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末小冰河期是怎麼回事詳細介紹
明朝其實亡得很冤枉
中國氣候在明末進入了一個小冰河期(從1580年開始),我國歷史學家的考證證明,這個時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冷的時期,被稱作「小冰河期」。根據有的學者的意見,歷次游牧民族的南下均與氣候的改變有較大關系。無論何時,生存總是第一位的。一旦氣候趨向嚴寒,部族和牲畜的食品供給短缺,這是南朝肥沃的土地,生活的幸福就會無限的擴大,為了自己的幸福,當然無所不用其極了。我國的地震學家也證明,這個時期是華北大地震最多的時期。據英國天文學家蒙德研究證明,公元1595到1645年間,太陽上很少有黑子活動。這個時期,北歐氣候非常寒冷。人們認為這個時期的寒冷和地震與太陽上少黑子有關。
酷寒必將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當時隨之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從萬曆中葉開始,旱災竟持繼了七十年之久!!這對於一個以農業為本的國家來說,完全是致命的打擊,崇禎年間的農民大起yi就不足為奇了。
⑵ 我國歷史上都有那些朝代處於小冰河期
我國歷史上處於小冰河期的朝代有:殷商末期、西周初年、東漢末年、三國、西晉、唐末、五代、北宋初、明末、清初。
1、第一次小冰河期有: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
2、第二次小冰河期有:東漢末年、三國、西晉。
3、第三次小冰河期有:唐末、五代、北宋初。
4、第四次小冰河期有:明末清初。
其中明朝小冰河時期是指中國明朝末期出現了極冷的氣候災害。明朝晚期,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
「小冰河期」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中外專家指出,明朝滅亡後的1650—1700年間是整個小冰河時間中最寒冷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小冰河時期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2)小冰河期擴展閱讀: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就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楨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愛國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叫《北游錄》的書,書中的一段記載,可以還原小冰期時中國江南的寒冷程度。
年(順治十年)陽歷7月底,談遷從家鄉杭州出發,由運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達天津,到18日運河就封凍了。談遷在北京住了三年,(順治十三年)陽歷3月,等到3月7日,運河開凍,他坐船南返。
由談遷的記載可以推算出,順治年間,北運河每年封凍的時間長達110天,比上世紀50年代,華北最冷冬天時北運河封凍的時間還要長。
小冰期時代,不僅中國北方受到影響,就連江南,也因為氣溫的異常,出現了河面結冰的情形。談遷提到,1654(順治十一年)陽歷11月,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
陽歷11月南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可見順治年間,江南天氣的寒冷。另外,當時,也出現了長江結冰的記載。
明清小冰期時,由於溫度的下降和乾冷天氣的持續,中國的農業經濟經歷了嚴峻的考驗,究竟有多嚴峻。從清朝初年葉夢珠編輯的《閱世編》中可見一斑。書中提到,江西的柑橘,向來是貢品,家家戶戶廣泛栽種。
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順治、康熙年間,橘子常常被凍死。受到打擊的橘農嚇得不敢再種橘子了。
明清小冰期時,在中國,就連氣候一向溫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異常天氣,廣州等地頻繁遭遇降雪,並出現牲畜凍死的現象。
⑶ 小冰河時期是什麼如果出現了,我們該怎麼應對
小冰河期是指地球上的溫度出現了下降,非常大的下降,這種下降的幅度通常會在最低溫度上下調10度到20度。比如說明清時期就曾經出現小冰期,在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能夠到達零下30度,乃至零下40度,但是現在東北地區也不過這個溫度。
這是宇宙運轉的周期性變化,並不是我們所能夠改變的,我們能做的是適應,因為小冰河期並不會造成地球上生物環境的巨變,至少它不會說從我們現在正常的溫度波動范圍,零下20度到零上40度的范圍內,突然變成零上60度乃至更高的溫度,也不會降的太厲害,所以只要積極應對氣候狀態的變化,人類的生存還是不成問題的。
⑷ 小冰河期具體指什麼時候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小冰河期這個說法,讓很多人知道這個說法還是從史蒂芬霍金的寓言中被廣泛關注的。
霍金對於地球的預言,他將地球分個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2032年,他說地球在那個時候怎樣進入冰河階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冰河時期。當到了2060年的時候,人類將被迫離開地球。在2160年的時候,就會產生外太空的新人類。他這個意思或許就是說,但人類離開地球之後的100年,人類會在外太空生活得很好。到了2215年的時候,地球將被毀滅。在2600年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地球將會變成火球,以上就是史蒂芬霍尊霍金對於地球的五個階段的預言。
冰河世紀的成因有很多種,並且這種大型的冰河世紀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或者說很難有辦法避免,但是我相信在現今這個科技時代,就算沒有辦法避免,我們也能很好的應對。
⑸ 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
大約15世紀開始,我們的地球進入了一個寒冷時期,這一時期稱為小冰期,又叫做「小冰河時期」,我國則稱呼這一時期為「明清小冰河時期」。
小冰河期的溫度下降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多少的影響呢?
