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悉如外人」的「悉」是什麼意思
「悉」是全,都的意思。「悉如外人」的意思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
出自: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摘取部分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釋義: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這是古文寫法的「悉」字。
悉的釋義:
1、本義,動詞:詳察詳知,內心明了。組詞: 洞悉 ;熟悉; 纖悉 ;詳悉 ;知悉 ;獲悉 ;收悉;驚悉 ;謹悉 ;敬悉 ;欣悉
2、副詞:完全,全,都。組詞:悉數; 悉心;悉數歸公 ;悉聽尊便
②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嗎
(桃花源記》說:「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意思是桃花源的人們不管男女,穿戴服飾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們一樣。人教社版的《教學參考資料》翻譯說:「他們的穿戴都和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樣。」桃花源人的服飾與外面世人是否一樣?這個問題,在一些語文刊物上有好多文章作過論述,筆者的觀點,與他們的說法都不相同。桃花源人「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率妻子邑人」的同時,也將原先的耕作制度,生活習慣,禮義風俗,包括穿戴式樣都帶進了桃花源,世代沿用。因其「境」「絕」而與外界不通信息,「與外人間隔」的結果,使得他們一切的制度習慣都只能依循舊的一套。然而外面世上,由秦至於漢,再至於魏,至於兩晉,經歷了興衰分合,天翻地覆的社會變遷。衣飾穿戴,從秦到「晉太元中」這六百年間,無疑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事實也是這樣,晉人的服裝男子多為「衫」,一改秦漢的緊窄袖口為寬大袖口,比秦時更崇尚袒、露、敞;有的則穿更為簡潔樸素的「褲褶」、『泳兩檔」;桃花源人的服裝則應是秦漢時流行的『槍愉」之類,不可能「悉如外人」。 服飾穿戴,往往會染上意識形態的色彩,要隨歷史的發展而變化,這是鐵的事實。
③ 悉如外人下一句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下一句: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來自網路漢語|報錯
桃花源記_網路漢語
[作者] 陶淵明
[全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
④ 陶淵明《桃花源記》里,「悉如外人」如何解釋
應該解釋為,跟桃花裡面的人不一樣,像似和外邊的人一樣,也有一種說法是和自己不親近,像外人。
在大多數人認為桃花源是根本不存在的一個地方,這是陶淵明在抱怨政治腐敗和社會黑暗時所寫的,但還有一些人認為這個地方是確實有的。無論桃花源的是否真的存在,我們都要從文章里認真解釋其中的含義。
如今,很多學者已經把這個詞做了很詳細解釋了,我想每個人都很清楚了。至此,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外人到底是指誰,可能都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
⑤ 悉如外人是什麼意思
就像是外人
不是一家人
不是親切的人
不是熟悉的人。
⑥ 《桃花源記》中「悉如外人」是什麼意思「外人」指什麼
穿戴和外面的人差不多,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
⑦ 悉如外人的悉是什麼意思
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扮,都像外面的人一樣
一、從秦到東晉已600年,桃源中人的衣著不會跟外邊人一樣.可能原文有誤,「悉如外人」當為「悉異外人」或「有異外人」.
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一個世界的人」.
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時人.
