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清洗紫砂壺
紫砂壺的好處之一是能「裹住香氣,散發熱氣」,久用能吸收茶香,更能散發油潤光澤。養好一把壺,如銅質之色,似玉石之光,擊之有鏗鏘聲,渾圓脂潤,方敦厚重,珠璣隱現,朴質可愛。所謂壺重養養出神,是養壺之道對於茶飲之道甚重。
日常養壺之道應注意幾點:
1、
用完後的紫砂壺必須保持壺內乾爽,勿積存濕氣。
2、
放在空氣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悶燥處,更不可以為珍貴,用後包裹或密封。
3、
勿放近多油或多塵埃的地方。
4、
最好用完後把壺蓋側放,勿常將壺蓋密封。
5、
壺內勿常常浸著水,應到要泡茶時才沖水。
6、
最好多備幾個好的紫砂壺,喝某一種茶葉時只用指定的一個壺;不可喝什麼茶葉都用同一個壺,應加識別,以免混亂。
7、
切勿用洗潔精或任何化學物劑浸洗紫砂壺,否則會把茶味洗擦掉,並使外表失去光澤。
8、
每次用完後,用紗布吸干壺外面的水分,接著倒出壺內的三分之二的茶葉,留下約三分之一,沖進沸水,焗兩三次,沖過的水留用,然後清理干凈所有的茶葉,將沖過的水澆勻壺上,最後用布輕輕擦乾。
紫砂保養,很有學問。養壺的方法主要有:
1、新壺新泡首先要決定此壺將用以配泡哪種茶。譬如重香氣的或重滋味的,如果講究的話,都應專門備泡的壺,同時也可使新壺接受滋養。方法是用干凈鍋器盛水把壺淹沒,用小火煮壺,將茶葉同時放入鍋中煮。等滾沸後撈出茶渣再稍待些時候取出新壺置於乾燥又無異味處,自然陰干即可使用。
2、新壺使用時應首先用茶湯煮一番,除去新壺的煙土味和洗除污垢即可使用。
3、舊壺重新使用,應做到每次沖完茶後,將茶渣倒掉並用開水洗滌殘湯,以保持清潔。
4、注意壺內茶垢。有些人泡用完後,往往只除茶渣,而往往將茶湯留存在茶壺內隨壺陰干,日久後累積茶垢。但如果維護不當,壺內就易生異味。所以在泡茶前應以滾沸開水沖燙一番。
5、把茶渣存在壺內養壺,這種方法不可取。茶渣悶在壺內易發酸餿異味,有害於壺,飲後也有害於人體健康。
6、壺在使用時應做到經常擦拭,並應不斷用手撫摸。久後不僅手感舒服而且能煥發出紫砂陶本身的自然光澤、渾朴潤雅,耐人尋味無窮。
7清洗壺的表面時,可以用手加以擦拭,洗後用干凈的細棉布或其它柔細的布擦拭,然後放於乾燥通風又無異味處陰干,久而久之,你自然會與這把紫砂壺發生深厚感情。
❷ 自己在家怎麼燒紫砂壺
1、首先,把紫砂坯件裝入匣缽或棚板等承載物。在以煤或柴等作燃料的明焰窯中,匣缽能起到隔焰的作用,避免產生火刺及表面色澤不光潔等缺陷,並且起到承裝與支架作用,提高裝窯密度。
紫砂壺的保養:
1、茶壺是用來喝茶的,壺是為茶服務的,要根據茶來選壺,利茶的壺才是好壺,從實用意義上講,一把用了多年養的很棒的半手工壺用來泡茶要比一把一萬塊的新壺強很多。
2、開壺的時候一定要認真,要盡量把壺里外一些小砂料、雜質、灰塵去掉,等養到一定程度再想起來就晚了。
3、泥料不好的壺不等於一定就是加了化料了,有的壺可能是料里的砂不純,裡面有鐵、碳酸鈣,或者甲泥太多,或者陳腐時間不夠或者燒制溫度不夠等等。需要在開壺的時候反復的煮、泡,讓壺在熱脹冷縮的過程中把雜質、泥吐出來。
❸ 如何正確養紫砂壺
養壺不是一件單獨的工作,使用紫砂壺的過程也就是養壺的過程,我們應該在品茶的過程中養壺而不是相反。養壺的過程漫長,養壺如養性,需要耐心和細心。
一把養好的壺,應該呈潤澤之色,光澤內斂,如同謙謙君子,端莊穩重,溫文含蓄。養壺的方法五花八門,究其宗旨,基本原則不外乎以下幾點:
①每次泡茶完畢需徹底將壺身內外洗凈。
②切忌油污接觸紫砂壺。
③趁紫砂壺溫度高時,用茶汁滋潤壺表。
④適度擦刷壺身(如壺表面有泥繪、雕刻等工藝的壺要特別小心)。
⑤用畢晾乾。
⑥讓壺有休息的時間。
⑦最好專壺專用,一把壺泡一類茶甚至是一種茶。
這其中,潔凈是第一要務。
❹ 紫砂壺如何使用
後提壺的使用手法:用右手拇指、中指從壺把柄的上方提起茶壺,無名指,小指頂住壺把柄的下方,食指輕搭茶蓋蓋鈕;提梁壺的使用手法:右手拿起壺提梁,左手輕提蓋鈕。注意:
①茶壺在放回時茶嘴勿對客人。
②輕按蓋鈕時勿將壺鈕上的孔蓋住。
持壺
❺ 紫砂壺大師有哪些比較出名
黃玉麟、程壽珍、汪寶根、范大生、汪寶洲、嚴光芝、葛寶林、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諸葛伯勛、沈孝鹿、鮑六芝、邵全章、陳少亭、胡耀庭、李寶珍、陳經耕、范錦甫、談堯坤、耿春福。
范澤林、邵寶琴、范建軍、倪順生、凌錫苟、顧治培、高麗君、高建芳、儲集泉、程輝、惠祥雲、戴非凡等。
1、程壽珍
程壽珍(1858—1939年),又名陳壽珍,號冰心道人,清咸豐至民國初期的宜興人,是一位勤勞多產的紫砂壺名家,師承其養父邵友庭,擅長制形體簡練的壺式。
作品粗獷中有韻味,技藝純熟。所制的「掇球壺」最負盛名,壺是由三個大、中、小的圓球重疊而壘成,故稱掇球壺。
其造型以優美弧線構成主體,線條流暢,視覺感也極為舒適,整把壺穩健豐潤。該壺於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得金獎,當時名重一時。
2、汪寶根
