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范天恩的介紹
范天恩(1922-2001年12月2日),綽號范大膽,山東省泰安市人。1938年1月參加革命,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山東第4支隊戰士、政治指導員、教導隊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警衛營營長、作教科科長。抗美援朝著名將領。
㈡ 一代名將范天恩有幾多子孫
截止到2021年1月12日,沒有關於名將范天恩有幾多子孫的新聞以及報道,只有關於范天恩自己的介紹。
范天恩綽號范大膽,山東省泰安市人。1938年1月參加革命,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山東第4支隊戰士、政治指導員、教導隊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警衛營營長、作教科科長。
在著名的松骨峰戰斗中,范天恩率領全團浴血奮戰,打出了軍威、國威,著名作家魏巍戰地采訪他以後,撰寫了轟動全國的長篇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
(2)范天恩擴展閱讀
1950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38軍團長。同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112師335團團長。參加第一戰役,一舉攻佔了飛虎山成名。繼參加飛虎山阻擊戰,抗擊了南朝鮮軍隊一個師和美軍一部極其頑強的進攻,斃傷俘敵1800人,戰斗結束後,彭德懷將軍激動的寫下「三十八軍萬歲」六個大字,贈給38軍范天恩做紀念,並被志願軍司令部授予模範團長稱號。
1967年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總參謀部防化部副部長、總參謀部軍務部副部長,解放軍濟南軍區煙威警備區司令員等職。後在北京定居。多種報刊、書籍及其他媒體介紹過他的英雄事跡,日本出版的《中共軍人志》載錄了他的生平。
㈢ 范天恩五五年授什麼軍銜
1.范天恩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
2.范天恩(1922-2001年12月2日),綽號范大膽,山東省泰安市人。1938年1月參加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38軍團長。同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112師335團團長。參加第一戰役,一舉攻佔了飛虎山成名。繼參加飛虎山阻擊戰,戰斗整整五晝夜,抗擊了南朝鮮軍隊一個師和美軍一部極其頑強的進攻,斃傷俘敵1800人,戰斗結束後,彭德懷將軍激動的寫下「三十八軍萬歲」六個大字,贈給38軍范天恩做紀念,並被志願軍司令部授予模範團長稱號。
在著名的松骨峰戰斗中,他率領全團浴血奮戰,打出了軍威、國威,著名作家魏巍戰地采訪他以後,撰寫了轟動全國的長篇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當這篇不朽之作出版時,魏巍在贈給他的書上寫道:「范天恩同志,你們才是這本書的作者。」此書後被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收藏。
回國後,范天恩歷任師長、軍參謀長、副軍長。1967年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總參謀部防化部副部長、總參謀部軍務部副部長,解放軍濟南軍區煙威警備區司令員等職。後在北京定居。多種報刊、書籍及其他媒體介紹過他的英雄事跡,日本出版的《中共軍人志》載錄了他的生平。
2001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㈣ 范天恩的兒子是誰
范天恩之子名范琳,曾任二炮老乾處副處長等職
㈤ 威虎山剿匪是哪支部隊
1、1945年8 月,楊子榮參加八路軍解放牟平城的戰斗。同年秋,29歲的楊子榮報名參加八路軍,編入膠東海軍支隊。10月下旬,膠東海軍支隊赴牡丹江地區剿匪,11月,楊子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部隊改編後,楊子榮編在牡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一班。
2、部隊組建武裝偵察小分隊(團偵查排),消滅殘匪。小分隊負責人由既熟悉當地情況,又有獨立指揮作戰能力的楊子榮擔任。
楊子榮的職務為——牡丹江軍區二團,團屬偵查排(武裝偵察小分隊)排長。剿匪的就是牡丹江軍區二團。
㈥ 范天恩的著名將領
范天恩(1922-2001年12月2日),綽號范大膽,山東省泰安市人。1938年1月參加革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38軍團長。同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112師335團團長。參加第一戰役,一舉攻佔了飛虎山成名。繼參加飛虎山阻擊戰,戰斗整整五晝夜,抗擊了南朝鮮軍隊一個師和美軍一部極其頑強的進攻,斃傷俘敵1800人,戰斗結束後,彭德懷將軍激動的寫下「三十八軍萬歲」六個大字,贈給38軍范天恩做紀念,並被志願軍司令部授予模範團長稱號。
在著名的松骨峰戰斗中,他率領全團浴血奮戰,打出了軍威、國威,著名作家魏巍戰地采訪他以後,撰寫了轟動全國的長篇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當這篇不朽之作出版時,魏巍在贈給他的書上寫道:「范天恩同志,你們才是這本書的作者。」此書後被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收藏。
回國後,范天恩歷任師長、軍參謀長、副軍長。1967年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總參謀部防化部副部長、總參謀部軍務部副部長,解放軍濟南軍區煙威警備區司令員等職。後在北京定居。多種報刊、書籍及其他媒體介紹過他的英雄事跡,日本出版的《中共軍人志》載錄了他的生平。
2001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遠東:朝鮮戰爭》范天恩將軍的一個片段
作者:王樹增
……
在夏季最炎熱的一天,我去見了朝鮮戰爭中中國主力軍主力師主力團的團長范天恩。
朝鮮戰爭中最慘烈的戰斗都是范天恩的335團打的,飛虎山,聯合國軍北上的必經之地,335團在山頂的濃霧中與南朝鮮士兵展開白刃格鬥的情景,被南朝鮮軍記載為令人「毛骨悚然」。
松骨峰,1950年11月30日,是這個朝鮮西部的普通山頭血肉橫飛的日子,在美軍炸彈燃起的熊熊烈焰中,沒有了子彈的中國士兵用帶著彈孔的身體死死抱住美軍士兵,直到雙方都燒成焦炭。范天恩的335團拚死堅守松骨峰,以阻敵南逃北援。
