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王學典
擴展閱讀
薄煙 2025-08-03 10:24:35
大會後的股票行情 2025-08-03 10:23:11
為啥會有人買股票 2025-08-03 10:10:45

王學典

發布時間: 2022-02-17 03:49:37

A. 山東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已經算不上萌新的萌新回答一下,咳咳

山東大學出過許多名人,他們如今都是各個領域的大牛。

《濟南的冬天》想必小學都是背過的,它的作者老舍,是傑出的語言大師,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與歷史上的山東大學淵源頗深,1930年到1936年間先後在齊魯大學與國立山東大學任教。1937年8月老舍重回齊魯大學,1946年山大曾邀請老舍重回山大執教,老舍也有此意向,無奈當時在美國講學,只能作罷。事實上,老舍在齊大、山大的這六年正是寫作高峰期,老舍的很多作品是在這一時期完成或者構思的,他的兩篇文章《青島與山大》《非正式的公園》講的就是就是他與山大的故事。

B. 山海經全文和翻譯,有圖的更好。

山海經卷一
南山經
南山(經)之首曰(■)(qu6)[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
之上,多桂,多金玉①。有草焉,其狀如韭(ji()而青華,其名曰祝余,
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谷)[榖(g^u)]而黑理②,其華四照,其名
曰迷(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y))而白耳③,伏行人走,
其名曰狌狌(x9ngx9ng)④,食之善走。麗■(j9)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
海,其中多育沛⑤,佩之無瘕(ji3)⑥疾。
【注釋】①金玉:這里指未經過提煉和磨製的天然金屬礦物和玉石。以下同此。②谷:即構
樹,落葉喬木,長得很高大,適應性強。木材可做器具等用,而樹皮可作為桑皮紙的原料。③禺:傳
說中的一
種野獸,像獼猴而大一些,紅眼睛,長尾巴。
④狌狌:傳說是一種長著人臉的野獸,也有
說它就是猩猩的,而且它能知道往事,卻不能知道未來。⑤育沛:不詳何物。⑥瘕:中醫學指腹內結
塊,即現在人所謂的蠱脹病。
【譯文】南方首列山系叫做鵲山山系。鵲山山系的頭一座山是招搖山,
屹立在西海岸邊,生長著許多桂樹,又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中
有一種草,形狀像韭菜卻開著青色的花朵,名稱是祝余,人吃了它就不感到
飢餓。山中又有一種樹木,形狀像構樹卻呈現黑色的紋理,並且光華照耀四
方,名稱是迷谷,人佩帶它在身上就不會迷失方向。山中還有一種野獸,形
狀像猿猴但長著一雙白色的耳朵,既能匍伏爬行,又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
名稱是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飛快。麗■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往
西流入大海,水中有許多叫做育沛的東西,人佩帶它在身上就不會生蠱脹
病。
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y2n)木①,多白猿,多水玉②,多
黃金③。
【注釋】①棪木:一種喬木,結出的果實像蘋果,表面紅了即可吃。②水玉:古時也叫做水
精,即現在所說的水晶石。因它瑩亮如水,堅硬如玉,所以這樣叫。③黃金:這里指黃色的沙金,不
是經過提煉了的純金。
【譯文】再往東三百里,是座堂庭山,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棪木,又有許
多白色猿猴,還盛產水晶石,並蘊藏著豐富的黃金。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即]
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
白玉,多蝮(f))蟲(hu!)①,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釋】①蝮蟲:傳說中的一種動物,也叫反鼻蟲,顏色如同紅、白相間的綬帶紋理,鼻子
上長有針刺,大的一百多斤重。這里的蟲(hu!)是「虺」的本字,不是昆蟲之蟲(chong)。
【譯文】再往東三百八十里,是座即翼山。山上生長著許多怪異的野獸,
水中生長著許多怪異的魚,還盛產白玉,有很多蝮蟲,很多奇怪的蛇,很多
奇怪的樹木,人是不可上去的

C. 王學典的介紹

王學典,山東滕州人,1956年1月生,1979年考入山東大學歷史系;1986年該系史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是國內首批史學理論專業畢業生,留校任教。1988年晉升為講師,1992年晉升為副教授,1996年晉升為教授,1998年被評聘為博士生導師。2002—2006年組建並任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院長,2006年調任《文史哲》雜志主編。2012年出任新組建的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D. 王學典建議將教師節改於孔子誕辰,有必要嗎

我覺得沒有必要將教師節改為孔子誕辰日,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大家已經習慣了教師節。

