向成熟,怨怒之情化作了驚心動魄的反抗行為,他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殺了蔣、張等十幾口,蘸血在牆上寫下「殺人者,打虎武松也!」生活讓武松認清了現實的社會,他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龍山,後歸梁山泊,投身武裝反抗的行列。
武松被動或主動地改變著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變了自己,作者抓住了這一點,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明形象。
在反抗官府圍剿和攻城奪府的戰斗中,武松勇敢堅定,是義軍的主要將領之一。他反招安,指責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們的心!」後來他在征方臘時被包道乙砍右臂,他不受封誥,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和反抗精神,盡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終究從殘酷的現實中,從迷失的自我中醒悟過來,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點,漸漸地走向成熟。這要歸功於作者對武松的生活化描寫。
我個人認為,武松是《水滸傳》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人物,因為這是一個生活味十足的人物。我想,只有有生活氣息的人物才能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周瑜[字:公瑾][終屬:吳]

生卒:175-210(36歲)

周瑜 - 個人檔案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籍貫 [揚州]廬江郡舒縣 [今安徽廬江西南]

容貌 有姿貌

官至 領南郡太守行偏將軍

家族資料 父親 周異

母親 未知

配偶 大喬(妾)小喬(妻)

兄弟姐妹 暫無相關資料

子女 周循 周胤

相關人物 孫策 孫權 魯肅

曾效力過的勢力 吳

周瑜 - 簡明歷史傳記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於袁術麾下初崛起時曾隨之掃盪江東。後來回去鎮守丹陽。袁術心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投奔孫策,為中郎將,孫策相待甚厚,又同時迎娶有「國色」之稱的二喬,成為連襟。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為中護軍,執掌軍政大事。赤壁大戰期間,力主拒曹,而指揮全軍在烏林迎擊曹軍取得勝利。赤壁大戰之後,周瑜諫議孫權將劉備安撫在吳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孫權未採納。孫權後來採納周瑜的諫議,擬出兵攻取蜀地,消?a target=_blank href=/view/54996.htm>張魯,然後消滅曹操,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准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孫權曾為其素服吊喪。周瑜性情開朗,氣度寬宏,深得維恩顯著。精通樂律,即使在醉酒時也能聽出音律的錯誤。

周瑜的歷史評價

◆三國志陳壽曰:「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於時議者莫不疑?V荑ぁ⒙乘嘟ǘ藍現�鰨�鮒諶酥�恚�燈娌乓病!?

◆孫權與陸遜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子明……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

◆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孫權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蔣干稱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閑。」

◆劉備間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周瑜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歷史上的周瑜風姿英發,心胸廣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周瑜並不與程普計較,最後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到宋代時,世人還是很喜歡周瑜,這一點從蘇軾的《念奴嬌》一詞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後,人們就逐漸對周瑜進行醜化,至到《三國演義》成書時,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個人了。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劉備的關系,周瑜一方面主動割長江南岸地給劉備,但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外交行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劉備的梟雄本色,不願劉備一天天壯大,因此上書孫權,要求孫權將劉備軟禁在京口(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美人計的由來,但其實周瑜本人並未施美人計,孫尚香也是由孫權主動嫁給劉備的),但孫權不願。在對劉備一方的態度上,周瑜和魯肅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進派,而魯肅則眼光看得更遠。遺憾的是,千百年之後,這兩個人都成為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諸葛亮的墊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狹窄的代名詞,而魯肅則變成了一個老實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瑜傳 - 《三國志》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今安徽廬江西南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瑜長壯有姿貌。初,孫堅與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堅子策興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乃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楊。」瑜還。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遂自居巢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年紀輕輕的周瑜,一到東吳便被封為中郎將,吳郡的人都稱呼他為周郎。孫策因為周瑜是廬江郡人,在那裡很有威望,於是派他到廬江郡駐守長江下游的重要渡口牛渚(位於今安徽當塗縣北,又名採石),後又兼任春谷(今安徽繁昌縣西南)縣長。不久,孫策想奪取荊州,任命周瑜為中護軍(與中領軍同為重要軍事長官),兼江夏太守(實際上此時的江夏郡為劉表所有,孫策任命周瑜此職意在進討江夏取荊州)。周瑜隨孫策取荊州攻克皖縣(今安徽潛山縣),得到漢末大臣橋公(橋玄,官至太尉)兩個女兒。橋公二女皆天姿國色,有傾城之貌。孫策自己娶了大橋,周瑜娶了小橋。接著又攻下尋陽(今湖北黃梅縣西南),並進討江夏郡,但未能得手。在回兵之時向南平定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孫策從豫章郡中分出,治所在今江西吉安西南)兩郡,周瑜(孫策回去曲阿,叫周瑜率領重兵.坐鎮(今江西峽江縣之北)的巴丘) 留下來鎮守廬陵郡的巴丘(今吉安市北的峽江縣)。

