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中國共產黨「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的提法在黨的十七大上寫入黨章,其內容是四句話: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其中「相適應」一句既是基本方針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基本方針的總體目標。
宗教的歷史就是一個反映社會、影響社會,又適應現實社會的歷史。如果某種宗教不願或不能適應現實社會,它就不可避免會走向消亡。
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最基本層面的要求是宗教界愛國守法,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服從政府依法管理,依法依規開展宗教活動。教徒首先是公民,享有公民的各項權利,也要盡到公民的各種義務。
在我們國家,不允許有法外之宗教,也不允許有法外之教徒。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只要愛國守法,就基本做到了「相適應」。我國宗教界有著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新中國建立以來,不斷增強愛國熱情,維護國家利益,主動投入國家建設進程。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要主動配合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引導信眾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法治意識,堅持政教分離,反對境外利用宗教搞滲透和分裂活動的圖謀,在事關祖國統一、國家主權和民族團結等重大政治問題上與黨和國家保持一致。
「相適應」的第二個層面,要求宗教界不僅滿足信眾信仰上的需求,還要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多做有益於民眾幸福、社會和諧的事。近些年宗教界積極開展公益慈善事業,支持教育衛生事業,保護文物,保護自然環境,參與抗災活動。
隨著社會發展,宗教界要進一步豐富參與公益事業的形式並拓展渠道,同時杜絕借神斂財、無序擴規模現象,努力減輕信眾因宗教活動而產生的經濟負擔,樹立濟世助人的良好社會形象。
「相適應」的第三個層面,要求宗教界進一步挖掘和弘揚教義教規中有利於國家發展、社會穩定和道德提升的內容。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宗教經典和教義教規不能隨便改動,但可以結合時代要求作出新的闡釋,賦予新的內容。
近年來佛教提倡「人間佛教」;道教開展「生活道教」;伊斯蘭教開展「解經」活動;基督教開展神學思想建設,鮮明提出「促進基督教中國化,而不是中國基督教化」。
佛教界深刻揭露達賴集團歪曲佛教教義、煽動製造自焚事件的惡行,針鋒相對地闡釋佛教珍愛生命、不許殺生的基本教義;伊斯蘭界提出堅守中道、遠離極端,堅決反對宗教極端主義和一切打著宗教旗號的暴力恐怖行為,都有力維護了國家和人民利益,贏得社會尊重。
(1)中央統戰部網站擴展閱讀
(一)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其主體民族是一個多神多教的民族。中國宗教史源遠流長,多元起源,良性互動,在發展中不斷整合成中軸信仰,又保持對各種信仰的開放包容,和諧共生,因中有革,神道與人道協調,信仰以道德為重,形成「多元通和」的生態模式,以及多神多教並存,多樣性中有主體性,宗教關系和諧是主旋律,宗教信仰的「混血」現象普遍存在,神道依於人道,神權依於政權,包納和改鑄外來宗教等特點。
(二)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
依法對宗教事務進行管理,是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通行做法,也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們應該在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深入推進宗教工作法治化建設。要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的原則,對涉及宗教因素的問題具體分析,是什麼性質就按什麼性質處理,該保護的必須保護,該取締的堅決取締,該打擊的依法打擊。
(三)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
在我國,宗教的社會作用仍然具有兩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宗教既蘊涵著引發沖突的因素,又蘊涵著促進和諧的因素;宗教更為重要的是具有「放大器」的二重功能,既可能擴大沖突,又可以促進和諧;在一個深刻變革、快速轉型的社會中,宗教二重作用更加凸現,既可能產生嚴重的破壞作用,也可以產生特殊的積極作用。
宗教自身追求真善美、追求和諧的一面獲得發揮,就會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自身負面因素的發熱膨脹,就會釋放或放大消極作用。歷來黑暗勢力都要利用宗教的消極面,使群眾信仰的宗教反過來成為群眾的枷鎖。
(四)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重視發揮宗教界人士作用。
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而信教群眾往往是通過宗教人士的帶領、引導或組織來信仰宗教的,因此他們當然願意聽宗教界人士的話。宗教工作這個群眾工作的關鍵,是做好宗教人士的工作。要努力培養更多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上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發揮好他們在引導信教群眾、推動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環球網-朱維群:宗教如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參考資料來源:中央統戰部網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㈡ 中國致公黨的入黨條件
根據中國致公黨章程規定,加入致公黨的條件為:
1、凡是歸僑、僑眷中的中上層人士和其他有海外關系的代表性人士,以及其他方面有代表性的中高級知識分子,承認並願意遵守中國致公黨章程的,可以申請加入中國致公黨。(中國致公黨章程—總綱第一章第一條之規定)