為什麼我覺得沒有必要改於孔子誕辰日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教師節,我們已經知道教師節是什麼時候了,如果突然改日期的話,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習慣。教師節在我國已經存在這么長時間了,你說改就改,這未免有一些不好。

所以呢,想要賦予教師節更多的內涵,由此想到了孔子誕辰日,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提出了很多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到現在我們都在遵循這種方法,所以很多人覺得教師節設在孔子誕辰日,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賦予教師節更深的內涵。

此外他們兩個節日相聚的時間非常近,與其一段時間過一個節日還不如合二為一。這種想法我理解,但我不贊同。

E. 王學典的學術研究

長期致力於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中國現代學術文化史研究,尤長於中國現當代史學思想及史學思潮研究。現已出版《歷史主義思潮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翦伯贊學術思想評傳》、《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等多部專業學術著作,並主編有《史學引論》、《述往知來——歷史學的過去、現狀與前瞻》一書,編選有翦伯贊文集《歷史理念》、黎澍文集《歷史文化》等。其中,《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在知識界贏得較高聲譽,而《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一書則被普遍認為是近50年中國史學史研究的拓荒之作,為海內外同行所矚目。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學學報》、《文史哲》及《史學理論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刊發論文90餘篇,在學術界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力。
曾承擔的項目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史學編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翦伯贊史學思想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學術地位研究」;台灣中流基金項目:「通向大師之路——對20世紀前半期國學名家的社會學考察」;山東大學傑出基金項目:「乾嘉範式與年鑒範式——史料考訂派與唯物史觀派的的對抗與融合(1919—1949)」;山東大學985工程二期項目:「20世紀中國史學編年」;山東省政府特批重大項目:「山東文獻集成」;山東省社會科學重大專項:「中國史論通史研究」(40萬)。

