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村寨奶宴
擴展閱讀
不少 2025-07-24 01:21:33
股票承銷價格 2025-07-24 01:19:44
海通證券股票值得購買嗎 2025-07-24 00:45:17

村寨奶宴

發布時間: 2022-02-07 11:12:52

㈠ 各個民族的有什麼風俗習慣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 喇嘛教。敬獻「 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 風俗習慣風俗習慣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系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並習慣男坐左女坐右。藏民對客人有敬獻 奶茶, 酥油茶和 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裡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 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隻鑲著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著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後呷上一口,並說些稱贊茶打得好的話;。

㈡ 江華瑤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樣子的重要的,具體的

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與漢族地區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凡是進入瑤家的客人,都會受到尊重和熱情款待。饒有風趣的「掛袋子」與「瓜簞酒」,是瑤家待客的典型禮節。 客人到了瑤家,只要把隨身攜帶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掛鉤上一掛,就表示要在這家用餐。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留客人在家裡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你還要到別處去,吃飯的事往往落空。瑤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禮。臘肉、山珍野味和土特產,是瑤家待客最常見的菜式。客席上,金黃厚實的臘肉奉為上品,主人會熱情地把大塊臘肉夾給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歡,都應當接受,這樣主人才會高興。瓜簞酒是瑤家招待客人的特製酒。這種酒用糯米製成。它釀成糊酒後,摻上清泉水或涼開水,飲用時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連液帶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時,由家裡最年輕的姑娘斟酒盛飯,主人則頻頻向客人夾菜敬酒。此時,客人不必拘束過謙,應大大方方開懷暢飲。這樣,主人認為客人看得起瑤家,就會越發高興,備加親熱。如果拘謹見外,反而不受歡迎。到瑤家做客,還要懂得當地的禁忌,否則會引起主人的反感。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里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等。

㈢ 藏族的主要節日有什麼什麼什麼什麼

藏族主要節日有藏歷元旦、正月十五、薩噶達瓦節等。

藏歷為陰陽合歷,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陰陽配合十二生屬系年,每60年一周,以陰火兔年(丁卯)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閏;藏歷元旦是最重要的節日。

藏歷正月十五,當地群眾有觀酥油花燈的習俗。4月15日紀念佛誕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間舉行慶祝活動。藏族的節日還有薩噶達瓦節、雪頓節、花燈節和望果節。

除過藏歷年外,每年藏歷七月一日,要過「雪頓節」。雪頓節原意為「酸奶宴」,屆時家家都要製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後來又增加了演藏戲的內容。

雪頓節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壺、保溫瓶,帶上食品到風景優美的地方飲茶喝酒。在每年秋收以前要過「望果節」,過望果節時要互相宴請並進行各種野餐活動,以迎接秋收。還要過「沐浴節」、「降冬節」等傳統節日。

(3)村寨奶宴擴展閱讀: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

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是藏人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據藏族學者赤烈曲扎的《西藏風土志》載,哈達是在元朝時傳入西藏的。藏族薩迦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時,帶了第一條哈達。

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里長城的圖案,上面還有漢字「吉祥如意」的字樣。這表明哈達確實是漢族人發明的。

藏醫葯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葯講求炮製技術,尤對獸醫有獨到之處。醫葯學著作主要有《醫方四續》。算學可以預測日、月蝕及地方近期氣象。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藏歷年一般從藏歷十二月就開始准備、置辦年貨,家家都要用酥油炸餜子,藏歷年時的餜子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

還要用彩色酥油捏制一個羊頭,製作一個長方形的五穀斗,斗內裝上酥油拌糌粑、炒青稞麥粒等食品,上面插青稞穗、雞冠花和酥油做的彩花。除夕時打掃衛生,每戶的大門外用石灰粉畫上象徵吉祥的八瑞相符號。

雲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團(類似於餃子),在面團里分別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種東西都有一種不同的說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團,說明在新的一年裡他心腸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團者,表示他心腸軟。