2、要求入黨者,須由本人申請,填寫入黨申請表,兩名黨員介紹,經過全面考察,由支部大會或支部委員會討論通過,報設區的市級或以上組織批准,並逐級呈報中央備案。必要時,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委員會可以直接吸收黨員。(中國致公黨章程—總綱第一章第二條之規定)
(2)中央統戰部網站擴展閱讀:
中國致公黨由華僑社團美洲洪門致公總堂發起,於1925年10月10日在美國舊金山成立。旨在維護維華僑的正當權益,關注民族的獨立和祖國富強。抗戰期間,致公黨號召廣大黨員投身抗日,積極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1947年5月,致公黨在香港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改組成為一個新民主主義政黨。
1949年9月,致公黨代表陳其尤等人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定《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積極貢獻。現在的中國致公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政治體制內,八個「民主黨派」之一。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政黨。
致公黨的成員,主要由歸僑、僑眷中的中上層人士和其他有海外關系的代表性人士組成。截至2017年11月,致公黨在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組織,共有黨員近5.4萬人。致公黨歷任主席為陳其尤、黃鼎臣、董寅初、羅豪才。現任主席萬鋼。
㈢ 我是做電視節目製作行業的 該加入哪個民主黨派合適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採納則獲得懸賞分以及獎勵20分
你說你大過年的 殺豬還是殺驢呢
㈣ 怎樣開展縣委統戰部工作
建議:首先你得搞清楚統戰工作的十五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具體內容可以到中央統戰部網站下去查詢),再結合本地區的工作實際,有重點地開展工作。縣委統戰部的主要工作大概有以下方面:民主黨派(可能沒有)、少數民族、宗教、非公經濟、港澳僑台、知識分子工作等。建議重點抓好民主黨派、民族宗教、非公經濟及僑台工作。
㈤ 非公有制經濟代表怎麼提交
摘要 打開中央統戰部網站(www.zytzb.cn),點擊標題欄「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點擊右下角的「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信息採集系統」,進行下載。
㈥ 求全面介紹我國各少數民族的文章或網站
中央統戰部網站 少數民族
http://www.zytzb.org.cn/zytzbwz/nation/index.htm
㈦ (懸賞100分)有人知道湖南財專學校的校長姓名
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院現任領導一覽表
姓名職務
彭子美(黨委書記)
伍中信(校長)
廖名傑(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晏金平(黨委副書記)
劉寒波(黨委委員、常務副校長)
魯亮升(副校長)
楊中和(黨委委員、副校長)
王煥清(黨委委員、副校長)
張玉芬(黨委委員、副校長)
馬於軍(黨委委員、副校長)
劉茂盛(黨委委員、副校長)
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校長
伍中信同志個人簡歷
伍中信,男,1966年生,湖南衡陽人,致公黨黨員,會計學教授,財政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後,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湖南大學會計學院院長,現任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校長。主攻財務基本理論問題研究、產權財務與會計研究。
1988年7月畢業於安徽財貿學院會計系,1995年9月,攻讀西南財經大學財政學博士學位;2000年6月被評為教授;2001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曾任湖南省財政廳廳長助理,現為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委員,湖南省中青年財務成本研究會會長,湖南省會計學會副會長,中國會計教授會常務理事,中國會計學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財政部會計准則咨詢專家,中國金融會計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青年財務成本研究會常務理事。
目前主持的主要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基於人本與成本的企業財務控制方法創新研究》(批准號:70272030)
已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
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國有企業公司化改造中的財務功能研究》(批准號:98BJY020)和《債轉股財務運作中的理論創新與現實問題研究》(批准號:01BJY015)、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國有股減持的財務運作與風險控制研究》等課題多項。
主要專著有:《財務治理結構論》(人民出版社,2005);《產權理論與中國會計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產權與會計》(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現代財務經濟導論——信息、產權與社會資本分析》(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財務公共關系理論與實務》(中國商業出版社,1994);《資本市場機構財務運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高級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立信會計出版社,2001);《資本經營財務概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合著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財務通論》、《財務專論》和《財務制度設計與選擇》等。
