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屢戰屢敗 屢敗屢戰的典故
這句話來源於清朝的曾國藩,曾國藩在和太平天國打仗時輸多贏少,特別是在鄱陽湖口一役中,連自己的老命也險些送掉。
在上疏時檢討時其中有一句是"臣屢戰屢敗,請求處罰。" 有個幕 僚建議他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皇上看後覺得他盡管老是打敗仗,但仍然堅持消滅發匪,反而覺得忠心,反而還表揚了他。
典故原文:
聞諸先輩雲:平江李次青元度本書生,不知兵。曾國藩令其將兵作戰,屢戰屢敗。國藩大怒,擬奏文劾之,有「屢戰屢敗」語。曾幕中有為李緩頰者,倒為「屢敗屢戰」,意便大異。元度乃得免罪。
釋義:曾經聽那些先輩說過,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來是一個書生,根本不知道領兵作戰。曾國藩命令他領兵作戰,每打一次仗便敗一次。
曾國藩很生氣,准備寫奏摺彈劾他,在他的奏摺上便有「屢戰屢敗」這樣的詞語。後來曾國藩的幕僚中有人為李元度求情,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意思便變得大為不同。於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1)屢戰屢敗擴展閱讀
相關解釋:
「屢戰屢敗」:會傳達給人失敗和痛苦的感覺,而「屢敗屢戰」則帶給人希望。
「屢敗屢戰」:表示有恆心,即使失敗也不灰心,不氣餒,不達目標決不罷休的精神. 表現的是一個人的執著與不屈。
「屢戰屢敗」:表現的是一個人的失敗,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屢敗屢戰」:突出的是一個「戰」字,說明戰者勇猛,次次戰敗,但是次次重來不肯認輸。
「屢戰屢敗」:突出的是一個「敗」字,說明戰者無能,次次戰敗,讓人產生對其能力的極大不信任。
❷ 屢敗屢戰和屢戰屢敗的意思
屢敗屢戰:是褒義詞,表示多次失敗後仍然不放棄,繼續挑戰,越挫越勇。有鍥而不舍的意思,比喻有勇氣。 屢戰屢敗:是貶義詞。表示多次打仗多次失敗。比喻沒有正確的方法,或沒有好運氣。
❸ 關於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
在歷史上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在外與敵國作戰的將軍,由於種種原因總是吃敗仗。在又一次被敵人打敗之後,他急奏皇帝,一方面報告情況,一方面尋求對策,要求援兵。他在奏摺上有一句話是"臣屢戰屢敗,……",他的上司看到這個奏摺,覺得不妥,於是拿起筆來,將奏摺上的這句話改為"臣屢敗屢戰,……",原字未動,僅僅是順序的改變,頓時將原本敗軍之將的狼狽變為英雄的百折不撓。這里我們不關心這個故事表達的權謀方面的含義,我們探究的是為什麼"屢戰屢敗"會傳達給人失敗和痛苦的感覺,而"屢敗屢戰"則帶給人希望。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點殘忍的實驗。將小白鼠放到一個有門的籠子里,籠子的底是金屬的,然後,給籠子底通低電流,使小白鼠受到雖然不致命,但是會引起相當痛楚的電擊。如果將籠子門打開,小白鼠會立刻跑出籠子以逃避電擊。但如果用一個玻璃板將籠子門堵住,那麼小白鼠在遇到電擊往外跑的時候,就會在玻璃板上撞一下,然後被擋回來。重復給籠子底通電,使小白鼠一次又一次地在企圖逃跑的時候受到玻璃板的阻礙。最終,小白鼠學會了屈服,它匐在籠子里,被動地忍受著電擊的折磨,完全放棄了逃跑的企圖。這時,即使籠子門上的玻璃板移走,而且讓小白鼠的鼻子從門伸出籠外,它也不會主動逃出籠子,而是放棄所有努力,絕望而被動地忍受著痛苦。小白鼠的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描述動物--包括人在內--在願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後,表現出來的絕望和放棄的態度。這時的基本心理過程是退縮和放棄,對人來說,還有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設限等,使人變得悲觀絕望、聽天由命,聽任外界的擺布,任自己的命運隨著外力的強弱而波動起伏。
有人可能認為,人和小白鼠不一樣,人如果看到有獲救的希望,不會連試都不肯試一試。這個結論在類似剛才那個實驗的情況下大概是成立的,但是換一種情況,很多人的表現卻和小白鼠有驚人的相似。當我們說"理想已經被現實磨平了"的時候,當我們說"現實帶給我的是一次次打擊,我終於放棄"的時候,我們的表現就是"習得性無助"。
人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在某一方面總是受到其他人的批評或負面評價,他傾向於漸漸形成一種信念,認為自己在這方面真的不行,從而放棄努力。同樣,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敗,他也會傾向於放棄再試一次的努力,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也做不好這件事。就像那隻小白鼠--玻璃板其實不是擋在籠子門口,而是擋在它的心裡。
但是,人終究是人,是有智慧的生物,在我們的歷史上,的確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決不輕言放棄,決不會被挫折擊倒。失敗對他們而言,是學習和吸取教訓的機會,是下一次努力的台階。這樣的人克服了內心的恐懼和障礙,從而具備了頑強的意志和高遠的智慧。他們不是"屢戰屢敗"的愚人,而是"屢敗屢戰"的鬥士。
命運之神也許可以像實驗者對待小白鼠那樣操縱著我們,然而人卻不一定要像老鼠一樣活著。人可以思考,更重要的,人可以通過駕馭自己的情感和意志來征服命運。這是人性光輝的地方,是人類英雄主義的根本特徵之一。正是有這樣的價值,"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的含義才會有這樣巨大的差別。
