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道法術器勢志出自哪裡
道法術器勢志出自哪裡《道德經》
道法術器勢志出自老子《道德經》:道以明向,法以立本,術以。立策,器以成事,勢以立人。「以道御術」是道德經的主旨,即以道義來承載智術,悟道比修煉法術更高一籌。術要符合法,法要基於道,道法術三者兼備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道、法、術、器、勢、志的內涵:
1、道是價值觀。即判定好壞、美醜、喜惡、真假的價值標准。價值觀有不同的層次,人生觀就是人生的最高價值觀。價值觀決定思想決策模式和行為方式。宇宙的價值觀決定宇宙自身在時間和空間中的運動方式。「道不同不足為謀」,價值觀不同的人最好不要一起共事,會互相干擾。
2、法是實現價值觀的最根本的戰略、方法、指導方針、思路,也是知識上的規則和規律。同時也是一種規范性約束,如法律。不管人還是事物,只有在合理的范圍內,才能被接受和發展。
3、術是戰術、技術、具體的手段、具體的行為方式等。
4、器是工具。工具的作用是提高效率,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5、勢是這個時空的趨勢,是一種慣性的力量。地勢、情勢、形勢、權勢、勢能,說的都是這一種在位置中蘊含的能量。 注意這個勢是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系統的交點。時空,宇宙,天地,是同一個意思。
6、志:主要是指目標,只有通過勢能才能達到,勢就是火箭助推器形成的力量。對於本家老子李耳來說,他老人家肯定希望我輩對他的理論是「接著說」而不是「照著說」,要繼承發揚,而不是照本宣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道德經
B. 企業管理的道法術器勢的勢是什麼意思
「道」:規律、理念、信念。
「法」:公開頌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刑罰制度。
「術」是君主駕馭臣民、使之服從於統治的政治權術。
「勢」即權勢,主要指君主的統治權力。
「器」,就是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術以立策,勢以立人,器以成事。
法家學派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韓非則主張抱法處勢而用術,三者是互相聯系的整體。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有雲:「君無術則蔽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從企業來看,法是制度、規范、管理理念,是一個企業管理的綱領,企業「以法為本」,「以吏為師」,將規章制度付諸實施,謂之「法莫如顯」。
術是管理者的管理模式、技巧、能力,是良好貫徹「法」的有效手段,管理者「以其言而授之事」,「以其事而責其功」,通過做的事來反映管的人,謂之「刑名之術」。
勢是企業管理者的絕對權威、決策凝聚力,管理者以「法」、「術」來樹立管理權威,又以管理權威來施行「法」、「術」的職權,法與術運用得相得益彰,謂之「法勢合一」。
「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企業管理不僅要有規章制度、有管理思想,同時要與正確的管理方法相結合,依「法」行「術」,以術理事,以術馭人,方可造就管理之「勢」,達到「治慮不用而國治」的輕松管理的境界。
把傳統的管理思想跟現代市場經濟相結合:
道:理念和概念;
法:規章制度,即用什麼制度保證「道」的實施;
術:管理方法和技巧;
器:工具,即以簡單的工具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中國人很講究「關系」,但美國人把客戶關系管理做成了工具軟體,他們將客戶分成等級,配置相應等級的資源,並把外部客戶關系如何跟內部資源對接等問題製作成一整套的信息化工具。
「勢」是指權勢、地位;
「法」是指法律、規律(因道全法,「道」是中國哲學中一個獨特的概念。「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世界上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器),都有它存在的規律,這就是「道」。)
「術」是指方法、手段。
道法自然——客觀思維; 天人合一——整體思維;大制不割——系統思維;互育並行——和根思維;和而不同——和道思維;執端取中——辯證思維;不偏不倚——中道思維;周循不殆——循環思維;先戰後勝——預立思維;不平則流——平衡思維;知止不殆——制衡思維;襲明要妙——活源思維;見素抱朴——純本思維;不戰全勝——戰略思維;德本財末——德財思維; 以義為利——義利思維;誠立天地——誠信思維;仁者無敵——民本思維。
企業經營有「道、法、術、器」四個層面:
商業模式就是「道」,是商道的最高境界。如果企業總是沉湎在「法、術、器」里找出路的話,就會像爬山一樣,總在山腳、山腰打轉,很難直達山巔。
中國策劃的「道-法-術」思想體系原創之「源」,經過西方策劃思想的「質」、「域」兩次飛躍,再經過東西方共同達成的「位」的飛躍——道、法、術、質、域、位,六個字便可粗略地概括世界策劃思想發展史,「源」、「質」、「域」、「位」,四次飛躍就是世界策劃思想史的進程。
太極思維,太極策略,其構成講究三個部分,叫做道、法、術。
道:講規律,宇宙運行的規律,基本規律,日夜交替是規律,一年的寒暑交替是規律,生壯老衰亡,這叫規律。道是研究這個的。
法是一套規則體系,就是在什麼時候,怎麼樣做事情,什麼流程,什麼規范,什麼結構,什麼框架,這叫法。
術是具體操作的技巧,技術,模型。