戰斗結束後,彭德懷司令員擬電為:「38軍萬歲!」
然而50年後,白發蒼蒼的范天恩每天必須面對的是數不清的小葯片,他靠它們維持著自己已極度衰弱的生命,只有當他站起來時,那仍可稱為高大的身軀才會令人想見他當年的英猛。范天恩和他的年輕的士兵用生命經歷過世界上最殘酷的戰爭,今天,他已經沒有力氣再用語言重復所有那些觸目驚心的戰爭情景了。
提起朝鮮戰爭,范天恩只是說,我有一個問題,這么多年我一直想著:有一個孩子姓王,蘇聯紅軍進入東北的時候,在遼陽的馬路邊撿到了他,他在乞討,蘇聯紅軍看他太苦了,就帶上了他。蘇聯紅軍離開中國東北的時候,沒法再帶他了,把他留在了齊齊哈爾火車站。我們的部隊打到東北的時候,在火車站遇到了他,這孩子還在乞討,我想別再讓他受苦了,就留他當了我的兵。這孩子機靈,後來當了我的警衛員。部隊開到朝鮮後,他又學會了測繪。第三戰役打完後,師團幹部回沈陽集訓,我想帶著他,又怕影響不好,就沒帶。一個星期後我回到朝鮮,他已經死了,在漢江南岸被美軍的飛機炸死的。因為團營的幹部都喜歡他,就找了朝鮮老鄉家被炸爛的櫃子的木板條兒,算是給他做了一個棺材。范天恩說到此處,把臉轉向別處,他不再看著我,他說,這樣埋了的是好的。能有時間用幾塊石頭壘個小堆兒也是好的。多少士兵死了,根本來不及看一眼,部隊就沖過去了。我回國後,往遼陽市政府發過信,寄去了我保留的那孩子的唯一一張照片,是一個戰地記者給照的,但是沒有任何迴音。沒別的,我就想,如果能夠找到他的家人,我就全包了。這么多年,我一直想著這件事。你不知道,打起仗來啊,真正的英雄都是這些戰士。一個打了無數硬仗的指揮員,一個舉世聞名的戰斗英雄,當他已近暮年的時候,回憶到他所經過的戰爭,他無法忘卻的只是一個士兵……
……
《漢江血》范天恩將軍的一個片段
作者:葉雨蒙
正當東線砥平里激戰正酣之際,西線擔負阻擊任務的我三十八軍已進入最殘酷的日日夜夜……
連日來,軍長粱興初處於神經高度緊張狀態:各主要守備陣地不斷告急,部隊損失一天天加重,兵員極端缺乏……整日整夜,梁興初守在軍指揮部電話機旁寸步不敢離開。刮風似的炮擊震得他的腦子整日嗡嗡直響,缺少睡眠的兩眼凹陷很深,眼珠布滿血絲……他非常清楚,三十八軍有史以來最殘酷的戰斗已進入關鍵的時候,為此不敢絲毫鬆懈……
十四日上午,堅守五八零高地的一一二師三三五團告急,該團團長范天思在向師部請求援兵未果後,竟直接把電話打到軍部,向梁興初請求派兵支援——
「軍長。軍長!我們團一營打光了!派三營上去,沒一個小時又光了!現在團部右側山埡口吃緊,我把警衛連都派上去了……軍長,我求你再給我派點人來……」
梁興初聽著電話里傳出的范天恩那嘶啞而焦燥的聲音,心頭掠過一陣不安:
「你范天恩可要注意!不要老實叫苦,伸手求援,昨天我已給過你偵察連了嘛!」
「偵察連進攻行,守陣地不行!」范天思大喊道,「軍長,打得太苦啦!小小的五八零高地,敵人每天以榴彈炮兩千多發、山炮、迫擊炮、火箭炮三千多發,再加上十幾架飛機整天不停地在頭上轟炸……一夜做好的工事,白天不到一個小時就全給摧毀了,光震死就二十多人……部隊傷亡太大,犧牲的人屍體都給炮火打翻的土埋起來了……山頭上幾寸厚的雪全被打光了,過去的樹林,現在連一棵完整的樹都找不見……軍長,情況太危急……」
「那好,」梁興初終於開口道,「我讓一一四師給你派一個營去。」
下午一點多,一一四師三四一團三營營長劉保平和教導員劉德勝帶著該營僅剩的幾十餘人,從四十餘里外,氣喘吁吁地趕到軍部接受任務。由於他們一路跑步而來,個個滿頭大汗。軍長梁興初把這幾十人帶到一個高地上。從這里眺望五八零高地,可以看見高地上炮火的閃光和升騰的硝煙。
「看見了嗎?前面就是五八零高地……」梁興初心情沉重他說,「三三五團和三三四團傷亡很大,但現在還不能撤,必須守住它!這不僅關繫到軍部的安全,而且關繫到東線兄弟部隊出擊的勝利。我要求你們再守三天……」
寒鳳吹拂著戰士們熱氣蒸騰的臉,他們都覺不出涼意,從軍長沉重的話語里,他們都情量出了此去的意義……
梁興初走到教導員劉德勝面前,拍著他的肩膀,嘴角掠過一絲微笑,旋即又是冷峻:
「你是教導員,要帶領黨員們起骨幹作用。……聽說你作戰一貫勇敢不怕死……」
「首長,我明白了,保證完成任務!」劉德勝非常清楚軍長話語的含意,他凝視著軍長,神色坦然,「我們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
……送走三營後,梁興初回到軍指揮部依然心神不寧,來來回回在掩蔽部里踱步。炮聲隆隆不停,腳下大地被震得不時顫抖,土沫嘩嘩震落。
一個參謀在用黃豆記錄敵人炮擊數:每響一炮他就向一隻鋼盔里扔一粒黃豆。此時,銅盔里黃豆粒已快積滿——這是敵人一天內向小小的五八零高地傾瀉的鋼鐵。忽然,一陣排炮象刮風一樣轟然而起,嗚嗚隆隆,那個參謀也分不清有多少炮彈了,忙得手腳不聽使喚……
「別數啦別數啦!」梁興初朝那個參謀大聲喊,「你去叫作戰科李科長來!」
幾分鍾後,作戰科長李光兮來到軍指揮部,梁興初命令他親自上五八零高地去看看。五八零高地至關重要,能否守得住,梁興初放心不下。
李光兮帶著兩個參謀上了五八零高地。
梁興初似乎舒了一口氣,開始坐在一個炮彈箱子上看地圖。忽然電話鈴響,他連忙起身去接電話,就在這時,一發炮彈唿嘯而至,穿透掩蔽部,直落在他剛在看地圖的地方——轟隆一聲巨響,梁興初還沒來得及卧倒,氣浪和泥土便撲下他滿身滿臉。爆炸過後,他竟安然無恙。看看剛才他坐著看地圖的地方,已陷下一米多深一個大坑。
「老天爺不要我梁興初命喲!」梁興初拍打著身上的塵土,笑道,「看來五八零高地能守住!」
……半夜十一點多,作戰科長李光兮和兩個參謀摸到五八零高地附近的三三五團指揮所。那時,范天恩正在為搖不通電話向電話員發火,一見李光兮等人進來,又驚又喜,解釋道:
「你們來了就好!操,這電話線老是被打斷!山埡口的一根電話線,電話兵一天換好幾回,換一回給打斷一回,他媽的美國軍隊大炮真不值錢,到處亂下蛋!」
「軍長讓我上來摸摸底,」李光兮對范天恩說,「問你們還能不能守下去,要是不行……」
「你這是什麼話?」范天恩瞪著充滿血絲的眼大聲道,「告訴軍長讓他放心!我范天恩在,陣地就在!沒有軍長的命令,我的團指揮所不後退一步!」
……十五、十六兩天,五八零高地的守備戰進入最團難的日子,剛剛調上來的援兵三四一團三營也快打光了,營長劉保干壯烈犧牲。在最激烈的戰斗中,劉保平抱起一挺機槍向沖上高地的敵人猛烈掃射,突然腹部中彈,腸子流出傷口處,他一手把腸子捂進傷口內,一手堅持扣動扳機向敵人射擊……終因失血過多而匐然倒地——英雄的壯舉足以驚天動地而位鬼神!……戰至十六日晨,五八零高地雖然有三三五團一營、三三四團三營、三四一團三營和軍警衛連諸多部隊,但總共加起來也不過只剩幾十個人了。范天恩命令三三五團一營營長負責,把幾個營的幹部戰士組織起來,每人發兩個反坦克手雷和一些手榴彈,准備與敵人決一死戰。幸好師里派山炮營一百人來支援,讓范天恩喜出望外。原來,山炮營的炮彈打光了,師長楊大易讓他們上五八零高地支援三三五團。遺憾的是這些炮兵沒有槍,范天恩便命令發給山炮營每人九顆手榴彈:「沒槍不要緊,拼手榴彈,手榴彈打光了就扔石頭!」
於是,這一百人帶著九百顆手榴彈沖上了五八零高地。
范天恩以為這下可以喘一口氣了,卻不料這一百人上去沒打一個小時,一營長又打來電話,告訴他,山炮營也打光了。范天恩又氣又急,這五八零高地真讓他傷透了心,上去多少部隊都打光了,眼下又實在拿不出援兵,只得強硬地命令一營營長:
