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愛新覺羅後裔
擴展閱讀
閃吧 2025-07-22 02:19:10

愛新覺羅後裔

發布時間: 2022-02-09 18:30:14

『壹』 愛新覺羅的後裔是誰

愛新覺羅·溥傑(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滿族,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同母弟弟。生於北京清皇室醇親王府。愛新覺羅氏。其父醇親王載灃是光緒帝載湉之五弟,為清末監國攝政王。末代皇帝溥儀為其胞兄。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1961年1月30日,周恩來總理接見了溥儀、溥傑及其親屬,鼓勵他們為祖國做出貢獻。溥傑十分感激,在詩中寫道:"今朝燦燦紅旗下,新舊河山迥不同",真誠表示"矢當珍此桑榆景,盡我余齡覓寸陰"。果由一封建皇帝轉變為人民政權最高立法機關成員。他不僅熱心社會公益活動,而且將多年的積蓄捐獻給第十一屆亞運會組委會,受到社會稱贊。 溥傑自幼精習書法、詩詞,具有堅實雄厚的詩、書功力,是海內外知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為海內外所珍藏。他將自己的書法經驗總結為:"腕頭力氣剛渾勁,紙上臨摹守碎離。心正自然豐筆韻,形拘自得趨豐姿。"在書界可謂自成一家之言。由於他身世獨特,有感而發,感情真摯,意境求新,他的詩詞也很有特點。著有《溥傑詩詞選》傳世。北京市西城區地安門內大街36號的滿福樓的招牌三字亦是其題字。
愛新覺羅·溥任,又名金友之,1918年9月生於北京什剎海北岸攝政王府。醇親王載灃之子愛新覺羅·溥任,宣統帝溥儀之弟。現在世
愛新覺羅·毓嶦,號君固,1923年10月10日生於大連。他的父親溥偉於清光緒年間承襲了恭親王爵。毓嶦在清皇室輩分的排列中屬於乾隆皇帝欽定的「永、綿、奕、載、溥、毓、恆、啟」中的「毓」字輩。1939年,毓嶦承襲了和碩恭親王爵位,他也是中國最後的恭親王。現在世
愛新覺羅·毓宜,又名金婉如。女,滿族。1922年生,清慶親王奕劻之曾孫女,載振之孫女,東北奉系將領張作相之五兒媳。現為天津市文史館書畫組成員、天津市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
愛新覺羅·恆山
1954年生於沈陽,現任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研究員、中國社會名人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名人藝術研究會企業名人委員會主任、遼寧大學客座教授、遼寧省藝術學院教授、沈陽理工大學客座教授、沈陽中山金石書畫會顧問,北京新時代國際傳媒廣告有限公司簽約畫家。

『貳』 清朝滅亡後 愛新覺羅後代去哪兒了

清朝滅亡之後,為了避免被歧視,愛新覺羅氏後代紛紛改漢姓,多數改姓金,少數改姓肇。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個皇帝均無子嗣,因此如今的愛新覺羅後裔應為道光後代。

當今滿清皇室後裔有的對皇族後裔的身份避而不談,愛新覺羅後代職業多為書畫家,藝術造詣極高,據統計有100多位書畫名家。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就是代表,也有的人對皇族後裔的身份為榮,例如女畫家愛新覺羅·毓崌。

16世紀80年代,愛新覺羅氏還只是一個人數很少的家族,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滅亡止,後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

在這近3個世紀中,後金、清朝的皇帝,擁有眾多的後妃,他們的子孫也擁有遠超過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國崇尚多子多孫的古老傳統習俗,因而愛新覺羅家族子孫繁衍十分迅速。現如今,姓愛新覺羅的人已經高達30~40萬。

(2)愛新覺羅後裔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氏的歷史普查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近70年間,愛新覺羅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歷史,政府行為的修譜已無可能,純正的血統已無保障,婚姻狀況也日趨復雜,幾乎沒有任何家譜問世,家族人口的統計已很困難。

但1937年之前康德偽皇帝在偽滿洲國最後一次整體的修繕了家族譜系,所有宗室、覺羅都羅列其上,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後愛新覺羅密雅納支派根據原先存留下來的碟譜和東北遼中新民地區的情況又由家族族長帶領修繕了譜系,《愛新覺羅宗譜密雅納支》 每十年系統修訂一次,已經成為定規。