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余口,還備(官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於瑜。瑜用呂蒙計,留凌統以守其後解釋者,只有認識並發現了自然的規律,才能征服自然,變,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後仁聞瑜卧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後著令曰:「故將軍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問。」初瑜見友於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瑜兩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騎都尉,有瑜風,早卒。循弟胤勢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出以「法」為核心的法治理論。,初拜興業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黃龍元年,封都鄉侯,後以罪徙廬陵郡。赤烏二年,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故將軍周瑜子胤,昔蒙粉飾,受封為將,不能養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縱情慾,招速罪辟。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夫折沖扦難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貴重,故漢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重以盟詛,藏於宗廟,傳於無窮,欲使功臣之後,世世相踵,非徒子孫,乃關苗裔,報德明功,勤勤懇懇,如此之至,欲以勸戒後人,用命之臣,死而無悔也。況於瑜身沒未久,而其子胤降為匹夫,益可悼傷。竊惟陛下欽明稽古,隆於興繼,為胤歸訴,乞丐餘罪,還兵復爵,使失旦之雞,復得一鳴。抱罪之臣,展其後效。」權答曰:「腹心舊勛,與孤協事,公瑾有之,誠所不忘。昔胤年少,初無功勞,橫受精兵,爵以侯將,蓋念公瑾以及於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後告喻,曾無悛改。孤於公瑾,義猶二君,樂胤成就,豈有已哉?迫胤罪惡,未宜便還,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漢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雖德非其疇,猶欲庶幾,事亦如爾,故未順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間,苟使能改,亦何患乎!」瑾、騭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陳乞,權乃許之。會胤病死。

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為偏將軍,領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峻子護為將。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將領、戰略家,在孫氏開基立業,創立鼎足三分格局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長壯有姿貌」(《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周瑜志向遠大,自幼刻苦讀書,尤喜兵法。他生逢亂世,時局不靖,烽火連延,戰端四起,於是總想廓清天下。

周瑜與孫策是摯友。當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小移居舒縣。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有無通共。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

孫堅死後,孫策繼承父志,統率部卒。周瑜從父周尚為丹陽太守,周瑜去看望,時孫策入歷陽(今安徽和縣西北),將要東渡,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給他以大力支持。孫策十分喜悅,說:「吾得卿,諧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於是,二人協同作戰,先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今安徽和縣東,當利水入江處)、當利,接著揮師渡江,進攻秣陵(今江蘇江寧秣陵關),打敗了笮融、薛禮,轉而攻佔湖孰(今江蘇江寧湖熟鎮)、江乘,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逼走劉繇(參見孫策平江東之戰)。時孫策部眾已發展到幾萬人。他對周瑜說:「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陽」(《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於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陽。

不久,袁術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隨周尚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袁術發現周瑜有才,便欲收羅周瑜為已將。周瑜看出袁術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所以只請求做居巢縣長,欲借機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經居巢回到吳郡(今江蘇蘇州)。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撥給他士兵兩千人,戰騎五十匹。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厚,無人能與比並。孫策還在發布的命令中說:「周公瑾雄姿英發,才能絕倫,和我有總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陽時,他率領兵眾,調發船糧相助於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今天的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鍵時刻給我的支持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因廬江一帶,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義,於是孫策命他出守牛渚、後來又兼任春谷長。不久,孫策欲取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隨軍征討。周瑜、孫策攻破皖城,得到橋公兩個女兒,皆國色天姿。孫策自娶大橋,周瑜娶小橋。孫策對周瑜說:「橋公之女,雖經戰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女婿,也足可慶幸了。」

接著進攻尋陽,敗劉勛,然後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臨終把軍國大事託付孫權。時孫權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傑散在各個州郡,他們只注意個人安危去就,並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關鍵時刻,首先出面支持孫權的是張昭、周瑜、呂范、程普等人。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禮對待孫權,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異議異動。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兵威日盛,志得意滿,以為天下可運於掌。於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書責令孫權,讓他把兒子送到自己這里來做人質。孫權亦是人英,當然不願如此受制於人,便召集群臣會商。臣下眾說紛紜,張昭、秦松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孫權本意雖不想送人質,但由於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支持,也有點舉棋不定。於是,他只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周瑜立場堅定,堅決反對送人質,他給孫權分析利害說:「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之側時,地方不夠百里。他的後輩既賢且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現在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御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為什麼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制於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數仆從、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義,整飭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那麼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將軍您只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於人呢?」

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裡。孫權的母親也認為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才是。」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

周瑜越來越得孫權的信賴,而他也越發竭誠盡智,為孫氏集團的崛起奔波勞碌,不辭辛勞,說得上忠貞不二。《江表傳》記載,曹操曾派人去游說,想使周瑜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蔣干。 蔣干儀容過人,很有才氣,善於辯說,江淮人士,無人能比。 這次受命後,他頭戴葛巾,身著布衣,裝作閑游,去見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來意,出來迎接,劈頭便問:「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遠涉江湖,替曹操來做說客!」蔣干被周瑜開口便道破機關,頗為尷尬。勉強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鄉親,這次來,不過是來拜訪您,順便看看您的部隊罷了。您卻說我是說客,豈不過分?」周瑜笑道:「我雖不及夔與師曠,稱不上知音,但聞韶賞樂,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於是請蔣干進入營帳,擺設酒宴,盛情款待,酒罷,對他說:「我有軍機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館住下,等事辦完,我去請您。」三天之後,周瑜又把蔣干請人營中。這次,先領著他遍觀軍營,檢視倉庫和軍資器仗,然後,仍然置酒高會。席間,周瑜向蔣干展示了自己的侍從、服飾珍寶,並對他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義,內結骨肉之親,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即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堅決,蔣干也就無話可說,只好微笑。 蔣干回見曹操,對曹操說,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詞說他不動。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斬其首領,俘萬餘人。江夏太守黃祖遣部將鄧龍率數千人入柴桑,周瑜率軍擊之,生俘鄧龍。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參見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後,想進而統一全國,第一個戰略目標便是荊州。時劉備中原逐鹿失敗,正寄居在荊州劉表那裡。孫權也早看中了荊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討江夏,周瑜為前部大督都,打敗了盤踞在那裡的黃祖。