初一早上,將青稞幼苗、油餜子、捏成的羊頭、做好的五穀斗,擺在佛龕前的茶幾上,預示在新的一年裡五穀豐登、豐衣足食。雲南藏族,除夕時家家都要殺年豬,初一的早上一起床,人人都要喝一種放有紅糖和奶渣的青稞酒,名為「關滇」。

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要進行宗教法會活動。

在民間迎娶送往也和節日一樣熱鬧,娶親時,主人要在酒壺口和酒杯口用酥油各塑三個予頭,以表示吉祥。在祝酒時,長輩先用中指蘸酒朝上、中、下輕彈三下,以表示祭天、地、神靈。

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後(酉+斗)滿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婚禮上,新郎要向新娘敬酒。

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藏族傳統宴席為分餐式,無飯菜小吃之分。

首道食品為足瑪米飯,次道為肉脯,第三道為豬膘,第四道為乳酪,第五道為血腸等等,還可以上很多道,最末一道為酸奶。席間不飲酒。主、客可多食、少食或不食,但首道和最末一道非食不可,前者象徵吉祥,後者表示圓滿。

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㈣ 蒙古族有哪些習俗

蒙古族主要生活習俗如下:

1.蒙古包為蒙古民族的傳統住房。蒙古民族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蒙古族的飲食有糧食、奶食、和肉食。蒙古族不吃青牛肉。

2.蒙古族最大的傳統的節日性群眾集會為「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游藝,起源於13世紀初。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馬奶節、那達慕大會和新年(也稱白月)。

3.很多蒙古族牧民酷愛鑽花煙鍋(煙斗),曾有「一個煙鍋換一隻羊」之說。用五種金屬原料鑽成花﹑鳥﹑魚﹑獸等花紋圖案的煙鍋,再配上紅瑪瑙煙嘴和檀香木煙桿,不僅實用,還是十分精美的工藝品。

4.新中國成立前,蒙古族地區曾有過很多落後的婚姻習俗,如貴族一夫多妻﹑包辦婚姻﹑結婚前要由喇嘛念經或求神問卦﹑重聘禮﹑搶婚、收繼婚習俗等風俗。

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戀愛,自主擇偶,絕大多數家長接受和同意孩子的選擇,父母前往女方家「徵得同意」只是一種必要的程序。那些落後婚俗大部被廢除。

5.新中國成立前,蒙古族的喪葬一般有火葬﹑土葬和野葬(也稱天葬)。西部牧區常見的是野葬。人死後將屍體放在木輪車上拉著跑,直到掉下來為止。屍體置於荒野,被狼或野鷹吃掉,死者的靈魂即可以升天堂。

七天後,如果死者的屍體還在,被認為是不吉祥的,必須繼續請喇嘛念經﹑向喇嘛布施,替死者祈禱消災。

火葬主要是上層喇嘛,土葬則多為王公貴族以及農區或半農牧區的蒙古人。新中國成立後,蒙古族野葬形式消失,完全改用土葬和火葬,其喪葬方式的選擇主要取決於自己家族的習慣。

(4)村寨奶宴擴展閱讀:

蒙古族一向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河套地區流傳有這樣一句話:「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反映了內蒙古民歌之多。蒙古民歌可分為長短調兩種體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聽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好力寶」是內蒙古民間流傳很廣的一種演唱形式,有固定的曲調,唱詞是觸景生情的即興創作,深受群眾歡迎。另外還有「瑪哈塔勒(贊詞)」﹑「於熱勒(祝詞)」﹑「岱日勒其(對口唱)」﹑神話﹑童話、傳說﹑說書等內容和形式。

馬頭琴是蒙古人民最喜愛的民族樂器,因琴桿上端雕一個精緻的馬頭而得名。最早的馬頭琴稱為「奚琴」或「胡琴」,起源於東胡的「奚」(即庫莫奚),清末稱作「潮爾」。演奏形式多半是獨奏,或是自拉自唱。馬頭琴拉出來的聲音遼闊低沉,悠揚動聽,彷彿把人們帶進茫茫無邊的草原。

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傳統舞蹈有馬刀舞﹑筷子﹑安代﹑馴馬手、小青馬等。通過草原馬上生活提煉而成的馬舞,造型挺拔豪邁,步伐灑脫輕盈,在一揮手、一揚鞭、一騰跳之間,都使人感到駿馬的縱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㈤ 長桌宴是什麼族吃的

