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馬儷文
擴展閱讀
金卡智能的股票行情 2025-07-23 21:42:38
明科金服是什麼股票平台 2025-07-23 21:24:24
mac真假 2025-07-23 21:13:14

馬儷文

發布時間: 2022-02-05 09:04:54

Ⅰ 中國大陸的七代導演及其代表作

實際上現在提「第七代」這個詞還有些早,他們應該被稱為「新生代」、或者「新銳」導演,只有被歷史的篩漏篩過之後,一切才見分曉。沙子漏下去,石頭留下來,那時候「第七代」才會浮出水面。

但是我們認為「第七代」的概念今天依然要提,這樣才會使他們感覺被注視,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沙子」涌現出來。或許會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搭上第七代的列車,這不是壞事,誰也說不準,一個今天貌似平庸的傢伙將來是不是一塊石頭。

實際上他們屬於同一個群體。若列出他們的共同之處,那實在是很明顯的:他們都年輕著,實踐著,堅持著,對世界影響著。

導演:寧浩
代表作:《瘋狂的石頭》,《銀牌車手》

《瘋狂的石頭》的成功給寧浩帶來不小的壓力,他的下一部類型片題材《銀牌車手》雖然由「石頭」的300萬投資增加到1500萬元,但寧浩還是稱錢不夠花,拍攝周期拉長,眾人期待過高,都給他帶來一定壓力。目前該片已完成後期製作,寧浩表示不太去奢望它能延續「石頭」的成功,只能力求會有一些突破。寧浩拒絕給他的新片下定義為「喜劇」,他說拍的是「荒誕劇」。無厘頭的情節,令人捧腹的創意,例如「超人」代言壯陽葯等等,影片中的諸多元素還是能看到黑色幽默的影子。

2003年北電畢業前,寧浩自己出資、自編自導的電影處女作《香火》入選當年柏林電影節和香港電影節,引起劉德華「亞洲新星導」計劃的關注,於是便有了《瘋狂的石頭》的投資。這部影片的成功讓寧浩這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迅速成為最被關注的新銳導演,也使他毫無爭議地成為「第七代」導演的領軍人物。

導演:徐靜蕾
代表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男子在41歲生日當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這封信出自一個臨死的女人,傾訴她對男子纏綿一生的愛情,而這個男主人公對此一無所知。徐靜蕾把茨威格的同名小說搬上銀幕,並且是自編自導自演,開拓進取的勇氣令人欽佩。本片獲得第52屆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給徐靜蕾的導演之路做出了巨大肯定。如果說《我和爸爸》還是一個透著拙氣、憑借真誠打動人的作品,那麼該片已經顯露出徐靜蕾較為成熟的導演掌控力。

從最受矚目的女演員演變為有「才女」之稱的新銳導演,徐靜蕾的「轉型」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和做導演相比,做演員沒有表達的自主權,況且聰明的人做演員始終是一種「浪費」,所以徐靜蕾執起導筒是必然的。和大多數沉在「底層」的年輕導演相比,「名人」徐靜蕾的電影道路會寬敞明亮很多。第一部電影《我和爸爸》,葉大鷹、張元、姜文一幫人鼎立相助,《來信》也同樣是大腕雲集,2千萬的投資「手到擒來」。這一點,使得置身「第七代」導演中的徐靜蕾成為一個「異數」。

導演:馬儷文
代表作:《我們倆》

《我們倆》講述的一老一少兩代女性的故事,90分鍾的故事只有兩個小人物,但細節飽滿,情感充沛,生活化的趣言妙語俯拾皆是,讓人莞爾,質朴和幽默中卻透出當代人深層的焦慮和悲哀。導演馬儷文以細膩的手法,表現出年齡懸殊的兩代人之間的矛盾與情感,感人至深,本片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一個朋友說,「其實馬儷文是中國最有可能成為科恩兄弟那樣的導演的人,她骨子裡的黑色和偏執無人能敵」,但出於可操作性,她之前導演的兩部電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我們倆》都選擇了低成本的溫情電影。終於,2007年馬儷文在劉震雲劇本的基礎上,拍出了商業電影《我叫劉躍進》,解決了文藝為體、商業為用的問題。雖然「黑色幽默」的不夠,但黑和異足夠,倒也不失氣魄。對於第七代導演的現狀,馬儷文有自己的闡述:所有「新生代」導演都像野草似的,各用各的方式往上長,就看誰的生命力更強,又保持藝術性,又能與市場相結合,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導演:彭韜
代表作:《血蟬》

