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天高
擴展閱讀
上海股票交易所書記 2025-07-24 07:17:40
a股股票價格在20元左右 2025-07-24 07:16:18

天高

發布時間: 2022-02-08 01:59:31

① 「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是什麼意思

字面意思是偏僻地區離皇帝很遙遠,百姓少而做官的多。反映了人民受官吏壓迫、沒有王法管束無處申冤的情況。


(1)天高擴展閱讀

一說出自元·無名氏《台溫處樹旗謠》:「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

另一說出自明·黃溥《閑中今古錄》:「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天高皇帝遠」是一句流傳甚廣的民間口語,出自明朝人黃溥編纂的《閑中今古錄》,原文為「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顯然,這是一次在元朝暴政下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武力抗爭。那麼,「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指的是誰呢?

有學者認為,其中的「皇帝」並非針對某一個皇帝,而是對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稱。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單純從語法角度上來看,「天高皇帝遠」和「民少相公多」是一組極其工整的對偶句。句中,「天」對「民」「皇帝」對「相公」,絲毫不亂。

其中,「民」是指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窮苦百姓,「相公」是對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的蔑稱,兩個詞語對應的分別是兩類群體;而「天」是對蒼天的專稱,所以按照對偶規則,「皇帝」也應該是專指某一個皇帝,而不是多個皇帝。

元朝統一中國後,將其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個等次,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並規定這四等人在做官、科舉和打官司等諸多方面享受不同等次的待遇,導致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逐步加劇。

到了元順帝的時候,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將士墮落,賦稅繁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雖然元順帝曾以脫脫為相,以圖刷新政治,帝國中興,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由來已久,積重難返。

脫脫遭饞退位後,國事日非,元順帝本人卻「怠於政事,荒於游宴」,一味地沉湎於享樂和女色,紀綱廢弛,官吏貪蠹,財政窘迫,社會動盪不安,人民起義風起雲涌。

在元朝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元順帝寧可專心致志地學「行房中運氣之術」,也不處理朝政;寧可別出心裁地設計船舶、製造宮漏,也不關心國計民生。1368 年,朱元璋攻破通州後,直逼元大都。看到元朝大勢已去,元順帝索性逃回漠北老家。

在上都喘息期間,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招降,元順帝讓使者給朱元璋帶去了一首詩: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台。

在這首《答明主》中,元順帝承認元朝氣數已盡,但卻婉轉地表達了自己禪讓的誠意。本來是自己走投無路、倉皇北顧,反倒被他說成皇恩浩盪、完璧歸趙,從中我們也可以領略到元順帝的麻木不仁和荒唐可笑。

洪武二年六月,元順帝逃奔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次年四月,因「痢疾」死於應昌,廟號「思宗」。朱元璋因其在國破家亡之際,沒有背城一戰,而是選擇了逃竄漠北,是「知順天命,退避而去」,故稱其為「順帝」。

曾經橫掃中原、所向披靡的蒙古帝國,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聲討中土崩瓦解,沉寂為短命王朝;而這位名叫脫歡貼睦爾的烏哈圖可汗,則在「天高皇帝遠,不反待如何」的吶喊中狼狽逃竄,淪落為亡國之君。朱元璋把他稱作「順帝」,不能不說是對他的莫大嘲諷

② 天高什麼

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當酒賣,還嫌豬無糟。
相傳,有個王婆靠釀酒,賣酒過日子。每天釀酒非常辛苦。一天,有位神仙路過此地,喝了王婆的酒,味道清香可口,神仙贊口不絕。
而且,神仙頓生惻隱之心,用手指著她家的水井做法,使井水變成了美味的美酒。從此,王婆不用每天辛辛苦苦地幹活了。直接把井水打上來當酒賣。而且井水比王婆釀造的酒味道還美,所以,生意越做越紅火。
三年後,神仙又路過此地。問王婆;還有什麼要求。王婆說;『自從井水當酒賣後,我喂的豬就沒有酒糟吃了,要能變些酒糟就更好了。』神仙聽罷,長嘆一聲。用手指了下水井,留詩一首,揚長而去。詩曰;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當酒賣,還嫌豬無糟。
從此,王婆的井水再也不能當酒買了。

③ 天高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天空高高在上無法觸及。

④ 天高什麼什麼成語

天高地長,天長地厚。天高欣天!