近年來,在《光明日報》、《會計研究》、《管理世界》、《財政研究》、《國有資產研究》等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在國家專業一級刊物發表20餘篇。代表作有:
1、受託責任論-會計本質理論的重新確認,《會計研究》1996年第11期
2、本金起點論:財務研究邏輯起點的理性選擇,《財政研究》1997年第4期
3、信息、產權與博弈:會計監督的經濟學,《會計研究》1997年第12期
4、財權流:現代財務本質的恰當表述,《財政研究》1998年第2期
5、中國的過渡會計學:會計理論創新與發展,《會計研究》1998年第12期
6、財務主體理論的經濟學基礎,《財政研究》1999年第4期
7、財務資金平衡與社會綜合平衡:中國社會資金流動分析,《財政研究》2000年第3期
8、全面推進會計素質教育,《光明日報》2000年12月6日
9、關於國有企業出資人財務監督的幾個問題,《會計研究》2000年第6期
10、現代財務理論的產權基礎,《財政研究》2000年第7期
11、國有股減持的財務運作與風險控制,《會計研究》2001年第8期
12、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會計改革,《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
伍中信是我國會計學產權學派的發起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作品被譽為「中國會計學產權學派的奠基之作」,「財權流」已成為我國財務學的主流觀點。多次榮獲中國會計學會和省部級獎勵並積極參與我國會計界和省內的各項社會活動。由於其社會影響和貢獻,《光明日報》於2000年11月「名師剪影」作了專題介紹;《湖南日報》2001年11月22日以「用青春寫就華章」進行了報道,並轉載到中共中央統戰部網站;湖南大學校報也以「年輕即是財富」為題作了報道;湖南省委統戰部《聯合》雜志以「雲帆高掛,中國第一位財務學博士後的人生追求」對伍中信作了詳細報道。我國會計界權威刊物《財務與會計》於2000年推出的「邁向21世紀中國年輕會計、財務、審計學者第一方陣」中,伍中信是整個方陣30位會計學人中最年輕的一位。
資料來源:http://www.hncz.e.cn/read.php?id=45
㈧ 統戰部職能是什麼
中央統戰部的主要職責是:
1、調查研究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方針、政策,組織貫徹執行中央關於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向中央反映統一戰線全面情況,提出開展統戰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檢查統戰政策執行情況,協調統一戰線各方面的關系。
2、負責聯系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士,及時通報情況,反映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研究、貫徹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對民主黨派的方針、政策;落實中央關於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作用的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幫助民主黨派改善工作條件。
3、負責調查研究、協調檢查有關民族和宗教工作的重大方針、政策問題;聯系少數民族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和舉薦工作;協調有關部門對達賴集團等國內外敵對勢力分裂祖國活動的斗爭。
4、負責開展以祖國統一為重點的海外統戰工作;聯系香港、澳門和海外有關社團及代表人士;協助有關部門對香港、澳門地區統戰工作方針、政策進行調查研究;做好台胞、台屬的有關工作。
5、負責黨外人士的政治安排;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培養、考察、選拔、推薦、安排黨外人士擔任政府和司法機關領導職務的工作;做好黨外後備幹部和新的代表人物隊伍的建設工作;協助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做好乾部管理工作;協助有關部門管理省級黨委統戰部部長。
6、調查研究並反映我國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的情況,協調關系,提出政策建議;團結、幫助、引導、教育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積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7、調查研究黨外知識分子的情況,反映意見,協調關系,提出政策建議;聯系並培養黨外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
8、負責開展海內外統一戰線的宣傳工作。
9、負責指導地方黨委統戰工作和統戰部門負責人的培訓工作,協調政府各有關部門的統戰工作;受中央委託,領導全國工商聯黨組,指導工商聯工作;代管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黃埔軍校同學會、歐美同學會、中華職業教育社、宋慶齡基金會;領導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指導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工作;管理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10、完成黨中央交辦的其他任務。
拓展資料: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The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是黨中央主管統一戰線工作的職能部門,是黨中央在統戰工作方面的參謀和助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中共中央和地方及一些企事業單位黨委中繼續設立統戰部。黨中央為統戰部門確定了「了解情況,掌握政策,調整關系,安排人事」的基本職能。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歷史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統戰部門的基本職能的內涵加深了,內容更加豐富了。
參考資料:中央統戰部網站 主要職責