《血蟬》改編自白天光的同名小說,講述兩個被拐賣後被逼利用身體殘疾乞討的小孩的經歷。導演彭韜用手持拍攝延續原作的殘酷風格,用絕望的人物命運和復雜的人性彌補原作的單薄與不足。該片和大多數現實寫照的影片一樣,採用非專業演員出演全部角色,影像風格朴實。該片最終在第60屆瑞士洛加諾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一個德國記者這樣評價《血蟬》: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它真實,自然,美麗,我希望在德國影院也能看到這部電影。

國內的新銳導演倒是一大筐,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的33歲的青年導演彭韜,是其中「藝術絕對至高無上」的代表人之一。拍這部電影彭韜甚至是自掏腰包,把自己拚命賺來的錢投在電影上。他說有了一張國際電影節的獎狀,就不需要買衣服了。《血蟬》是彭韜的處女作,洛迦諾之行也是他第一個參加的大型國際電影節。無論如何,他的「運氣」沒辜負他的投入,這個「新生代」導演還是升起來了。

導演:李玉
代表作品:《蘋果》

「沒有想到,中國竟然能夠產生這樣令人捧腹又直面人性的現實題材電影!」這是英國最著名的電影雜志《帝國》對《蘋果》的評價。飄在北京的洗腳妹劉蘋果是社會中最弱勢的一個群體之一,在她身上發生的事情簡直可以用「荒誕」來形容。老公不信任她,老闆強奸了她,老闆娘百般刁難她,社會幾乎是拋棄了她……影片的刪減部分是最為遺憾的,不僅是激情戲,很多關繫到主人公命運的細節也被刪去。有人說,未刪節版的《蘋果》和刪減版的幾乎是兩個星球上的不同電影,這一點讓導演李玉欲哭無淚。無論如何,這是一部敢於誠實地面對自己、勇於說真話的電影。柏林電影節主席Dieter Cosslick毫不吝嗇對它的贊美:「《蘋果》是真正有力量的電影,是我任期中所看到的最好的中國電影。」

33歲的李玉半路出家,影片卻頻頻獲得國際影展認可,每一部又都在國內引發爭議。2000年,她拍攝了第一部記實風格的故事片《今年夏天》,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艾爾維拉.娜塔瑞獎」,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亞洲影片」特別獎,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在國內引起關注。第二部電影《紅顏》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讓李玉從地下走到了地上。新作《蘋果》獲柏林金熊獎提名,獲金馬獎10項提名,屢遭刪減後去年11月底已在國內上映。李玉認為,自己的本意並不是製造爭議,只是把自己感受到的人生表達出來。

導演:程裕蘇
代表作品:《我們害怕》

《我們害怕》由棉棉編劇、主演。獲得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龍虎大獎」評委們的評語是:「這部數碼影片清晰呈現了中國社會的最新發展,其中既有偉大的成就,也有惱人的東西。」影片拍得很有生氣,也很誠實。整部影片充滿了程裕蘇眼中的上海符號,程裕蘇說,「所有的一切都試圖表現最真實的上海和上海人。」無論影片的主題、故事和導演風格,比其他年輕導演都更為豐富、平實、大氣,也更具思辯色彩。

導演程裕蘇曾被美國《新聞周刊》、《綜藝》雜志、德國《明鏡》周刊、英國《環球銀幕》譽為:「中國最值得期待的新銳導演」。1996年程裕蘇獲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電影製作碩士學位,回國後涉足DV拍攝。第一部電影《我們害怕》由程裕蘇自費花十萬元拍成,第二部影片則由阿迪達斯的總裁主動投資,原因是他喜歡《我們害怕》。第二部片影片《目的地,上海》,獲得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該電影節對其的評價是:「這部影片完全改變了西方從張藝謀到賈樟柯處得到的對中國及中國電影的印象。」這與程裕蘇對「第六代」的態度不謀而合,「他們看我的作品不會多說,我看他們的作品也不會多說,因為你的角度和他們的角度不一樣,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反差。」

備選人物:胡戈
代表作:《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都說陳凱歌用三億元捧紅一個胡戈,這話頗有道理。惡搞「饅頭」讓胡戈一舉成名,但他從此也沉浸於網路視頻的塗鴉之中。雖然他的「新片」層出不窮,但總是跳出不出「網路」和「短片」的局限。可能是胡戈太過熟悉網路世界,也可能他的興趣止步於此,總之,這事有些小小的遺憾。假設胡戈開竅之後去拍電影的話,可能不比第七代中的任何一個導演差,但這只是假想,胡戈一天不從搗鼓網路短片的興致中跳出來,就不能給我們這些看客足夠的底氣去挺他。無他,期待胡戈早日從網路中醒來,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樂趣。

