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四大名綉
擴展閱讀
國家大事件 2025-07-20 05:18:58
股票怎麼買教學 2025-07-20 05:13:23
股票行情綠色代表什麼 2025-07-20 05:11:18

四大名綉

發布時間: 2022-02-03 03:25:36

『壹』 中國的四大名綉是什麼

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綉",中國西部四川省的"蜀綉",產於中國南部廣東省的"粵綉"和產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綉"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綉"。

1、湘綉

湘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綉產品的總稱,它起源於湖南的民間刺綉,吸取了蘇綉和粵綉的優點而發展起來,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

湘綉以著色富於層次、綉品若畫為特點,民間有蘇貓、湘虎之說。湘綉獅虎毛紋剛健直豎,眼球有神,幾可亂真,已發展到異色、異形、異面的雙面全異綉。湘綉先後參加過日本、巴拿馬、美國等地舉辦的國際博覽會,多次獲得優勝獎,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2、蜀綉

蜀綉又名「川綉」,與蘇綉、湘綉、粵綉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採用蠶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作為中國刺綉傳承時間最長的綉種之一,蜀綉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綉之首。

3、粵綉

粵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蘇顎《杜陽雜編》中就已有南海(今廣州)少女盧眉娘「工巧無比,能於尺絹綉《法華經》七卷」的記載。

唐玄宗時,嶺南節度使張九皋進獻精品刺綉給楊貴妃而獲加官三品。明代,廣東海外貿易興盛,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綉片回國,並將綉袍獻給國王,得到重賞,粵綉從此揚名海外。

4、蘇綉

蘇綉是蘇州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刺綉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綉,又稱絲綉。清代確立了「蘇綉、湘綉、粵綉、蜀綉」為中國四大名綉。

清代是蘇綉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蘇綉以蘇州刺綉研究所的高新區的鎮湖鎮(現改為街道)刺綉最為有名。鎮湖是蘇綉的主要發源地,蘇綉中的八成產品來自鎮湖。

(1)四大名綉擴展閱讀

2010年10月在湘綉的原產地開福區沙坪鎮,「湘綉」、「蜀綉」、「粵綉」、「蘇綉」中國「四大名綉」的代表將宣讀「沙坪宣言」,啟動「四大名綉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記者今天從第三屆開福金秋經貿文化節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的信息。

此次文化節精心策劃了三大主題活動:首屆中國·沙坪湘綉文化節暨第三屆開福金秋經貿文化節開幕式、大城北兩型社會建設投資推介會、國際圖書館東亞文獻合作暨華文報刊數字化研討會。

沙坪鎮是中國湘綉原產地,被譽為「中國湘綉之鄉」,如今已發展成為集購、吃、住、行、娛、游為一體的湘綉風情小鎮。在此次文化節上,除發布「沙坪宣言」外,還將舉行沙坪AAA級景區和沙坪湘綉地理標志的授牌,市民們可以欣賞到千名綉工為「金牌綉女」而角逐、萬幅湘綉為「名作」而競爭的盛況。

『貳』 中國四大名綉,都是哪四大名綉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國,歷史文化悠久,很多優秀的文化經過時間的洗禮,流傳至今,甚至影響了今天的生活,這些都是我們作為華夏兒女的寶貴財富。說到我國的四大名綉,據說是清代就已經有了明確的劃分,它們分別是我國東部的蘇綉、西部的蜀綉、中部的湘綉和南部的粵綉。下面,我就來講講我國的四大名綉吧。

作為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大名綉無論在什麼時期都有其自身的價值,了解四大名綉,就是一種文化的見證。


