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林毅夫論文
擴展閱讀
計羽 2025-07-05 04:09:18
祥雲股份股票代碼 2025-07-05 03:42:52

林毅夫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1-24 01:13:15

A. 林毅夫的人物榮譽

「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理論與實踐」, 第五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2007年10月
北京大學首屆蔡元培獎,2006年;「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理論與實踐」榮獲教育部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年;
「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理論與實踐」榮獲北京大學第十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年;
北京市第二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6年9月
首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優秀成果獎,2006年4月
全國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2005年;
《Development Strateg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榮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4年;
《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榮獲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
《中國的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榮獲北京大學第八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
威廉.戴維森客座教授,威廉.戴維森學院,密西根大學,2002年;
《中國的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獲第五屆北京大學學報優秀論文獎,2001年;
《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中第四章「價格雙軌制與供給反應:理論與來自中國農業的經驗證據」榮獲第九屆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2001年;
首場講座,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迪.蓋爾約翰遜年度講座系列,2001年5月;
「為四化建設和祖國統一大業作出突出貢獻先進台胞」榮譽稱號,2001年;
1992年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一文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評為1980至1998年內發表於國經濟學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數最高的論文之一,獲頒經典引文獎,2000年;
《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北京大學第七屆科研著作獎一等獎,2000年;
《技術變遷與收入在農戶間的分配:理論和來自中國的證據》獲《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雜志》1999年度最佳論文獎;
國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99年;
世界經濟論壇,傑出學者(Fellow),1999年;美國杜克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院尼克拉斯傑出演講系列,主講人,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1998年;
國際小麥和玉米研究所(綠色革命發源地)1998年年度傑出經濟學家講座;1998年;
《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獲1998年北京市第5屆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著作二等獎;
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會1997年約翰·克勞夫爵士獎(每兩年從各國農業經濟學家中選出一位獲獎);
《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獲1996年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獎科研著作獎一等獎;
《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獲1996年北京大學第五屆科研著作獎一等獎;
「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國際糧食與農業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度最佳政策論文獎(每年一位);
《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1992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中國經濟學會,傑出會員(Fellow),1993;
香港中文大學林大衛經濟學家獎,1993;
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有特殊貢獻專家津貼;
個人小傳被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科學與工程名人錄》、《國際名人辭典》、《國際年度名人》等書。享譽國際的學術大家
國際著名出版發行公司「General Books LLC」於2010年5月編輯出版了《中國學者傳記》。漢學家錢德明、民族學家黃現璠、經濟學家張風波、國學家余英時、科學家路甬祥、《淮南子》作者劉安、經濟學家林毅夫等一批為世界學術研究作出卓越貢獻的享譽國際的學術大家被精選入書。
2014年,林毅夫入圍2014年度華人經濟領袖。
2015年10月26日,中國經濟理論界的最高獎——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揭曉:以林毅夫研究組、張軍、樊綱為主要貢獻人的過渡經濟學理論,高票獲得第七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B. 林毅夫 任北京大學時期發表了多少期刊文章