㈨ 黃汲清先生誕辰周年紀念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2004年6月7日9時30分,黃汲清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京西賓館隆重舉行。紀念大會由國土資源部聯合全國政協辦公廳、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九三學社中央、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共同發起,由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中國古生物學會、中國石油學會、中國第四紀研究會、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協辦。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出席大會。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及其他發起單位領導,中國地震局局長宋瑞祥,國土資源部領導鹿心社、葉冬松、陳邦柱、孟憲來、王世元,原地礦部、國土資源部老領導朱訓、塞風、夏國治、方樟順、張文駒、張宏仁、陳洲其、蔣承菘、楊朝仕、董道華,有關單位領導洪紱曾、沈國舫、邱中建、宋南平、張耀倉、茹克、孫樞也出席了大會。
大會由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代理事長、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孫文盛同志主持。
首先,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孫樞宣讀關於頒發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的決定,授予劉敬黨、余秋生、陳志勇、李金高、李丕龍、孫龍德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授予金小赤、彭平安、王京彬、郭正堂地質科技研究者獎;授予鄧軍、劉樹根、蔣少涌、武強教師獎。值此紀念黃汲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召開之際頒獎。獲獎者們隨著《勘探隊之歌》的樂曲聲走上主席台,從曾培炎、路甬祥、徐冠華和孫文盛等領導人的手中接過鮮紅的獲獎證書。全場熱烈鼓掌,表示祝賀。
接著,曾培炎副總理發表講話,他說,黃汲清先生是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地質學家,是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把一生奉獻給了地質工作和科學事業,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懷念。他簡略地回顧了黃汲清先生光輝的一生,高度評價了黃汲清先生的優秀品格和為地質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號召大家向黃汲清學習,弘揚愛國主義傳統、發揚求實創新精神,尊重科學、尊重人才,努力做好新時期的地質工作。
孫文盛部長最後說,曾培炎副總理的講話對我們廣大地質工作者和國土資源系統的同志們來說,既是巨大的鼓舞和關懷,又是殷切的期望和囑托。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新的時代、新的形勢,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國土資源部門新的職能和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溫家寶同志指出,地質工作在經濟建設中起著「先頭部隊」的作用,貫穿建設的全過程,並且延伸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要求地質工作要更加緊密地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出席大會的還有:劉東生、楊遵儀、塗光熾、施雅風、葉連俊、王鴻禎、陳夢熊等50位兩院院士,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黃汲清先生的子女、親屬、生前友好和家鄉仁壽縣代表,第一屆和本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地質學會名譽理事、第37屆理事及秘書長、副秘書長,國土資源部所機關和在京直屬單位的領導和專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領導和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有色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地震局、武警黃金指揮部、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中化地質總局、中國建築材料地質中心、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領導和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大學、石油大學、吉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長安大學、中山大學、中南工業大學、石家莊經濟學院領導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領導和專家,已故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趙亞曾、李春昱和程裕淇先生的晚輩等,共計500餘人。
紀念大會召開之前,曾培炎副總理等領導同志親切會見了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全體獲獎者和黃汲清先生的親屬代表,並與他們合影留念。
上午10時30分,按照中國地質學會的安排,繼續進行紀念活動,有350人參加。40多位院士不顧年事已高,繼續與會,體現了他們對黃汲清先生的仰慕之情。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陳毓川院士主持大會。
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戴進業代表黃汲清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的發起單位、主辦單位和協辦單位致賀詞。給本次紀念大會發來賀信和賀電的有: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古生物學會、南京大學、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等單位。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院士以個人名義發來賀信,還有劉池陽、周志武、張雲湘、王戰等個人發來賀信和賀電。
