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趙襄主學御的翻譯
原文: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子期逐,三易馬而三後。
翻譯:戰國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馬車技術,沒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賽。賽時,他多次改換馬匹而多次落在王子期後邊。
原文:襄王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
翻譯:襄王說:「你教我駕車的技術,(技術)沒有完全教給我。」
原文: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追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速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尚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翻譯: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經把技術全都教給您了,只是您使用得不恰當。凡是駕車需要注重的是,馬套上轅,要跟車輛配合穩妥。人趕著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與馬的奔跑相協調上,然後才可以加快速度,達到很遠的地方。如今你在我後面就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就怕我追了上來。
其實,駕馭馬匹長途競爭,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後面。但是你在前在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還顧得上與馬匹的奔跑協調一致嗎?這就是你落在後邊的原因了。」
賞析
「趙襄王學御」是一句古諺,出自《韓非子·喻老》,換成現代文的意思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國君趙襄子向善於駕車的王子期學習駕車」。
這句古文給我們的啟迪是做任何事,如果不專心致志,而只考慮個人利害得失,就會事與願違。做學問也是如此,只有拋棄雜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發揮,取得好的成績。
B. 求翻譯: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子期逐,三易馬而三後.
戰國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馬車技術,沒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賽。賽時,他三次改換馬匹而三次落在王子期後邊。
原文:戰國 韓非子《韓非子·喻老》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子期逐,三易馬而三後。襄王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譯文:
戰國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馬車技術,沒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賽。賽時,他三次改換馬匹而三次落在王子期後邊。襄王說:「你教我駕車的技術,(技術)沒有完全教給我。」
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經把技術全都教給您了,只是您使用得不恰當。不管駕駛什麼車輛,最重要的是,馬套上轅,要跟車輛配合穩妥。人趕著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與馬的奔跑相協調上,然後才可以加快速度,達到很遠的地方。現在你在我後面就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就怕我追了上來。其實,駕馭馬匹長途競爭,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後面。但是你在前在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還顧得上與馬匹的奔跑協調一致嗎?這就是你落在後邊的原因了。」
(2)趙襄王學御於王子期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韓非
(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人 ,法家代表人物,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門師兄。
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其關於法家學說的著作,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韓非深愛自己的祖國,但他並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卻為了得到韓非而出兵攻打韓國。韓非入秦後陳書秦王弱秦保韓之策,終不能為秦王所用。韓非因彈劾上卿姚賈,而招致姚賈報復,遂入獄。後李斯入獄毒之。韓非人雖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韓非子》為秦國治國經要。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韓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對後世影響深遠。
C. 「趙襄王學御於王子期」出自哪篇文言文並如何翻譯
出自:趙襄王學御
趙襄王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子期逐,三易馬而三後。襄王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追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譯: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車技巧。御,即駕車
D. 趙襄王學御 /翻譯
原文:
趙襄王學御於王子期①,俄而與子期逐②,三易馬而三後③。襄王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④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⑤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解釋:
(1)趙襄王:趙襄子。 (2)御:駕車。王子期:戰國時期善於駕車的人,即王良 (3)逐:追趕,這里指騎馬賽馬 (4)易:更換 (5)安:安穩
(6)調:協調 (7)誘導:引誘。此處「道」同「導」,不作道路解釋
(8)盡:窮盡
翻譯
戰國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車技術,沒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賽。賽時,他多次改換馬匹而多次落在王子期後邊。襄王說:「你教我駕車的技術,一定留著一手,沒有完全教給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經把技術全都教給您了,只是您使用的不恰當。不管駕駛什麼車輛,最重要的是,馬套上轅,要跟車輛配合穩妥。人趕著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與馬的奔跑相協調上,然後,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遠。現在,你在我後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來。其實,駕馭馬匹長途競爭,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後面。而你的在前在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還顧得上與馬匹的奔跑協調一致嗎?這就是你落在後邊的原因了。」
