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黎塞納河上的十座名橋是
巴黎塞納河上的十座名橋是米拉波橋、比阿蓋姆橋、阿爾瑪橋、聖母院橋、雙倍橋、新橋、藝術橋、卡盧索橋、亞歷山大橋、伊阿納橋。
米拉波橋
橋身用青色的鋼鐵鑄成,滿是舊工業時代特有的羅紋、鉚釘,增添了許多滄桑的味道,兩邊的橋墩各有青銅雕刻的海之女神像;米拉波橋附近的河岸最寧靜,沒有喧囂的市井聲音,就像那首依然刻在橋側的短詩《米拉波橋》一樣。
比阿蓋姆橋
離開米拉波橋向東,是一條橫跨在塞納河上的雙層橋——比阿蓋姆橋,橋的上層是地鐵6號線的軌道,下層通汽車、自行車和行人。沿著人行道在河的中央處伸出了一個平台,上面是一尊青銅像,策馬賓士、手執長予,前進的方向正是埃菲爾鐵塔的方向。也許比阿蓋姆橋不是塞納河上最美麗的橋,但是卻能在這里看到巴黎最美的風景。
阿爾瑪橋
阿爾瑪橋墩上有4座法國士兵雕像,其中一座名叫「如阿夫」的雕像,它是由著名雕像家迪鮑爾製作,現在成為了塞納河水位的標記。阿爾瑪橋是塞納河上最「新」的橋,其設計非常簡潔。而真正讓它成名的原因是黛安娜王妃殞命於此,就是阿爾瑪橋右岸的隧道內的第13根柱子,讓這朵「英倫玖瑰」猝然凋謝。阿爾瑪橋也由此一夜成名。
聖母院橋
聖母院橋由兩岸分別向河中伸出一段石頭墩柱,中間是一段優美的金屬弧度,正是這並不被太多人注意的聖母院橋,連接著巴黎的兩個中心:巴黎聖母院和市政廳。
雙倍橋
雙倍橋有非常特別的木頭顏色,在永遠灰色的或者青銅色的塞納河橋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它建成的時候專門供當時在旁邊的教會醫院里的修女使用。如今橋中央寬闊的「雙倍」空間,成了玩滑板車的少年和手鼓藝術家們的天地。
新橋
新橋或許是塞納河上最出名的橋了,它曾經是無數電影和照片中美麗的取景地,雖然被稱為「新橋「,卻是巴黎最古老的一座橋,它建於1578年,是巴黎建橋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塞納河上第一座橋面上沒有建房屋的石橋。新橋還是巴黎的商業中心,橋上很熱鬧,有書商,自編自演的藝術家、流動攤販,甚至還有拔牙的。
藝術橋
藝術橋是座步行橋,沒有汽車通行,是一座墨綠色的小橋,由纖細的鋼架支撐著,用一塊一塊的杉木鋪成,橋中間種著鮮花和灌木盆栽,配上長條木椅,色調古樸,十分懷舊。在這里觀賞盧浮宮和西岱島最愜意不過了。
卡盧索橋
卡盧索橋建於1831年,原名「聖佩爾橋「,因橋頭正對塞納河左岸的聖佩爾街而得名。1834年,國王路易.菲得浦把它改成現在的名字。卡盧索橋初看雖然並不起眼,但這灰色的建築,沉重的石頭質地,褪去了花哨的修飾與後天的雕琢,是真正從中世紀流傳到今天的巴黎的感覺。而今,橋的兩端各保留了兩座17世紀的雕刻。這座橋連接起巴黎最重要的兩大博物館,盧浮宮和奧塞美術館。
亞歷山大橋
亞歷山大三世橋於1900年落成,有「世界最美的大橋「的美稱,全長107米,橋身由一個拱橋組成,橋身較低是為 不影響香榭里舍和榮軍院的視野。作為當時法俄友誼的象徵,橋以奠基人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親亞歷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橋的兩側各有一個巨大的石柱,石柱上是鍍銅騎士群雕像,橋身是一群水生動植物圖案與一組花環圖案,橋上做工精緻的金屬路燈在夜間更添魅力。