曹操恐孫權佔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舉揮師南下。時劉表病死,劉琮不戰而降。劉備力孤,無法與曹操爭衡,率眾南逃。

曹操順利佔領荊州,收降劉琮的八萬人馬,擁有大軍數十萬,實力陡增,驕橫益甚。揚言要順流而下,席捲江東。行前,曹操寫信給孫權,信中說:「我奉旨南征,劉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訓練了大軍八十萬,准備與您會獵江東。」

在這嚴重的局勢面前,東吳的謀臣將士十分驚恐。孫權召集他們商討對策,以張昭為首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應該「迎曹」。他們說:「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只有魯肅等少數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轉局勢。魯肅建議孫權把周瑜從外地召回。

周瑜一歸來,便力挽狂瀾。他針對「迎曹」派的觀點向孫權指出:「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孫權聞言大喜,對周瑜說:「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當夜,周瑜為了堅定孫權的信心,消除他的疑慮,又單獨進謁。他對孫權說:「大臣們一見曹操的戰書上寫有水步兵八十萬,心中恐懼,也不認真推測一下虛實,就提出了降敵的見解,這是沒道理的。現在,我們可以認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帶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萬,而且是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之眾;收降劉表的人馬,最多不過七、八萬,而且這部分人尚心懷觀望、懷疑,並未一心一德。曹操統御著這些疲憊病弱、狐疑觀望的士兵,人數雖多,何足畏懼?我們只要有精兵五萬就完全可以戰勝他。請您不要遲疑,不要有所顧忌。」

孫權聽了,大受感動,拍著周瑜的背說:「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張昭等人,顧惜家人妻小,只為小我考慮,真讓我失望。只有你與魯肅的看法跟我一致,這是老天讓你們二人來輔助我的!五萬人,一時難以湊全。但我已選好三萬人馬,船隻糧草和各種戰具也已准備妥當,你和魯肅、程普馬上就可以帶兵出發。我會繼續調發人眾、糧草,做你的後援。你能一戰破曹,當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來找我,我將與曹操決一死戰!」

時劉備欲率軍渡江,與魯肅在當陽相遇,共圖計策,劉備於是進住夏口,派諸葛亮謁見孫權,孫權與劉備遂結成聯盟,共同抗曹。

孫權任命周瑜為左督,統軍三萬。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周瑜。周瑜和劉備部隊會師,沿江而上,與曹軍在赤壁相遇。曹軍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氣低落。剛一接戰,立即敗退,只好駐扎在江北,想等冬天過

㈦ 劉陽的個人資料

1.九度無線傳媒總編輯
曾經擔任網易科技記者,新浪科技高級記者。此前曾擔任風險投資專業媒體中國投資網的總裁和總編輯,作為網站的共同創始人,負責管理和運營。2007年10月下旬,劉陽再次創建創業和風險投資領域的專業博客——挖貝網。
2007年11月,劉陽加盟九度無線傳媒,任總編輯一職。
在進入媒體行業之前,劉陽還曾經在台灣大眾電腦集團的研發部門,參與筆記本電腦的OEM設計,服務的品牌包括NEC、聯想等。

2.中國現代詩詞學會理事
1963年10月生於北京,滿族。曾於中央美術學院,新聞學院學習。長期從事新聞工作及大學藝術教學曾出版個人專著幾十部(包括1988年24歲時北京榮寶齋出版的《劉陽畫集》及《劉陽詩集、《中國動物畫技法大全》、《中國現代書印學史》、《劉陽藝術論》、《大學美術》(大學教材)、《劉陽山水畫集》、《劉陽人物動物花鳥畫集》中外歷史名著卡通連環畫50冊等》。作品中國畫(山水、人物、花鳥、動物)、油畫、版畫、雕塑、書法、篆刻、詩文廣為國內外發表與收藏。86年至今於國內外舉辦個人書畫展十餘次並講學,作品收入國內外近百種作品集、辭典中。並為美國、日本東京都國立美術館、新加坡、韓國、中南海、中國美術館及國內多家省級博物館拜碑林收藏並刻碑。發表藝術理論文章千餘篇(近千萬字),電台電視台及《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美術》、《詩刊》等近百家(國家省級權威報刊報道發表詩文繪畫作品、理論、評論文章。)參與創辦《青少年藝術報》、《現代書畫家報》、《書法教育》、《書畫印》等報刊雜志。現在是:美協、書協會員、中國法學會會員、加拿大世界書畫家協會理事藝術家學術委員會副主席、新加坡神州藝術院顧問、中國現代詩詞學會理事、美國美中藝術家委員會委員、英國劍橋大學名人研究中心入典藝術家。

3.湖北大學藝術學院教師
號一也 1977年生於湖北武漢,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專業碩士學位,任教於湖北大學藝術學院。2007年11月作品「疏林秋韻」 入選「湖北省美協成立五十周年紀念展,2004年10月作品 「千年家園」 入選「第十屆湖北省美術作品展覽」,2003年1月作品 「山水」 入選「湖北省小幅中國畫作品展」,2006年1月作品 「幽谷清芬」入選「湖北省風景畫展」,2003年5月於武漢紅城畫廊舉辦 「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作品展」,2004年6月作品 「金秋漫谷」 「春暖」 發表於「湖北美術學院院報」,2003年11月論文 「相機取代不了寫生發表於」 《湖北美術學院院報》,2006年7月論文「中國畫的筆墨元素及其意蘊」發表於《大學時代》