「一定得守住!告訴大家,團部就在你們後邊,我范天恩決心已定,敵人上來,團指揮所不撤,原地堅守!」
放下電話後,范天恩沉思良久,一陣陣槍炮攪得他心神不定。最後,他下了決心,吩咐警衛員讓團部通信班集合待命。這個通信班一直緊隨團指,范天恩捨不得動用:這是最後可以增援五八零高地的力量了,非到萬不得已……
團指掩蔽部外面,通信班已列成一排。這是一幫機靈的小夥子,武器是清一色的快慢機,槍法都好,每人配有二百發子彈。
范天恩走到隊列前。
「你們立即去五八零高地。任務:一是警衛那裡的營指揮所,二是和他他們一起守住陣地。你們是代表我們團部去的,要英勇頑強,不怕犧牲……」范天恩停頓了一下,環視著大家,「身體有病的留下,沒把握上去完成任務的也留下,我不勉強你們……」
一陣風襲來,狹裹著從五八零高地揚起的塵埃,吹打著戰士們鐵鑄似的身軀,沙粒擊打著他們腰裡別著的快慢機槍管,發出細碎的響聲。戰士們注目他們的團長,眼神里顯示出祝死如歸的氣概。
沒有人聲。半響,一個戰士冒然開口:
「團長,把你的子彈再給我二十發!」
這一聲喊讓范天恩為之一振:這就是士氣!
班長張桂全狠狠地瞪了這個戰士一眼:真沒腦子!現在誰還能有多少子彈?怎麼好向團長開口要?
「我給你!」范天恩從手槍里卸下彈夾,把子彈一一數給那位戰士,「你就代表我范天恩上陣地,我代表全團謝謝你啦!」
淚水浸潤了那個戰士的眼睛。
「首長放心,保證完成任務!」戰士們的吼聲壓過了鋪天蓋地的炮擊聲……
日落前,敵人的進攻終於暫停了。五八零高地上彈坑密布,山頭被炮火削成平地。敵我雙方的屍體橫陳豎卧。一處處被打斷的樹干燃燒著,向空中飄浮起一股股黑煙……
團指揮所的電話鈴急促地鳴響起來。范天恩一把抓起電話——是師長揚大易打來的。
「是范天恩嗎?你聽著,命令你的部隊:今夜至明天全部撤至漢江北岸……」
「怎麼?不打了?」范天恩一時不相信話筒里傳出的聲音。
「東線部隊反擊勝利結束,殲滅敵人兩萬兩千多人,我們的阻擊任務完成了,可以北撤了……喂,喂……」
當弄清這消息是事實後,范天恩還沒接完電話,就哐啷一聲扔了話筒,發瘋似地向指揮部外邊跑去,他邊跑邊喊叫著:
「好消息——東線反擊勝利結束——殲滅敵人兩萬多人——好消息——……」
突然,范天恩兩眼一黑,咕咚一聲栽倒在地——日日夜夜極度的疲勞和緊張終於使他昏倒。在這位英勇果敢的指揮員頭枕大山昏睡的面龐上,流露出十幾晝夜激戰以來的第一次微笑。
當范天恩從昏睡中醒來時,發現已被人抬回指揮所。團政委和民運幹事馮子恩正在喊他。睜開眼後,他問團政委趙霄雲:
「今天是十幾號?」
「十六號……」
噢,十六號……范天恩微合雙目,回想起他去沈陽參加聯合兵種協同作戰訓練班,剛一報到,鋪蓋還沒打開就又奉命返回朝鮮的緊張情景,回想起他的座車在開過安東不久就翻了車摔傷了他的膝蓋的情景,回想起他趕回師部後,師長楊大易讓他留下養傷,他堅持不肯,騎著一頭騾子趕回三三五團指揮所的情景,回想起他往著一根棍子,翻山越嶺親自察看陣地的情景,回想起激烈戰斗中一次次接踵而來的緊張時刻……屈指一算,短短十幾天時間,但此刻在他的記憶中好似渡過了一段漫長的時間……想到這里,他輕聲對趙霄雲說:
「以後有人要問我什麼日子顯得最長,最難熬,那就告訴他: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范天恩(1922-2001):1922年生,山東省泰安縣人。1938年1月參加八路軍,193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入伍後,在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4支隊獨立營當戰士,1938年7月調第4支隊宣傳隊,1939年調第4支隊民運工作團。1940年2月任第4支隊新兵連指導員。1940年秋任蒙南支隊第1營連指導員,蒙南支隊第2營連指導員。1942年4月進山東抗大一分校學習,1943年1月調東北軍新111師工作,先後任警衛營2連指導員、第666團1連連長、第666團團部政治指導員、第662團7連連長等職。參加過山東區的反「掃盪」作戰。1945年1月進山東分局黨校學習。1945年8月任東北挺進縱隊第2支隊第2大隊政治教導員,1946年1月至8月任明城修械廠政委兼第20旅教導隊政委,1947年8月起歷任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警衛營營長、第1縱隊作教參謀。1948年4月起任第1縱隊作教科副科長,【第38軍司令部作教科副科長】。1949年6月任第38軍司令部作教科長。參加過東北戰場的三下江南戰役、夏秋冬季攻勢,保衛四平、遼沈、平津、渡江、進軍廣西等戰役。1950年10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第112師335團團長,1952年9月調任第38軍113師參謀長,組織指揮了著名的飛虎山戰斗、松骨峰阻擊戰、漢江南岸守備戰等戰斗。第五次戰役時,被選派到15軍29師任顧問,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三等功一次;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常任委員會委員長授予三級國旗勛章一枚、二級自由獨立勛章一枚。回國後,任第38軍113師參謀長、114師第一副師長、112師代理師長、113師師長、第38軍參謀長、副軍長。1968年4月調任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1975年3月調任總參謀部防化部副部長(1975.10時任),1976年5月調任總參謀部軍務部副部長。1980年任煙威警備區司令員。1983年離休。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後晉升為大校。1955年被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1988年授予獨立功勛榮譽章。2001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飛虎山上五晝夜
上校范天恩
(人民日報19601024)
在紀念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十周年的時候,曾在朝鮮參加過反侵略斗爭的志願軍戰士,都會有些不尋常的回憶,特別是對「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對「戰爭的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和兩國人民用鮮血結成的戰斗友誼,都有深刻的體會,毛主席的這些英明論斷和中、朝人民的崇高友誼,曾使多少艱難困苦轉化為勝利啊!飛虎山五晝夜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1950年10月初,美帝國主義和李承晚匪軍在雲山遭受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沉重打擊之後,便迅速龜縮到清川江南岸,並在軍隅里、德川一線,糾集六師之眾,妄圖重向中朝邊境進犯,而軍隅里北面的飛虎山,當時便成了敵我必爭之地。那時我在某團工作,光榮地接受了攻下飛虎山,守住飛虎山,為兄弟部隊爭取攻擊時間的戰斗任務。我團在朝鮮人民的支援下,與偽七師全部和一部分美軍鏖戰五晝夜,擊潰敵百人以上的攻擊五十七次、進行九次陣地反復爭奪,而寸土未失。