伊阿納橋
伊阿納橋的左岸是埃菲爾鐵塔,右岸是夏樂宮。它本身沒有太多醒目的雕塑、花樣。但每天有無數人走過它,走向自己的夢想。
❷ 巴黎塞納河的左岸與右岸的異同點表現在哪裡寫出兩個
左岸:是文豪、巨匠、大家輩出的文化天堂,是失意落魄文人騷客的家園,是生產浪漫出俗和放盪不羈的熱土;
右岸:是金融中心,是冒險家的游樂場,是銀行家的聚集區。
左岸
巴黎的塞納河左岸涵蓋了塞納河畔一個整體的扇形區域。在巴黎市區內如果你乘船由塞納河順流而下,船首左側所展現的就是巴黎左岸的風光。巴黎左岸包含了巴黎的六個區:
巴黎第五區,又被稱作"萬神殿區(quartierPanthéon)"
巴黎第六區,又被稱作"盧森堡區(Luxembourg)"
巴黎第七區,又被稱作"波旁宮區(PalaisBourbon)"
巴黎第十三區,又被稱作"戈博蘭區(Gobelins)"
巴黎第十四區,又被稱作"天文台區(l』observatoireetenfin)"
巴黎第十五區,又被稱作"沃吉哈赫區(Vaugirard)"
塞納左岸可以說是一處強力體現巴黎藝術生命的使巴黎人引以為豪的地方。直至今日,它那輝煌的歷史,藝術的聲名仍然使它立於眾多巴黎藝術之地的重心位置。塞納左岸還是巴黎建市之初的見證人,它的腹地集中了巴黎城創建初期的歷史遺跡。其中最好的證據就是,左岸的前三個區(第五、第六和第七區)在建成之初並不隸屬於巴黎市,而其它三區(第十三、十四、和第十五區)也只是在1857年後才被歸並入巴黎市。
自此,巴黎開始不停吞並其周邊的近郊和城區,首都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所以您不必吃驚於巴黎城周邊美麗如畫的田園風光和具有原始魅力的鄉村氣息,要知道這些完全不合巴黎摩登身份的鄉土氛圍是被人們刻意保留下來的。著名的蒙馬特區就是一個絕好的例證,其它的還有巴黎的白宮區(Maison-Blanche)和紅山區(Montrouge)等,都是巴黎都市村莊的典型代表。
塞納左岸的前三個區(第五、第六和第七區)被歸並入巴黎市歷時已久,因此它們也被認為是「老巴黎的」的一部分。也正是為此,這些區才有幸親歷了一些現在只能在歷史教科書上才能看到的歷史大變動。比如,盧森堡區和波旁宮區在路易十六加冕之後才有權自稱是隸屬於巴黎的一部分。其後被吞並的還有現在隸屬於巴黎第六區的聖日爾曼德培(SaintGermaindesPrés)郊區。
隨塞納左岸順流而下,您看到的將是法蘭西首都蜿蜒曲折的歷史。那些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歷史遺跡會在您不經意中帶您回到過去。例如由菲利浦—奧古斯特(Phillipe-Auguste)於1190年下令修築的城牆,時至今日仍靜靜的矗立在那裡,好象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那段曾經的歷史。
右岸
右岸凝聚著奢華宏大的文化象徵:香榭麗舍大道、剛果廣場、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盧浮宮等等;左岸則代表著卓爾不群的精神指標:羅丹博物館、克呂尼館、MK2藝術院線。