『叄』 四大名綉是哪四個

四大名綉,指的是刺綉中的蘇州蘇綉、湖南湘綉、廣東粵綉、四川蜀綉。刺綉是針線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綉分絲線刺綉和羽毛 刺綉兩種。
四大名綉指的是傳統刺綉工藝中的蘇綉、湘綉、粵綉、蜀綉。刺綉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上穿刺,以綉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 蘇綉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蘇綉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於世,其構圖簡練,主題突出,技巧精湛。僅以蘇綉所用最細的線以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為例,足見其精細之極。
湘綉是在吸收蘇綉和其它刺綉的優長處發展而來的。湘綉使用不同顏色的線相互摻和,逐漸變化,色彩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湘綉的圖案借鑒了中國畫的長處,所綉內容多為山水、人物、走獸等,尤其是湘綉的獅、虎題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粵綉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綉制平整光滑......。粵綉的題材廣泛,多為百鳥朝陽、龍鳳等圖案。
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多達100多種,充分發揮了手綉的特長,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綉題材大多為花鳥、走獸、蟲魚和人物等,品種除了綉屏之外,還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頭巾等等。
蘇綉
蘇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傳說來源於仲雍的孫女「女紅」首制綉衣 。古代江南地區百姓有把蛟龍文在身上的習俗,仲雍想破除這種陋習,孫女女紅發明了把蛟龍的圖案綉在衣服上以替代文身。為了紀念刺綉的發明者,民間至今仍將婦女從事紡織、縫紉、刺綉等活動稱為「女紅」。
蘇州地處江南,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綉花的傳統習慣。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特點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
在刺綉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經過長期的積累,蘇綉已發展成為一個品種齊全,畫面豐收,變化多端的一門完整藝術,涉及裝飾畫(如油畫系列、國畫系列、水鄉系列、花卉系列、賀卡系列、鴿譜系列、花瓶系列等)。實用品涉及服飾、手帕、圍巾、賀卡等。
粵綉
粵綉,粵綉(Guangdongembroidery)是廣綉和潮綉的總稱,以廣東省廣州市和潮州市為生產中心,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悠久的歷史
廣綉有文獻可以考證的歷史則在唐代,唐人蘇鶚《杜陽雜編》記載道,南海14歲姑娘盧眉娘於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綉《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發。
廣綉作品有一個共同特點,遠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細非常。因圖樣乃西方油畫風格,綉工為綉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綉線種類及改革綉法,豐富綉品的表現力,使廣綉技藝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績成線縷,以馬尾纏絨為勒線等。
特點
粵綉除採用豐富而多變的針法外,在創作設計方面還注重主意,善於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願望融入綉品中。在創作方法上採用了源於生活而又重視傳統,不滿足於現實的描繪而追求著更為美好的理想,與此同時,還善於涉取繪畫和民間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長處,使綉品的構圖飽滿,繁而不亂,針步均勻,光亮平整,紋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體現了粵綉的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
潮綉
「潮綉」有60多種釘金針法以及40餘種絨綉針法,同時,藝人還運用了折綉、插綉、金銀勾勒、棕絲勾勒等多種技巧,使「潮綉」在 「綉、釘、墊、貼、拼、綴」等技藝上更趨完善,產生「平、浮、突、活」的藝術效果
1.有絨綉、釘金綉、金絨混合綉、線綉等品種,各具特色。
2.釘金綉和金絨混合綉。釘金綉,又稱金銀綉;以金銀線為主,絨線為輔的叫金絨混合綉。釘金綉針法復雜,有過橋、踏針、撈花瓣、墊地、凹針、累勾綉等60多種針法,其中「二針企鱗」針法為其他綉種所無。釘金綉運用墊、綉、貼、拼、綴等技術處理,可產生浮雕式的藝術效果。
3.線綉。純用絲線平面綉制。
廣綉
「廣綉」的針法主要有7大類30餘種,包括直扭針、捆咬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綉、饒綉、變體綉等以及廣州釘金綉中的平綉、織錦綉、饒綉、凸綉、貼花綉等6大類10餘種針法。
廣綉針法多變,針步均勻,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講究刺綉的針法技術,更注重綉品的藝術效果,講求「功」為「藝」用。廣綉品種齊全,按刺綉材料分,主要有真絲絨綉、金銀線綉、線綉和珠綉四類。
廣綉針法多變,針步均勻,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講究刺綉的針法技術,更注重綉品的藝術效果,講求「功」為「藝」用。廣綉品種齊全,按刺綉材料分,主要有真絲絨綉、金銀線綉、線綉和珠綉四類。
蜀綉
蜀綉,亦稱「川綉」,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刺綉產品總稱。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綉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綉在當地傳統刺綉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綉和蘇綉的長處,一躍成為重要的商品綉之一。蜀綉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特點
蜀綉起源於川西民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且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蜀綉作品的選材豐富,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水魚蟲、人物肖像等。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紗針、蓋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
綉品的種類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當今綉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
湘綉
湘綉,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特點
湘綉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顏色的絲線、絨線綉制而成。其特點是: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於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綉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在湘綉中,無論平綉、織綉、網綉、結綉、打子綉、剪絨綉、立體綉、雙面綉、亂針綉等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苟。 從1958年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綉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湖南地方刺綉就已有一定的發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綉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湖南地方刺綉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此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質朴而優美的藝術風格。
隨著湘綉商品生產的發展,經過廣大刺綉藝人的辛勤創造和一些優秀畫家參與湘綉技藝的改革提高,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綉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綉、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綉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綉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劃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綉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

