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風險管理的定義
風險管理是指如何在項目或者企業一個肯定有風險的環境里把風險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減至最低的管理過程。風險管理對現代企業而言十分重要。
當企業面臨市場開放、法規解禁、產品創新,均使變化波動程度提高,連帶增加經營的風險性。良好的風險管理有助於降低決策錯誤幾率、避免損失可能、相對提高企業本身附加價值。
風險管理指企業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理財措施、風險管理的組織職能體系、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和內部控制系統,從而為實現風險管理的總體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和方法。
風險管理的特徵
一、戰略性:
1.主要運用於企業戰略管理層面。
2.站在戰略層面整合和管理企業層面風險是全面風險管理的價值所在。
二、全員化
1.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由企業治理層、管理層和所有員工參與的,對企業所有風險進行管理旨在把風險控制在風險容量以內,增進企業價值的過程(全員參與、風險可控、增加價值)。
2.企業風險管理本身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實現結果的一種方式。
三、專業性
要求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實施專業化管理。
四、二重性
1.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商業使命在於:
(1)損失最小化管理(當風險損失不能避免時,盡量減少損失至最小化)。
(2)不確定性管理(風險損失可能發生或可能不發生時,設法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
(3)績效最優化管理(風險預示著機會時,化風險為增進企業價值的機會)。
2.全面風險管理既要管理純粹風險,也要管理機會風險。
五、系統性
全面風險管理必須擁有一套系統的、規范的方法,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理財措施、風險管理的組織職能體系、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和內部控制系統,從而為實現風險管理的總體目標提供合理的保證。
② 風險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風險的處理常見的方法有:
1、避免風險:消極躲避風險。比如避免火災可將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陸路運輸等。因為存在以下問題,所以一般不採用。
①可能會帶來另外的風險。比如航空運輸改用陸路運輸,雖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卻面臨著陸路運輸工具事故的風險。
②會影響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比如為避免生產事故而停止生產,則企業的收益目標無法實現。
2、預防風險:採取措施消除或者減少風險發生的因素。例如為了防止水災導致倉庫進水,採取增加防洪門、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減少因水災導致的損失。
3、自保風險:企業自己承擔風險。途徑有:
①小額損失納入生產經營成本,損失發生時用企業的收益補償。
②針對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大的風險建立意外損失基金,損失發生時用它補償。帶來的問題是擠佔了企業的資金,降低了資金使用的效率。
③對於較大的企業,建立專業的自保公司。
4、轉移風險:在危險發生前,通過採取出售、轉讓、保險等方法,將風險轉移出去。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③ 如何進行風險管理
風險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將風險當一回事。以未雨綢繆的態度看待企業,才能避免「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危機。風險管理內容包括預警、決策、風險應對幾大項。
(1)預警
企業風險管理的預警機制是風險防範的第一步,是企業具有生命力的最突出表現之一。風險預警機制的第一要素是對風險信息的敏感度。只有對本企業的未來有影響的信息才是風險信息。其來源主要有行業動態,國內經濟調控的措施,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企業銷售數據、財務數據的非線性變化或異常波動,企業人力資源的異常變動,企業質量控制的異常情況等。企業的各個職能部門都有責任和義務報告可能面臨的風險。
(2)決策
企業各個不同層次的決策機構應該對不同來源的風險預警信息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做出科學的決策,及時採取最有效的措施把企業放到可進可退的戰略位置,將可能的損失降到最低。更積極的決策是化風險為機遇,把每一次風險都變成企業發展的一次轉折。