F. 王學典的著作一覽

一、著作
1.《歷史主義思潮的歷史命運》(33.7萬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 3月出版,1995年 8月重印;《讀書》雜志1994年9期刊登何祚榕的長篇書評文章;《史學理論研究》1995年2期刊登丁守和的長篇書評文章,此篇書評《新華文摘》1995年9期作為要文轉載;《文史哲》1994年4期刊登孟祥才的書評文章;《歷史學年鑒·1995》專門介紹、評價此書;《文匯讀書周報》刊登本書出版消息。
2.《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33.1萬字)
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1998年6月重印,2000年第二版第三次重印;《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2期刊登長篇書評;《20世紀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在正文中三處介紹評價此書;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載文認為此書對一些問題的「探討極為精湛」;中山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博士點將此書列為論述20世紀學術史的五本必讀書之一;《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在封二介紹此書;《學術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新書集錦」欄目介紹此書;《歷史學年鑒·1997》專門介紹、評價此書;眾多學者在他們的專著、論文中稱引此書。
3.《史學概論教學大綱》(原國家教委高教司編,主要撰稿人之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4.《〈隋書〉選譯》(20萬字)
濟南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5.《翦伯贊學術思想評傳》(31.4萬字)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6.《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25.4萬字)
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2000年9月重印。中華書局2011年1月出增訂本;《全國新書目》雜志2000年10期在「特別推薦」欄目中推薦此書,並給予高度評價; 《文匯讀書周報》2000年12月9日刊發專文評論此書;《文匯讀書周報》2000年12月16日刊發專文評論此書;《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10月17日刊發專文評論此書;《書摘》雜志2000年12期對此書作了長篇摘錄;《作家文摘》雜志2001年1月19日對此書作了專版摘錄;《文匯報》2001年4月2日對此書作了專版摘錄;《文摘報》2001年4月6日對此書作了專版摘錄;《兩本關於顧頡剛的新書》,《書品》2001年第3期對此書作了評介;《好書告訴你》(羅志田),《中華讀書報》2001年11月21日向讀者推薦此書;《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2期刊發長篇書評;《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1期刊發長篇書評。
7.《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32萬字)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中華讀書報》2002年8月7日刊發專文評論此書,此篇書評又被人民網、學術批評網等各大學術網站轉載;《中國學術》2003年3期發表專門評論文章。
8.《述往知來——歷史學的過去、現狀與前瞻》(30萬字)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9.《史學引論》(主編,41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此書出版後立即被全國20多家大學歷史系採用為史學理論課教材。
10.《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1.《思想史上的新啟蒙時代》,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唯物史觀與倫理史觀的沖突》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13、《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論》,編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14.《新史學與新漢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5、《良史的命運》,三聯書店,2013年
16.《20世紀中國史學編年》,商務印書館,2014
二、論文
1. Jian Bozan』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China』Historic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June 1991.
2. Historiography Trends in New Perio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1996.
3.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in the Last Fifty Year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tumn 2004.
4.《新時期史學思潮的演變》
《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2期;
《新華文摘》1994年6期全文轉載;
《歷史學》1994年6期轉載;
《歷史學年鑒·1995》摘要評價;
《文摘報》1994年4月10日摘要報道。
5.《翦伯贊與中國歷史科學的理論建設》
《歷史研究》1990年3期。
《中國現代史》1990年7期轉載。
6.《近五十年的中國歷史學》
《歷史研究》2004年1期(紀念《歷史研究》創刊50周年專號);
《新華文摘》2004年8期主體轉載;
《歷史研究》2004年4期發表《對〈近五十年的中國歷史學〉一文的幾點看法》的文章,回應此文;