左岸象徵著巴黎乃至歐洲的人文氣質,左岸匯聚著知識分子的叛逆精神。這里有法國新潮電影導演戈達爾的背影,有時裝藝術大師伊夫·聖洛朗的昔日輝煌,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紀德的沉思,這里還有過紀德、畢加索、海明威、蘭波、薩特和波伏娃等等大師飛揚的身影,這里曾誕生了達達主義、現代主義、存在主義等現代思潮,這里是精英薈萃的地方,是人文精神的搖籃。
從思想上說,左岸是先鋒和理想化的,右岸是求實和物質化的;從經濟潮流上說,左岸是守恆的、歷史的,右岸是新興的、發達的;從哲學上說,左岸是虛的,右岸是實的;從政治上說,左岸偏左,右岸偏右。
❸ 巴黎塞納河的傳說
塞納河名稱的來源:塞納河的河源,距巴黎東南275公里。在一片海拔470多米的石灰岩丘陵地帶,一個狹窄山谷里有一條小溪,沿溪而上有一個山洞。洞口不高,是人工建築的,門前沒有柵欄。洞里有一尊女神鵰像,她白衣素裹,半躺半卧,手裡捧著水瓶,嘴角掛著微笑,神色安祥,姿態優美。小溪就從這位女神的背後悄悄流出來。顯而易見,塞納河是以泉水為源的。當地的高盧人傳說,這位女神名塞納,是一位降水女神,塞納河就以她的名字為名。考古學家根據此地出土的木製人斷定,塞納女神至遲在公元前5世紀已降臨人間。
還有一種說法,距河源不遠的地方有個村鎮,鎮內有個玲瓏雅緻的小教堂,裡面牆壁上圖文並茂地記載說:這里曾有個神父,天大旱,他向上帝求雨,上帝為神父的虔誠所感動,終於降雨人間,創造一條河流,以保永無旱災。這個神父是布爾高尼人,他名字在布爾高尼語中為「塞涅」,翻成法文即「塞納」,於是這個村鎮和教堂教名為「聖·塞涅」。故有人認為,塞納河名來源於這個神父。
❹ 巴黎塞納河岸是哪個國家的
塞納河是法國北部大河,全長776.6公里,包括支流在內的流域總面積為78,700平方公里;它是歐洲有歷史意義的大河之一,其排水網路的運輸量佔法國內河航運量的大部分。自中世紀初期以來,它就一直是巴黎之河;巴黎是在該河一些主要渡口上建立起來的,河流與城市的相互依存關系是緊密而不可分離的。——常識地理篇。
❺ 法國巴黎塞納河畔有一個自由女神像這個是正對著埃菲爾鐵塔嗎
在巴黎塞納河中央天鵝小島的最西端,赫然聳立著一個自由女神像,盡管比美國紐約的那個小太多,可模樣是一樣一樣的。
誰正對對著誰埃菲爾鐵塔正對自由女神
❻ 巴黎塞納河畔
從羅浮宮到埃菲爾鐵塔或是從協和廣場到大小凡爾賽宮,巴黎的歷史變遷被看作源於塞納河。當豪斯曼的寬闊廣場和林蔭道影響著19世紀末和20世紀全世界城市主義的時候,巴黎聖母院和聖徒教堂成為了建築上的傑作。
巴黎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在城區緩緩流過的塞納河,它將城市分為南北兩部分,而且兩岸的發展速度相同,這種現象在世界大城市中是極為罕見的。巴黎起源於塞納河,城市的主要建築大都集中在塞納河的沿岸。因此,塞納河堪稱為巴黎的生命線。
塞納河是流經法國北部的一條河流,發源於東部海撥471米的郎各了高原,水流曲折宛轉向西伸展,穿過巴黎盆地,在勒阿弗爾附近注如英吉利海峽,全長776公里,流域面積為7.8萬平方公里。該河有540公里可供通航,貨運量居全國之首。沿岸地區為法國經濟中心,有運合同萊茵河、盧瓦爾河等相通。
塞納河在巴黎是自東向西流過,形成一個弧形,長度約13公里。其兩岸風光秀麗,樓房鱗次櫛比,有的建築已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有的則是現代技術的傑作,他們完滿的體現了巴黎古往今來歷史時期不同的建築藝術與風格。名勝古跡也密布於河道兩側。因此,乘船游覽塞納河總是外來的參觀者一向不可缺少的節目。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河上遊人從不間斷。即使條精心裝扮的遊艇穿梭往來。大的可容幾百人,小的可供幾十人或十幾人專用。 只要是晴天,遊艇的甲板,總是人們樂於光顧的地方。