汪寶根(1890-1954年),號旭齋,宜興蜀山人。為民國時期紫砂高手三寶三根之一(三寶:李寶珍、汪寶根、陳寶生)。
汪寶根早年隨伯父、清末名家汪春榮(生義)學藝,與壺藝大師吳雲根、朱可心為同門師兄弟。出師後曾在宜興吳德盛公司、上海鐵畫軒公司任技師。1935年,他製成大東坡壺與三友瓶,參加美國芝加哥博覽會並獲優等獎。
汪寶根曾與清末紫砂名家黃玉麟是鄰居,常常向黃玉麟請教,學到了不少制壺絕藝,並以櫻桃小包嘴制壺而聞名壺藝界,汪寶根身材矮小,但精力過人,製作不滿意隨即毀之,不做到盡善盡美絕不出手,雖製作較多但求者難得。
汪寶根的《上桃合菱壺》現為宜興陶瓷陳列館收藏,《線雲壺》則被紅學專家馮其庸珍藏。
3、戴非凡
戴非凡,男 ,中共黨員,工藝美術師,畢業於長江大學,留學於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紐西蘭-中國工藝美術傳播大使 ,紐西蘭工藝美術協會秘書長。
2013年棄政從藝,在江蘇宜興從事紫砂藝術設計創作,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葛軍先生。創辦壺塗仙紫砂藝術館,號「壺塗仙」。
個人事跡被《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湖北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 等國內、外各級主流媒體報道數十次。
4、范建軍
范建軍,1962年8月生於江蘇宜興, 1980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隨中國陶藝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鮑志強教師學習紫砂雕刻技巧進無錫輕工業學院設計系進修,後學習陶瓷造型設計及裝飾。
1988年畢業於無錫輕工業職大學裝潢美術系。回廠後隨母親曹婉 芬學習制壺技藝及從事紫砂陶造型設計。近年來所設計製作的作 品頗受壺藝愛好者的喜愛,並屢次獲各類獎項。
5、倪順生
倪順生,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朱可心得意弟子,研究員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業設計會會員。
生於江蘇宜興紫砂陶藝世家,從事紫砂壺藝四十餘年,對紫砂情有獨鍾,其作品深受行家好評和紫砂愛好者的摹名珍藏。一九九零年加入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並加入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紫砂壺
❻ 真的紫砂壺一個大約多少錢
普通的紫砂壺大約300元-500元左右,有些具有收藏價值的價格達到幾千甚至上萬元。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6)紫砂壺擴展閱讀:
材質特點
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並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主要成份為水雲母,並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雲母屑及鐵質等。綜合分析,紫砂泥屬於粒土--石英雲母系,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
乾燥收縮率小,為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
❼ 為什麼紫砂壺那麼貴
為什麼網上有很多幾十元一把的紫砂壺?甚至還有幾元的紫砂壺,之前我花八十八元買的紫砂壺,還配有四杯,收到後看質量還湊合,是真正的紫砂,不象大家常說的化工壺,灌漿壺,是不是為了抬高價格顧弄玄虛。
❽ 紫砂壺分類
一、樹癭壺
樹癭壺是由我國明朝非常有名的紫砂創始人龔供春創作,是供春壺中最有名的一種。它不同其它紫砂壺一般表面光滑平整,壺身仿照樹癭紋路,壺蓋猶如一片荷葉,造型非常精巧。如今市面上的供春壺本身就價值不菲,其中樹癭壺更是稀有,流傳極少,更是勝於金玉。
二、東坡提梁壺
東坡提梁壺體型較大,表面圓潤,壺把形似房梁,這種紫砂壺顧名思義就知道是和蘇東坡有關的,據說是因為當時蘇東坡喝茶時,嫌棄茶壺太小,看到旁邊小書童手裡的燈籠,就想著把茶壺改成燈籠的模樣。但是容量變大後,體積大一號的紫砂壺不再適合以前小壺型的把手,於是他乾脆也加粗了壺把的形狀,像房梁一樣接在壺的兩頭,將它取名「提梁壺」。
三、合歡壺
合歡壺是一種體型較小的紫砂壺,適合拿在手裡把玩,壺身是用兩器皿對合而成的,所以得名合歡,寓意合而則歡。合歡壺是曼生之所愛,也是曼生十八式的經典壺型之一。現在很多喜歡喝茶交友的人們茶桌上都放有一個合歡壺,是如今非常常用的紫砂壺壺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