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苓散配方
方劑名:五苓散,出自《傷寒論》
組成:豬苓去皮,十八銖( 9g)澤瀉一兩六銖(15g)白術十八銖(9g)茯苓十八銖(9g)桂枝去皮,半兩(6g)
用法: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次6g,每日3次,服後多欽開水,汗出愈。或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1、外感風寒,水濕內停證小便不利,頭痛發熱,煩渴欲飲,甚或水入即吐,苔白,脈浮。
2、水濕內停之水腫,泄瀉,小便不利。
3、痰飲內停證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方解:本方證為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所致。本方原治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之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遂成太陽經腑同病之「蓄水證」。外有太陽表邪未解,故發熱頭痛,苔白脈浮;邪熱內傳膀胱,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因水蓄不行,津液不布,而煩渴飲水;由於水蓄於內,不得輸布,故水人即吐,即為「水逆證」。
水濕內停,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走腸間,而為泄瀉;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水飲內停,亦可成為痰飲證,痰飲內停於下,故臍下動悸;痰飲上逆,則吐涎沫;氣化不利,阻礙清陽,故頭眩;痰飲凌肺,則短氣而咳。以上所治雖臨床表現不一,但病機都是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停,主證為小便不利。治宜利水滲濕,通陽化氣,兼解表邪。
方中重用澤瀉,利水滲濕,為君葯。茯苓、豬苓甘淡利水,健脾滲濕,共為臣葯。白術健脾祛濕;桂枝助陽化氣,解表散寒,共為佐葯。五葯合用,使水行氣化,表解脾健,蓄水留飲自除。
② 中葯配方五苓散由哪幾種葯組成
五苓散是由茯苓,豬苓,澤瀉,肉桂,炒白術,這五種中葯組成的方劑,有利水的作用,用於水腫腹脹等症狀。
③ 五苓散本來是用於脾腎氣虛以至於水濕泛濫的,但多服卻又有不良反應(不良反應詳見問題補充),怎麼理解
本葯性本偏滲利,因此在長期服用該葯後,滲利的過多了,就會造成虧損。打個比方說,如果你喜歡體育運動,合適的體育運動對身體是有益的,如果你每次運動都出大量的汗液,每次運動過多,甚至導致疲勞,如果你長期這樣運動的話,就會導致你的陰液大量流失,就會造成陰慮等症。因此,做什麼都不能太過,適當就可以了。五苓散一樣,更何況他是一種葯,是葯三分毒,長期服用都會帶負面影響的。不知道能否幫助您?
④ 茵陳五苓散葯方是什麼,治什麼
茵陳五苓散【來源】《金匱要略》卷中。
【組成】茵陳蒿末十分
4克
五苓散五分
2克
【用法用量】
【功用】利濕退黃。
【主治】濕熱黃疸,濕重於熱,小便不利者。
【葯物組成】茵陳
4g
,白術
9g
,赤茯苓
9g
,豬苓
9g
,桂枝
6g
,澤瀉
15g
。
【處方來源】《方劑學》七版教材304頁。
【用法用量】上二味,先食,飲方寸匕(6克),空腹時用米飲送服,一日三次。
⑤ 五苓散為什麼叫五苓散
五苓散:由以茯苓為主的五味葯組成。以組成葯物的數目加上主葯而成。
⑥ 四飲的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術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台》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 人參 白術各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薑四兩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方見上)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宜十棗湯(方見上)。
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文肺癰中)。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溫服。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葯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老,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細辛二兩 乾薑二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開,日三。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
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⑦ 五苓散是一什麼中葯有什麼功效嗎
五苓散組
成:豬苓12g、
澤瀉20g、
白術
12g、茯苓12g、桂枝8g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6g,日三服,多飲暖水,有汗出即可
功能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蓄水證、水濕內停、痰飲
注意事項:
1.入湯劑不宜久煎。
2.濕熱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附方一
茵陳五苓散
(《金匱要略》)
組成:茵陳蒿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葯和勻,每次服6g,日三次。
功用:利濕退黃。
主治:濕熱黃疸,濕多熱少,小便不利等證。
附方二
四苓散(《明醫指掌》)
組成:白術
茯苓
豬苓
澤瀉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滲濕利水。
主治:內傷飲食有濕,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三
胃苓湯(《丹溪心法》)
組成:五苓散
平胃散各3g
用法:上合和,姜棗湯,空心服。
功用:祛濕和胃,行氣利水。
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
以上三方均為五苓散加減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專淡滲利水,主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諸證。胃苓湯系平胃散與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氣利水,祛濕和胃之功,主要用於水濕內盛的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陳,具有利濕清熱退黃作用,適用於黃疸病,屬於濕多熱少,小便不利者。
⑧ 五苓散怎麼服用呢五苓散中葯湯劑怎麼煎呢有
五苓散 組 成:豬苓12g、 澤瀉20g、 白術 12g、茯苓12g、桂枝8g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6g,日三服,多飲暖水,有汗出即可 功能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主治蓄水證、水濕內停、痰飲 注意事項: 1.入湯劑不宜久煎。 2.濕熱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附方一 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 組成:茵陳蒿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葯和勻,每次服6g,日三次。 功用:利濕退黃。 主治:濕熱黃疸,濕多熱少,小便不利等證。 附方二 四苓散(《明醫指掌》) 組成:白術 茯苓 豬苓 澤瀉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滲濕利水。 主治:內傷飲食有濕,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三 胃苓湯(《丹溪心法》) 組成:五苓散 平胃散各3g 用法:上合和,姜棗湯,空心服。 功用:祛濕和胃,行氣利水。 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 以上三方均為五苓散加減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專淡滲利水,主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諸證。胃苓湯系平胃散與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氣利水,祛濕和胃之功,主要用於水濕內盛的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陳,具有利濕清熱退黃作用,適用於黃疸病,屬於濕多熱少,小便不利者。
⑨ 茵陳五苓散配方
茵陳五苓散主要成份:赤茯苓、澤瀉、豬苓、肉桂、白術(炒)。
有溫陽化氣,利濕行水之功能。用於膀胱化氣不利,水濕內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腫腹脹,嘔逆泄瀉 ,渴不思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