4.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青年男歌手
男,漢族,生於七十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青年男歌手。1998年以優異成績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師從著名歌唱家李雙江老師。曾多次在全國和全軍的聲樂比賽中獲獎。

2002年隨紅星民族樂團出訪奧地利,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馬年春節民族音樂會》上精湛的演唱,使劉陽成為中國民族唱法男高音歌手進入金色大廳的第一人。同年夏天,隨團赴香港、澳門參加《慶祝香港回歸五周年》大型文藝晚會獲得一致好評。2003年3月,應澳門文化局的邀請參加澳門藝術節《今夜星輝綻放》晚會的演出,與澳門樂團合作,「以嘹亮悅耳、別具風格的歌聲,唱出多首令人陶醉的歌曲」。
在國家領導人歡迎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的宴會上,他的演唱獲得外賓的一致好評。
藝術經歷:
1992年至今:參加過電視劇拍攝;擔任過地方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多次在全國、全軍聲樂比賽中得獎;多次參加中央和地方電視台活動和心連心慰問演出。
2002年春節隨紅星民樂團赴歐洲演出,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演唱獲得一致好評,成為我國民族唱法男高音進入金色大廳第一人。
2002年參加香港回歸五周年大型文藝晚會的演出,和對駐港部隊的慰問演出,並隨團赴澳門參加澳門的大型慶典活動。
2003年應澳門文化局邀請,參加澳門藝術節《今夜星輝綻放》內地新人演唱會。
2003年非典期間,趕制了音樂電視《真情無限》,在全國范圍內播出並在慰問白衣戰士活動中分送給戰斗在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獲得一致好評。同年在中央電視台全軍新作品音樂電視大賽上獲得全國十佳新人演唱獎。
2004年全軍文藝匯演,獲演唱銀獎。

5.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導
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二級崗位傑出人才,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農業應用技術學會理事。
1994-1995年在德國聯邦農業生物研究院做訪問學者,1999年獲德國哥廷根大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德國霍恩海姆大學博士學位,2005年在霍恩海姆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生物技術。研究領域為食品真菌毒素、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生物化學分析、天然產物分離與提取。
目前承擔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五"食品安全重大科技專項、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等研究項目5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15篇,其中在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SCI刊物上發表4篇。

6.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教師

性別
教育背景
1998.9-2002.3 北京外國語大學 英語系 英語語言文學碩士
1994.9-1998.7 北京外國語大學 英語系 英語語言文學學士

工作經歷:2002.3-今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 教師
所教授課程:高級閱讀 大三, 聽說 大一, 寫作 大二, 英國文學 2+2
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7. 深圳大學副教授

福建省福州市人,深圳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碩士。
現任職深圳大學法學院國際法教研室。廣東省法學會會員、深圳市南山區政協委員,民革深圳市南山區總支委員、民革深圳南山區二支部主任委員。
東北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國際貿易專業學士畢業,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法法學碩士。
從1990年起,曾經在東北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暨南大學任教,
2002年調入深圳大學法學院工作。1998年被評為副教授,2000年被暨南大學評為全校本科生10佳優秀授課教師。
曾講授經濟法、國際貿易法律與實務、國際商法以及法學基礎、旅遊法規等課程。調入深圳大學後已經為本科生開設了法學基礎、國際貿易法、世界貿易組織法律制度等課程並為研究生開設國際貿易法律問題專題研究的課程。
科研方面,曾經在《財經問題研究》、《遼寧大學學報》、《暨南學報》、《深圳大學學報》等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其中有三篇學術論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曾經參與編寫《國際貿易實務》等教材。長期從事與國際貿易相關的法律問題研究,目前主要致力於研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在出口商品反傾銷、國際貿易技術壁壘、農產品市場對外開放等領域所遇到的急待解決的新課題,為此撰寫的有關論文有的已經在《當代法學》等刊物上發表。