第一次小冰河期,時間是在商朝末年周朝初年。
第二次小冰河期。時間是在東漢末年再到晉朝時期。
第三次小冰河期,時間是在唐朝末年再到動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最後到宋建立為止。
第四次小冰河期,時間是在元朝時期再到二十世紀初,其中氣候最為極端的時間是明清政權交替之際。
冰河期內,極端的氣候加上此起彼伏的戰亂,使得當時的人口大幅度地降低。最慘的要數第二次小冰河時期了!
經過三國的混亂,晉統一全國之時,漢族人口僅剩下七百七十萬。好不容易回了口氣,緊隨而來的就是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經歷這些浩劫,漢族人口僅存四百多萬。
⑹ 明朝時期的小冰河時期是怎麼造成的
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個中國冬天奇寒無比的幾十年時期。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溫都很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連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中外專家指出,明朝滅亡後的1650—1700年間是整個小冰河時間中最寒冷的時期之一。
一萬年以前,氣溫有一段驟然升高的時期,而且保持了相當平穩的狀態長達七千多年。這段時期的氣溫一直在我們經歷的二十世紀初期氣溫上下小幅波動,這樣的氣候給予了人類發展良好的條件。從竺可楨寫的中國氣象史的資料中,可以知道中國歷史上幾次最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時期確實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敗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氣溫劇降,造成北方乾旱,糧食大量減產,形成幾十年的社會劇烈動盪和戰亂,長期的飢荒是造成戰亂無限制擴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國人口銳減超過五分之四,明末最後一次人口只銳減一半是得益於美洲傳來的抗旱高產作物土豆、玉米和紅薯救的命。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變動缺乏史料記載。東漢末,漢族人口是六千萬,幾十年飢荒和大戰亂後到西晉一統時漢族人口僅剩七百七十萬。隨後又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中國南北漢族人口僅存四百萬。當時人口銳減是相當驚人的。唐末漢族人口也是六千萬,至北宋初期只剩兩千萬。明末漢族人口一億二千萬,到了清初順治十七年間一億三千五百萬。[1]
明朝中葉,即1500年後,氣溫驟然下降,有人認為而且氣溫最低的階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然而根據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年刊的研究數據,明亡後的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才是小冰河期間中國北方及中部最冷的兩個時期。
災害表現
極度嚴寒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就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楨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叫《北游錄》的書,書中的一段記載,可以還原小冰期時中國江南的寒冷程度。年(順治十年)陽歷7月底,談遷從家鄉杭州出發,由運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達天津,到18日運河就封凍了。談遷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順治十三年)陽歷3月,等到3月7日,運河開凍,他坐船南返。由談遷的記載可以推算出,順治年間,北運河每年封凍的時間長達110天,比上世紀50年代,華北最冷冬天時北運河封凍的時間還要長。
⑺ 地球小冰河時期什麼時候來
全球變暖,極端氣候增加已經成為如今的趨勢,根據印度《經濟時報》最新科學報告指出,印度再現「死亡」高溫,達到了47.6℃極端高溫。並且這一數據刷新了10年來5月之中最熱的一天。
可以說這也再次將氣溫推向了「新高」,根據新德里氣象局表示,這一氣溫還將在5月27日保持,但是到了5月28日氣溫會得到緩解,氣溫會得到緩解,這算是一個好消息。
但是綜合情況而言,無論接下來是小冰河時期,還是我們說的全球變暖,但是如今的趨勢是地球越來越熱了。大家可能更加期待小冰河時期的出現,讓地球的溫度下降一點,因為如今的氣溫真的是很高了,你覺得呢?
⑻ 小冰河期很冷嗎歷史上有哪些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是歷史上周期性出現的,它會有溫度的下降,而且這種溫度的下降越是在緯度高的地方表現越是明顯,對熱帶地區的影響其實有限,我國在明清時期就曾經出現過一次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的出現其實與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環繞地位是有關系的,當太陽系經過銀河臂旋的時候,太陽內部受到其他星系引力的影響就會出現能量的衰減,並不是說它本身能量衰減了,而是受到引力影響,它不能發出那麼多強大的光環,熱了,地球和太陽的位置又幾乎沒有發生改變,所以說地球上能接受到的熱量就更少了,地球就變得更冷了,這種時間持續不等,但是從幾十年到幾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