11月3日夜,細雨蒙蒙,我在團指揮所里向各營長交代任務:
「軍隅里這條公路一直通往熙川、江界、滿浦。滿浦就在鴨綠江岸,對面就是我們的祖國,也就是敵人妄想北犯的路線。」所有的人都在聚精會神地往軍用地圖上劃標記。我接著說:
「飛虎山上有敵人一個團,我們的任務就是拿下飛虎山,守住飛虎山,拖住敵人,爭取時間,讓兄弟部隊作充分准備,給敵人織個聚殲的大網。」我把整個部署講了一遍,然後趙霄雲政委補充說:
「我們要用短兵火器去與具有飛機大炮的敵人作戰,雖然任務艱巨,但我相信;我們每個戰士都知道為誰作戰,我們後邊有著中朝人民的支援。憑這些就可以打敗敵人……。」
4日拂曉,小雨仍繼續下著,高達六百多米的飛虎山全淹沒在雨霧之中。擔任主攻的二營,開始往前運動了。
清晨五點鍾開始攻擊,沒用兩個鍾頭,二營就佔領了飛虎山主要陣地,敵人一個團沒敢反擊就潰退了。戰士們都氣憤地說:「爬了這么個大山,才揍死百十多敵人,真不合算。」副營長陳端文站在飛虎山上環視了一下軍隅里說:「急啥?趕快加修工事,這僅僅是戰斗的開始。」
部隊一佔領陣地,團指揮所的電話就應接不暇了。各營都爭著擔任主攻,理由都是共同的;不能讓敵人達到北犯的目的;要替死去的朝鮮父老報仇;讓朝鮮孩子不再失去父母……;我究竟批准誰呢?根據當時情況,我回答說:「各連視情況需要相機出擊。」還沒等我把電話放下,四連二排的勇士便穿過濃密的草叢沖到敵人跟前了。在炮火犁過的土地上,打退敵人兩次攻擊。正打得熱火的時候,一部分敵人從後面上來了。排長立即命令射手吳景文消滅這股敵人。當時,三倍於我的敵人終於沖上來了。二排打完手榴彈,就揮著槍沖入敵群,一陣廝殺之後,敵人又被打退了。
五連的陣地在飛虎山南端,三排據守在陣地最前沿,雖然他們已經兩天沒吃飯了,又經過一天的激戰,戰士們仍然警惕地監視著敵人。
5日天剛亮,敵人幾十架飛機便貼著樹梢在他們陣地上轟炸,幾十門大炮也開始了猛烈轟擊。攻不動我們陣地的敵人,仰仗著炮火的優勢,把戰士的工事幾乎都打坍了,三排在二百米長的陣地上,一天接受了兩千多發炮彈的考驗,一連打退敵人七次攻擊。
什麼力量使著我們的戰士如此頑強呢?武器裝備嗎?不。飛虎山戰斗是一場敵我裝備力量極不公平的戰斗。還是讓五連機槍射手梁仁江回答這問題吧:
「我們就憑一條鐵棍(步槍),幾個錘子(手榴彈),再加上十一號小汽車(兩條腿),就能打敗美國鬼子。因為我們每放一槍,每走一步,或是灑在陣地上一滴血,都知道它有多大意義。」
終日的激戰,同志們還要和冷、餓、累作斗爭。戰士們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夜風里打著抖,幾天來水米未沾口,嘴角乾裂直冒血。有的戰士餓著肚子,只好把腰皮帶緊了又緊。五連機槍射手老梁被硝煙嗆的嗓子干疼,多麼想飽喝一頓涼水啊,可是被炮火犁過的土地上連雪也沒有。於是,他揀了一張寬大的樹葉,舐著上面的露水;餓的難受,但干糧袋裡連一點吃的也沒有了,於是他又揀起一塊又圓又亮的石頭,放在嘴裡「咕嚕咕嚕」地轉來轉去。
「你吃什麼?」李景龍問。
「是石頭。」
「石頭能吃嗎?」
「不,太餓了!含著它口水多些管點事。」
頓時,戰士們嘴裡都含塊石頭,看來嚼得很香呢。
戰斗仍在激烈地繼續著。飛虎山下居住的煤礦和鋁礦的群眾並沒有離開我們一步。就在這最艱苦的日子裡,當地勞動黨里委員會、民青同盟為我們送來了一些糧食。群眾就在敵機盤旋的曠野里給我們把飯做熟,男男女女頂著盆罐上山給我們送飯來了。
炮彈爆炸,子彈呼嘯,火海一樣的陣地被硝煙全部彌漫。送飯的婦女們背著孩子,頂著飯盆,一會兒卧倒在彈坑裡,一會又穿過槍彈的火網往主峰陣地走來。
剛打退敵人十五次沖鋒的五連戰士回頭一瞧:北山坡上來了一群朝鮮居民,把煮熟的苞米、麥子、大米等送到陣地上來了。戰士們緊握朝鮮人民的手,激動得說不出一句話。
當地勞動黨的書記同志說:「同志們吃吧!這是敵人北犯時群眾藏起來的糧食,群眾讓我們把心意帶給你們,也把勝利的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戰士們雖然幾天沒吃飯,可是這時卻像吃得很飽,一種崇高的、珍貴的戰斗友誼填滿了戰士心胸。他們把槍握得更緊了。我們的戰士沒有更多華麗的詞藻,幾乎同時說出一句話:「放心吧,老鄉,人在陣地在!」
7日傍晚,陣地上可說是彈盡糧絕了。各營都在電話里向我請示:哪怕有一顆子彈也好,希望我想些辦法。
四天的連續戰斗,我們遠離後方,得不到補充,而且敵人又調來了一個團,也就是說:明天(8日)敵人要用三個團輪番向我們攻擊了。
「請你們轉告戰士,子彈沒有,但是陣地還要守住,那就是用刺刀、用槍托、用石頭!」
戰士們了解了情況,知道領導的決心,知道守住飛虎山對全部戰局的重大意義,於是當晚都跳出工事磨刺刀、搬石頭,檢查自己傷亡同志的槍,看看是否留下子彈……。
8日天剛亮,一場惡戰果然開始了。
敵人八十多架飛機和數百門大炮,一齊把數以千計的炮彈傾注在飛虎山陣地上,飛虎山上捲起漫山大火,沒入滾滾硝煙之中。
煙火之中的戰士們,伏在地上一動不動,等成群的敵人來到工事之前,戰士躍出工事,石頭紛飛,槍托揮舞,刺刀劈完一個又一個。八連戰士用一發六○炮彈當了手榴彈,轟隆一聲,敵人隨著「星條旗」、「八卦旗」一塊炸上了天……。這一天從日出打到日落,誰也記不清打退敵人多少次攻擊,只知道陣地還是我們的,只知道敵人付出兩千五百多個傷亡的代價……。
飛虎山五晝夜過去十年了,可是中朝人民對敵斗爭,互相支持的戰斗友誼卻依然長在!
㈦ 有人認識范天恩嗎
認識,上個月參加參加他的遺體告別追悼會,已經火化了 ,死因旅遊不聽導游勸告下江游泳被野生動物咬死了
㈧ 姓范的名人有哪些
范會:春秋時人。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為氏。因食邑於隨,稱隨會;後又食邑於范,稱范會,史稱范武子。他是活躍於春秋前期晉國政治舞台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位顯赫人物,也是劉姓、范姓、士姓、隨姓等中國姓氏共同的大顯祖。王符在《潛夫論》中稱贊,「劉氏自唐以下,漢以上,德著於世,莫若范會之最盛也!」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因成巨富,自號陶朱公。
范丹:(112-185年)一作范冉,字史雲。東漢人,通五經、尤深於《易》和《尚書》。
范長生:(?-318年)西晉(或者東漢末?)時生人。四川(1997年後屬重慶)涪陵丹興人。(蜀)漢初,范長生族遷青城山。史載,范博聞強識,著《道德經注》、《周易注》。家族世代掌部曲,及長生,為天師道教主,蜀人奉其如神。或言其自漢末及晉穆,百三十餘歲而終。劉備請其參政,其堅辭,故封其道遙公,為其建長生宮於青城山。晉元康(291—299)年間,巴氏族人李特領流民起。適李流軍中飢荒,范資給糧資。李軍士氣大長,數月後攻佔成都。特子雄 "以范長生有名德,為蜀民所重,欲迎以為君而臣之"。范婉拒,勸雄自立。晉永興元年 (304)十月,雄受范戴,稱成都王。後稱帝,國號大成(後改為漢),以范為丞相,加號 "四時八節天地太師",尊為范賢,封西山侯。范歸返青城,雄於灌縣離堆為范建造范賢館(今伏龍觀)。恃范佐,雄行 "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策,比及中原戰區,成國堪成樂土。