㈧ 有沒有漢朝歷代皇帝的詳細資料

(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漢代有西漢,東漢兩個時期。西漢又叫前漢,從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起至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止,因國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在東漢國都洛陽的南面,故稱西漢。西漢共有14個帝王,包括呂後和昌邑王劉賀。所附的淮陽王劉玄,敗降後被勒殺。
高祖(劉邦)字季(公元前256--前195年,一作公元前247--前195年)。漢開國皇帝,為漢王4年,在帝位8年,於平定英布叛亂中胸部受箭傷,後創傷復發而死,終年53歲,葬於長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35里處)。
惠帝(劉盈)(公元前211--前188年)。高祖長子,高祖死後繼位。在位7年,病死,終年24歲,葬於安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30里處)
文帝(劉恆)(公元前202--前157年)。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後,呂後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後死後,周勃等殺死呂產,迎立劉恆為帝。在位23年,病死,終年46歲。葬於霸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35里處)。
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前141年)。文帝第三子,文帝死後繼位,在位16年。病死,終年48歲,葬於陽陵(今陝西省高陵縣西南30里處)。
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後繼位。在位54年,於巡視途中病死,終年71歲。葬於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17里處)。
昭帝(劉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武帝少子,武帝死後繼位。在位13年,病死,終年22歲,葬於平陵。(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13里處)。
昌邑王(劉賀)生卒年不祥。武帝孫,昭帝侄。昭帝死後無子,由他繼位,在位27日,因淫戲無度,被輔政大臣霍光廢黜,後事不祥。
宣帝(劉詢)(公元前90--前49年)。武帝曾孫,昌邑王被廢後繼位。在位25年,病死,終年42歲,葬於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15里處)。
元帝(劉奭)(公元前76--前33年)。宣帝子,宣帝死後繼位,在位16年,病死。終年44歲,葬於渭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12里處)。
成帝(劉驁)(公元前51--前7年)。元帝子,元帝死後繼位,在位26年,病死。終年45歲,葬於延陵(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15里處)。
哀帝(劉欣)(公元前26--前1年)。成帝養子,成帝死後繼位,在位6年,病死,終年26歲,葬於義陵(今陝西省咸陽市西8里處)。
平帝(劉衎)(公元前9--公元5年)。原名劉箕子,元帝孫,中山王劉興子,哀帝死後繼位,在位5年,一說被王莽毒殺,一說病死,終年14歲,葬於康陵(今陝西省咸陽市西25里處)。
孺子(劉嬰)(公元5--25年)。宣帝玄孫,王莽毒死平帝後立他為帝,在位3年,於混戰中為亂兵所殺,終年21歲,葬處不明。《西漢完》
淮陽王(劉玄)(公元?--25年)。西漢皇族,王莽被推翻後被推位更始帝,後投降赤眉軍,被劉秀封為淮陽王,在位3年,被赤眉軍勒殺,葬於霸陵。
(新朝)王莽(新朝只有一個帝王,就是王莽,為起義軍所殺)(公元前45--23年)。漢元帝皇後侄,大司馬,毒死平帝後篡位,在位16年,為起義軍攻殺,終年68歲,葬處不明。
(東漢)公元25—220年,共196年
東漢又叫後漢,從公元25年劉秀稱帝起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漢止,因國都洛陽在西漢國都長安的東面,史稱東漢,東漢共有14個帝王,包括少帝劉懿
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公元前6--57年)。高祖九世孫,先後推翻王莽,劉玄後稱帝,在位33年,病死,終年63歲,葬於原陵(今河南省孟津縣西長道社)。
明帝(劉庄)初名劉陽(公元28--75年)。光武帝第四子,光武帝死後繼位,在位18年,病死,終年48歲,葬於顯節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章帝(劉炟)(公元56--88年)。明帝第五子,明帝死後繼位,在位13年,病死,葬於敬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和帝(劉肇)(公元79--105年)。章帝第四子,章帝死後繼位,在位17年,病死,終年27歲,葬於慎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殤帝(劉隆)(公元105--106年)。和帝幼子,和帝死後繼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終年兩歲,為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帝,葬於康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安帝(劉祜)(公元94--125年)。章帝孫,劉慶子,殤帝死後繼位,在位19年,於南下巡遊途中病死,終年32歲,葬於恭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少帝(劉懿)(公元?--125年)。章帝孫,安帝死後繼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葬處不明。
順帝(劉保)(公元115--144年)。安帝子,少帝死後被宦官擁立為帝,在位19年,病死,終年31歲,葬於憲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25里處,一說在洛陽市西)。
沖帝(劉炳)(公元143--145年)。順帝子,順帝死後繼位,在位不足半年,病死,終年3歲,葬於懷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25里處,一說為洛陽市西北)。
質帝(劉纘)(公元138--146年)。章帝玄孫,沖帝死後,被梁太後和梁翼迎立為帝,在位不足1年,被梁翼毒死,終年9歲,葬於靜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桓帝(劉志)(公元132--167年)。章帝曾孫,質帝被毒死後,由梁翼迎立為帝,在位21年,病死,終年36歲,葬於宣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靈帝(劉宏)(公元166--189年)。章帝玄孫,劉萇子,桓帝死後,竇後立他為帝,在位22年,病死,終年34歲,葬於文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少帝(劉辯)(公元175--189年)。靈帝死後繼位,在位不足半年,被董卓廢黜,後被毒殺,終年15歲,葬於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獻帝(劉協)字伯和(公元181--234年)。靈帝第三子,少帝弟,少帝被廢後繼位,在位31年,被曹丕廢黜,後病死,終年54歲,葬於禪陵(今河南省修武縣北小風村)。

㈨ 誰知道上海體育廣播節目主持人劉陽的個人資料,尤其是他的生日什麼的,謝謝了

主持人介紹 - 劉陽:陽光男孩、追求夢想

我出生在東北,坦盪的關東大地給予了我誠懇和寬宏,蒼勁的白山黑水給予了我勤奮與拼搏。我希望自己象父母給我的名字一樣,擁有希望和光明。這也正是許多人問我為什麼是太陽的「陽」而不是海洋的「洋」的原因。

我對體育有著痴迷的喜歡。曾經有過為了足球痴迷到晚上睡不著覺。為了打籃球而折斷了手臂的經歷。在運動中我們可以體味到原始的快感,在運動中我們也可以體味到作為一個有著思想的人的簡單快樂。我一直認為運動不是單純靠身體的簡單粗暴,頭腦和運動的靈魂有時候將成為一個運動員境界高低的關鍵所在,正因為此,由於本人一直不注重有氧的耐力訓練,因此最終離自己作為一名職業運動員的夢想是越來越遙遠,還好,體育記者能夠讓我從另一個側面冷靜地體會運動的內涵和價值。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場枯燥的中國足球比賽也能讓我自娛自樂,說起來津津有味。運動的真諦和價值,我們一直在追尋,當你看見綠色就想起那片綠蔭賽場的時候,當你去超市裡買東西看見義大利的商標就想起了巴喬的時候,當你看到黃色就想跳桑巴舞雙腳開始癢癢的時候,當你只要看見運動著的東西就想起某一體育項目的時候,歡迎你加入我們的體育競技世界,在這里你可以體味到歷史的滄桑,人間的世態炎涼,生活的真諦和那份最純最真的原始快感。