(3)風險應對
實際上就是化解風險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對於可以預見的風險,比如自然災害類的台風、地震等和事故類的火災、中毒等,都應該有預防制度和化解預案。對於隨時可能出現的種種風險,最重要的應對應該是預警准確,決策及時,措施得當,預後處理完善。
④ 風險管理基本原理
風險管理基本理論
1.1 風險管理的含義
風險管理是研究風險發生規律和風險控制技術的一門新興管理科學,是指風險管理單位通過風險識別、風險衡量、風險評估和風險決策管理等方式,對風險實施有效控制和妥善處理損失的過程。風險管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具有管理學的計劃、組織、協調、指揮、控制等職能,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獨特功能。
1.2 風險管理的目標
風險管理的目標由兩部分組成:損前目標和損後目標。前者是避免和減少風險事故形成的機會,包括節約經營成本、減少憂慮心理;後者是努力使損失的標的恢復到損失前的狀態,包括維持企業的繼續生存、生產服務的持續、收入的穩定、生產的持續增長和社會責任。二者有效結合,構成完整而系統的風險管理目標。
1.2.1 損前目標
企業應以最經濟的方法預防潛在的損失。這要求對安全計劃、保險以及防損技術的費用進行財務分析,從而使風險事故對企業可能造成的損失成本最小,達到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標。 減輕企業和個人對潛在損失的憂慮和煩惱。風險因素的存在對於人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各種心理的和精神的壓力,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損失發生前的管理目標,便可減輕和消除這種壓力,從而有利於社會和家庭的穩定。 遵守和履行外界賦予企業的責任。例如,政府法規可以要求企業安裝安全設備以免發生工傷。同樣,一個企業的債權人可以要求貸款的抵押品必須被保險。
1.2.2 損後目標
在損失發生後,企業至少要在一段合理的時間內才能部分恢復生產或經營。這是損失發生後的企業風險管理工作的最低目標。只有在損失發生後能夠繼續維持受災企業的生存,才能使企業有機會減少損失所造成的影響,盡早恢復損失發生之前的生產狀態。 保持企業經營的連續性。這對公用事業尤為重要,這些單位有義務提供不間斷地服務。 保持企業經營的連續性便能實現收入穩定的目標,從而使企業保持生產持續增長。 盡可能減輕企業受損對其他人和整個社會的不利影響,因為企業遭受一次嚴重的損失災難轉而會影響到雇員、顧客、供貨人、債權人、稅務部門以至整個社會的利益。企業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其本身的損失可能還涉及企業員工的家屬、企業的債權人和企業所在社區的直接利益,從而使企業面臨嚴重的社會壓力。因此,企業在制定自身的風險管理目標時不僅要考慮到企業本身的需要,還要考慮到企業所負擔的社會責任。
⑤ 風險管理
摘要 您好,風險管理當中包括了對風險的量度、評估和應變策略。理想的風險管理,是一連串排好優先次序的過程,使當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損失及最可能發生的事情優先處理、而相對風險較低的事情則押後處理。
⑥ 什麼叫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
是指如何在項目或者企業一個肯定有風險的環境里把風險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減至最低的管理過程。
風險管理是社會組織或者個人用以降低風險的消極結果的決策過程,通過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評價,並在此基礎上選擇與優化組合各種風險管理技術,對風險實施有效控制和妥善處理風險所致損失的後果,從而以最小的成本收獲最大的安全保障。風險管理含義的具體內容包括:
1、風險管理的對象是風險。
2、風險管理的主體可以是任何組織和個人,包括個人、家庭、組織(包括營利性組織和非營利性組織)。
3、風險管理的過程包括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評價、選擇風險管理技術和評估風險管理效果等。
4、風險管理的基本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收獲最大的安全保障。
5、風險管理成為一個獨立的管理系統,並成為了一門新興學科。
案例:投資非核心性業務的症結所在
某國營企業(簡稱「國企B」)於19X6至19X8的兩年間,動用接近10億元人民幣,投資了15家公司,且每家公司的權益均在10%至30%之間,這些公司的業務范圍包括金融、包裝材料、汽車零部件、房地產開發、貿易和通信等。
調查中發現:國企B沒有就對外投資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它既沒有一個清晰的投資策略,也沒有清楚地考慮作為小股東投資未上市企業能否增值和變現的風險。再有,這15家公司大部分沒有為國企B提供經審計的財務報表,也一直未派股息。而且國企B並沒有利用投資協議來保障其權益,包括沒有參與該等公司的董事會、沒有要求定時提供經具信譽會計師審計的財務報告,也沒有要求最低投資回報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