❹ 屢戰屢敗是什麼意思屢敗屢戰是什麼意思
屢敗屢戰,漢語成語,拼音是lǚ bài lǜ zhàn,意思是多次打仗失敗還繼續堅持作戰。後多比喻雖然屢次遭受挫折失敗,仍然努力不懈。
屢戰屢敗,成語,讀作「 lǚ zhàn lǚ bài」,意思是多次打仗多次失敗。出自出 處《晉書·桓溫傳》
成語出處
《晉書·列傳第六十八·桓溫傳》時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聞諸先輩雲:平江李次青元度本書生,不知兵。曾國藩令其將兵作戰,屢戰屢敗。國藩大怒,擬奏文劾之,有「屢戰屢敗」語。曾幕中有為李緩頰者,倒為「屢敗屢戰」,意便大異。元度乃得免罪.[2]
(曾經聽那些先輩說過,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來是一個書生,根本不知道領兵作戰。曾國藩命令他領兵作戰,每打一次仗便敗一次。曾國藩很生氣,准備寫奏摺彈劾他,在他的奏摺上便有「屢戰屢敗」這樣的詞語。後來曾國藩的幕僚中有人為李元度求情,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意思便變得大為不同。於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4)屢戰屢敗擴展閱讀
成語辨析
「屢戰屢敗」:會傳達給人失敗和痛苦的感覺,而「屢敗屢戰」則帶給人希望。
「屢敗屢戰」:表示有恆心,即使失敗也不灰心,不氣餒,不達目標決不罷休的精神. 表現的是一個人的執著與不屈。
「屢戰屢敗」:表現的是一個人的失敗,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屢敗屢戰」:突出的是一個「戰」字,說明戰者勇猛,次次戰敗,但是次次重來不肯認輸。
「屢戰屢敗」:突出的是一個「敗」字,說明戰者無能,次次戰敗,讓人產生對其能力的極大不信任。
❺ 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的意思是怎麼
1、」屢戰屢敗「會給人傳達痛苦和失敗的感覺,作戰一次失敗一次,而「屢敗屢戰」則給人傳達希望的感覺,失敗繼續作戰。
2、「屢敗屢戰」表示有恆心,即使失敗也不氣餒,不灰心,有不達目標決不罷休的精神,表現的是一個人的執著。「屢戰屢敗」表現的則是一個人的失敗,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成語出處
《晉書·列傳第六十八·桓溫傳》時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聞諸先輩雲:平江李次青元度本書生,不知兵。曾國藩令其將兵作戰,屢戰屢敗。國藩大怒,擬奏文劾之,有「屢戰屢敗」語。曾幕中有為李緩頰者,倒為「屢敗屢戰」,意便大異。元度乃得免罪。
(曾經聽那些先輩說過,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來是一個書生,根本不知道領兵作戰。曾國藩命令他領兵作戰,每打一次仗便敗一次。曾國藩很生氣,准備寫奏摺彈劾他,在他的奏摺上便有「屢戰屢敗」這樣的詞語。後來曾國藩的幕僚中有人為李元度求情,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意思便變得大為不同。於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❻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說的到底是誰
曾國藩、李鴻章都用過,這是一個很油滑的說法,樓上幾位談到「敬重精神」,根本沒有體會這兩個說法的真正意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前面強調了敗,後面強調了戰。對於前面的說法,報到皇帝面前就是個無能的死罪,而後面的說法則值得嘉獎。油滑到家了,其實不管是屢戰屢敗還是屢敗屢戰,完全是換湯不換葯的說法,官場的油滑盡在其中。
❼ 屢敗屢戰是什麼意思
屢戰屢敗是一個成語,讀音是lǚ zhàn lǚ bài,意思是多次打仗多次失敗,出自《晉書·桓溫傳》。
❽ 屢戰屢敗 屢敗屢戰
將以前做過的試卷、練習找出來,專重做錯題,落實課本基礎知識點。
以後要養成建立錯題庫的習慣。
還有,心態很重要,屢敗屢戰嘍。
考試又不可能個個滿分,不求不錯,只求少錯。
❾ 屢戰屢敗的典故
清朝的曾國藩曾多次率領湘軍同太平軍打仗,可總是打一仗敗一仗,特
別是在鄱陽湖口一役中,連自己的老命也險些送掉.他不得不上疏皇上表示
自責之意.在上疏書里,其中有一句是"臣屢戰屢敗,請求處罰."有個幕
僚建議他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這一改,果然成效顯著,皇上
不僅沒有責備他屢打敗仗,反而還表揚了他.
"屢戰屢敗"強調每次戰斗都失敗,成了常敗將軍;"屢敗屢戰"卻強調自己對皇上的忠心和作戰的勇氣,雖敗猶榮.
黃興一生指揮的戰役無數,但沒有一次勝仗。武昌首義之前,他在兩廣地區策劃指揮過很多次的武裝暴動,全都失敗了。其中最出名的當數廣州的黃花崗起義,72位革命志士壯烈犧牲,黃興左手也斷兩根指頭,結果是失敗;後來武昌革命一舉成功,黃興受孫中山之命回國主持大局,到武漢出任戰時總司令,幾仗下來,被人家北洋軍打敗,直接導致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再後來,袁世凱稱帝,孫中山舉兵造反,二次革命,軍事上仍以黃興為負責人,結果仍被北洋軍打敗,最後,黃興不得不流亡美國。可以這么說,黃興一生身經百戰,但未打過勝仗。
❿ 屢戰屢敗是什麼意思。
打一次敗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