苗族
苗族千人長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通常用於接親嫁女、滿月酒以及村寨聯誼宴飲活動。左邊是主人座位,右邊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對,敬酒勸飲並對酒高歌。

㈥ 雪頓節主要內容

雪頓節(藏文:ཞོ་སྟོན་;威利:zho ston)是藏族的傳統節日,也是目前西藏自治區的法定節日,藏歷每年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舉行。「雪」「頓」是藏語「酸奶」、「宴」的意思,雪頓節意即吃酸奶的節日。因為雪頓節期間有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和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所以也稱之為曬佛節、藏戲節。

在藏歷七月初一的那一天,拉薩等西藏各地的居民來到羅布林卡,觀看來自拉薩、日喀則、窮結、雅礱、堆龍德慶等地的藏劇團和戲班子、舞班子、打鼓舞隊的聯合演出。初八以後,各劇團到拉薩地區各處演出,8月上旬個劇團回到本地,同時,全藏區、村、村寨所有民間藏戲團體和帶有戲劇性質的藝術表演團隊,和僧俗一起狂歡。

拓展閱讀:

在17世紀以前,雪頓節是純粹的宗教節日。在青藏高原每年夏季的六七月,天氣漸暖,百蟲驚蟄而出土活動。

為了避免傷害生靈而違背了佛祖釋迦牟尼不殺生的戒律,藏傳佛教格魯派規定每年藏歷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之間,不準僧人出寺活動,要在寺院中靜行長凈、夏安居。

僧人直到解制後才能出寺,而每當到這個時候,當地的平民百姓都要取出酸奶向寺院里的僧人供奉。同時在拉薩哲蚌寺舉行歡慶節,演出藏戲,哲蚌寺也就成為了雪頓節的活動中心,節日逐漸有了「哲蚌雪頓」之名。

參考資料:

網路網頁鏈接

㈦ 西雙版納有什麼名勝特產小吃

西雙版納,位於雲南省最南端的傣族自治州,是「沒有冬天的熱土」,是世界上北回歸線附近保存最為完好、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綠色王國」、「南葯王國」等稱號。

西雙版納與寮國、緬甸、越南接壤,國境線長1069公里。昆明至西雙版納的高速公路已全線開通,公路里程550公里。西雙版納景洪機場是雲南省僅次於昆明的第二大航空口岸,每天往返昆明的航班有15個左右,有到大理、麗江、北京、上海、成都等主要城市的國內航線。

西雙版納是傣族之鄉,譯成漢語是「十二千塊田」之意。傣族的歷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貝葉、綿紙上留下了了很多文字,僅用傣文寫的長詩就有550餘部。傣族的舞蹈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如流行廣泛 的「孔雀舞」、「象腳鼓舞」等。

西雙版納美食
西雙版納的居民以傣族為主,傣味菜以糯米、酸味及烘烤肉類、水產食品為主,多用野生栽培植物做香料,具有獨特的民族風味。

「南秘」、布朗族菜、哈尼族菜、烤肉、青苔、酸筍煮魚(雞)、香茅草烤魚、香竹飯。西雙版納美食盡在夜市,各少數民族風味食品應有盡有。在夜間,一邊品嘗風味佳餚,一邊觀賞景洪城的夜景,五顏六色的燈光下,嘗之不盡的美食會使人流連忘返。

香茅草烤魚
傣味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特別特別香,一般先將洗凈的魚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後置於火上燒烤,並抹上適量的豬油,烤時香氣四溢,這樣烤出來的魚香味撲鼻,魚肉酥脆、味道鮮美獨特。

菠蘿紫米飯
菠蘿紫米飯看起來就很誘人,整個菠蘿很萌的樣子。首先要將紫糯米浸泡7-8個小時,將菠蘿頂端切一個蓋,掏去菠蘿心,放入紫糯米,蓋上菠蘿蓋後放到甄鍋里煮,聞到香味後,即可開蓋食用。味道有點甜,而且有補血潤肺的功效哦。