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
⑧ 《桃花源記》中的「悉如外人」翻譯
悉:全,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悉如外人」意思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
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的手法,增添了神秘感。文章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
⑨ 悉如外人 悉是什麼意思
都的意思。 意思是都像外人一樣
希望採納
⑩ 《桃花源記》中桃花源人衣著為什麼會「悉如外人」
《桃花源記》中的「悉如外人」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典範之作,歷來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文章有一段關於桃花源景象的描述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文中的「悉如外人」究竟應如何理解,可謂眾說紛紜。據沈蘅仲《知困錄———中學文言文備課札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所說,主要有以下4種說法:
一、從秦到東晉已600年,桃源中人的衣著不會跟外邊人一樣。可能原文有誤,「悉如外人」當為「悉異外人」或「有異外人」。
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一個世界的人」。
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時人。
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
現行中學課本採用第四種說法,將「外人」理解為「外面的人」。有的教師認為這樣理解不合情理。其理由與上述第一種說法相同,即認為桃花源里的人,自「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外面隔絕了將近600年之久,他們的耕作方式和穿著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一樣,而應該是差別很大。因此,「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能理解為「外面的人」,而應理解為「外國人」。
這可以算作第五種說法。
這種說法,不僅教師中有,在某些今譯今注本中,也時有所見。例如辛正《新編古代名家散文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註:「外人:外地人,外國人。」
我們認為,「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只能作「外面的人」解,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別的解釋都是不正確的。在陶淵明所處的東晉時代,「外人」只作「外面的人」解,不作「外國人」解。《漢語大詞典》「外人」的第三個義項即為「外面的人」。第二個義項是:「古代指本諸侯國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國人。」可見作「外國人」解,是後起義。用後代才產生的意義去解釋古代的詞語,是閱讀和注釋文言文的大忌。
在《桃花源記》里,「外人」共出現3次。其他兩次的「外人」作「外面的人」解,是毫無疑義的,此句中的「外人」當然也不能例外。此句的「其中」指桃花源中,那麼與之對應的「外人」,只能是指桃花源外的人。
人們之所以對此產生疑問,認為這樣理解不合情理,而將「外人」理解為「外國人」,或「另外一個世界的人」,或「桃源外的秦時人」,甚至懷疑此句原文有誤,其根源在於對此句的句法結構和「悉」字的用法缺乏正確的了解。
先談結構。此句的主語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謂語。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陶淵明集》將此句譯為「往來耕種的男男女女穿衣著鞋和外面的人一樣」,便是將這句話的句法結構弄錯了———將「往來種作」看成「男女」的定語,而將「男女衣著」當成「悉如外人」單一的主語了。上引一、三兩種說法也是只將「男女衣著」當成主語。
再說「悉」字。「悉」同本篇「咸來問訊」的「咸」一樣,是個表統括的范圍副詞,相當於「皆」或「都」。中華書局《實用大字典》:「悉,皆也。」在「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一句里,「悉」字所統括的———亦即它的語義指向,是「往來種作」和「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等於說「皆如外人」。意思是說,「往來種作」和「男女衣著」這兩方面的情況,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中國青年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初中文言文精解》(合訂本)將此句譯為:「那裡面的人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樣。」這樣翻譯,顯然與作者的原意不合。此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其中往來種作如外人」,另一層意思是「其中男女衣著如外人」———這便是作者的原意。將這兩層意思用一句話來表達,便成了「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由此可見,只有將兩件事情合在一起說的時候,這個「悉」字才用得著。它的作用,僅僅是表示統括,只能理解為「都」,不能理解為「完全」。「悉如外人」,不能理解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樣」。人們正是由於將此句理解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樣」,才對此句的合理性產生懷疑的;人們之所以認為「外人」不應釋為「外面的人」,而應另作他解,也是以這種理解為前提的。
根據此句的結構和「悉」字的用法,我們認為此句可以譯為:「這裡面,(人們)往來耕種(和)男女穿著,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認為原文中的「男女衣著」,是從服制方面說的,不是指具體的穿著打扮。要是指具體的穿著打扮,不僅同外面的人不一樣,即使是桃源中人,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在《桃花源詩》中說:「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制」與「法」是同義詞互用,「衣裳無新制」,等於「衣裳猶古法」。「衣」指上衣;「裳」指下裳,即下裙。上衣下裳,便是古代服制的主要標志之一。古代無論男女,都是上面穿衣,下面著裳的。所謂「衣裳無新制」,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在服制上沒有什麼改變。這對我們理解「男女衣著」句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作者之所以要說「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
明代著名文評家袁宏道在《桃花源記》的評語中說:
「開朗」一段(指「豁然開朗」以下至「並怡然自樂」),是說蕭野氣象,即在人間,故曰「悉如外人」。(詳見明代劉士�《古今文致·桃花源記》,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由此可見,「悉如外人」是作者的點睛之筆。作者是藉此點明桃花源並非仙境,而在人間。只有將桃花源定位於人間,內外兩個社會才具有可比性,才能體現作品厭惡亂世,嚮往安樂社會的主題思想。而所謂「人間」,當然不是指「外國」或「另外一個世界」,而是指桃花源外的現實社會。
http://www.ywcbs.com/web/more.asp?i=52&title=3&press=2&press3=4&press4=2&press5=0&press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