范寧:東晉經學家。推崇儒學,撰有《春秋穀梁傳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穀梁傳》註解,被後人收入流傳最廣的《十三經註疏》中。
范曄:(398-446年)南朝宋史學家,曾任尚書吏部郎(范寧孫)。曾刪取各家《後漢書》製作,著《後漢書》,成紀傳80卷。 為范寧孫。
范縝:(約450-515年)南朝齊梁時哲學家、無神論者,先後仕齊、梁,任尚書殿中郎、尚書左丞等職。綜合並發展了魏晉以來的無神論和神滅論思想,對佛教進行了尖銳的斗爭。
范寬:生卒年不詳。名中正,字仲立。北宋傑出畫家,與關全、李成形成了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
范仲淹:(986-1052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學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2001年後吳縣重新並入蘇州)人。幼家貧好學,大中祥符八年 (1015年)考取進士。入仕後,不論在朝或任職地方,均勤政廉潔,政績顯著。京師流傳有「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的盛譽。監泰州西溪鎮鹽倉時,修堤防海患,堤長數百里,人稱「范公堤」。出巡江淮、京東災區,開倉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宋夏戰爭期間,出任陝西帥臣,改革軍隊編制,提高軍隊戰鬥力,修城築寨,屯田積谷,鞏固了邊防。西夏人稱其為「胸中有數萬甲兵」。慶歷三年(1043年),任參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政。慶歷五年,新政失敗,罷免參知政事。先後出任知(今陝西彬縣)、鄧(今河南鄧縣)、杭州等地。他的文學成就不亞於其政績。其名作〈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傳世名句。後人搜集著作有《範文正公集》。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進士。將知處州時,南宋孝宗曾召見論政。乾道六年(1170)以資政殿大學士使金,幾乎被殺。後出知成都府,入任參政知事。紹熙三年,知太平州,僅逾月即歸,退居故鄉石湖。有文名,尤工詩,有《石湖集》、《桂海虞衡志》、《吳船錄》等。
范欽:(1505-1585年),明代藏書家,為寧波天一閣主人,字堯欽,號東明、東明山人,浙江寧波人,嘉靖十一年進士,歷任湖北隨州知州,遷工部員外郎,周任袁州知府,升廣西參政,河南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天一閣集》。
範文若:(1591-1638年)初名景文,字更生,號香令,別署吳儂荀鴨。明末戲曲家。是松江人。生而穎異,能文善書。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著有《花筵賺》、《夢花酣》、《鴛鴦棒》(以上3種明刻本尚存,合稱《博山堂3種》)、《花眉旦》、《金明池》、《勘皮靴》、《雌雄旦》、《千里駒》、《金鳳釵》、《清畫眉》、《斑衣歡》、《晚香亭》、《鬧樊樓》、《綠衣人》、《生死夫妻》、《歡喜冤家》(以上無刻本,皆佚)等篇。明末張琦《衡曲塵譚》謂「近之曲崛者,有范香令,結構玄暢,可追元人步武。惜乎不永,一時絕嘆。」
範文瀾:(1893-1969年)現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曾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共中央委員。字芸台,後改字仲雲。浙江紹興人。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開拓者之一。重要著作有《中國通史》、《中國通史簡編》等。
范瑞娟:生於1924年。女,一級演員。越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別名范竹山,時浙江嵊縣黃澤鎮人。表演穩健大方、質朴無華,具男性陽剛之美。擅演正大剛直人物。唱腔承男班〔正調腔〕基礎,吸京劇馬連良、高慶奎等唱腔處理之長,形成音調寬厚響亮、咬字堅實穩重,行腔迂迴流暢的特點,謂曰"范派"。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健在。
范濤:(生於1981年3月5日——???)牧羊星座,「O」型血,性格開朗,家族觀念重>男,新時代的年輕人。畢業於一所社會大學,精通音樂,書法。繪畫,服裝,語言,商業,心理學等。時山東琅琊人。為近祖籍山東兗州范氏後代,中祖籍為河南范縣。據悉:建國後范氏在山東兗州開始衰落,文革的時候開始各地遷徙,一支遷徙江蘇等地,一支留在山東臨沂。山東境內的分族譜為:(友。學。長。存。龍。百。鳳)。范濤,系「長」字輩分!曾一度收藏范氏分族譜,致力於范氏族人的溝通和建
㈨ 大家好,我是范仲淹的後人,這段時間范家續譜,我產生了興趣,想了解一下范氏名人,希望大家幫幫我,要全
范氏歷代名人
古代
春秋戰國
范武子范會(士會)
范昭子范吉射(與中行氏相睦,結為姻親。晉定公時,幫助中行氏對趙氏發難,結果被智氏等四卿所敗,逃往齊國。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又稱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楚國宛三戶人(今河南南陽)。著名春秋後期越國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精通韜略,足智多謀,拜為大夫,封上將軍。
范雎(前?-前255),也叫范且,字叔,戰國時魏人(今河南開封),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前266年,任為秦相,封於應(今河南寶豐),稱應侯。
秦漢
范增(前277-前204),今安徽桐城人。著名秦末楚王重臣,政治家、謀略家。是秦朝(前221-前206年)末期農民戰爭中霸王項羽的主要謀士。封歷陽侯,項羽尊稱他為「亞父」。
範式(生卒年待考),字巨卿,山陽鄉人也,一名汜。東漢名士。曾任荊州刺史、瀘江太守等職。
范丹(112-185),又名范冉,字史雲,陳留外黃縣人(今河南杞縣),著名東漢高士。是中國古代廉吏典範。「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萊蕪」指的就是范丹,逝世後謚號「貞節先生」。
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今河南郾城)。著名東漢末年士人領袖。
范明友(生卒年待考),為霍光女婿,初為中郎將,又被封為度遼將軍。宣帝繼位,封范明友為關內侯。