林毅夫經濟學家林毅夫姓名:林毅夫性別:男出生日期:1952年10月15日職稱:教授職務:主任研究領域: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工作單位: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個人簡歷:林毅夫,男,生於1952年10月15日,籍貫:台灣,宜蘭。曾是第7、8、9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學歷: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系肄業,1971;台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1978。北京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1982。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1986。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博士後,1987。工作簡歷:1987-90年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1990-93年,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內外兼職:廈門大學兼職教授2001-復旦大學兼職教授2000-浙江大學兼職教授1999-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1995-美國加州大學經濟系客座副教授,1990-93。美國杜克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1994。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洲太平洋學院兼職教授,1990-96。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專家委員會主任,2001-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學術顧問,2001-中國糧食經濟學會第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2001-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委員會,2001-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十五」規劃審議會常務理事會成員,2000-亞洲開發銀行長期戰略框架高級顧問組成員,2000;中國科學技術部第二屆國家軟科學研究工作指導委員會委員,1999-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常務理事,2000-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指導委員會委員,1999-。中國農業部第三屆軟科學委員會委員,1999-中國農經學會常委理事,副秘書長,1992-世界銀行顧問,1987-90,1993-。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顧問組成員,1995-。國際農業科研組織技術顧問組成員,1996-。聯合國糧農組織亞洲太平洋農業政策網路領導小組成員,1993-。太平洋貿易和發展會議常設領導小組成員,1993-。國際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和環境項目領導小組成員,1994-96。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委理事,1994-。東亞經濟學會理事(國外),1995-國際經濟學會第11屆世界大會(突尼西亞)籌備組成員,1995。國際經濟學會東亞經濟發展東京圓桌會議籌備組成員,1996。東、新、澳17國中央銀行培訓班課程主任,1996。香港研究撥款委員會專家,1995-。農業經濟(英文,國際農業經濟學會會刊)副主編,1995-。以下海外英文學術雜志編委:亞洲個案研究(新加坡),漢城經濟學雜志(韓國),太平洋經濟評論(美國),中國經濟評論(美國),亞洲太平洋經濟文獻(澳大利亞),香港企業管理雜志(香港)。以下中文學術雜志編委:經濟研究,經濟社會體制比較,中國農村經濟,中國社會科學季刊。榮譽:1992年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一文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評為1980至1998年內發表於國際經濟學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數最高的論文之一,獲頒經典引文獎。《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北京大學第七屆科研著作獎一等獎,2000。「技術變遷與收入在農戶間的分配:理論和來自中國的證據」獲《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雜志》1999年度最佳論文獎。1999年6月第43卷第2期。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9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1998-1999。國際小麥和玉米研究所(綠色革命發源地)1998年度傑出經濟學家講座。澳大利亞農業和資源經濟學會1997年約翰.克勞夫爵士獎(每兩年從各國農業經濟學家中選出一位給獎)。《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獲1998年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二等獎。《中國的奇跡》獲1996年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一等獎。《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獲1996年北京大學第五屆科研著作一等獎。美國國際糧食和農業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論文獎(每年一位)。《制度、技術和中國農業發展》獲1993年孫冶方獎(國內經濟學最高獎)。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有特殊成就的專家津貼。個人小傳被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科學和工程名人錄》、《國際名人辭典》、《國際年度名人》等。主要作品:《制度、技術和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聯出版社,1993年。《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中文簡體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日文版,東京日本評論社,1996;韓文版,漢城白山書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市,西貢時報出版社,1998。《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年。《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中文簡體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日文版,東京日本評論社,1998;俄國: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印2000年。

C. 如何看待林毅夫和張維迎關於產業政策的爭論論文三千字

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強語言氣氛,加強表達效果。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D. 林毅夫生平

現年五十五歲的林毅夫,三十年前是國民黨金門馬山駐軍的一名連長,本名林正誼。在一九七九年的五月十六日夜,他做了一個驚人的抉擇,隻身抱著兩個籃球從金門島跳海游到了距離兩千米外的大陸廈門。此後,他改名為林毅夫,開始了在大陸的新生活,而在台灣,他的名字被列入了「失蹤者」的名單,但留在台灣的新婚妻子陳雲英心裡知道,丈夫是到了大陸。

林毅夫在給台灣親人的家書中闡明了自己當年選擇投奔大陸的心聲:「基於對文化、歷史、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認識,我覺得回歸祖國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選擇方案。做為一個台灣人,我深愛這塊生我、養我的地方,我願意為它的繁榮幸福奉獻一生的精力,但是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台灣除了是台灣人的台灣之外,台灣還應該能對中國的歷史發揮更大的貢獻。」

林毅夫到大陸後,在北京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後來留學美國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教授,他的博士論文《中國的農村改革:理論與實證》被舒爾茨教授譽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一九八六年,在台灣的妻子得知丈夫在美國求學後,也留學美國,夫妻兩人相隔七年之後,終於在大洋彼岸團聚。林毅夫的執著和陳雲英的痴情,讓人肅然起敬。

在海峽兩岸,林毅夫不僅以其經濟學成就享有廣泛知名度,而他土生土長台灣人的身份也引來各方注目。二00二年五月九日,林毅夫的父親在台灣去世,當時,林毅夫希望能夠返台盡孝,而台灣當局則因為他當年「叛逃」大陸的「罪名」沒有消除,拒絕放行。林毅夫回鄉奔喪的願望只能由妻子陳雲英回台代行,而林毅夫自己則在北京大學的家裡自設靈堂拜祭父親。(