道、法、術三點從三個不同的層次構成了整個一套策略的框架。
法必須要基於道,道是核心,管理的方法,規則,一定要符合道。術要符合道和法,這三者要完全統一。道法術的兼備和組合才是最好的策略。
道的特點就是兩個字,叫做不易。永遠不變的才叫道。不論這個表面現象如何千變萬化,總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我們看待萬事萬物都叫循環,進化是一個循環中的一段僅此而已。這個循環就是規律,這種循環是不變的。
法要與時而易,這個法如果不變就完蛋。
術:方法要簡易,操作上,咱們叫可操作性。
太極策略的核心叫做道、法、術:道者不易,法者時易,術者簡易。
現代管理理論認為,管理其實就是兩件事:做正確的事;把事情做正確。「道」回答的就是「什麼是正確的事」:「法、術、勢」則告訴管理者如何把事情做正確。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能用語言講清楚的道,就不是道了。
孔孟之道是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孔子說,符合這五個字就是正確的事,按這五個字去做就是君子。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有學生還問過孔子:先生你講了那麼多,能用一個字概括您的話嗎?孔子說:有啊,大概也就一個「恕」字了。其「恕」乎,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是孔子對普世之道的闡述,這應該是做正確事情的基本標准吧。
老子的道。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老子的道主要體現在無為而治。「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把道比作水,水往低處流,順勢、低調、清靜、無為就是「道」。無為不能理解成不作為。管理者的無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不強為,是要順勢而為,是以無為的方式實現有為的目的。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孫子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打仗的事,皇帝和老百姓的意見要取得一致,也就是要師出有名,為正義而戰。孫子說的道是個政治問題、方向問題。所以先要抬頭看路,然後才是埋頭拉車。
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既有道,也有法、術、器。所謂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的道,如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思想領先的方針等。所謂法,指的是根據軍隊管理之道所制訂的各項規章制度,如軍隊的三大共同條令、政治工作條例等。所謂術,是指體現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的具體工作方法和領導藝術,如思想教育方法、談心藝術等。所謂器,則是指落實道、法、術而形成的一些工具類的東西。道、法、術、器共同構成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的整體,其中道是主要的、根本的,法、術、器由道決定,為道服務。一般來說,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體系中的道是穩定不變的,變了就不再是毛澤東的思想體系了;而法、術、器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變化,不變則無法適應形勢發展和實際工作的需要。
從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概括為四個字:道、法、術、勢。這四個字體現了中國古代完善的管理思想。
道、法、術、勢是管理大廈的四塊基石,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體系。同時,它們又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撐。
C. 道法術勢的介紹
《道法術勢》的作者是唐玉明,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唐先生從事保險業已十餘載,披荊斬棘,頗多體會與感想,歸納其心得為「道、法、術、勢」四字,望能與同仁分享,因忙於實務,在給出了本書的提綱和基本思想之後,委託我的三位學生來充實之。壽險公司經營管理的「道」、「法」、「術」、「勢」,是指公司的發展與運作,既要從大處著眼,又要從小處著手;既要有宏觀戰略思維,又要有微觀實務操作;既要有外在技術手段,又要有內在文化軟實力;既要具備客觀物質的基礎,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D. 道法術的詳細解釋
什麼是道-----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道,道是什麼,先用拆字的形式來解答,道,就是首和走之,首就是頭,頭領,走之就是行走。。。。。道就是作為一個頭領用自己的方式去行走,做自己的行為和作為。。。。
道學-----一種學科(科學)或一門學問--有做人為人之道,經商的有商道,學法律的有法之道,從事教育傳播的叫做傳教之道。正確的叫正道,不正確的叫邪魔歪道。。。
道士-------一種人物或人群的分類或一種(個)群體團體分類.........