范遷(?-65),字子廬,沛國(今安徽省濉溪縣)人、東漢大臣,官至司徒。
魏晉南北朝
范晷(生卒年待考),字彥長,南陽順陽人。西晉重臣。任馮翊太守,征拜少府,又出任涼州刺史,轉任雍州刺史,封左將軍。范長生 范長生
范長生(218-318),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或名文(一作支),字元。涪陵丹興(今四川黔江)人,西晉時大成名相。天師道首領,西晉時大成政權(都成都)丞相,封為天地太師.西山侯。
范賁(?—349),范長生之子,十六國初期蜀地(今中國四川省)民變領袖,曾任成漢丞相。347年,成漢被東晉所滅,成漢將領隗文、鄧定等因此推范賁為帝,據成都。根據史書記載,范賁「以妖異惑眾」,因此蜀地很多人歸附。349年,東晉益州刺史周撫、龍驤將軍朱燾攻擊范賁,范賁被殺,益州平定。
范汪(約308-372),字玄平,又稱范東陽,范晷之孫,范稚之子。南陽順陽人(今河南內鄉)。著名東晉醫學家。曾任東陽太守。撰有《范汪方》(又作《范東陽方》、《范東陽雜葯方》)一百七十餘卷,今佚。其佚文散見於《外台秘要》、《醫心方》等。
范寧(339-401),南陽順陽人(今河南淅川),范汪之子。著名東晉經學家。曾任豫章太守。所撰《春秋穀梁傳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穀梁傳》註解。
范泰(355-428),順陽山陰(今湖北光化西北)人,范寧之子。南朝宋大臣、學者。初為太學博士,歷官謝安及會稽王道子參軍,後升中書侍郎,加振武將軍,升侍中。入宋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後加特進、王師如故。卒謚「宣」。
范曄(398-445),字蔚宗,南陽順陽人(今河南內鄉),范泰之子。南朝宋著名史學家、散文家。所著《後漢書》為上起漢光武帝、下至漢獻帝的近兩百年歷史的宏篇巨著。
范縝(約450-515),南鄉舞陰人(今河南泌陽)。著名南朝齊梁時期哲學家、思想家和無神論者。著有《神滅論》,有人曾以陞官誘惑他改變觀點,他不「賣論取官」。
范雲(451-503),字彥龍,南鄉舞陽人(今河南泌陽)。著名南朝齊、梁間重臣,政治家、詩人。歷任侍中,遷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再遷尚書右僕射,居官能直言勸諫。逝世後謚號「文」。
隋唐
范履冰(?-689),河內人(今河南武陟)。唐朝重臣、史學家。知名於唐高宗,武則天執政後,出任宰相,並主持了大唐國史的修撰。後被誣坐舉逆人,為酷吏所殺。
范希朝(生卒年待考),字致君,唐河中虞鄉(今山西虞鄉縣)人,唐朝名將。任河東(今山西)節度使,檢校尚書右僕射(相當於宰相),及右金吾衛大將軍,隨即又拜檢校司空,太子太保。元和九年(814年),范希朝去世,朝廷贈太子太師,謚忠武,後又改為宣武。
五代宋元
范延光(生卒年待考),字子瑰,相州臨漳人。後唐同光中拜檢校工部尚書。明宗即位,擢宣徽南院使,遷檢校司徒,遷樞密使,出為成德軍節度使。長興中加同平章事,清泰中徙宣武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晉祖入立,封臨清王。天福二年舉兵反,尋敗降,改封高平郡王。以太子太師致仕,為楊光遠所殺,贈太師。
范質(911-964),五代後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縣)范家營人。生於五代後梁乾化元年(911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六朝,五朝為官,兩朝為相,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肖國公。
范寬(約950-1027),字仲立,陝西耀縣人。著名北宋畫家。同董源、李成並稱為宋初山水畫三大家。後人認為三家遺作,照耀千古,為百代之師。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圖》、《寒林雪景》等圖。
范雍(981-1046),字伯純,河南人(世家太原,祖葬河南),北宋大臣。真宗咸平初進士。歷洛陽主簿、殿中丞、知端州、兵部員外郎、戶部副使、度支副使、工部郎中、龍圖閣待制、陝西轉運使、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樞密副使。
寶元二年(1039年),以資政殿學士、吏部侍郎為振武軍節度使,知延州。後知河南府。卒謚忠獻。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今江蘇蘇州)經考察,范公出生在(河北正定),著名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和軍事家。曾任參知政事。逝世後封楚國公,謚號「文正」。著有《範文正公集》。子范純仁哲宗時為宰相,范純禮為尚書右丞,范純粹為龍圖閣直學士。
范鎮(1007-1088),字景仁,四川華陽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舉進士第一,以直言敢諫聞名。後為翰林學士,與歐陽修、宋祁共修《新唐書》。政治上,支持司馬光,與王安石不合,後職官致仕。哲宗即位,起為端明殿學士,固辭不拜。累封蜀郡公。卒謚「忠文」。著有文集及東齋記事,凡百餘卷,《宋史本傳》及《四庫總目》傳於世。
范純仁(1027-1101)字堯夫,謚忠宣,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范仲淹次子。北宋大臣,人稱「布衣宰相」。仁宗皇祐元年進士。累官侍御史、同知諫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運使。哲宗立,除給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後拜相。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純,甫或作父),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人。北宋著名史學家。遷給事中,從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在洛十五年,不事進取。著《唐鑒》十二卷,《帝學》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鑒》深明唐三百年治亂,學者尊之,稱唐鑒公。《宋史本傳》又著文集五十五卷,《宋史藝文志》並行於世。
范百祿(1067-1131),字子功,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為刑部、吏部侍郎。六年,權知開封府、中書侍郎(宰相)。
范鍾(?-1248),字仲和,蘭溪青口村人。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進士。歷任武學博士、太平州通判、徽州知州。五年,特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東陽郡公。贈少師,謚文肅。