『肆』 有關中國「四大名綉」~!

蘇綉(江蘇蘇州)
湘綉(湖南長沙)
粵綉(廣東廣州)
蜀綉(四川成都)
下面網址有詳細簡介。

『伍』 四大名綉是哪幾個

四大名綉,指的是我國刺綉中的蘇綉、湘綉、粵綉、蜀綉。刺綉,古稱針綉,是用綉針引綵線,按設計 四大名綉(依次:湘,蘇,粵,蜀)
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綉運針,以綉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刺綉作為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除了四大名綉,在我國還有京綉、魯綉、汴綉、甌綉、杭綉、漢綉、閩綉等地方名綉,而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綉。 四大名綉之稱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綉產地的不同,刺綉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刺綉產品銷路尤廣,影響尤大,故有「四大名綉」

『陸』 四大名綉在哪兒

中國的傳統刺綉工藝品當中,常常將產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綉",中國西部四川省的"蜀綉",產於中國南部廣東省的"粵綉"和產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綉"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綉"。
湘綉
作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的湘綉,向來以歷史悠久,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品類繁多而聞名海內外。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湘綉製品,是長沙馬王堆一號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墓葬出土的一件絲織品,它所使用的針法與現代湘綉所差無幾,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湘綉工藝就已經產生了。此後經過漫長的發展,湘綉逐漸將國畫傳統特點引入其中,從而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風格。至清末民初(20世紀初期),湘綉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甚至超越了蘇綉,在中國刺綉業中獨占鰲頭。新中國成立後,湘綉工作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致力創新,使湘綉工藝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
湘綉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尼綸等為原料,配以各色的絲線、絨線綉制而成。它以中國畫為神,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達到構圖嚴謹,形象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綉品中既有名貴的欣賞藝術品,也有美觀適用的日用品。
蜀綉
蜀綉也稱"川綉",它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蜀綉的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多達100多種,充分發揮了手綉的特長,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綉題材大多為花鳥、走獸、蟲魚和人物等,品種除了綉屏之外,還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頭巾等等。 明式傢具. 早在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蜀綉之名就已譽滿天下,漢朝政府還在成都專門設置了"錦官"進行管理。漢以後至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60年),四川相對安定的局面為蜀綉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大,刺激了蜀綉業的飛速發展。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蜀綉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綉品在工藝、產銷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獨步天下。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葉以後,蜀綉逐漸形成行業,當時各縣官府均設"勸工局"以鼓勵蜀綉生產。新中國成立後,在四川設立了成都蜀綉廠,使蜀綉工藝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技術上不斷創新,品種日益增多。 蜀綉起源於川西民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蜀綉作品的選材豐富,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水魚蟲、人物肖像等。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綉品的種類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
粵綉
粵綉也稱"廣綉"。它是出產於廣東省廣州、潮州、汕頭、中山、番禺、順德一帶刺綉品的總稱。據史料記載,唐代的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廣東南海縣一位名叫盧媚娘的少女曾在一塊一尺左右的絹面上綉出七卷《法華經》,粵綉從此名揚天下。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廣州港的繁榮促進了粵綉工藝的飛速發展,粵綉品開始輸出國外。明代(公元1368~1644年),廣州的刺綉藝人已經能夠嫻熟地運用各色絲絨線刺綉,並創造性地使用動物的尾羽纏絨作線,使綉品更加自然生動。到清代的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第一個粵綉行業組織"粵綉行"在廣州成立,當時從事刺綉的藝人眾多,粵綉在工藝和針法上都得以不斷發展完善。1915年後,粵綉作品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等國際賽會上多次獲得大獎。
粵綉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各民族民間藝術的影響,在兼收並蓄、融會貫通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綉品主要取材於龍鳳、花鳥等,圖案構圖飽滿、均齊對稱,色彩對比強烈、富麗堂皇。在針法上具有"針步均勻、紋理分明、處處見針、針針整齊"的特點。在種類上粵綉可分為絨綉、線綉、金銀線綉三類,品種包括戲服、廳堂裝飾、聯帳、采眉、掛屏和各種日用綉品等。
蘇綉
蘇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蘇州刺綉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關於蘇綉製作的記載。此後經過歷代的不斷發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時,蘇綉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產品,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綉"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蘇綉以"精細雅潔"而聞名,當時的蘇州更有了"綉市"的譽稱。清代中後期,蘇綉在綉制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綉",僅蘇州一地專門經營刺綉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由於常年戰亂,蘇綉業曾一度衰落。新中國成立後,蘇綉得到進一步的恢復和發展。1950年後,國家專門設立了蘇綉研究所,並開辦刺綉訓練班。蘇綉的針法由原來的18種發展到今天的40餘種。 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綉技具有"平、齊、細、密、和、光、順、勻"的特點。"平"指綉面平展;"齊"指圖案邊緣齊整;"細"指用針細巧,綉線精細;"密"指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和"指設色適宜;"光"指光彩奪目,色澤鮮明;"順"指絲理圓轉自如;"勻"指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在種類上,蘇綉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綉"作品最為精美。