E. 林毅夫的個人簡介

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系肄業;
1971-1975年,台灣國軍陸軍官校第44期畢業;
1978年取得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北京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
1982;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
1986;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博士後。 1987-1990年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1990-1993年,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
1993年升任北京大學教授;
1994年與易綱、海聞、張維迎、張帆、餘明德等人一起創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前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擔任主任。
1998年帶領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與美國福坦莫大學一起創立北大國際MBA(BiMBA),現改名為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 。
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現名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8年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主管發展經濟學的資深副行長;
2012年結束世界銀行任期,回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擔任名譽院長。 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
2008年2月4日,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正式任命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林毅夫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世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在擬定研究計劃及發展方向上扮演相當重要的決策角色,林毅夫出任世銀首席經濟學家將更進一步轉變世銀與中國的關系。林毅夫是首位在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如此高職位的中國人。目前為止在國外經濟學期刊中發表論文最多的中國大陸經濟學家。 與妻子陳雲英育有兩名子女,定居於北京。
陳雲英是一位特殊教育專家。

F. 林毅夫事件是怎麼回事

林毅夫隻身抱著兩個籃球從金門島跳海游到了距離兩千米外的大陸廈門。此後,他開始了在大陸的新生活。

詳情:每當夜深人靜,他就悄悄地收聽大陸電台,遙望對岸星星點點的燈火,心潮澎湃,對祖國大陸充滿了無限嚮往之情。然而,台灣海峽如一道屏障,硬是生生地將兩岸人民骨肉分離,使他心中的「大中國思想」無法實現。他痛恨這種人為的分離,卻又無法改變現實。

1979年5月16日傍晚時分,林毅夫「假傳演習命令」,下達宵禁令,由連傳令兵通知沿海崗哨,不準駐防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點名後走出營房;若發現有人下海游泳,嚴禁開槍射殺,以讓游泳者順利泅水「叛逃」對岸;即使聽到槍聲,也不準一探究竟。其實,那個「游泳者」不是別人,正是下達宵禁令的林毅夫。

就這樣,林毅夫隻身游泳跨越了台灣海峽,一時間成為佳話。

拓展資料

林毅夫在給台灣親人的家書中闡明了自己當年選擇投奔大陸的心聲:「基於對文化、歷史、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認識,我覺得回歸祖國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選擇方案。做為一個台灣人,我深愛這塊生我、養我的地方,我願意為它的繁榮幸福奉獻一生的精力,但是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台灣除了是台灣人的台灣之外,台灣還應該能對中國的歷史發揮更大的貢獻。」

網路林毅夫

G. 關於林毅夫的資料

林毅夫:男,現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林毅夫生於1952年10月,籍貫為台灣省宜蘭縣;1971年,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系肄業;1978年,台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1982年,北京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1986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1987年,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博士後;1987-1990年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1990-1993年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的主要榮譽有1992年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一文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評為1980至1998年內發表於國際經濟學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數最高的論文之一,獲頒經典引文獎;美國國際糧食和農業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論文獎(每年一位);《制度、技術和中國農業發展》獲1993年孫冶方獎(國內經濟學最高獎);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有特殊成就的專家津貼;《中國的奇跡》獲1996年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一等獎;《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獲1996年北京大學第五屆科研著作一 等獎;澳大利亞農業和資源經濟學會1997年約翰.克勞夫爵士獎(每兩年從各國農業經濟學家中選出一位給獎)。國際小麥和玉米研究所(綠色革命發源地)1998年度傑出經濟學家講座;《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獲1998年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二等獎;1998-199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1999年,國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2000年,《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北京大學第七屆科研著作獎一等獎;「技術變遷與收入在農戶間的分配:理論和來自中國的證據」獲《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雜志》1999年度最佳論文獎;其個人小傳被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科學和工程名人錄》、《國際名人辭典》、《國際年度名人》等。

林毅夫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主要作品有《制度、技術和中國農業發展》、《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等。

H. 北大人眼裡,林毅夫教授和張維迎教授的真實為人是怎樣的

現年五十五歲的林毅夫,三十年前是國民黨金門馬山駐軍的一名連長,本名林正誼。在一九七九年的五月十六日夜,他做了一個驚人的抉擇,隻身抱著兩個籃球從金門島跳海游到了距離兩千米外的大陸廈門。此後,他改名為林毅夫,開始了在大陸的新生活,而在台灣,他的名字被列入了「失蹤者」的名單,但留在台灣的新婚妻子陳雲英心裡知道,丈夫是到了大陸。

林毅夫在給台灣親人的家書中闡明了自己當年選擇投奔大陸的心聲:「基於對文化、歷史、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認識,我覺得回歸祖國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選擇方案。做為一個台灣人,我深愛這塊生我、養我的地方,我願意為它的繁榮幸福奉獻一生的精力,但是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台灣除了是台灣人的台灣之外,台灣還應該能對中國的歷史發揮更大的貢獻。」