陳毓川代表會議的發起單位、主辦單位和協辦單位向發來賀信和賀電的單位和個人,向參加這次會議的新聞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郭正堂代表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獲獎者發言。他表示,我們14名青年地質科技工作者能夠得到以黃汲清命名的地質科學技術獎,感到非常光榮。黨和國家始終重視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為我們迅速成長創造了十分優越的條件;遼闊的國土和廣袤的海域,為我們施展才華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組織上的關懷、事業上的重託、同行們的支持是我們取得成績的前提。我們將把這次獎勵作為新的起點,再接再厲,努力攀登新的高峰,不辜負黨和政府及老一輩科學家的期望。
接著,劉東生、施雅風、葉連俊、王鴻禎、陳夢熊和肖序常六位院士相繼發言。
劉東生院士回憶說,他與趙亞曾之子是中學同學,那時他就聽說黃汲清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位十分負責的前輩;在趙亞曾先生不幸遇害後,黃先生長期為趙先生的子女提供了生活和學習費用。後來在黃先生手下工作,更感到黃先生十分注意提攜青年人。
施雅風院士說,黃先生是他最景仰的地質學大師,欽佩黃先生對冰川研究有很深的功底。
陳夢熊院士回憶了1945年起黃先生帶領他和其他8位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進行全國1∶100萬和1∶300萬地質編圖工作的經歷,他說,黃先生對年輕人要求嚴格,但作風民主;工作時嚴肅認真,工作之餘則談笑風生;還和黃夫人一起經常參加青年人的文體活動。陳夢熊說,黃先生十分重視年輕人野外地質工作能力的培訓。陳院士還批評現在有些人好像水平很高,但到野外去不認識斷層,最普通的岩石也搞不清,有的甚至連羅盤都不會用。
葉連俊院士回憶說,在重慶時期,日本鬼子的飛機天天轟炸,我在山上能看到日本的飛機扔炸彈。就在這種情況下黃汲清卻在防空洞中寫他的「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上面轟轟響,洞里什麼資料也沒有,他天天寫,出洞後由別人給他打字。我們問他您為什麼這么緊張工作,他說:我做了好多工作,現在應該把它紀錄下來,如果炸死了不是白浪費了嗎?無法向國民交代。這種情景,真是感動了我們。葉先生說到此處,十分動情,潸然淚下。
王鴻禎院士重點總結並贊揚了黃先生的高尚品格:景仰前輩,尊重同齡人,提攜後生。倡導章鴻釗、丁文江100周年誕辰紀念活動和設立青年地質科學獎就是很好的證明。
肖序常院士說黃先生嚴謹而民主的科學學風及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促進了自己成長。他還介紹了黃先生對板塊構造學說的態度:一不盲從,二不輕易否定,三要結合中國的實際。
下午進行黃汲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學術報告會,有150人參加,由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邱中建主持。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張彥英作了「發揚黃汲清先生的治學精神」報告,李星學院士講了「黃汲清先生對中國二疊系研究的重要貢獻」,任紀舜院士談了重讀中國大地構造的經典著作——《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的體會,丁國瑜院士作了「新構造研究的幾點回顧」報告,李廷棟院士作了「中國地質編圖的先驅——黃汲清先生」的報告,李德生院士報告的題目則是「辛勤調查山川盆,廣描油氣發展圖」。這些報告從地質科學的不同角度緬懷了黃汲清先生對地質科學的卓越貢獻,並展示了當今地質科學幾個主要方面的重大進展。
中國地質學會十分重視這次紀念活動,除了籌劃紀念大會外,還在《地質論評》2004年第3期出版了紀念專號,組織出版了《黃汲清年譜》和《我的回憶——黃汲清回憶錄摘編》兩本書,並請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壽嘉華分別題詞。
這次紀念大會開得很成功,正如曾培炎副總理講話所說:紀念和學習黃汲清先生,繼承和發揚黃汲清先生的精神,就是為了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號召廣大地質工作者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目標,獻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為國家的繁榮強盛作出貢獻;就是為了大力弘揚求實創新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積極探索,追求真理,與時俱進,勇攀科學高峰;就是為了大力弘揚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精神,為科技進步和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
黃汲清先生的一生不僅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科學遺產,還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是他始終不渝地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忠於共產黨、忠於社會主義事業的高尚情操;振興中華、造福人民的博大志氣;嚴謹篤學、求實創新的科學作風;正直誠實、剛正果斷的優良品質;關心青年、誨人不倦的師表風范;鞠躬盡瘁、奮斗不息的奉獻精神。他的精神鼓舞著獻身於我國地質事業的幾代人。我們將永遠懷念他、學習他。
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國土資源報、人民政協報、工人日報、科學時報、證券時報、海峽之聲廣播電台、新華網、中國廣播網、中共中央統戰部網站、中國科學院網站、中國海外聯誼會網等對這次紀念大會作了報道。
㈩ 統戰部 是什麼部門
統戰部全稱是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中國共產黨建立專門的統戰工作機構是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後開始的。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組織中共代表團駐國民黨統治區武漢,專門負責與國民黨的聯系和談判工作,這是最早的統戰工作性質的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中共中央和地方及一些企事業單位黨委中繼續設立統戰部。黨中央為統戰部門確定了「了解情況,掌握政策,調整關系,安排人事」的基本職能。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歷史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統戰部門的基本職能的內涵加深了,內容更加豐富了。
