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乾元重寶是什麼樣子的
758年,乾元重寶發行。乾元重寶錢徑2.6厘米至3厘米,重約6克至10克,每吊重10斤。錢文為隸書,直讀,「乾」字的「乞」字成釣魚鉤狀。版別分狹緣、闊緣、光背、背星、月、祥雲、瑞雀、背十、背洪等,按照一當十的比價與開元通寶並行流通。
Ⅱ 古錢幣乾元重寶
有,乾元重寶因最初折價為十個開元,而本身標准重遠不足十個開元的重量,引起民間盜鑄,後面改為和開元一比一同價,所以早期的部分私鑄錢和後期錢是比較小的,甚至可小於2.4cm
Ⅲ 乾元重寶的歷史介紹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代宗繼位,鑄錢史劉晏又改「乾元重寶」以一當二,重輪乾元錢以一當三,基本上使各種銅錢都按照它的實際價值流通。但「凡三日後大小錢,皆以一當一。」更進一步將「乾元重寶」。重輪乾元錢的法定價值貶值到它的實際價值以下,使這兩種乾元大錢成為良幣,有意識地利用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迫使其退出流通領域,從而恢復了原來「開元通寶」錢的正常流通制度,收到統一幣制的效果,這在貨幣史上具有典型意義。
「乾元重寶」從唐蕭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開始鑄行,到從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乾元重寶」。重輪乾元錢一起退出流通領域,也就短短五年時間。
但是,鑄錢史劉晏在執行新的貨幣政策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各種錢幣的自身實際價值,在收到統一幣制的效果時,「乾元重寶」。重輪乾元錢被驅逐出流通領域,而「開元通寶」錢本身又成了大錢,市面價格提高到三倍以上,貨幣仍然繼續貶值,物價仍然居高不下,直到唐德宗「貞元」末年,由貨幣貶值造成的好物價才基本降下來。 唐朝「錢荒」問題貫穿始終。安史之亂之後,朝廷財政更加困難。為此,御史中丞第五琦(「第五」是姓氏)建議發行虛價大錢,一當開元通寶十,被唐肅宗李亨採納,於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頒詔施行。乾元二年,第五琦得以升遷,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乾元重寶以大幅度的錢幣減重進行貶值。比如重輪乾元重寶的重量不到開元通寶錢的3倍,法定幣值卻要等於開元錢的50倍。因此,私鑄大盛。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因犯私鑄罪而被拷打致死的就有800餘人,但仍然屢禁不止。 由於乾元重寶與開元通寶兩種同時流通,人們往往將含銅量較高的開元通寶收藏,而將乾元重寶盡量出手,出現了「劣幣驅良幣」的現象。
乾元重寶發行後,不僅不能解救朝廷財政困難,反而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米價高達7000錢,大批人餓死。史書記載「致物價騰踴,餓饉相望」。因此,這項幣制改革遭到朝野責難。乾元二年(公元759年)11月,主持這項改革的第五琦被貶任忠州長史。
Ⅳ 乾元重寶是哪個朝代的錢幣
乾元錢法定有兩種:一種是乾元重寶當十錢;另一種是當五十的乾元重寶,這種錢的背面外廓是雙圈,所以稱為重輪乾元錢。乾元重寶流傳下來的很多,特別是小平錢,僅次於開元錢。朝鮮曾鑄造乾元重寶,背面有「東國」二字,這是朝鮮最早的錢幣。乾元錢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飛鳥或雲朵,也有雲朵在穿上的。以後有南漢「錢亨重寶」,北宋「慶歷重寶」、「崇寧重寶」,清「咸豐重寶」、「光緒重寶」等等。
Ⅳ 乾元重寶是什麼錢
乾元重寶是唐代流通錢幣,以一當開元通寶五枚,有小平錢和折十錢,版制有背月、背星、重輪等版別,價格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