《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年3期節要轉載此文。
7.《關於歷史創造者問題的討論》
《文史哲》1988年1期《人民日報》1988年2月22日摘要介紹;
《人民日報·海外版》1988年2月26日摘要介紹;
《解放軍報》1988年3月18日摘要介紹;
《文匯報》1988年3月6日摘要介紹;
《文摘報》1988年2月11日摘要介紹;
《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88年3期摘要介紹;
《歷史學》1988年3期轉載;
《文史哲》1988年 3期發表黎澍的回應文章;
《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黎澍著)一書收錄此文。
《世紀回望》(20世紀重要論文選編,張岱年主編)一書收錄此文。
8.《階級觀點再認識》
《史學理論》1988年2期。
《文摘報》1998年8月3日摘要介紹;
《中國史研究動態》1988年10期摘要介紹;
《中國歷史學年鑒·1989》摘要介紹;
《新華文摘》1988年10期作為要文轉載;
《歷史學》1988年8期轉載;
《史學理論》1988年4期發表學者沈立邦的回應文章;
《東岳論叢》1990年1期發表學者孟慶仁的回應文章;
《中國改革備忘錄》一書認為此文的基本論點「是1988年史學界理論研究的一大突破」。
9.《實證追求與闡釋取向之間的百年史學》
《文史哲》1997年6期;
《新華文摘》1998年3期作為要文轉載。
10.《翦伯贊:整合兩大學術譜系的史壇巨子》
《北京大學學報·北大百年校慶紀念特刊》1998年2期。
11.《從偏重方法到史論並重——四十年代中後期中國歷史科學的變動之一》
《文史哲》1991年3期;
《歷史學》1991年9期轉載。
12.《歷史研究的致用寓於求真之中》
《文史哲》1993年6期;
《歷史學》1994年3期轉載。
13.《關於建立「史學社會學」的初步設想》
《文史哲》1995年3期;
《新華文摘》1995年9期摘要刊載。
14.《中國當代史學思想基本走向:就〈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答客問》
《文史哲》》1996年6期。
15.《德才學識兼具的一代良史翦伯贊》
《文史哲》1997年1期。
16.《全國史學理論討論會在天津召開》
《文史哲》1986年6期。
《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
17.《「歷史」與「科學」》
《文史哲》2000年3期;
《新華文摘》2000年9期全文轉載。
18.《80年代的「新啟蒙」與黎澍》
《文史哲》2002年2期。
19.《探索中國當代史學思潮的變遷——王學典教授訪談錄》(鄧京力采訪)
《文史哲》2001年3期。
20.《人文前沿·特約評論人語》
《文史哲》2004年4期。
21.《人文前沿·特約評論人語》
《文史哲》2004年6期。
22.《放逐「現實」 迴避「問題」:90年代學風的致命傷》
《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8期;
《新華文摘》2004年21期作為要文轉載;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5期轉載。
23.《〈「歷史與現實」關系問題的再檢討(筆談)〉編者按》
《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8期;
《新華文摘》2004年21期轉載。
24.《「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知識論命題》
《史學月刊》2003年11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1期轉載;
《紀念顧頡剛先生誕辰110周年論文集》一書收錄此文。
25.《歷史科學的基本觀念在變動》
《近代史研究》1993年1期。
26.《翦伯贊與中國當代史學界的歷史主義思潮》
《史學理論》1987年2期。
《史學情報》l988年1期摘要介紹;
《歷史學》1987年5期轉載。
27.《史學,危機何在》
《史學理論》1988年3期。
28.《從強調一般到注重特殊——四十年代中後期中國歷史科學的變動之一》
《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4期;
《歷史學》1993年2期轉載。
29.《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上的一部「掘井」之作》
《史學理論研究》1993年2期。
30.《歷史研究的民間取向值得倡導》
《史學理論研究》1998年3期
《史學新書評·1999年》一書收錄此文;
《1997——1999年史學評論狀況評析》(《史學月刊》2001年2期)重點評析了此文。
31.《向內轉:市場經濟背景下歷史的應有選擇》
《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2期
32.《從追求致用到嚮往求真——四十年代中後期中國歷史科學的動向之一》
《史學月刊》1999年1期。
33.《史學界的思想解放應向縱深發展》(合作)
《回顧與展望》國家教委社科中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34.《新時期十年史學思潮演變》
(香港)《法言》1989年3期。
35.《五十年代初期的史界傳統學人》
《讀書》1995年5期。
《流年歲影》(張中行著)一書充分肯定此文的學術價值;
《中國現代學術文化隨筆》一書收錄此文;
《重讀大師》一書收錄此文。
何兆武在《讀書》1995年10期著《若干回憶》回應此文。
36.《良史的命運:翦伯贊之死的文化意味》
《讀書》1998年12期;
美國《華夏文摘》(「全球首家中文電腦期刊」)全文轉載;
《精神的光芒:一代人的心靈歷史》一書收錄此文。
37.《斯大林地理環境觀評析》
《山東大學學報》1988年4期;
《馬克思主義研究》1989年3期轉載。
38.《發掘鄉村:21世紀初葉中國歷史知識的增長點》
《山東大學學報》1999年3期。
《歷史學》1999年11期轉載。
39.《征服與同化是既定歷史條件下民族交往的基本形式》
《東岳論叢》1989年1期;
《文摘報》1989年2月25日摘要介紹;
《歷史學》1990年3期轉載。
40.《偶然性、可能性與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東岳論叢》1992年4期;
《歷史學》1992年11期轉載。
41.《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中的歷史主義學派論略》
《東岳論叢》1995年1期;
《新華文摘》1995年5期摘要刊載;
《歷史學》1995年3期轉載。
42.《〈中國歷史學反思專欄〉編者按》
《山東社會科學》1988年3期。
43.《建國後農民戰爭史研究的反思》
《山東社會科學》1988年3期;
《光明日報》1988年8月報道。
44.《在反封建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入地研究胡適》