白天游覽塞納河,四周風景如畫,岸上的座座建築色彩分明,盧浮宮、奧賽博物館、巴黎聖母院、埃菲爾鐵塔等名勝都可以一一盡收眼底,各具特色的橋梁也一座座迎面撲來,使人目不暇接。夜遊塞納河則別有一番情趣。岸上燈光閃爍、熠熠如畫,河中風清水澄、優雅寧靜。兩岸的名勝被燈光照明,其中許多都集中在塞納河兩岸,特別是遊艇上都裝備有強聚光燈,一束束白光放射出去,將兩旁的景物照得通明,不但建築物的外形清晰可見,連上面的裝飾與雕塑在遊人的目光中都不會漏過。
巴黎的橋是有名的,全市大小橋計有35座,總長度可達5公里,這些橋均有著各自的發展史,橋的規模及建築風格也大相徑庭,許多橋的命名是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有關,也有一些橋的名字取之於著名人物。由於塞納河將巴黎分成兩半,南北之間只有靠橋梁溝通,橋在巴黎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便顯而易見。
❼ 巴黎塞納河沿岸導游圖五個著名景點 我的寒假作業就託付在各位的身上了!
塞納河是法國最大河流之一,在巴黎市區河段長度約20公里。塞納河橫貫巴黎,人們通常把北岸稱為「右岸」,把南岸稱為「左岸」。現在,「左岸」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而成了藝術青年、波波族的注冊商標。
塞納河風景圖片
塞納河旅遊
塞納河(英文:Seine River;法語:La seine)是法國北部大河,全長780公里(485英里),包括支流在內的流域總面積為78,700平方公里(30,400平方里);它是歐洲有歷史意義的大河之一,其排水網路的運輸量佔法國內河航運量的大部分。自中世紀初期以來,首先它就一直是巴黎之河;巴黎是在該河一些主要渡口上建立起來的,河流與城市的相互依存關系是緊密而不可分離的。
塞納河旅遊夜景
塞納河的兩岸,都種植著繁茂的梧桐樹,從船上看過去,蓊蓊鬱郁。樹林的後面,就是庄嚴的建築群。河北岸的大小皇宮,河南岸的大學區,河西面的埃菲爾鐵塔,還有位於河東段城島上的巴黎聖母院,等等,都以富有鮮明個性的建築形態,展現出了它們所共有的華美風格。在遊船的一個轉彎處,好似半島的地形上,還矗立著一座舉著火炬的自由女神像,造型與美國紐約的那座一模一樣,雖然紐約的那座是法國民眾送給美國民眾的禮物,可是巴黎的這座卻明顯地比紐約的那座矮小許多。河的某處有水閘,水閘都是巨大的鐵門,至今開合仍用手工操作。然而在距離如此古老的設備不遠處的河面上,就停泊著用豪華遊艇改建成的船型餐廳。餐廳的設備很現代化,播放著新潮音樂,穿著紅白兩色制服的侍者正在艙內忙碌著。擦得鋥亮的玻璃窗使窗內窗外的人互相看得清晰,艙內的食客可以一邊用餐一邊觀賞河中與對岸的景象,遊船上的人也可以一邊觀賞河景一邊觀看用餐的人們。
乘塞納河的遊船欣賞兩岸,可以看到諸多名勝,如盧浮宮、大宮和小宮、奧賽博物館、巴黎聖母院、艾菲爾鐵塔等。
❽ 巴黎塞納河沿岸所有著名景點
巴黎聖母院、奧塞博物館、塞納河、香榭麗舍大道、埃菲爾鐵塔、凱旋門