范宗尹(1100-1136)南宋初宰相。字覺民,襄陽鄧城(今湖北襄樊)人。少篤學,工文辭。北宋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遷侍御史、右諫議大夫。呂頤浩罷相後,宗尹攝其位。授通議大夫、守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營使,時年三十。紹興元年,因與秦檜交惡,旋落職知溫州。范成大 范成大
及退居臨海,不久病卒,年三十七歲。
范浚(1102-1150),人稱香溪先生。字茂名(一作茂明)蘭溪人。南宋理學家。一生撰述甚富,多散佚。今惟存詩賦、議論雜著二十二卷,曰《香溪文集》,收入《四庫全書》。
范成大(1126-1193),號石湖居士,吳郡人(今江蘇蘇州),著名南宋大臣,「田園詩派」的集大成者。初為徽州司戶參軍,累遷禮部員外郎。淳熙五年以中大夫為參知政事,是著名「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封崇國公,謚文穆。
范汝為:建州甌寧(今屬建甌)人,南宋農民起義軍首領。
范天順(?-1273)南宋末抗元將領。任荊湖都統制。1273年,主將呂文煥降元,他不屈,自縊而死。
范槨(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機,清江縣人(江西樟樹市)。元朝詩人,是當時文壇領袖,「元詩四大家」之一。
明清
範文若(生卒年待考),字香令,號荀鴨,自稱吳儂,松江人。明朝戲曲家。
范欽(1506-1585)字堯卿,一作安欽,號東明,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明代著名藏書家。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與張時徹、屠大山稱為「東海三司馬」。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的主人。
范景文(1587-1644),字夢叔(夢章),號思仁,吳橋(今河北吳橋)人。萬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進士,崇禎間起用,累官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宰相),入參機務,京師陷,俄傳帝出,景文草遺疏,赴井死,謚文貞(文忠)。
範文程(1597-1666),字憲斗,號輝岳,遼寧沈陽人。著名清朝開國宰輔、文臣領袖,傑出政治家、謀略家。有「清初第一文臣」之稱,曾任內秘書院大學士、議政大臣等職,封太傅兼太子太師,謚號「文肅」,清聖祖為他親提「元輔高風」匾額。其子孫范承謨、范承勛、范時繹等十幾人,分任總督、尚書、侍郎等要職,家族官居高位者之多為中國歷史少見。
范承謨(1624-1676),字覲公,一字螺山,鑲黃旗漢軍人,範文程次子,清朝大臣。順治九年(1652)進士,歷官浙江巡撫、福建總督。任上歷勘浙江荒田,請免賦三十餘萬畝,賑災撫民,漕米改折。「三藩之亂」起,被耿精忠囚禁,後被殺。贈兵部尚書,謚忠貞公。詩宗盛唐,字則骨勁神清,法兼顏、米。
范承勛(1641-1714),字蘇公,範文程第三子。歷官至雲貴總督、江南江西總督、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三藩叛亂時,督運糧餉於湖廣、雲南。裁貴州衛所二十五,改並為州縣。多次疏請免、緩征當地逋賦。賑淮揚災荒,監修高家堰堤工。康熙五十三年卒。
范當世(1854-1905)近代詩人。字肯堂,因排行居一,號伯子。原名鑄,字無錯。江蘇通州(今南通市)人。清末文學家、詩文名家、桐城派後期作家。
范西屏(1709-1769),名世勛,海寧郭店人。清代圍棋國手,被棋壇推崇為「棋聖」。著有《桃花泉弈譜》2卷,總結前人經驗,推陳出新。為清代棋譜中權威之作,流傳頗廣。另著有《二子譜》等。
范汝增(1840-1867),太平天國將領,廣西平南人。以功封首王。
范淵(1453~1512),字靜之,號君山。明桂陽(今汝城)縣熱水人。范淵自幼聰敏,寫得一手好字。稍長,考入縣學。篤志好學,長於吟詠,弘治元年(1488),省提學副使沈鍾來考試生員,選拔范淵為第一名。弘治九年(1496)登進士,授刑部陝西司主事,歷任員外郎、郎中。
近現代
範文瀾(1893-1969),字雲台、芸台、仲雲、仲芸,筆名武波、武陂,浙江紹興人。著名當代史學家。主編《中國通史簡編》,還著有:《中國近代史》(上冊)、《歷史考略》、《群經概論》、《水滸注寫景文鈔》、《文心雕龍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唐朝佛教》、《範文瀾史學論文集》等。范長江 范長江
范旭東(1883-1945),湖南湘陰縣人,字旭東。是中國化工實業家,中國重化學工業的奠基人,被稱作「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
范無病(1903一1989),即海燈法師,四川江油人,又名范靖鶴。曾就讀於四川大學附設中國文學院、四川警監專門學校。二十一歲出家為僧,隨侍虛雲、靜權等法師學佛習禪。自幼愛好武術,曾師事少林武僧汝峰、丹岩、雲禪等習武,武藝高強,有二指禪等絕技,以武功名世。曾任新都寶光寺、登封少林寺武術教師,晚年任中國佛協理事,全國政協委員。著有《氣功精要》、《海燈法師詩歌集》。
范長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內江人(今四川內江東興區)。著名新聞記者、新聞學家。
范鴻仙(1882-1914),安徽省合肥縣北鄉杏店村人。曾任《民呼日報》、《民吁日報》編輯。著名民主愛國人士。鐵血軍總司令。1935年3月21日,國民黨中央追贈范鴻仙為陸軍上將。
范築先(1881-1938),原名金標,又名奪魁,字竹仙。山東館陶(今屬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愛國將領。
范石生(1887-1939),雲南省玉溪市峨山縣小街鎮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范紹增(1894-1977),四川省大竹縣清河鄉人。中國國民黨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范漢傑(1895-1976),又名范其迭,字漢傑,廣東大埔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
范藎(1899-1938),豐城淘沙後坊村人,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一九八師副師長,抗日名將。
范天恩(1922-2001.12.2),山東省泰安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112師335團團長,被志願軍司令部授予模範團長稱號。