主要職責:
1、調查研究統一戰線的理論和重大的方針政策,組織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向中央反映情況,提出開展統戰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2、負責聯系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士,及時通報情況,反映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研究、貫徹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及對民主黨派的方針、政策;落實中央關於發揮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作用的工作;支持、幫助各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
3、負責調查研究、協調檢查有關民族和宗教工作的重大方針政策問題;
4、負責開展以祖國統一為重點的海外統戰工作;聯系海外有關社團及代表人士;做好台胞、台屬的有關工作;
5、負責黨外人士的安排,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培養、選拔、推薦黨外人士的工作;
6、負責聯系全國工商聯,聯系港、澳、台及海外工商社團和代表人士。調查、研究並反映我國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物的情況,協調關系,提出政策建議;
7、調查研究黨外知識分子的情況,反映意見,協調關系,提出政策建議;聯系黨外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
8、負責開展海內外統一戰線的宣傳工作;
9、負責指導地方黨委統戰工作和統戰部門負責人的培訓工作,協調政府各有關部門的統戰工作;代管全國台聯、黃埔同學會、歐美同學會、和平統一促進會、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宋慶齡基金會、全國工商聯等有關中央黨群機關的工作;
10、完成中共中央交辦的其他任務;
11、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工作方針,研究擬訂民族工作的政策和重大措施,協調處理民族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根據分工做好少數民族幹部工作,領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依法管理民族事務,全面促進民族事業發展等;
12、貫徹落實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和政策,研究擬訂宗教工作的政策措施並督促落實,統籌協調宗教工作,依法管理宗教行政事務,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動,鞏固和發展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等;
13、統一領導海外統戰工作,管理僑務行政事務,負責擬訂僑務工作政策和規劃,調查研究國內外僑情和僑務工作情況,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和社會團體涉僑工作,聯系香港、澳門和海外有關社團及代表人士,指導推動涉僑宣傳、文化交流和華文教育工作等;
根據職責,中共中央統戰部設以下機構:
1、辦公廳:負責部內外的聯系與綜合協調工作,保證機關業務和行政工作的正常運轉。
2、政策理論研究室(內設中央統戰部宣傳辦公室):負責統一戰線理論、方針、政策的綜合性研究;協調、組織統戰部門的大型調研活動;主管部內刊物;收集處理統一戰線的信息;承擔統戰工作重要文件、重要文章的起草。宣傳辦公室負責統戰部門的宣傳工作,協調統戰系統的宣傳活動;聯系並利用各種社會宣傳媒介宣傳統一戰線,配合有關部門開展海外的統戰宣傳工作;了解全國統戰報刊情況,進行宏觀指導。
3、一局(民主黨派工作局):負責聯系各民主黨派,貫徹執行黨對民主黨派工作的方針、政策;對有關堅持、完善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民主黨派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進行調研並提出意見;協調有關部門落實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各項措施;協助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
4、二局(民族、宗教工作局):負責對民族、宗教工作進行調研並提出政策性建議;國外藏胞的工作。
5、三局(港、澳、台、海外工作局):負責聯系香港、澳門和海外有關社團及代表人物,聯系台灣各界人士;負責台胞定居工作和台胞台屬落實政策工作;聯系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其他有關團體共同做好海外統戰工作,負責中華海外聯誼會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6、四局(幹部局):負責黨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負責擔任政府領導職務的黨外人士的選拔、培養、考察、推薦等工作;負責黨外幹部和統戰幹部的培訓;負責部機關和部屬單位幹部人事的管理。
7、五局(經濟局):負責聯系全國工商聯;開展對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物情況的調研並提出政策性建議,負責對他們的統戰工作;聯系港、澳、台及海外的工商社團和代表人士;會同部內有關職能局共同組織推動民主黨派、工商聯開展對老、少、邊、窮地區的支邊扶貧工作。
8、六局(黨外知識分子工作局):負責聯系各界無黨派代表人物;調查了解黨外知識分子的情況,反映其思想動態;提出有關制定黨外知識分子政策的意見和建議,督促檢查貫徹落實情況;負責教科文衛和國有大型企業中黨外知識分子的統戰工作。
9、七局:負責對西藏的統戰、民族、宗教工作進行調研並提出政策性建議,協調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聯系國外藏胞,聯系並協調藏學研究工作,協調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工作。
10、八局:為加強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中央統戰部經過認真研究並報黨中央同意,在原有工作力量基礎上組建了八局,專門負責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