酸筍煮魚(雞)
酸筍煮魚(雞)是傣族的一道名菜。酸筍是用夏季出土的嫩竹筍去殼後切成絲,再加入鹽巴、辣子等腌成酸味備用,通常與雞肉或魚肉放入鍋里同煮。這道菜的特點是酸辣可口。很多人不能接受酸筍的味道,不習慣的人會覺得味道有點怪,但吃過的人大多非常喜歡,因為酸筍的加入會把油葷的膩化解掉。

香竹飯
香竹飯具有濃郁的傣族風味,每年11月至次年2月間做出的飯最好。此時竹子內有一層香氣撲鼻的香膜,所以叫香竹。吃的時候用木錘敲打,使飯變得又軟又香,吃起來芳香柔糯,別有風味。

喃眯
喃眯是傣語,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醬。是將西紅柿在炭火上燒熟,去皮,然後與蔥、蒜、蕪荽、香蓼草、野花椒、剁碎的小米椒、鹽拌和而成。 通常喃咪與一些煎炸的食品共吃,如果再加上一種當地產的酸果,借那種植物的酸味就更加可口了。

炸牛皮
炸牛皮是一道必須與喃眯相配的菜餚。炸牛皮的製作過程十分精細,將刮洗干凈的水牛皮放進鍋里煮熟,用刀切成小塊曬干備用。食用時,把牛皮放進油鍋里炸,待牛皮炸泡、變黃,即可取出食用。蘸上喃咪,酸辣清香,吃後胃口大開。

羅嗦
羅嗦是傣語,就是我們平時吃的年糕。用浸泡過的糯米磨成漿,製成吊漿面。將花生、芝麻炒香,研細加紅糖放入吊漿面拌勻。然後用芭蕉葉包住吊漿面,在蒸籠里蒸熟。這是傣族的一種小甜食,街頭有當地人出售,喜歡吃甜食的人會特別喜歡。

熱帶水果
這里獨特的氣候成就了熱帶水果的天堂,有芒果、荔枝、龍眼、菠蘿、柚子、菠蘿蜜、西番蓮、楊桃、木瓜、番石榴,品種多得數都數不過來,有些水果只有在西雙版納才能見到。

二、西雙版納旅遊景點篇

1、勐侖植物園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西雙版納勐侖植物園全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坐落在勐臘縣勐侖鎮。植物園被湄公河的支流羅梭江環繞著狀如葫蘆形。
植物園是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於50年代建立。園林佔地面積900公頃,培植有中外熱帶植物3000種,各種植物長勢良好。植物園中設有植物標本館,珍稀瀕危植物種資源庫和物技術實驗室,已成為我國熱帶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重要研究中心。

2、景洪市區

景洪 ,傣語意為「黎明之城」,古稱「勐泐」、「景隴」,舊稱「徹里」、「車里」。從古至今一直是西雙版納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橡膠、砂仁、依蘭香的總產量、畝產量居中國各縣(市)前位,是雲南省有名的商品糧、生豬、甲魚生產基地,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27.56億元。動植物、地熱、礦產、水資源極其豐富,有「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之稱,建有亞洲最大的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出口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的蝴蝶養殖場;風光風情旖旎濃郁,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每年的國內外旅客達200多萬人次,首批入選「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景洪市城市名片:雨林景洪,柔情傣鄉通過50年的發展,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區位優勢日漸顯現,雲南省政府把其定為參與中、泰、緬、老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國際合作經濟區計劃的中心城市。
熱作寶庫

3、曼飛龍佛塔
曼飛龍塔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景洪縣大勁籠的曼飛龍後山上,曼飛龍塔距景洪城約60公里,在景洪城的西南方向。
曼飛龍塔從曼飛龍寨邊跨過小河,便是200餘級石階,左邊是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右邊是蔥蔥鬱郁的橡膠樹林,塔群建在山頂,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狀,周長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環抱著8個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為多層葫蘆形。一座母塔,8座子塔,乍看起來很像是一叢剛勁挺拔的大竹,又像是拔地而起的粗壯竹筍,雄偉壯觀。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個佛龕,佛龕里有一尊佛雕和一個佛像,佛龕上還有泥塑的鳳凰,凌空飛翔,門口是兩條泥塑的大龍。8個金色小塔頂上,每座掛有一具銅佛標,母塔尖上還有銅質的「天笛」,山風吹來發現叮叮當當的響聲。塔上各種各樣的彩繪、雕塑、秀麗優美。