經遼寧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批准,愛新覺羅密雅納支派恢復了家廟,每年的陰歷五月十三舉行家族內祭祀。

『叄』 愛新覺羅現在還有後代嗎

有啊。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近70年間,愛新覺羅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歷史,政府行為的修譜已無可能,純正的血統已無保障,婚姻狀況也日趨復雜,幾乎沒有任何家譜問世,家族人口的統計已很困難。但1937年之前康德偽皇帝在偽滿洲國最後一次整體的修繕了家族譜系,所有宗室、覺羅都羅列其上,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後愛新覺羅密雅納支派根據原先存留下來的碟譜和東北遼中新民地區的情況又由家族族長帶領修繕了譜系,《愛新覺羅宗譜密雅納支》 每十年系統修訂一次,已經成為定規。經遼寧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批准,愛新覺羅密雅納支派恢復了家廟,每年的陰歷五月十三舉行家族內祭祀。 不過,一種趨勢是很明顯的,愛新覺羅氏的人口,仍然還在不斷膨脹,血緣關系也由近及遠,逐漸形成眾多分支。據估計,如今愛新覺羅氏大致有30—40萬人。 其實到清朝最後的三代皇帝,由於近親結婚,幾乎是沒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所以現在估計子孫很少。 愛新覺羅這個姓,後來也有了簡化,有的改為"肇",有的為"羅"等等。 愛新覺羅氏後裔在全國分布廣泛,其生活狀態多種多樣,對待「愛新覺羅」姓氏的態度也各不相同。

『肆』 愛新覺羅後代

家族世系譜
按《滿洲氏族通譜》,努爾哈赤原本姓覺羅。宋朝徽欽二帝及其從亡的宗室大臣等後裔,基本上都轉化為赫哲族(黑斤~徽欽族),也有的融合於斡朵憐、胡里改兩萬戶部落中,南遷輾轉落腳地方(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後稱董鄂部。但他們都以「覺羅」~趙為姓。又因其為中原貴姓,故女真人中也有隨之姓覺羅~趙者。後又因諸覺羅氏的居地或處境不同,乃演化為:伊爾根覺羅、阿顏覺羅、舒舒覺羅、葛籣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扈倫(呼倫)覺羅、嘉木瑚覺羅、阿哈覺羅、伊拉拉覺羅、察拉覺羅等等。諸覺羅的前兩(三)個字是地名或身份,後兩個字是姓。這些覺羅~趙姓都是在「愛新覺羅」之前就有的。[來源請求]明朝建州女真大首領鎖羅骨,以趙為姓。又稱伊爾根覺羅,相對伊爾根覺羅的民覺羅,愛新覺羅意思是官覺羅,其實就是官趙[來源請求]

愛新覺羅氏統治中原初期,子孫並未按照輩分命名,康熙年間才開始採用漢人按輩分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幾名皇子曾先後以「承」、「保」、「長」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劃一採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為胤禛,孫輩用「弘」,曾孫輩用「永」。乾隆時,又根據他作的一首詩,定了後人用「永」、「綿」、「奕」、「載」。道光時定了「溥」、「毓」、「恆」、「啟」,咸豐時定「燾」、「闓」、「增」、「祺」。1938年修續愛新覺羅氏宗譜的同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諱上亦沒有劃一方法。胤禛登基後,其兄弟則改名為「允」字輩,但其子乾隆帝弘歷即位後,並不要求兄弟避諱。當乾隆傳位予永琰後,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將永琰改名為顒琰。道光帝綿寧繼位後也把自己名字改為旻寧。

家族龐大,為了細分,由嘉慶開始,又規定同輩同一世系第二個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豐帝叫奕詝,有同父異母兄弟奕䜣、奕誴、奕譞等,他們的名字的第二個字都是「言」部。慶親王奕劻,因其不是道光之子,則是「力」部。