《山東社會科學》1989年 1期。
45.《新時期十年的歷史學評估》(合作)
《山東社會科學》1989年 1期;
《歷史學》1989年3期轉載。
46.《〈毛澤東的歷史理論再認識專欄〉編者按》
《山東社會科學》1989年3期。
47.《毛澤東關於農民戰爭論述的理論意義》
《山東社會科學》1990年2期。
48.《評〈政治與科學之間的歷史編撰〉》(合作)
《山東社會科學》1992年1期;
《歷史學》1992年3期轉載。
49.《史學的新世紀:走學科整合之路》
《山東社會科學》1993年1期。
50.《論翦伯贊關於歷史學社會作用的理論》
《歷史教學問題》1989年5期;
《歷史學》1989年 12期轉載。
51.《為創造歷史而研究歷史》
《歷史教學問題》1991年1期。
52.《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評翦伯贊〈歷史哲學教程〉》
《社會科學學報》1990年(總7期)。
53.《唯物史觀派史學的合法性危機及其克服》
《山東大學報》1999年1月6日。
54.《從「五四」到「抗戰」:唯物史觀派歷史觀念的重要變動》
《齊魯學刊》2000年3期。
55.《「假問題」與「真學術」:中國社會形態問題討論的一點思考》
《東岳論叢》2000年4期。
56.《語境、政治與歷史:義和團運動評價50年》
《史學月刊》2001年3期;
《中國近代史》2001年7期轉載;
《義和團研究一百年》一書收錄此文。
57.《歷史是怎樣被敘述的——論歷史知識的人文主義屬性》
《我的人文觀》,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國學者心目中的科學與人文(人文卷)》,雲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8.《五朵金花:意識形態語境中的學術論戰》
《文史知識》2002年1期;
《北京日報》理論版2002年6月3日轉載;
《文匯讀書周報》2002年1月25日摘要推薦此文。
59.《思想史上的「80年代」:新時期黎澍側記》
《學術界》2002年1期。
60.《近20年間中國大陸史學的幾種主要趨勢》
《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1期。
61.《20世紀唯物史觀派史學的學術史意義》(合作)
《東岳論叢》2002年2期;
《新華文摘》2002年8期摘要刊載。
62.《華崗與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傳統的形成》,《光明日報》2003年6月3日A3版。
63.《論歷史研究的客觀性問題》
《東岳論叢》2004年1期;
《高等學校文科學報學術文摘》2004年2期轉載。
64.《〈名家主持: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編者按》
《東岳論叢》2004年1期
65.《十九世紀的自然科學與歷史學:塑造、同化與區別》
《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2期;
《科學技術哲學》2004年4期轉載。
66.《現代學術史上的唯物史觀——論作為「學術」的馬克思主義》
《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11期。
67.《中國智慧與西方文明的對話與交流是可能的——衛禮賢〈中國心靈〉及其〈中國經濟心理〉讀後》,《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期
《東西方之間——中外學者論衛禮賢》一書收錄此文;
《衛禮賢:兩個世界的使者》(德文版,2003年,主編克勞斯·黑爾舍)收錄此文。
68.《從排斥政治到兼容政治——評〈中國政治通史〉》
《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4期。
69.《大學校史與學術史的關聯——讀〈青島海洋大學大事記〉》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4年6期。
70.《一份正在崛起的學術期刊:評〈山東社會科學〉》
《光明日報》2004年10月28日C1版。
71、《學術著作是活歷史》
《中國青年報》2004年10月9日《青春中華首屆中國青少年讀書周特刊》。
72、《特約評論人語》,《文史哲》2005年4期
73、《從「歷史理論」到「史學理論」——新時期以來中國史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6期
陳啟能等主編《消解歷史的秩序》(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收錄此文
74、《意識形態與歷史:近50年來農戰史研究之檢討》,《史學月刊》2005年7期
75、《特約評論人語》,《文史哲》2006年2期
76、《從「戰士」到「學者」——訪老輩史學家趙儷生先生》,《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3期
77、《在創造歷史中研究歷史》,《史學理論研究》2006年4期
78、《選擇一種更符合學術本性的論文注釋體例》,《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 6期
79、《歐洲漢學與美國中國學對峙下的民國史學界》,《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 5期
80、《唯物史觀派史學的學術重塑》,《歷史研究》2007年 1期
81、《治學的功力與見識》,《文史知識》2007年6期
82、《「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是如何被敘述的——對學術史書寫客觀性的一種探討》,《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年2期。
83、《新史學和新漢學:中國現代史學的兩種形態及其起伏》,《史學月刊》2008年6期
84.《當代史研究的開展刻不容緩》,《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11期
85.《「80年代」是怎樣被「重構」的?》,《開放時代》2009年第6期
86.《六十年來中國史學之變遷》,《文史知識》2009年第8期
87.《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顧頡剛——寫在《顧頡剛全集》出版之際》,《光明日報》2011年1月11日第13版
88.《華崗: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範式的構建者》,《文史哲》2011年第5期
89.《「紅樓夢研究」大批判緣起揭秘——兩個「小人物」致函〈文藝報〉的事是否存在?》,《中華讀書報》2011年9月21日第5版
90.《學術與意識形態的高度綰合——山東大學1950年代文科輝煌的由來》,《山東大學報》「110周年校慶特刊」2011年10月11日。
91.《〈尚書〉學:從顧頡剛到劉起釪》,《文匯報》2011年4月4日第7版