除了運動,書是我生活中的良師益友,除了愛好閱讀體育報刊外,歷史、人物傳記、音樂等書籍也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中,對於歷史書籍我一直鍾愛有佳。歷史是一面鏡子,通過歷史我們可以感知未來,以古鑒今,吸收前人的經驗和教訓,也許這方面中國的足球人們更應該好好來借鑒。

㈩ 劉陽的主要成果

1、專著《小說本體論》,38萬字,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年8月出版
2、《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載《學術月刊》2010年第1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3期轉摘,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1年第2期全文轉載)
3、《在後形而上學意義上重建文學本體論——新世紀文學本體論研究的理據分析》,載《學術月刊》2009年第8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9年第11期全文轉載)
4、《作為日常語言的「理論」與作為學術語言的「理論」——新世紀中國文論研究中一種值得辨析的混淆》,載《學術月刊》2012年第5期
5、《以言去言:錢鍾書文論形態的範式奧蘊》,載《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第6期全文轉載)
6、《「文學批評個人化」:在後形而上學範式下》,載《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5期(收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重釋文學史》一書)
7、《後形而上學時代的中國文學理論有效性立場》,載《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第5期;
8、《解構的在場與文學的在場——兼論德里達解構理論對中國文學的反照》,載《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第1期
9、《論審美超越》,載《文藝研究》2007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12期轉摘,《中國美學年鑒》轉載)
10、《不斷尋找學科推進的生長點》,載《文藝爭鳴》2008年第11期
11、《馬克思人性觀與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創新》,載《文藝爭鳴》2006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7年第3期全文轉載)
12、《詩意地超越世海俗流》,載《當代文壇》2012年第4期
13、《文學理論是在何種意義上聯系文學實踐的》,載《浙江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學術界》2009年第2期論點摘編)
14、《存在主義與中國文學的融合限度》,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15、《「本體」概念與近似概念的語義學辨析》,載《海南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16、《中國美學:接著誰講?誰接著講?怎樣接著講?》,載《湖北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收入蘇州大學出版社《當代中國美學的多重奏》一書)
17、《審美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生成論統一——對一個長期爭議的美學問題的澄清》,載《西北師大學報》2008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8年第4期全文轉載)
18、《柏拉圖迷狂說重估》,載《海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19、《實踐存在論美學:實踐美學的反思與突破》,載《中國美學研究》第二輯
20、《新世紀中國文學理論有效性討論的理據分析——以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味思想背景》,載《河北師大學報》2007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第3期全文轉載)
21、《文學理論有效性問題:中西比較與評析》,載《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22、《理論的自律性和知性困境》,載《西南交大學報》2004年第6期
23、《透過理論敞開現象:論錢鍾書文學解釋的有效性》,載《南京醫大學報》2004年第3期
24、《對比:「多層累的突創」與「一躍而出」》,載《東方論叢》第一輯
25、《試解「知識分子是最壞的人」》,載《粵海風》2009年第5期
26、《啟蒙者的優越感》,載《粵海風》2010年第1期
27、《處於表達焦慮中的反思》,載《粵海風》2010年第2期
28、《「公民寫作」:多元的幻象》,載《粵海風》2004年第1期
29、《關於真話的難題》,載《粵海風》2004年第4期
30、《心性價值走向與學術場景估計》,載《博覽群書》2003年第5期
31、《一種還原現代性的寫法》,載《博覽群書》2006年第4期
32、《歷史大幕下的天鵝之歌》,載《名作欣賞》2003年第8期
33、《研究生還在讀書嗎》,載《文匯報》2004年3月22日
34、《錢氏幽默》,載《中華讀書報》2005年11月23日
35、《戲說的濫觴》,載《文匯讀書周報》2001年12月29日
36、《師門咳唾錄》(上),載《大公報》2007年1月15日
37、《師門咳唾錄》(下),載《大公報》2007年1月30日
38、《讀書無勢利》,載《中國文化報》2002年9月18日
39、《一對矛盾而兼容的命題》,載《雜文報》2012年2月24日
40、《大庇天下寒士之後》,載《聯誼報》2011年10月1日
41、《〈邊城〉的缺憾》,載《太原晚報》2012年3月19日
42、《另一隻眼看〈西遊〉》,載《雜文選刊》2011年第12期
43、《佐羅·譚嗣同·公民寫作》,載《大公報》2005年10月13日
44、《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以人為中心」》,載《雜文報》2005年6月2日