范朝利(1914-2012),河南新縣郭家河鄉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范長龍(1947-),遼寧丹東東港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2012年11月15日,當選為中央軍委副主席。
范曉光(1945.7-),湖北陽新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范印華(1948.3-),河北獻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將。
范明(1914-2010),原名郝克勇,陝西臨潼櫟陽鎮郝邢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范子瑜(1914-2002),湖南張家界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范陽春(1913-1994),福建永定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范忠祥(1917-1993),湖北省天門市聶范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范保順(1914-1987),湖北省天門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范朝福(1915-1993),河南省新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
范普權(1910-1991),原名范則博,山東省慶雲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范富山(1914-1996),山西省定襄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范熙同(?-1944),女,河北永年人,抗日烈士。
范琴芬(1920-1938),女,湖南永順人,抗日烈士。
范致中(1915-1943),山西芮城人,抗日烈士。
范振輝(1903-1938),福建壽寧人,革命烈士。
范樹民(1920-1938),河北館陶人,抗日烈士。
范春元(1921-1943),山西襄垣人,抗日烈士。
范學勤(?-1940),抗日烈士。
范郁文(1909-1939),山西陽高人,抗日烈士。
范克明(1918-1942),山西新降人,抗日烈士。
范廷蘭(1903-1938),河南溫縣人,抗日烈士。
范江富(1904-1938),福建壽寧人,抗日烈士。
范守仁(1912-1942),山西長治人,抗日烈士。
范漢卿(1890-1939),北京人,抗日烈士。
范立軒(1896-1942),河北威縣人,抗日烈士。
范樂春(1903-1941),女,福建永定人,抗日烈士。
范方士(1917-1945),山西芮城人,抗日烈士。
范子俠(1908-1942),江蘇豐縣人,抗日烈士。
范煌(1913-1944),山西萬榮人,抗日烈士。
范易(1901-1928),四川富順人,無產階級革命烈士。
范合(1920-1943),河北獻縣人,抗日烈士。
范平(1916-1940),山西夏縣人,抗日烈士。
范偉(1906-1986),廣東省東莞縣(今東莞市)茶山圩人,老紅軍。
范宰宇(生卒年待考),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台灣省總政治作戰部政治作戰學校校長。
范庭(生卒年待考),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豫北別動第五總隊隊長。
范玉書(生卒年待考),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第八十六軍副軍長。
范祚胤(生卒年待考),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國防部」人事次長室處長。
范寶華(生卒年待考),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三軍參謀本部通信電子資訊參謀次長室系統資訊處處長。
范慕韓(1917-1996),山西繁峙人。北京大學肄業。曾任國務院機械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經委經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5月19日在北京逝世
范偉:中國小品演員、影視演員。
范明:解放軍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文工團演員。
范景宇: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
范姜國一:范景宇之女,少年大學生、少年作家。
范志博:中國名演員。范志毅 范志毅
范冰冰:中國名演員。
范志毅:中國足球運動員。
范振鈺: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1941年開始登台演出,1950年拜班德貴為師,專事捧哏。
範文淼:中央電視台播送中心轉播部音頻技術科科長。
港台及海外
范振鋒:香港電台節目主持,歌手。
范巧茹:香港無線電視新聞節目主持。
范曉萱:台灣名歌手。
范鴻齡:香港著名商界人士。
羅范椒芬:香港前高官。
范瑋琪:台灣名歌手。
范鴻軒:台灣名演員。
範文芳:新加坡名演員。
范植偉:台灣廣告模特兒、演員。
范逸臣:台灣名歌手。
㈩ 抗美援朝猛將范天恩軍銜
抗美援朝猛將范天恩軍銜是大校,范天恩回國後,任第38軍113師參謀長、114師第一副師長、112師代理師長、113師師長、第38軍參謀長、副軍長。1968年4月調任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1975年3月調任總參謀部防化部副部長(1975.10時任),1976年5月調任總參謀部軍務部副部長。
1980年任煙威警備區司令員。1983年離休。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後晉升為大校。1955年被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1988年授予獨立功勛榮譽章。2001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10)范天恩擴展閱讀
范天恩事跡:范天恩是日本人編寫的《朝鮮戰爭名人錄》中唯一一名中國軍隊的團長,兇悍、多謀。11月4日拂曉,范天恩帶領335團借著雨霧擊垮了飛虎山陣地守軍南朝鮮第7師,一鼓作氣,拿下了飛虎山,殲敵千餘名。
梁興初給范天恩下死命令:335團在飛虎山堅守,不能後退一步!隨後,美韓軍數百門大炮、上千架次飛機狂轟濫炸飛虎山,兩個師敵軍無數次攻擊。後勤中斷的335團餓得幾乎要用石頭充飢,整整五天五夜沒讓敵軍前進一步,受到志願軍總部通令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