Ⅱ 馬儷文的導演經歷

1996年馬儷文計劃將張潔的小說《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搬上大熒幕,影片從1998年開始拍攝,中途因資金問題擱淺。
2001年重新拍攝處女作《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並獲得第14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長春國際電影節優秀華語故事片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第二部導演作品《我們倆》獲第18屆東京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以及第14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佳女演員獎。
2005年自編自導的第二部導演作品《我們倆》獲第18屆東京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以及第14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佳女演員獎。2006年馬儷文拍攝了《桃花運》,但還未完成。 2007年導演作品《我的名字叫劉躍進》。 2008年重新開拍《桃花運》。
2016年,執導冒險喜劇愛情電影《A測試之愛情大冒險》 。 (圖冊「馬儷文」部分圖片來源: )

Ⅲ 馬儷文的早年經歷

馬儷文1971年出生於一個單身家庭。6歲時跟隨父母到了哈爾濱,9歲時父母離婚,靠單親媽媽撫養長大。 高中畢業後,馬儷文進了哈爾濱中葯二廠的藝術團。1989年報考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但是沒有考上。1990年重考被中央戲劇學院影視導演專業錄取。中戲畢業後,進入一家廣告公司,主要工作是給豬飼料廣告寫策劃;後來做過場記,做過副導演,擔任副導演時曾因「不能勝任」被攆出了劇組。

Ⅳ 馬儷文的QQ是

uiotu78o

Ⅳ 這個是誰.

高圓圓,倚天屠龍記周芷若的扮演者

Ⅵ 誰有馬儷文導演的《我們倆》的中文字幕啊,發給灑家一個唄。我下了電影沒字幕,悲催了,灑家先謝了。

到射手網看看。專門提供電影字幕的。不過,《我們倆》說的都是中文……難道你是一位外國友人。

Ⅶ 馬儷文執導

2002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導演
2005年《我們倆》編劇及導演
2007年《我叫劉躍進》導演
2008年《桃花運》編劇及導演

Ⅷ 導演,馬儷文,屬於第幾代導演,她有怎樣的鏡頭特色,和電影風格

馬儷文,原名馬曉穎,天津人,1971年生於江西的一個單身家庭,在哈爾濱長大。1996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影視導演班,歷經場記、編劇、副導演等直至導演,同時從事小說創作。2002年導演了處女作《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電影。2005年憑作品《我們倆》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和中國電影金雞獎。
儷文最大的特點是聰明,秦海璐是冷艷,她們總能從相同中看出不同,從現實中看出長遠。電影是震撼和新鮮的,我相信大家看過後會有過去沒有過的感受。(劉震雲評價過)[12] 馬儷文性格里有東北人的豪爽。並沒有優秀的家學底子,學東西都是來自草根闖世界的經歷,沒有讀過多少大師作品,就看過幾部魯迅的書,喜歡村上春樹的樸素文字,執導的大多數影片都是自己親自寫劇本。( 2008年12月26日)
馬儷文的作品總是擅長從女性自身的角度去觀察生活、披露人性。(2010年4月27日)
馬儷文導演真的特別幽默,而且樂觀、堅韌,特別會照顧人。拍我和李晨淋雨的那場戲的時候,由於沒有取暖設備,馬導特意拿了燈到現場,給我們取暖,當時真是特別受感動。(小宋佳評價過)
--摘自 網路

Ⅸ 我們倆結局什麼意思

《我們倆》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 hjdf
《我們倆》鏡頭在最後一幕,拍攝小馬推門走進老宅子,而老宅子早已成為他人的婚房,預示著老太生活的徹底落幕。新舊交替,紅色的新婚場景與曾經的灰調場景形成強烈反差,像是建立在老太坍塌廢墟上的一座城堡,以喜襯悲,突顯出老太晚年悲涼,也預示了孫子新生活的開始。
該影片講述了一位在四合院里生活的孤單老人,因為將房子出租給來北京上學的女孩,這一老一小之間發生了一段動人的故事。


Ⅹ 誰知道電影導演 馬儷文

導演是馬儷文
姓名:馬儷文 原名:馬曉穎
性別:女
獲獎情況:第14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馬儷文獲最佳導演獎。
第18屆東京電影節,由馬儷文執導,84歲的金雅琴主演的《我們倆》獲最佳女演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