❾ 法國巴黎塞納河是否正確
法國巴黎塞納河是正確的。
塞納河是巴黎的母親河,巴黎的誕生、演變與發展都與之息息相關。塞納河發源於法國北部浪格爾高地,全長776公里,是法國第二大河,在諾曼底注入英吉利海峽。
塞納河流經巴黎市區的長度約有13公里,從東往西轉了個大彎弧,把巴黎分為兩半。河的南邊稱左岸,河的北邊叫右岸。塞納河像一條綠色的絲帶,把許多光彩照人的珍珠穿在一起,這些珍珠是稀世之寶,驚世之作。
塞納河是巴黎的發祥地
塞納河自身及兩岸風光,構成了溫馨、祥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其實,2000多年前的古代巴黎,只是塞納河中間西岱島上的一個小漁村。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在此定居並逐漸將其發展成城市,公元3、4世紀命名為「巴黎」。
從6世紀起,巴黎開始成為法國的王都。11至12世紀的巴黎就沿著塞納河發展起來,從此歷代國王大興土木,相繼建成教堂、博物館、橋梁等各種建築,不斷向外擴張蔓延,才成就了今天的巴黎。從這個意義上講,塞納河可謂是巴黎的發祥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塞納河
❿ 法國巴黎塞納河上的橋有哪些,名字是什麼
塞納河流經巴黎市區13公里,河上橫亘著36座橋,陸續建於不同時期。比較知名的橋如下:
新橋,新橋則是最有名的橋,它名叫新橋,實際最古老,已有近400多年歷史了。1578年由亨利三世奠基,工程因內戰中斷,到1606年建成。此橋長238米,寬20米,是巴黎塞納河上最長的橋。
瑪力橋,建於17世紀初路易十三時代。瑪力橋建於17世紀初路易十三時代,橋的名字來自建橋者———建築師瑪力。
皇家橋,建於路易十四時代,17世紀後期,路易十四自己掏錢建了這座橋,以後成為巴黎人舉辦慶典的地方。歷史上法國伊麗莎白公主和西班牙菲利普王子的結婚慶典以這座橋為中心,當時吸引了50萬人前往觀賞。
路易菲利普橋,始建於1833年,1848年革命期間被焚毀,現在看到的橋是1860年建成的。
亞歷山大三世橋,它是塞納河上最寬、最漂亮也是最富麗堂皇的一座橋。大橋為全金屬結構,全長109米,寬40米。1896年修建,是一座獨一無二的鋼結構橋拱。是為了滿足即將舉行的世博會的需要,並最終於1900年世博會開幕時正式落成。
阿爾高勒橋,該橋為巴黎最窄的橋,始建於1828年,是一座單跨拱橋形式步行橋,1854年改建為可供車輛通過的新橋。
塞納河藝術橋,是專為行人而建的金屬為主體的藝術橋,沒有汽車通行,是一座墨綠色的小橋,由纖細的鋼架支撐著,用一塊一塊的杉木鋪成。
列奧波得-謝達爾-申高橋,該橋原名使用拿破崙三世1861年定下的名字,索爾菲雷諾橋, 2006年為了紀念一位名人誕辰100周年而更名列奧波得-謝達爾-申高橋。該橋為一座單拱型鋼結構步行橋。
阿爾瑪橋,讓它成名的原因是原英國黛安娜王妃殞命於此。這朵「英倫玖瑰」的猝然凋謝。讓阿爾瑪橋也由此一夜成名。「這就是黛安娜王妃出車禍的地方,左邊第十一根柱子,現在那裡塑了她的小金像。」
比哈坎穆橋,1900年為了世博會的需要在此處建設一座公路鐵路雙層橋,1902年完工。目前橋的上層是地鐵6號線的軌道,下層通汽車、自行車和行人。20世紀70年代此橋因影片《巴黎最後的探戈》而盛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