4、野象谷
野象谷位於景洪以北的勐養自然保護區內的三岔河河谷內,距景洪47公里,總面積約370公頃,建築面積2800多平方米,水域面積8000平方米,為低山淺丘寬谷地貌,海拔747米至1055米。園內有動物觀賞區,原始森林探險旅遊區和接待中心等。因這里是野象活動最為集中、頻繁的地方,加上交通便捷和獨特的熱帶森林景觀,現已成為西雙版納的旅遊熱點。

5、熱帶花卉園
花卉園位於雲南省熱作所內,前身為雲南省熱作所熱帶經濟作物標本園,包括國家級的巴西橡膠種質4216份、熱帶花卉300多個品種及其它經濟作物7000多份種質,是兩雙版納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為了適應研究所科研發展和西雙版納旅遊業發展的需要,1995年開始擴建標本園,以「科研的內容、園林的外貌」為規劃原則。1997年元月省政府第二次西雙版納旅遊現場辦公會議決定,把我所「熱作園」的擴建列為「九五」期間西雙版納州重要旅遊景點建設項目之一,並定名為「西雙版納熱帶花卉園」。花卉園是通過熱帶花卉、熱帶植物的園林景觀展示科普內涵,集科研、科普、愛國主義教育、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等多功能為一體的主題植物園。

6、傣族園
傣族園,全稱西雙版納傣族園。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橄欖壩。景區內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五個傣族自然村寨,佔地面積3.36平方公里,預計投資1.5億元人民幣,分三期完成。第一期投資4200萬元,已完成土地徵用,道路修建,旅遊購物區地下水管、電線的埋設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旅遊景區大門樓、迎賓廣場、老景區的包裝、村寨旅遊線路、江邊活動區、旅遊購物區、燒烤場、潑水廣場、大型露天劇場 。已於1999年8月1日開門迎客。傣族園二期工程預計投資6000萬元,將建成民俗旅遊度假區,大型游樂園。

7、原始森林公園
是西雙版納最大的綜合性生態旅遊景點之一,公園融匯了獨特的原始森林自然風光和迷人的民族風情。園內有北回歸線以南保存最完好的熱帶溝穀雨林,孔雀繁殖基地、猴子馴養基地、大型民族風情演藝場、愛伲寨、九龍飛瀑、曼雙龍白塔、百米花崗岩浮雕、金湖傳說、民族風味燒烤場等十大景區五十多個景點,突出體現了「原始森林、野生動物、民俗風情」三大主題特色。 公園地處昆洛國道旁,距景洪城區8公里,園內森林覆蓋率超過98%,品種繁多的熱帶植物遮天蔽日,龍樹板根、獨木成林、老莖生花、植物絞殺等植物奇觀異景隨處可見,峽谷幽深、鳥鳴山澗、林木蔥茂、湖水清澈,讓您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愛伲寨的搶親、潑水節的歡暢、各民族的歌舞表演,任遊客親身參與,使遊客置身於濃郁的民族風情中留連忘返。孔雀開屏迎賓,猴子與人嘻戲,黑熊、蟒蛇、蜥蜴、穿山甲等珍稀動物,讓您見識真正的動物王國,讓遊客充分感受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融…… 園內按三星級標准建設的金湖國際度假村,建築風格獨特,設施設備齊全、空氣清爽宜人,有豪華標准套房100間,有能容納700人同時進餐的特級餐廳和「阿拉維」民族風味燒烤場、設施先進的特級歌舞廳、美容美發、桑拿、商場等各項配套服務,是遊客休閑、食宿、娛樂的好去處。