⑤ 描寫天空高的詞語

海邊的天空是很可愛的,高高的空中,明麗的蔚藍色,流動的彩雲在空中隨風翩翩起舞,彩雲隨著早、中、晚時間的變化,不時變換著顏色,時而金黃,時而潔白,時而像火一樣紅,我很少看見這么美的天空。
魚鱗似的白雲漸漸地消失了,天幕地藍色也淡了一點。只有銀盤似的明月仍舊安穩地繼續它的航程。
雨後的天空顯得比平時更晴朗;一碧無際的天幕給人帶來了一種爽快的心境。
天空像是一隻大鳥的豐滿的翅膀,全是白色羽毛般的浮雲。
一塊透明的藍天,像一張絲手帕,藍天上停留一些細碎而潔白的雲塊,像是綉在紗巾上的花朵。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天空的明凈和深邃,空氣晴朗透明。新鮮的、輕盈的空氣靜靜地像波浪似地搖盪著,滾動著,似乎在高處它也感到更加自由了。
碧藍的天空靜如秋水般,在四月陽春里,像透明的翠湖倒轉過來穹覆在天頂。

⑥ 天高多少毫米

天吶,要按大氣層的厚度來說大約是3000000000毫米……

⑦ 天高什麼什麼

天高什麼什麼 :
天高雲淡、天高地厚、天高聽遠、天高聽卑、天高地遠、天高氣爽、天高氣輕、天高皇帝遠

⑧ 天的高度為多少米

人類世世代代居住在地球上,頭頂是一片藍色的所在,人們稱之為「天」。天,有時湛藍碧透,令人仰慕;有時卻烏雲翻滾,陰森可怖;有時白雪飛舞,有時暴雨如注,有時彩霞如畫,有時電閃雷吼。誰也說不清,天給人類帶來了多少幸福和災難。
當人們仰望似乎高不可測的青天時,不禁會問,天究竟為何物,天有多高?遠古的人們茫然不知,而現代科學卻能夠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原來,所謂天就是包圍在地球周圍的一些眼看不見、手摸不著的氣體物質——空氣。它包裹著地球,象是地球的一個氣體外殼,科學家稱它為地球大氣,又叫大氣圈。大氣把陽光散射在我們周圍,使我們眼裡充滿了藍色的光明。如果沒有大氣,人們看到的將不是那令人心醉的藍天,而是黑沉沉的宇宙空間。我們的藍天其實就是大氣圈。至於問天有多高,其實就是問大氣圈有多厚,或者是大氣的上界在那裡?
空氣是氮、氧、氫、二氧化碳等多種氣體物質的混合物。這些氣體物質受地球引力的作用積聚在地球周圍形成了大氣圈。大氣圈在不同高度上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特性。科學家根據這種情況,把大氣從地面向上劃分成若干個層次來研究。
有些科學家根據不同高度上空氣溫度的變化,把大氣分成五個層次:第一層,從地面到大約12千米高度稱為對流層。其特點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下降,空氣對流和亂流盛行。空氣對流是成雲致雨的主要原因,人們所看到的雲霧雨雪風暴雷電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這是對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一層。第二層,12——50千米,叫平流層。第三層,50——85千米,叫中間層。第四層,85——500千米,叫熱成層。第五層,500千米以上的大氣,叫外層,這里空氣極度稀薄,空氣粒子已經很少,由於遠離地面,地球引力已經很小,有些空氣粒子能掙脫地球引力,逸出地球大氣而進入星際空間。
有些科學家根據不同高度上大氣的電離特性,把大氣分為中性層、電離層和磁層三層。500千米以上的大氣叫磁層。
我們已經知道,空氣是受地球引力而聚積在地面以上形成大氣圈的。所以,大氣的質量主要集中在靠近地面的地方,離地面越遠,空氣越稀薄,十幾千米高度以下的空氣質量占整個大氣質量的五分之四?,而在50千米以下的空氣質量共佔大氣質量的99.9%.比如,在地面上,1立方米的空間有1025個空氣分子;在100千米高處,1立方米空間中僅有1019個空氣分子,在2000千米--3000千米的高度,雖然仍有空氣質點存在,但是已經寥若晨星。據衛星資料分析,在2000--3000千米高度上,空氣質點密度已經接近於星際空間每立方厘米一個氣體質點的密度,因此,這個高度就可以定為大氣的上界。
但是,據宇宙飛船的探測表明,在地球朝向太陽的一側,大氣磁層的高度伸展到相當於10個地球半徑處(即離地心約6萬5千千米);在背離太陽的一側,磁層的高度伸展得更遠(有些學者認為可伸展至幾百個地球半徑甚至一千個地球半徑處)。
那麼,天究竟有多高呢?氣象學上常以極光出現的最大高度1200千米定為大氣上界。極光是出現在70-1200千米高度上的大氣現象。一般認為其成因是,從太陽噴發出的高能粒子流從兩極進入地球高層大氣時,使空氣分子(原子)受到激發和電離,當被激發的空氣分子(原子)通過輻射回到基態時放射出光子,人們就看到了五彩繽紛的美麗的極光。在1200千米以上,人們已經看不到什麼大氣現象,那裡也就不是人們看到的「天」了。
現在,當有人問你天有多高的時候,你就可以笑著回答天高1200千米了。
在人們日常交談中不時會聽到有人用「不知天高地厚」來形容某人膽大狂妄,不可預測。在科學技術相當發展的今天,「天高地厚」這個謎已經解開。人們已知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

⑨ 天高唯博是什麼意思

天高唯博,天空很高,只有拼搏才能看到更好的風景。

⑩ 離天高是什麼意思啊

北京土話有"恨天高",嘲笑矮人之意。離天高,或與恨天高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