11、機關黨委:負責機關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和紀律檢查工作,領導機關工會、青年團、婦聯等工作。根據工作需要,中央統戰部還設有一些事業單位,如幹部培訓中心、機關服務中心等。
12、離退休幹部辦公室: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離、退休人員工作的方針、政策,對離、退休人員實行統一管理;認真做好服務工作,並有組織、有領導地發揮離、退休人員在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承擔其他有關離、退休人員工作。
根據工作需要,中央統戰部還設有十個事業單位,包括《中國統一戰線》雜志社、《中國西藏》雜志社、華文出版社、幹部培訓中心、中國光彩事業指導中心、華興經濟咨詢服務中心、機關服務中心、信息中心、台灣會館、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辦公室等。
資料拓展:
統戰理論:我們講的統一戰線 ,專指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下,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組織和領導的統一戰線。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為了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實現各個時期特定的戰略目標和任務,團結本階級各個階層和政治派別,並同其他階級、階層、政黨及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標下結成的政治聯盟。
因此,這個統一戰線就是解決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中的自身團結統一和同盟軍的問題。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一部分,這個統一戰線有三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無產階級是統一戰線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第二,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第三,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長期戰略,貫穿於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始終。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等不同的歷史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成為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聯盟。它的任務主要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統一祖國、振興中華服務。
中國共產黨建立專門的統戰工作機構是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後開始的。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組織中共代表團駐國民黨統治區武漢,專門負責與國民黨的聯系和談判工作,這是最早的統戰工作性質的機構。此後,一些中共中央派出機構和某些省委陸續建立了統一戰線工作部。
1938年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各級黨委暫行組織機構的決定》規定,在區委以上各級黨委之下設立統一戰線工作部。1939年1月5日,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組織中央統一戰線部」,「由王明負責」。同年3月20日,中央書記處《關於統戰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局、各省委、各特委如「還無統一戰線部的」,必須「迅 速成立」,各局、各省委、各特委「必須經常討論和領導統一戰線 部的工作」。當時的統戰部負責調查和研究各黨派、軍隊及少數民族的情況。
1943年3月,黨中央決定調整精減中央領導機構,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下設的中共中央組織委員會統管中央統戰部和其他幾個部門的工作,劉少奇為書記。
1944年5月至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決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主要任務是領導敵占區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中央城工部部長由彭真兼任,副部長為劉曉、劉長勝。抗日戰爭勝利後,各級城工部停止工作。1946年底,中共中央決定重新恢復城市工作部,其任務是「在中央規定方針下,研討與經營蔣管區的一切工作(包括農工青婦),並培訓這一工作的幹部,部內分黨務、統戰、農村、文教、頑軍五組」。部長由周恩來兼任,李維漢任副部長。
1948年9月24日和26日,中共中央先後發電,決定「將中央城市工作部改名為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管理國民黨統治區工作、國內少數民族工作、政權統戰工作、華僑工作及東方兄弟黨的聯絡工作」,並具體負責籌備召開新政協的工作。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部長由李維漢擔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中共中央和地方及一些企事業單位黨委中繼續設立統戰部。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將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歸口中央統戰部領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仍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將國家宗教事務局並入中央統戰部,中央統戰部對外保留國家宗教事務局牌子;將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並入中央統戰部。中央統戰部對外保留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