順序 輩份用字 部首 例
1 雍正 胤 / 允 示 胤禛(雍正帝)
允礽(原太子)
2 乾隆 弘 日 弘歷(寶親王)
3 嘉慶 永 / 顒 玉 永琪(榮親王)
顒琰(嘉慶帝)
4 道光 綿 / 旻 心 綿億(榮郡王)
旻寧(道光帝)
5 咸豐 奕 糸
言 奕緯(隱志郡王)
奕譞(醇親王)
6 同治
光緒 載 水 載灃(醇親王二世)
7 宣統 溥 人 溥俊(原大阿哥)
8 毓 山 毓岩(宣統帝嗣子)
9 恆 金 恆鎮(毓岩長子)

咸豐帝只有兩子,長子同治帝無嗣,次子未命名夭折;而光緒帝和宣統帝均無子嗣,因此將道光帝的直系子孫當作近支。道光帝是「綿」字輩,近支至「恆」字輩已為六世,「啟」字輩以下行輩的第二字偏旁已無統一了。

『伍』 愛新覺羅後裔是誰。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近70年間,愛新覺羅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分已成了歷史,政府行為的修譜已無可能,純正的血統已無保障,婚姻狀況也日趨復雜,幾乎沒有任何家譜問世,家族人口的統計已很困難。

不過,一種趨勢是很明顯的,愛新覺羅氏的人口,仍然還在不斷膨脹,血緣關系也由近及遠,逐漸形成眾多分支。據估計,如今愛新覺羅氏大致有30—40萬人。 如~愛新覺羅·紫薇 愛新覺羅 ·州迪和
其實到清朝最後的三代皇帝,由於近親結婚,幾乎是沒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所以現在估計子孫很少.
愛新覺羅,這個姓,後來也有了簡化,有的改為"趙",有的為"羅"等等,很多.

清皇族後裔在全國分布廣泛,其生活狀態多種多樣,對待「愛新覺羅」姓氏的態度也各不相同。
不願提皇族身份

62歲的崇文區副區長金毓嶂是醇親王載灃的長孫。他說 「我們家的人都不姓愛新覺羅,都什麼年代了,姓那個有點兒古怪。」

醇親王載灃的11個孩子中4個是男孩,除末代皇帝
溥儀外,還有溥傑、溥供和溥任。溥儀無後,溥供3歲早夭,溥傑只生有兩個女兒,溥任的長子就是金毓嶂。溥任的次子金毓峑在北京某大學任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的副院長,三子金毓嵐是朝陽區和平街第一中學的高級語文教師,還是一位古玩收藏家。

對於家族中出了兩個皇帝,金毓嶂說,這是歷史的選擇,他的家族對此很不情願,也很不勝任。「因此我們沒有必要總是提起皇族身份。」金毓嶂說。

為愛新覺羅姓氏自豪

在身份證上,這位45歲的女畫家名叫毓紫薇,愛新覺羅·毓崌是她的正式名字。姓氏的恢復對她的事業有所幫助。「畫會好賣一些,」她說,「人家一看,『愛新覺羅』,就認你的畫。」毓紫薇說,自己的畫是「有行無市」,大多賣給了朋友。

毓紫薇是崌親王奕

訁宗的第4代孫女,奕訁宗

是道光五子,即金毓嶂的曾祖父——第一代醇親王的哥哥。「從心底里,我對愛新覺羅這個姓氏感到自豪,」她說,「因為我們這個家族裡出了康熙、乾隆這樣的好皇上。」

難以概括的群體

關於「愛新覺羅」的姓氏,在前北京市民委副

主任趙書看來,「正支的皇族後裔很少自己冠以愛新覺羅氏,旁支的就喜歡這么叫,尤其是在書畫界。」他給這種現象起了個名字,叫作「時代功利性」。

在沈陽,60歲的德崇開了一家「愛新覺羅·德崇文化商行」,專門經銷清代傳統的文化工藝品。如果你叫他「德崇」,他會嗓音洪亮地糾正你:「我是愛新覺羅·溥旻!」不過,他的家譜中的貴族血統要追溯到努爾哈赤才可見到。

對比幾個歷史階段皇室後裔或低調或高調的行為方式,北京市滿學會會長閻崇年認為,辛亥革命後,皇族後裔紛紛改姓,建國後的一段時間里又強調階級劃分,因此皇室後裔對「愛新覺羅」姓氏比較忌諱;現在他們以家族為自豪,恰好說明社會心態的寬容與進步。