G. 中國目前著名的歷史教授

中國目前著名的歷史教授:
中國史:朱紹侯、張豈之、茅海建、楊天石、鄧小南、楊奎松、葛劍雄、葛兆光、張政烺、李學勤、王子今、包偉民、姚大力、朱維錚、常建華、謝貴安、王記錄、孫衛國、王衛平、曹家齊、閻步克、程民生、王學典、馮天瑜、趙世瑜、蘇全有、汪朝光、楊軍、李治安、步平

世界史:齊世榮、吳於廑、吳恩遠、鄭異凡、朱寰、林志純、錢乘旦、侯建新、劉景華、劉家和、沈志華、劉祖熙、劉德斌、劉新成、徐藍、李劍鳴、韓東育、資中筠、李工真、晏紹祥、楊伯江、金重遠、王曉德、張廣翔、張建華、梁茂信、徐浩、馮昭奎、姚海、楊棟梁、任東波、趙學功、宋成有
其實你翻一下最新的高中歷史教材,那些編寫者都是很有名的當代史學家。

H. 文史哲的歷任主編

1、楊向奎(1910-2000)1951-1955年任主編
2、蔣捷夫(1917-1999)1955-1959年任主編
3、劉健飛(1907-1992)1961-1964年任主編
4、孫衷文 1964-1966年任主編
5、劉光裕 1973-1974年任副主編,主持工作
6、孔繁 1974-1978年任主編
7、王復三 1978-1979年任副主編,主持工作
8、劉光裕 1979-1984年任主編
9、丁冠之(1932-2010)1984-1993年任主編
10、韓凌軒 1993-1997年任主編
11、蔡德貴 1997-2002年任主編
12、陳炎 2002-2006年任主編
13、王學典 2006年至今任主編

I. 王學典提議延長義務教育年限,你如何看待此事

我個人非常支持這個提議,因為我覺得有必要把義務教育的范圍進一步推廣,同時也要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義務教育的內容,現在我們是實行所謂的9年義務教育,我覺得隨著社會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於教育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所以如果能夠把義務教育的時限延長到12年的話,將會改善很多人的教育水平。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9年義務教育,這也就意味著在初三之前我們的教育基本上會享受到很多補貼,同時也不會有嚴重的經濟壓力,但是隨著社會時代的不斷發展,會有一些地區存在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對於這些地區來說,很多經濟比較困難的家庭都沒有辦法支付孩子高中的學習費用,我覺得教育本身就是為了改變人的生活的,如果這些孩子可以接受到義務教育的話,那麼會相應的提高這一代人的幸福指數。

這個新聞是怎麼回事?

這個新聞講的是一個關於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的提議,在這個提議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有的人提議把我國的義務教育時間提高到12年,這也就意味著以後在大學之前的所有教育都是受到補貼和保障的。對於這樣的一個提議,少數人持反對態度,認為這樣會給我們的教育資源帶來很大的壓力,但是多數人是持肯定態度的,認為這樣的提議可以保障更多的人受到良好教育。

J. 歷史著作

二十五史:《
史記
》(漢·司馬遷)

漢書
》(漢·班固)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

三國志
》(晉·陳壽)

晉書
》(唐·房玄齡等)

宋書
》(南朝梁·沈約)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梁書
》(唐·姚思廉)

陳書
》(唐·姚思廉)

魏書
》(北齊·魏收)

北齊書
》(唐·李百葯)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隋書
》(唐·魏徵等)

南史
》(唐·李延壽)

北史
》(唐·李延壽)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宋史
》(元·脫脫等)

遼史
》(元·脫脫等)

金史
》(元·脫脫等)

元史
》(明·宋濂等)

明史
》(清·張廷玉等)

新元史
》(清末民初·柯劭忞)
四書五經,清有「六經皆史」之說:《
論語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詩經
》《
尚書
》《
禮記
》《
周易
》《
春秋

當然,除了「二十五史」紀傳體正史之外,還有其他的:
編年體史書:《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長編
》等;
實錄體
史書:《
清實錄
》《
明實錄
》等;
紀事本末體
史書:《
通鑒紀事本末
》《
宋史紀事本末
》《
明史紀事本末
》《
聖武記
》等;
典志體史書:「十通」《
通典
》《
通志
》《
文獻通考
》《
續通典
》《
續通志
》《
續文獻通考
》《
清通典
》《
清通志
》《
清文獻通考
》《
清朝續文獻通考
》等;
會要體史書(當然也可歸為典志體):《
唐會要
》《
宋會要輯稿
》《
元典章
》等;
史評史考類史書:《
史通
》《
文史通義
》《
宋論
》《
讀通鑒論
》《
日知錄
》「清三史」《
廿二史考異
》《
廿二史札記
》《
十七史商榷
》等;
學術史類史書:《
明儒學案
》《
宋元學案
》《
清儒學案
》等;
方誌地理類史書:《
山海經
》《
水經注
》《
華陽國志
》《
元和郡縣圖志
》《
大唐西域記
》《
洛陽珈藍記
》等;
筆記文集類史書:《
世說新語
》《
夢溪筆談
》《
南村輟耕錄
》《
潛研堂文集
》等;
類書目錄類史書:《
太平御覽
》《
冊府元龜
》《
永樂大典
》《
古今圖書集成
》《
郡齋讀書志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等都可以看……
放心這些就夠了,一輩子都看不完的……都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
PS:如《
紅樓夢
》《
西遊記
》《
水滸傳
》《
三國演義
》《
隋唐演義
》《
清史演義
》等小說不是史書,但可以作為興趣參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