8、曼弄楓大佛寺
大佛寺, 金碧輝煌啊, 第一次見到傣族的佛寺,充滿異域風情, 依山而建,大佛在最高點。 藍天、紅檐、綠裝飾、金邊、翹起的裝飾物、 造型極誇張的雕塑、大殿前的荷花、美到極致。
周邊幾個國家。泰國。寮國。緬甸。越南。 都在這里建了自己的佛學院。 脫了鞋進大殿,裡面的裝修更是極盡奢華, 安靜的參拜佛祖,虔誠的聽僧人念聽不懂的經, 接受彩色的線戴在手上,保平安吉祥, 走出大殿,覺得眼前瞬間開朗許多, 俯瞰版納, 小小的邊境城市,瀾滄江從中穿越, 一個綠色的壩子。
劣勢:票價有點貴120多
信佛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9、曼聽公園
曼聽公園位於景洪市東南,距離市區約2公里,地處瀾滄江與流沙河交匯的三角地帶,又名「春歡公園」,「春歡」是傣語,意為靈魂之園。曼聽公園佔地面積350畝,是一個天然森林公園。
曼聽公園內有干欄式佛寺、涼亭和花果園,園內綠樹成蔭,清涼宜人,是西雙版納最古老的公園,相傳,這里曾是泰國國王的御花園,泰王妃來公園遊玩時,園內的美景吸引了王妃的靈魂,因而得名。
曼聽公園古老的黑心樹林,有仿建的曼飛龍佛塔、八角亭,還立有3.2米高的周總理銅像。另外,佛協、佛寺瓦、曼聽寨都在周圍,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游樂點。公園在晚上會有演出和篝火晚會。
曼聽公園就在市內,門票40元,白天去主要是看風景,看大象表演,鸚鵡表演,傣族歌舞表演和孔雀。晚上的篝火晚會據說互動很強,玩的人很多(VIP價格380,甲票190)

三、西雙版納特產篇自助游
來西雙版納自助旅遊的朋友們,在這里吃好、玩好之後總會想著給家人、朋友等帶點特產回家,下面西雙版納自助游網為大家介紹這里的特產。
1、熱帶水果
西雙版納的熱帶水果種類繁多,四季不斷,主要有芒果、荔枝、龍眼、菠蘿、袖子、菠蘿蜜、西番蓮、楊桃、西瓜(冬春上市)、木瓜、番石榴等。菠蘿蜜是版納最大的水果,重可達30餘公斤。
西雙版納有特色的旅遊紀念品有:傣族筒包、傣族織錦、竹篾飯盒、陶瓷水罐、銀腰帶、民族服裝、木雕、卵石工藝品、紅豆等。

2、普洱茶
普洱茶主產於西雙版納州及思茅地區,因歷史上滇南等地的茶葉販運到普洱集散,普洱茶因此而得名。普洱茶屬綠茶類,產品有散茶和緊茶兩種,均選用雲南大葉榮的鮮葉作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後熟等工序精製而成。散茶外形條索粗壯、重實,色澤褐紅。緊茶是把經過蒸軟或炒軟後的散茶裝人模具內壓製成各種形狀的茶葉。

3、銀飾品
主要有簪、釵、耳環、項圈、手鐲、臂環、胸飾、腳鐲、戒指、腰帶等。外形美觀,富於民族特色。

4、傣族織錦
傣錦是傣族民間的織錦。傣族婦女人人會織,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傣錦是一種古老的紡織工藝,以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絢麗、美觀大方、堅固耐用和富有濃厚的民族風格而著稱。有各種珍奇異獸的圖案、五穀花卉的植物圖案和幾何圖案等。每種圖案的顏色、紋樣都蘊涵著具體內容,如紅綠顏色的筒裙都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象徵吉祥,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

5、民族服裝
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諾族的民族服裝各具特色,傣族女裝美觀、素雅;鑲有銀飾品的哈尼族、基諾族男裝也深受遊客喜愛。
購物注意事項:
一般不要在風景區購買價格昂貴的玉器、工藝品等,這里不僅價格離譜,而且質量無保證。風景區內的土特產,如茶葉、香茹、石耳等,一般也質次價高。如常常會有山民賣10元3袋的茶葉,包裝也很好,但裡面實在只有少量茶葉,其它全是烘幹了的樹葉之類。若你無意購買,請勿隨意還價。土特產品可以到市區或者沿路購買。