林毅夫到大陸後,在北京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後來留學美國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教授,他的博士論文《中國的農村改革:理論與實證》被舒爾茨教授譽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一九八六年,在台灣的妻子得知丈夫在美國求學後,也留學美國,夫妻兩人相隔七年之後,終於在大洋彼岸團聚。林毅夫的執著和陳雲英的痴情,讓人肅然起敬。

在海峽兩岸,林毅夫不僅以其經濟學成就享有廣泛知名度,而他土生土長台灣人的身份也引來各方注目。二00二年五月九日,林毅夫的父親在台灣去世,當時,林毅夫希望能夠返台盡孝,而台灣當局則因為他當年「叛逃」大陸的「罪名」沒有消除,拒絕放行。林毅夫回鄉奔喪的願望只能由妻子陳雲英回台代行,而林毅夫自己則在北京大學的家裡自設靈堂拜祭父親

I. 林毅夫的論文——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

林毅夫
經濟學家 林毅夫

姓名:林毅夫

性別:男

出生日期:1952年10月15日

職稱:教授

職務:主任

研究領域: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

工作單位: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個人簡歷:

林毅夫,男,生於1952年10月15日,籍貫:台灣,宜蘭。曾是第7、8、9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歷: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系肄業,1971;台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1978。北京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1982。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1986。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博士後,1987。

工作簡歷:1987-90年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1990-93年,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國內外兼職:

廈門大學兼職教授2001-

復旦大學兼職教授2000-

浙江大學兼職教授1999-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1995-

美國加州大學經濟系客座副教授,1990-93。

美國杜克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1994。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洲太平洋學院兼職教授,1990-96。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專家委員會主任,2001-

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學術顧問,2001-

中國糧食經濟學會第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2001-

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委員會,2001-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十五」規劃審議會常務理事會成員,2000-

亞洲開發銀行長期戰略框架高級顧問組成員,2000;

中國科學技術部第二屆國家軟科學研究工作指導委員會委員,

1999-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常務理事,2000-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指導委員會委員,1999-。

中國農業部第三屆軟科學委員會委員,1999-

中國農經學會常委理事,副秘書長, 1992-

世界銀行顧問,1987-90,1993-。

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顧問組成員,1995-。

國際農業科研組織技術顧問組成員,1996-。

聯合國糧農組織亞洲太平洋農業政策網路領導小組成員,1993-。

太平洋貿易和發展會議常設領導小組成員,1993-。

國際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和環境項目領導小組成員,1994-96。

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委理事, 1994-。

東亞經濟學會理事(國外), 1995-

國際經濟學會第11屆世界大會(突尼西亞)籌備組成員,1995。

國際經濟學會東亞經濟發展東京圓桌會議籌備組成員,1996。

東、新、澳17國中央銀行培訓班課程主任,1996。

香港研究撥款委員會專家,1995-。

農業經濟(英文,國際農業經濟學會會刊)副主編,1995-。

以下海外英文學術雜志編委:

亞洲個案研究(新加坡),

漢城經濟學雜志(韓國),

太平洋經濟評論(美國),

中國經濟評論(美國),

亞洲太平洋經濟文獻(澳大利亞),

香港企業管理雜志(香港)。

以下中文學術雜志編委:

經濟研究,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中國農村經濟,

中國社會科學季刊。

榮譽:

1992年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一文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評為1980至1998年內發表於國際經濟學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數最高的論文之一,獲頒經典引文獎。

《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北京大學第七屆科研著作獎一等獎,2000。

「技術變遷與收入在農戶間的分配:理論和來自中國的證據」獲《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雜志》1999年度最佳論文獎。1999年6月第43卷第2期。

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1998-1999。

國際小麥和玉米研究所(綠色革命發源地)1998年度傑出經濟學家講座。

澳大利亞農業和資源經濟學會1997年約翰.克勞夫爵士獎(每兩年從各國農業經濟學家中選出一位給獎)。

《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獲1998年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二等獎。

《中國的奇跡》獲1996年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一等獎。

《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獲1996年北京大學第五屆科研著作一等獎。

美國國際糧食和農業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論文獎(每年一位)。

《制度、技術和中國農業發展》獲1993年孫冶方獎(國內經濟學最高獎)。

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有特殊成就的專家津貼。

個人小傳被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科學和工程名人錄》、《國際名人辭典》、《國際年度名人》等。

主要作品:

《制度、技術和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聯出版社,1993年。

《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中文簡體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日文版,東京日本評論社,1996;韓文版,漢城白山書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市,西貢時報出版社,1998。

《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年。

《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中文簡體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日文版,東京日本評論社,1998;俄國: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印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