45、《大學者的考題》,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6月12日
46、《思想家的文筆》,載《中華讀書報》2006年1月6日
47、《讀書的互見》,載《大公報》2003年2月20日
48、《懷想那一代大學生》,載《大公報》2006年4月12日
49、《讀書奇喻妙賞》,載《大公報》2003年10月29日
50、《別動不動拿常識說事》,載《山西文學》2005年第11期
51、《霍金和我們的實用理性》,載《雜文選刊》2002年第11期
52、《小說窺小》,載《中華讀書報》2006年8月30日
53、《黃蓉的更年期》,載《作品與爭鳴》2003年第11期
54、《批評家的孱弱》,載《中華讀書報》2006年5月12日
55、《清夜讀顧准》(上),載《大公報》2006年6月7日
56、《清夜讀顧准》(下),載《大公報》2006年6月8日
57、《小說雅遣》(上),載《大公報》2006年11月30日
58、《小說雅遣》(下),載《大公報》2006年12月1日
59、《硯邊求疵錄》,載《大公報》2007年4月11日
60、《歷史悲劇再評價》,載《雜文報》2002年10月1日
61、《凱爾泰斯的幸與不幸》,載《山西文學》2003年第2期
62、《請還原「學本位」》,載《華夏時報》2002年5月13日
63、《讀吧,作品》,載《文匯讀書周報》2007年8月10日
64、《傻傻地看護那不可侮的》,載《文匯讀書周報》2006年9月29日
65、《平視這段對話》,載《大公報》2006年10月2日
66、《思想者的四種造型》,載《雜文月刊》2004年第12期
67、《一段虎頭蛇尾的歷史》,載《大公報》2007年4月22日
68、《只因會消失,生命才顯得壯美》,載《大公報》2007年4月23日
69、《小說是當下的和可能的生活》,載《大公報》2007年6月9日
70、《人不過是剃光了毛的猴子》,載《大公報》2007年6月18日
71、《因其荒謬,故其可信》,載《大公報》2007年9月12日
72、《靈魂震撼,但不怨艾》,載《大公報》2007年9月21日
73、《秋葉在海雨天風里翻飛》,載《大公報》2006年6月23日
74、《作一次偉大的生命馳騁》,載《語文新圃》2006年第5期
75、《走進電影的心臟》,載《文匯讀書周報》2003年11月14日
76、《諸葛亮為什麼斬馬謖卻不斬關羽》,載《語文新圃》2005年第10期
77、《高爾基的另一面》,載《雜文月刊》2004年第9期
78、《「桂冠詩人」行狀考》,載《大公報》2004年7月25日
79、《擬莊子後裔致余秋雨先生書》,載《語文新圃》2007年第5期
80、《也談「第三派文學」》,載《大公報》2004年10月25日
81、《生無所息》,載《大公報》2006年7月28日
82、《「最佳雜文」的納悶》,載《大公報》2004年11月26日
83、《公民寫作:多元的幻象》,載《山西文學》2004年第3期
84、《體用統一的開拓之作》,載《文藝報》2003年6月2日
85、《讀水滸獻疑》,載《大公報》2004年3月22日
86、《讀三國求疵》,載《大公報》2004年4月23日
87、《讀西遊指瑕》,載《大公報》2004年5月17日
88、《讀紅樓挑刺》,載《大公報》2004年6月1日
89、《轉載率越高越好嗎》,載《圖書館》2003年第5期
90、《「獵殺貪官」之後》,載《雜文報》2001年11月20日
91、《難矣哉知人論世》,載《中華讀書報》2001年3月7日
92、《「一篇文主義」》,載《中華讀書報》2001年4月18日
93、《偷龍轉鳳讀書法》,載《中華讀書報》2004年3月10日
94、《歇後語有大智慧》,載《大公報》2003年12月1日
95、《抄本的矮化》,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3月13日
96、《當代「買路錢」》,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11月6日
97、《駁一種話語優越感》,載《中華讀書報》2003年4月16日
98、《與葉延濱先生書》,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10月23日
99、《元美學與靈之舞》,載《中華讀書報》2001年7月11日
100、《假如董橋是位女子》,載《錢江晚報》2002年11月15日
101、《碩士論文的尷尬》,載《大公報》2004年10月31日
102、《另一隻眼看借書》,載《中華讀書報》2003年12月3日
103、《購書奇遇三則》,載《中華讀書報》2003年5月28日
104、《難為五元書折腰》,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1月23日
105、《謹防「哲學王心態」》,載《中華讀書報》2004年1月7日
106、《辯論和酷評》,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11月20日
107、《《金庸傳》的一個錯誤》,載《中華讀書報》2003年12月17日
108、《愛因斯坦笨又何妨》,載《中華讀書報》2003年11月12日
109、《雕鑿時間》,載《中華讀書報》2003年7月9日
110、《曲線立名》,載《中華讀書報》2001年6月6日
111、《為可能的讀者准備》,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3月27日
112、《戲彈「一等獎空缺」》,載《大公報》2004年10月23日
113、《上海女孩》,載《大公報》2005年12月5日
114、《編輯部的故事》,載《大公報》2004年3月3日
115、《重溫羅文》,載《大公報》2003年11月12日
116、《歌聲依舊》,載《珠海特區報》2004年5月9日
117、《神神經經學德語》,載《錢江晚報》2003年11月22日
118、《綴滿比喻的生存》,載《錢江晚報》2002年8月27日
119、《老片和我們的童年》,載《錢江晚報》2002年9月10日
120、《「先結婚後戀愛」》,載《錢江晚報》2002年12月6日
121、《一隻愛看《辭海》的貓》,載《大公報》2007年1月26日
122、《寫在〈夢蝶〉邊上》,載《珠海特區報》2004年7月4日
123、《不合時宜》,載《大公報》2007年11月20日
124、《那一滴眼淚是她的》,載《大公報》2007年11月28日
125、《純美的靈之舞與肉之愛》,載《大公報》2007年12月6日
126、《經典的魅力究竟在哪裡》,載《大公報》2007年12月12日
127、《大處不失沉痛》,載《大公報》2007年12月16日
128、《好小說揭示生命最隱秘之處》,載《大公報》2007年12月28日