四、西雙版納自助游美食推薦。

1、西雙版納傣味
傣味菜在雲南菜系中獨享盛譽,西雙版納的居民以傣族為主,傣味菜以糯米、酸味及烘烤肉類、水產食品為主,多用野生栽培植物做香料,味道以酸、苦、辣為特點,燒烤是傣味中一種最常規的製作方式。炸苔蘚、菠蘿飯、臭菜等都是當地的特色美食,到了西雙版納一定要試一試那裡的菜餚,否則是一種遺憾。
那麼在哪裡能吃到正宗的傣味呢?其實大家在市區也能吃到傣味,但是很多都商業化了,如果驢友們人多自駕游交通方便的話可以去:

a、曼回索,這里是本地人去的地方,正宗又實惠,就是有點遠景洪市吃傣味最地道的地方,是當地同學推薦的,說城裡的傣味都是給遊客吃的,這里才是當地人去吃的,我跟著導航好不容易找到了,確實不錯,是幾家聚集起來的當地農家樂,菜都是純正傣味,一到吃飯時間,那個車多啊,味道不錯不說,價格還很便宜,一道烤排骨才25,還特別好吃,而這里每家做的菜各不同各有各的味道,這才是正宗傣族風味。

b、如果人少交通不便的話,在市區的話推薦到曼弄楓傣醫院對面的小巷裡的曼景苑。

2、勐海烤雞
這種烤雞和我們吃的雞略有不同,這是一種西雙版納勐海縣特有的傣雞,體型較小,每隻雞體重不到一斤,肉嫩味好,特別經有經驗的師傅一加工,再配上特有的粉狀調料,那味道更不一般。烤雞肉質鮮嫩,輕輕便可撕下。很快,一隻只金黃的烤雞就成了我們肚中之物,嘴饞的我們還意猶未盡的剔食著雞骨頭上的肉絲,「善解人意」的老闆娘早已提醒我們「要不要再來幾只,要不然一會就沒有了」。這樣又來了6隻。不一會,一盤雞(有兩只除外,是留給朱師的)又剩下一堆骨頭了。呵呵,這次便宜小娜家的金毛了,一「狗」吃了10隻雞。等七點左右小朱到時,店內的烤雞早已賣完,路邊還不時有像我們頭一天詢問的食客。
「勐海烤雞店」除了烤雞好吃外,「檸檬烤魚」、「雞絲稀飯」、「烤茄子」都是美味。烤雞每隻25塊人民幣,味道香美,加上又是本地的小土雞,價格並不算貴;老闆娘熱情、服務周到,難怪的生意會如此火紅。

3、曼聽小寨燒烤
西雙版納燒烤名氣很大,是沿襲了傣族等少數民族飲食習慣的一種飲食模式,和內地燒烤很不一樣,這里的燒烤好別具特色。要在西雙版納吃燒烤,那曼聽小寨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里停車方便、熱鬧,但是一般距離小P孩推薦的酒店都遠,適合租車自駕的朋友駕車去吃。曼聽小寨是一個燒烤夜市,這里有很多家燒烤店,對於剛到版納的遊客,是很難選擇的,因為這里一些燒烤店會拉客,然後對於外地的遊客實行「大菜單」、「小菜單」攻略,如果不清楚當地市場行情的朋友們,可能會被狠狠的宰上一刀。這不僅讓遊客吃得不如意,還在遊客這次的版納之旅中畫上了不好的一筆。

4、泰國風味財青春
木質建構的大堂只有三面牆,通風透亮,從裝潢到服務員服飾都充滿泰國特色,為我們桌點單的小姑娘竟然聽不懂我們說話,荷對著菜單一路比劃,slowly and loudly仍然雞同鴨講,荷同學興致勃勃,彷彿身處異國。點了冬陰功湯,水果炒蝦,米飯兩份外加泰國豆奶兩瓶。
財春青泰國餐館位於景洪市曼聽路曼景蘭街口。主要提供格式泰國風味菜餚,炒飯等。是景洪市內比較地道的風味餐飲企業。財春青餐館口味地道、價格適中,餐廳的構造是一座傣家竹樓,不過菜餚都是泰式的風味,這的冬陰功湯,感覺很正宗。雜菜豬肉蓋澆飯和菠蘿炒飯,都很好吃。還有泰國豆奶,也不錯。價格非常合適,不是很貴,很實惠。這里的環境相當不錯,很整潔,感覺很清新,服務MM都是地道泰妹,溫柔語細態度好,書寫的菜單都是一水的馬蹄印----泰文。