『柒』 「四大名綉」分別指什麼

中國的傳統刺綉工藝品當中,常常將產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綉",中國西部四川省的"蜀綉",產於中國南部廣東省的"粵綉"和產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綉"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綉"。

『捌』 中國的四大名綉是什麼

刺綉作為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中國的四大名綉是指蘇綉、湘綉、粵綉和蜀綉。
四大名綉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綉產地的不同,刺綉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蘇、湘、粵、蜀四個地方的產品銷路尤廣,故有「四大名綉」之稱 。
蘇綉,以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品的總稱,它是在顧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說到這里,不得不先要說說顧綉,因為它對中國東部近、現代的剌綉影響太大太深了。顧綉原指明代上海顧家的刺綉,顧氏家族的顧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進士著稱。他的孫子顧壽潛善畫,從師於董其昌。顧壽潛之妻韓希孟工畫花卉,擅長刺綉,在顧家眾多的名手中堪稱代表,連董其昌看後驚嘆地:"技至此乎!"明代的商品經濟已較發達,由於顧家的刺綉名揚海內外,因此到了清代時,江南一帶的綉庄許多乾脆掛起"顧綉"的字型大小,廣義的「顧綉」便由此而來。蘇綉正是在廣泛吸取顧綉的特點和長處後,逐漸從作坊里孕育出一朵更為奇艷的鮮花。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綉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
湘綉,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長沙城裡的商人們為了滿足一批因鎮壓太平軍而發跡的新貴,開設了「顧綉庄」,不久又以湘綉之名壓倒了顧綉。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粵綉,廣東地區刺綉品的總稱。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綉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主要有衣飾、掛屏、褡褳、屏心、團扇、扇套等綉品。在藝術上,粵綉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簡約,綉線較粗且松,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粵綉的另一類名品是用織金緞或釘金襯地,也就是著名的釘金綉,尤其是加襯高浮墊的金絨綉,更是金碧輝煌,氣魄渾厚,多用作戲衣、舞台陳設品和寺院廟宇的陳設綉品,宜於渲染熱烈歡慶的氣氛。
蜀綉,亦稱「川綉」,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刺綉。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綉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綉在當地傳統刺綉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綉和蘇綉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綉之一。蜀綉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