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雙袖龍鍾淚不幹」中『龍鍾』是什麼意思/
龍鍾的意思是,涕淚淋漓的樣子。
雙袖龍鍾淚不幹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名篇之一《逢入京使》,原文如下: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的淚沾濕雙袖模糊面容。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和筆,只托你給我的家人報個平安。
此詩寫於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之際。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1)雙袖龍鍾淚不幹擴展閱讀:
龍鍾一次除了涕淚淋漓的樣子還有以下意思:
1、身體衰老,行動不靈便者。年邁衰老。
宋 梅堯臣《寄馬御史》詩:「卻顧舊埒老病馬,塵沙歷盡空龍鍾。」
意思是,卻看到舊牆邊的有老有病的馬,飽經滄桑異常衰老。
2、失意潦倒貌。
唐 白居易《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於澧上》詩:「莫問龍鍾惡官職,且聽清脆好文篇。」
意思是,不要問我為何窮困潦倒厭惡做官,且聽我做的優美的文章。
3、行進艱難貌。
唐 蘇頲《早發方騫驛》詩:「傳置遠山蹊,龍鍾蹴爛泥。」
意思是,驛站遠離山蹊,道路泥濘難行。
4、指竹。
唐 袁邕 《東峰亭各賦一物得陰崖竹》詩:「龍鍾負煙雪,自有凌雲心。」
意思是,竹子背負煙雪,自己卻有凌雲之志。
❷ ,雙袖龍鍾淚不幹.上一句是什麼
「雙袖龍鍾淚不幹」的上一句是:「故園東望路漫漫"這兩句出自《逢入京使》作者是岑參 ,意義:東望故園,思鄉心切,以淚洗面,雙袖拭淚,淚濕衣袖,未曾干過。
❸ 「雙袖龍鍾淚不幹」的上一句是什麼
上一句是:「故園東望路漫漫」。
出自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名篇之一《逢入京使》。
全詩如下: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如下: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的淚沾濕雙袖模糊面容。
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和筆,只托你給我的家人報個平安。
(3)雙袖龍鍾淚不幹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根據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於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出身於官僚家庭,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遊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742~756)年間,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頗有雄心壯志。
安史亂後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轉起居舍人等職,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與高適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有《岑嘉州詩集》。
❹ 雙袖龍鍾淚不幹的龍鍾是什麼意思
龍鍾:涕淚淋漓的樣子.這里是沾濕的意思. 「雙袖龍鍾淚不幹」,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麼也擦不幹,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
❺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是什麼意思
1.意思是:
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思鄉之淚怎麼也擦不幹,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
2.原詩出自盛唐岑參的《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3.賞析: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裡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藝概·詩概》)鍾惺評此詩:「只是真。」譚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後人蹈襲不得。所以可久。」(《唐詩歸》卷十三)沈得潛曰:「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
❻ 雙袖龍鍾淚不幹全文意思,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白話譯文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的淚沾濕雙袖模糊面容。
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和筆,只托你給我的家人報個平安。
簡析: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慾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❼ 「雙袖龍鍾淚不幹」的前一句是什麼
1、「雙袖龍鍾淚不幹」的前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
2、出自《逢入京使》,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名篇之一。原文: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3、譯文: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❽ 雙袖龍鍾淚不幹的上一句是什麼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
(約715~770),原籍南陽,移居江陵(今湖北荊沙)。天寶三年進士及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其詩以邊塞詩著稱,寫邊塞風光及將士生活,雄健奔放,想像奇特,色彩瑰麗,尤長於七言古詩。
【註解】
1、故園:指長安,作者在長安有別墅。
2、龍鍾:這里是沾濕的意思。
3、憑:托。
【譯詩】
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滿面龍鍾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幹。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提示】
這首詩寫於詩人赴安西途中。恰遇入京使者,因而捎帶口信,反映了作者懷鄉思親的凄苦心情。
向東望見通往長安故鄉的漫漫長路,雙袖擦不幹淚水長流。在馬上與你相遇沒有準備紙和筆,請君帶口信給家中報平安。
【評析】
��詩寫遊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帶口信回家的情境。詩來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寫去,不事雕琢,親切不味,真摯感人。"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是生活中常見之事,一經藝術提煉概括,多麼典雅感人,富有生氣!
【賞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作為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詩約寫於天寶八載(749),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書記,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著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於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後,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適《燕歌行》雲:「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子不怎麼高昂。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盡管他流下了思鄉之淚。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自己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處?「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鍾淚不幹」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鍾交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誇張,但「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文心雕龍·誇飾》篇)。仍不失為真實,我們仍然可以說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
❾ 逢入京使古詩中是雙袖龍鍾淚始干還是雙袖龍鍾淚不幹
逢入京使(1)
故園東望路漫漫⑵,雙袖龍鍾淚不幹⑶。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⑷。
詞句注釋
⑴入京使:進京的使者。
⑵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⑶龍鍾:涕淚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鍾。」這里是沾濕的意思。
⑷憑:托,煩,請。傳語:捎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