道教-------一種人物或人群的團體或團隊.........
道德經------古人老子的人生之道或為人之道的思想學問或人生經驗(經驗之道)的總結.....
什麼是法----法就是法律,法師,符法,之類。。。有害人的,也有助有幫人的。
法律/律例/符法/字元/符咒/賀語/祝語------用於約束人或規范人的行邊的東西.......
什麼是術-----術是一種術科術語,是一種做事的方法和行為之一,是一個過程。算術就是計算的方法。
E.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法術關系
想知道道,法,術他們的關系,先要知道他們都是這樣是什麼
道、法、術、勢是什麼,最大的優勢不在於多點談資,而是給人解決問題的方法。
甲 道
道是什麼根本說不清的,但我們可以嘗試用我們淺薄的見識去闡述什麼是道,以微短的壽命去理解大道。
你還需要遇到多少感動,才能治癒心中的孤獨?
廣告
你還需要遇到多少感動,才能治癒心中的孤獨?
此處也不嘗試去闡述什麼是道,但以古人的見解,道是最基本的規則,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道的衍化,故順道者昌,逆道者亡!這不是說道有人格需要人們崇拜他,反而正是因為大道無情,沒有人格才有這么大的威力。
乙 法
如果我們把道簡化理解為規則,在了解規則後自然就有因規則產生的方法,如同大家打牌,有一定規則,才有玩法。
故道高於法,便如同制定規則的人高於被規則束縛的人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在道教修行中追求法,不如找到自己的道!
丙 術
如果我們把打牌、下棋的總體方法稱之為方法,那麼針對性的方法便是術!如同法術法在前術在後,具體事情的姐姐方法便是術,在中國古代不懂大道,但是掌握具體問題解決方法的人稱之為術士。
F. 道法術在教育中的定義是什麼
1、道,是規則、自然法則,上乘。講求的是追求陰陽調合的自然法則、宇宙運行規則。如日升日落,春夏秋冬,盛極必衰物極必反。
法,是方法、法理,中乘。在自然規則的運行中尋找和總結出來的一種方法。如在中國的地理環境下因為道的運行結果,人類或動物選擇坐南朝北的方位建房、打穴、築巢……就可以得到身體上冬暖夏涼,心理上舒適安逸效果的一種方法。這也是植物、動物和人類千百萬年來對自然界最直觀的感受做出的總結。
術,是行式、方式,下乘。在道的法理中進行的一種行為方式。如道家某分支屬於玄學范疇的「符」命理學中的卦、數學中的運算方式等等都屬於術的范疇。
2、「道」即萬物變遷循環中亘古不變的規律,在個人層面就是人生境界和價值觀,判斷壞美醜喜的標准,是生來就有的天賦,不易改變,只能靠長期修養去領悟;
「法」是一套規則體系和原理原則,是實現價值觀的指導方針和思路,可因事物內在的變化規律而變化,可通過對長期實踐的思考和歸納總結而得出。
「術」是在規則體系指導下的具體操作方法,只要指導原則(法)不變,具體方法可千變萬化,術可通過練習獲得,亦可通過對法的推理而產生。
道法術出自老子《道德經》,「以道御術」即以道義來承載智術,悟道比修煉法術更高一籌。「術」要符合「法」,「法」要基於「道」,道法術三者兼備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G. 道法術的綜合理解
「道」即萬物變遷循環中亘古不變的規律,在個人層面就是人生境界和價值觀,判斷壞美醜喜的標准,是生來就有的天賦,不易改變,只能靠長期修養去領悟;
「法」是一套規則體系和原理原則,是實現價值觀的指導方針和思路,可因事物內在的變化規律而變化,可通過對長期實踐的思考和歸納總結而得出。
「術」是在規則體系指導下的具體操作方法,只要指導原則(法)不變,具體方法可千變萬化,術可通過練習獲得,亦可通過對法的推理而產生。
H. 道法術是哪三個層面
《西遊記》第四十四回法身元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 故事發生在車遲國,師徒四人與三個妖精道士鬥法的那一難。
I. 企業管理的「道法術器勢」的「勢」是什麼意思
勢:
是企業管理者的絕對權威、決策凝聚力,管理者以「法」、「術」來樹立管理權威,又以管理權威來施行「法」、「術」的職權,法與術運用得相得益彰,謂之「法勢合一」。
J. 怎樣理解道法術器
「道、法、術、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傳承所強調的四個層面。所謂「道」即萬物變遷循環中亘古不變的規律,是靈魂,是方向,是指導思想;「法」是在探求「道」的過程中經過實踐思考、歸納總結出的規則體系和方法原則;「術」是在規則體系指導下的具體操作技術,只要「道、法」不變,「術」可千變萬化;「器」是指有形的物質或有形的工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古人用「道法術器」形容事物的不同層面,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膚淺的認識,而要深入內里,掌握規律,把握原則,了解方法和技術,以及相關的工具和環境。