129、《如此疊床架屋有必要否》,載《中華讀書報》2008年11月17日
130、《「智者錢鍾書」之說欠妥》,載《大公報》2008年12月16日
131、《蠹魚的蛻變》,載《杭州日報》1998年8月17日
132、《歷史感·學理觀·前瞻性·實證化》,載《太原日報》2006 年3月27日
133、《血性》,載《杭州日報》1998年11月15日
134、《語文的靈魂是人文》,載《聯誼報》2007年6月10日
135、《「有償獻血」之類》,載《杭州日報》1999年2月7日
136、《導師不識自家研究生?》,載《文匯報》2004 年 2 月 20 日
137、《「第三條道路」的一個腳注》,載《大公報》2009年2月8日
138、《這是有溫度的學術》,載《文匯讀書周報》2009年2月13日
139、《戲說歷史也要講邏輯》,載《大公報》2009年3月3日
140、《姓名之美》,載《青年文摘》2009年第11期
141、《求之過深的批評》,載《大公報》2009年4月4日
142、《在繁華中看出蕭條》,載《聯誼報》2009年12月31日
143、《兩個錢鍾書》,載《大公報》2009 年7月26日
144、《跳出如來佛手掌三辦法》,載《大公報》2010年10月5日
145、《筷子演義》,載《大公報》2009年12月9日
146、《人咬狗為什麼才是新聞》,載《大公報》2009年1月7日
147、《地鐵上的哲學》,載《大公報》2010年4月29日
148、《且慢「填補空白」》,載《大公報》2008年12月31日
149、《唐詩宋詞崑曲之局限》,載《語文新圃》2009年第8期
150、《也談陳寅恪的自由》,載《大公報》2009年7月13日
151、《余秋雨思想資源一瞥》,載《語文新圃》2010年第6期
152、《中西悲劇差異比較論》,載《語文新圃》2010年第8期
153、《姬別霸王》,載《大公報》2009年 8月24日
154、《孫悟空是哪一年鬧天宮的》,載《大公報》2009年11月4日
155、《天上版西遊記》,載《大公報》2009年10月10日
156、《西遊記邏輯之得失》,載《語文新圃》2010年第5期
157、《真愛的襟懷》,載《大公報》2009年6月1日
158、《做有思想的教師》,載《大公報》2009年4月26日
159、《歡喜型學者》,載《中國年度最佳大學生作品》(灕江出版社2003年版)
160、《賦得書里書外人》,載《讀書哲語》(文匯出版社2001年版)
161、《但開風氣不了情》,載《年輕的聲音》(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
162、《何必「復興國學」》,載《於丹為什麼這樣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3、《蒲松齡之謎與托克維爾之解》,載《雜文報》2012年1月17日
164、《自編歇後語》,載《太原晚報》2012年1月7日
165、《生活中的哲學點滴》,載《大公報》2012年2月3日
166、《研究生與高考作文》,載《中國青年報》2004年6月1日
167、《對雜文的一點思索》,載《雜文報》2011年11月1日
168、《鞭炮的疑思》,載《大公報》2012年1月26日
169、《錢鍾書的炫博》,載《大公報》2011年9月20日
170、《名人之煩》,載《聯誼報》2011年12月17日
171、《余秋雨思想資源一瞥》,載《語文新圃》2010年第6期
172、《當阿Q遇上韋小寶》,載《大公報》2011年11月20日
173、《克里斯蒂,莎士比亞,誰更偉大》,載《大公報》2009年8月11日
174、《學者的真性情》,載《大公報》2008年11月13日
175、《聚書之樂》,載《大公報》2011年11月19日
176、《誰為刀俎,誰為魚肉》,載《大公報》2010年3月14日
177、《宋江之威及其他》,載《大公報》2010年6月25日
178、《誰逼誰上樑山》,載《大公報》2009年6月30日
179、《閑說金瓶》,載《大公報》2011年9月24日
180、《我的好書觀》,載《大公報》2011年8月30日
181、《道不遠人》,載《大公報》2011年11月29日
182、《一個教壇老兵的語文觀》,載《文匯讀書周報》2006年11月27日
183、《「千里馬「估衡法》,載《中華讀書報》2001年5月16日
184、《披著學者外衣的刀客》,載《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8月27日
185、《讀圖時代的莎劇精靈》,載《文匯讀書周報》2003年3月18日
186、《浮生記憶》,載《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8月6日
187、《巨人何以成為畏友》,載《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3月17日
188、《作家不是兔子》,載《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1月6日
189、《慎莫再吟傷仲永》,載《文匯讀書周報》2002年2月12日
190、《英姐》,載《大公報》2011年9月6日
191、《諸葛式的法治》,載《雜文報》2002年6月30日
192、《雜志的精神》,載《中國經濟時報》2010年2月4日
193、《錢鍾書的幽默,錢鍾書的刻薄》,載《大公報》2005年11月14日
194、《文學博士周潤發》,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8月21日
195、《思想者雕塑的另一面》,載《大公報》2009年10月31日
196、《看別人與看自己》(上),載《大公報》2008年5月28日
197、《看別人與看自己》(下),載《大公報》2008年5月29日
198、《與王元化先生商榷》,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4月5日
199、《體用統一的開拓之作》,載《文藝報》2003年5月15日
200、《逼視良知》,載《大公報》2007年10月19日
201、《讀雜文清火》,載《文匯讀書周報》2002年12月30日
202、《「最佳雜文」的納悶》,載《大公報》2004年11月26日
203、《做學問的三重門》,載《文匯讀書周報》2002年6月6日
204、《楊絳自撰生平二三事》,載《大公報》2011年11月3日
205、《賽過杜麗娘和麥當娜》,載《新民晚報》2002年11月22日
206、《奧斯維辛的人性變因》,載《雜文報》2012年4月20日
207、《〈讀孟嘗君傳〉反彈》,載《聯誼報》2012年4月28日
208、參編《美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