5、耶得納美食
西雙版納有些地方環境實在是不敢恭維,而且東西估計要實現討價還價,不然價錢也不公道,信價比低.熱情推薦這家,也做傣式燒烤,環境好,價錢還比路邊攤低,東西質量也好.那個木瓜汁什麼汁的都在3-5塊之間,本來想大概就是香精水了吧,沒想到上來的真材實料的,反正後來是把它家當食堂用了.大興量販對面的耶得納美食,大興量販,呵呵,好好的超市為什麼取這個名字.推薦炒芭蕉花,檸檬烤魚,各色的果汁.堂內布置透著一股濃郁的東南亞風味,後來問了服務員才知道,耶得納好像是緬甸語,譯為最好的意思。看了菜單多是各種簡餐小吃和燒烤,經推薦點了份巴拉達,香茅烤魚,另加2個炒菜,2份雞蛋牛肉粥,共50。算是價廉物美了,很多本地人都喜歡去這里用餐。

五、西雙版納旅遊娛樂篇

1、勐巴拉娜西歌舞秀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這里「會說話的都會唱歌,會走路的都會跳舞」,民間有荷花舞、孔雀舞;宮廷舞、金剛舞、長甲舞、蠟條舞等。她們身著盔甲和菩薩裝,金碧輝煌,一派皇家風范。燭光象徵著光明,聖潔的佛光盪滌一切污垢,給人們帶來幸福吉祥!
全劇一共分為五序幕:
第一幕《版納神韻》,主要講述了版納的歷史、傳奇。
第二幕《孔雀吉祥》,描述了版納神鳥孔雀的故事。
第三幕《潑水歡歌》,講述了傣家人最隆重的潑水節來歷的美麗傳說,配以精彩的舞蹈,並邀請遊客一起進行潑水活動。
第四幕《聖潔祝福》,以傣家特別的方式向遠方來的客人致以最誠致的問候和祝福。
第五幕《一江春水》,描繪了素有「亞洲多瑙河」之稱的美麗的瀾滄江流域的風土人情。
位置:景洪市嘎蘭中路6號勐巴拉娜西藝術宮(金地大酒店對面)
演出時間:18:00-19:10用餐,19:00-20:00外廣場民族篝火打跳互動,20:00內場《勐巴拉娜西》演出

2、曼聽公園篝火晚會
演出集合了西雙版納與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等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異國情調,展演了傣族、基諾族、布朗族、拉祜族、瑤族、哈尼族等在西雙版納世居的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表演結束後,我們各捧著一盞水燈,穿過一片漆黑的樹林,默默在心中許願後,將燈放入河湖之中,被微微的水波帶走。回到篝火晚會現場,與當地少數民族的姑娘和小夥子們圍著篝火跳舞狂歡,盡興而歸。
地址:西雙版納景洪市曼聽路35號曼聽公園內
費用:篝火晚會票價320元(貴賓票),190元(甲票)
演出時間:18:50-20:50

3、多歌水晚會
柔情的西雙版納傣族人民精心打造的「多歌.水」晚會,以她韻味十足的民族風情舞蹈和豐盛味美傣家美食向世人展示了邊疆人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
「多歌.水」的意境:意為傣家人在潑水節、上新房、結婚等喜慶宴會上相互祝福、歡呼的名詞,在祝酒時一人高呼「多歌」其他人則用水、水、水數聲響應。「水」意為傣家人傍水而居一日三浴的傳統習俗,傣家人熱愛水,離不開水、崇拜水、與水有著不可分離的靈魂,謂之為水的民族。
地址:西雙版納景洪市曼弄楓曼景法,從市區去打的要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