將「道法術器」理念融入學校管理,改進學校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助於加快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道、法、術、器」基本內涵
中國傳統道家文化的傳承強調這樣四個字,「道」、「法」、「術」、「器」。
「道」,是自然環境、事物的自然規律和發展方向;即「天道」。
「法」,是為循「道」、成事、達到目標制定的方法;即「人法」。
「術」,是為使「人法」得到落地實施採取的技術層面的技巧和方法。
「器」,是為使「術」取得更好、更有效率的結果所必需的工具。
簡而言之,可總結為: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願景和戰略;策劃制定符合事物規律、規避風險和實現願景的目標、方法、方案、行動路線;在「道法」的統御下,具體策劃制定具體實施的技術層面的方法、技巧,以有效的做好每一件事;並在做事時使用適宜的工具器具,以保證達到「術」的結果,提高「術」的效率。
「道、法、術、器」在教育理論中的理解
1、教育的道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唯一不變的道就是:所有的教育,歸根結底,都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要把著力點放在教育者自我的成長上,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而不是要求孩子怎麼樣。孩子身上呈現的所有問題,都是在折射他們的渴望,這些渴望就是我們作為教育者沒有給到的。比如家長太浮躁,定不下來,孩子就會多動,不專注,因為他渴望寧靜;比如缺少有效的溝通,孩子會沉溺於電子游戲,因為他渴望陪伴和理解。
教育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
道作為最高境界,也代表著學校的發展方向、願景目標和辦學理念。根據外部環境、政策措施和學校類型層次等因素決定學校發展方向;學校要發展到何種程度;以什麼方式和速度達到發展方向最終目標。通常,學校願景較為抽象宏大,表明學校未來要達到的位置。但是學校目標必須是具體、可衡量的,制定目標是為了明確學校的發展規劃以達到願景。辦學理念體現學校及其幹部教師的價值取向,是指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使命。
2、教育的法
教育的成效取決於教育者本身的狀態,最好的教育是不言之教。教育者本身就像是一杯滿滿的水,從杯口自然而然溢出來的水,就是最好的滋養。不斷地修煉自己的狀態,是教育者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所謂的狀態,就是人生的高度,如果教育者的身心都在一種很低下的狀態,整天糾纏於名利得失,雞毛蒜皮,孩子如何能夠有靈性,有智慧?就是原本有靈性的孩子,也被邪氣和俗氣蒙蔽。
教育者應該怎麼修煉自己的狀態?紮根到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培養內心的高度。具體地說,就是「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唐朝的施肩吾語)
倡導「大其心」,就是格局要大。所謂的格局,就是一個空間,包括長寬高。長,就是眼光要長,以未來定義現在,基於三十年之後的孩子的生命狀態,來考慮現在的教育。站在三十年以後看,現在的很多教育都不必要,有些甚至在灑毒葯。寬,就是包容,接納更多的美好。所謂「容」,就是下化之,把不好的人和事拿過來而化之。高,就是人格的高度,決定了一個人格局的就是高度。教育者的格局越大,給孩子的成長空間就越大,孩子的格局就越大。
講究「虛其心」,就是要有敬畏之心。所有的智慧都來自敬畏之心,一個人沒有敬畏之心,智慧是會繞著他走的。敬畏什麼呢?敬畏天命、敬畏大自然、敬畏大人。
擁有「平其心」,就是保持平和。只有控制好自己地情緒,才可以就事論事。人生修煉到最後,就是兩個字:平和。所有的大教育家,都是平和的。
力求「潛其心」,就是克服浮躁,沉潛到水的深處,扎扎實實成長。教育的清流,在水的深處。可是大部分人都漂浮在水面上,只能喝苦水。(作為一個老師,對這一段真是深有感觸!天天忙著做表面文章,整一個又一個新名詞:翻轉課堂、案例教學,申請一個又一個的項目,參加各種各樣的教學比賽,每天都很忙,我們真的是在做教育嗎?)