『陸』 愛新覺羅的後裔

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沈陽,我家鄰居原來就姓愛新覺羅,現在改姓金了,一個老頭,另一部分在北京當時清朝結束了沒走的,當然了,還有一部分很重要的皇親國戚在日本,聽說已經改成日本姓氏了

『柒』 誰說愛新覺羅的後代

愛新覺羅的後代有不少,我給你列舉部分。
1.愛新覺羅·溥傑
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
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捌』 愛新覺羅家族還有後人嗎

有的。

2015年04月16日,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愛新覺羅·溥任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上百名愛新覺羅家族成員到現場悼念。愛新覺羅輩分為溥、毓、恆、啟四輩,但生活中都是按金姓稱呼。

(8)愛新覺羅後裔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溥任,又名金友之,1918年9月生於北京什剎海北岸攝政王府。1947年創辦北京競業小學,至1988年退休。曾任北京市第七、八、九屆政協委員。

退休後致力清史研究,發表了《晚清皇子生活與讀書習武》、《納蘭性德與〈通志堂集〉》、《清季王府於飲食醫療偏見》、《醇親王府回憶》等文,還整理了其父載灃的《使德日記》等。

『玖』 愛新覺羅還有後裔嗎

有啊。很多的。
16世紀80年代,愛新覺羅氏還只是一個人數很少的家族,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
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滅亡止,後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近3個世紀中,後金、清朝的皇帝,擁有眾多的王妃皇後,他們的子孫也擁有遠超過常人妻室與妃妾,加上中國崇尚多子多孫的古老傳統習俗,因而愛新覺羅家族子孫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學者認為,後金入關前,在第2代皇太極時期,皇族成員約有100人;到第3代順治時期,皇族成員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時期,皇族成員約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時期,皇族成員已超過1000人;到第7代嘉慶時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滅亡以後,到20世紀30年代,皇族後裔已達2萬人。1936出版的《愛新覺羅宗譜》,收集了這個家族幾百年來的世襲繁衍材料。自16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努爾哈赤這一支系的後裔,僅男性就有近3.4萬多人,整個宗室的後裔有4.6萬多人,還有覺羅系統的後裔計3.4萬多人,合計有8萬多人,而這還僅僅是男性。如按皇子與皇女的比例來計算的話,那麼,愛新覺羅家族在3個多世紀中,宗室的後裔有 8萬多人,覺羅的後裔有近6萬人,整個愛新覺羅家族計有後裔近14萬人。這近300年的時間,愛新覺羅家族,由於處於一個擁有特權的時期,子孫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近70年間,愛新覺羅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歷史,政府行為的修譜已無可能,純正的血統已無保障,婚姻狀況也日趨復雜,幾乎沒有任何家譜問世,家族人口的統計已很困難。但1937年之前康德偽皇帝在偽滿洲國最後一次整體的修繕了家族譜系,所有宗室、覺羅都羅列其上,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後愛新覺羅密雅納支派根據原先存留下來的碟譜和東北遼中新民地區的情況又由家族族長帶領修繕了譜系,《愛新覺羅宗譜密雅納支》 每十年系統修訂一次,已經成為定規。經遼寧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批准,愛新覺羅密雅納支派恢復了家廟,每年的陰歷五月十三舉行家族內祭祀。
不過,一種趨勢是很明顯的,愛新覺羅氏的人口,仍然還在不斷膨脹,血緣關系也由近及遠,逐漸形成眾多分支。據估計,如今愛新覺羅氏大致有30—40萬人。 其實到清朝最後的三代皇帝,由於近親結婚,幾乎是沒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所以現在估計子孫很少。
愛新覺羅這個姓,後來也有了簡化,有的改為"肇",有的為"羅"等等。
愛新覺羅氏後裔在全國分布廣泛,其生活狀態多種多樣,對待「愛新覺羅」姓氏的態度也各不相同。
愛新覺羅家族的子孫當中,有一位最有才華的人物,名叫愛新覺羅恆強,據說是宗室裡面最出色的一位青年代表人物,只是詳細資料不詳,是怡親王之後,漢名叫呂強,此姓的由來據說是按皇宮的宮去掉了帽子而為呂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