明悉「定其心」,就是知止,知止而後定。關於知止,本身就需要講的太多,應悉心揣摩,也未必說的清楚,自己領悟吧。
當教育者自己修煉到一定的狀態,你就能打開一扇門,這扇門就叫「感動」。感動真的東西,感動於美好,感動於善良。這種感動會傳遞給孩子,讓教育進入一個更寧靜和美好的狀態。
教育的法也有尊重規律的內涵,這個世界上的人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清晰的,一類是不清晰的。所謂的清晰,就是能尊重客觀規律,把握事物的本質。教育的規律,就是生命的發展規律。教育應該「率性而為」,所謂的率性,就是順應和尊重人的本性。
當然這里也包括學校治理的「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法律法規,而是指確保學校有效運轉的體制機制,包括組織架構、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學校在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時,要講究合法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在規章制度中,學校章程是立校之本,而管理制度是貫徹學校章程的重要保障。
3、教育之術
所謂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引領。一個優秀的老師,就是要掌握合適的喚醒點,不早不晚,這個喚醒的點,一般都是和自尊心有關,自尊心是把自信心和責任心鏈接在一起的鏈條。用真善美的東西去感動孩子,人一旦被感動,很容易觸發自尊。
教育者的使命不是教育,而是引領。你如果身上有光,就能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你要站得足夠高,走的足夠遠,成為一個有光的人,你的光亮能夠照亮孩子前行。成為一個有光的人,是教育者的使命。
學校之「術」也應包含選人用人之「術」。學校要想發展壯大,首先就要選對人,建設優秀的幹部教師隊伍。學校之「術」應注重團隊合作。如果教師想要在專業上快速成長,那就必須構成一個團隊,團隊中相互借鑒、共同提高。學校之「術」在於鼓勵和加強學習。需要建立內部學習機制,並提供正確的學習方法,鼓勵幹部教師勤總結、勤思考、勤交流,轉化學習和科研成果等。
4、教育之「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指有形的工具和載體。善於使用「器」的學校,可以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校之「器」一般包括學校環境、發展平台、核心項目等。
學校要加強環境治理和文化建設。一是環境設施,包括辦公室、交通環境、室內光線、布局設計、辦公設備等因素。二是文化氛圍,真誠自由、平等向上的文化氛圍最能帶動幹部教師朝好的方向發展。學校要自主搭建或者借力各種發展平台,還要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深入推動課程改革,加強和完善學校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要加強特色課程的研發與開設,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特長培養的需要;落實「課堂革命」,推動課堂教學改進和創新,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總結
千年沿襲的處事哲學中蘊含著一脈相承的教學智慧,道、法、術、器四者各為基石,彼此交融,相輔相成,缺一則不能成為體系,教學中只有堅持做到道明、法當、術巧、器精,四者並舉,遵循規律才能教有所成,學有所得。
「道、法、術、器」這四個字看似簡單,真正運用起來仍任重道遠。需要學校因地制宜,根據自身優勢特色,找准方向和著力點之後,才能達到「道、法、術、器」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撐、靈活運用、合為一體的至高境界。
總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實際教學中做好「器」的管理,是循「道」而為的要求,是實施「法」的要求,是提高「術」的效率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