E. 於在趙襄主學御什麼意思
表示被動
趙襄主①學御②於王於期,俄而③與於期逐④,三易⑤馬而三後。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⑥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⑦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⑧遠。今君後則欲逮⑨於臣,先則恐逮於⑩臣。夫⑾誘⑿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在於臣,君之不察何以調於馬?此⒁君之所以後也。」(節選自《韓非子•喻老》)
[編輯本段]導讀
王子期教趙襄主學御,特別指出:「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追速致遠。」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貫注,目標明確。
[編輯本段]注釋
①趙襄主:趙襄子,戰國時趙國君王。王子期:古時善於駕車的人。即王良
②御:通「馭」,駕車。王子期:古時善於駕車的人。
③俄而:一會兒。這里為不久的意思。
④逐:追趕,這里指駕車賽馬。
⑤易:更改,改換。後:方位名詞做動詞,落後。
⑥盡:窮盡。
⑦調:相協調。
⑧致:達到。
⑨逮:追捕。這里是「追趕」的意思
⑩於:表示被動。
⑾ 夫:語氣詞,不譯,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
⑿誘:引導,這里指沿著同一路線奔跑。
⒀上:通「尚」,還。⒁此……所以:這就是……的原因。
[編輯本段]譯文
趙襄主向善於騎馬的人王於期學習駕車,學習不久之後就與他進行比賽,趙襄主換了三次馬,三次都落後了。趙襄主說:「你教我駕車,沒有把真本事全傳給我。」王於期回答說:「本領全部都教給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當。大凡駕車特別注重的是,要使馬套在車轅里很舒適,人的心意要跟馬的動作協調,這樣才可以加快速度,達到目的。現在國君在落後時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時又怕我趕上,其實駕車賽跑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後面。不管是跑在前面,還是落在後面,都總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輸贏上,怎麼能有心思去調馬呢?這就是您為什麼會落後的原因了。」
[編輯本段]啟示
趙襄王同王子期賽車,在三次的比賽中,都沒有超過王子期。趙襄王的逞強好勝,能夠青出於藍勝於藍,當然值得贊譽。問題在於青之之所以能夠勝於藍,需要在老師的教導下,悉心向學,並且下一番工夫,勤學苦練,才能做到。趙襄王跟王子期學御,時間不長,就要求跟老師比賽,姑且不談技術掌握得如何,單就駕車的基本要領還摸不著邊。這種急於求勝求成的做法,實在是學習之大敵。水到才能渠成,水還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發揮作用,是絕難辦成的。趙襄王學御之事,無疑是極好的啟示。
這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做任何事,如果不專心致志,而只考慮個人利害得失,就會事與願違。做學問也是如此,只有拋棄雜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發揮,取得好的成績。
F.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的「於」是什麼意思
原文趙襄主①學御②於王子期,俄而③與子期逐④,三易⑤馬而三後。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⑥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⑦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⑧遠。今君後則欲逮⑨臣,先則恐逮於⑩臣。夫⑾誘⑿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⒀何以調於馬?此⒁君之所以後也。」(節選自《韓非子·喻老》)
編輯本段導讀
王子期教趙襄主學御,特別指出:「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追速致遠。」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貫注,目標明確。
編輯本段注釋
( 1 )趙襄主:趙襄子,戰國時趙國君王。王子期:古時善於駕車的人。即王良。
( 2 )御:通「馭」,駕車。
( 3 )俄而:一會兒。這里為不久的意思。
( 4 )逐:追趕,這里指駕車賽馬。
( 5 )易:更改,改換。後:方位名詞做動詞,落後。
( 6 )盡:窮盡。
( 7 )調:相協調。
( 8 )致:達到。
( 9 )逮:追捕。這里是「追趕」的意思。
(10)於:表示被動。
(11 ) 夫:語氣詞,不譯,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
(12 ) 誘道爭遠:把馬拉到大道上去長途競賽。誘,引導,這里指沿著同一路線奔跑。
(13 ) 上:通「尚」,還。
(14 ) 此……所以:這就是……的原因。
(15 )「 趙襄王學御於王子期」中的「於」字:向,介詞
(16 ) "先恐逮於臣"中的「於「字:被,表被動
(17 )「上何以調於馬」中的「於」字:與
語句注釋
(1)術已盡,用之則過也:本領已經全部都教給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當。
(2)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但凡駕車特別注重的是,要使馬套在車轅里很舒適,人的心意要跟馬的動作協調,這樣才可以加快速度,達到目的。
(3)今君後則欲逮於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尚何以調於馬:現在國君在落後時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時又怕我趕上,駕車賽跑,不是領先就是落後。不管是跑在前面,還是落在後面,都總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輸贏上,怎麼能有心思去關心調整馬呢?
(4)此君之所以後也:這就是您為什麼會落後的原因了。
編輯本段譯文
戰國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車技術,沒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賽。賽時,他三次改換馬匹而三次都落在王子期後邊。襄王說:「你教我駕車的技術,一定留著一手,沒有完全教給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經把技術全都教給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時候有毛病。不管駕駛什麼車輛,最最重要的是,馬套上轅,要跟車輛配合穩妥;人趕著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與馬的奔跑相協調上,然後,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遠。現在,你在我後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來。其實。駕馭(引導)馬匹長途競爭,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後面。而你的在前在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還顧得上與馬匹的奔跑協調一致嗎?這就是你落在後邊的原因了。」
編輯本段啟示
趙襄王同王子期賽車,在三次的比賽中,都沒有超過王子期。趙襄王的逞強好勝,能夠青出於藍勝於藍,當然值得贊譽。問題在於青之能夠勝於藍,需要在老師的教導下,悉心向學,並且下一番工夫,勤學苦練,才能做到。趙襄王跟王子期學御,時間不長,就要求跟老師比賽,姑且不談技術掌握得如何,單就駕車的基本要領還摸不著邊。這種急於求勝求成的做法,實在是學習之大敵。水到才能渠成,水還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發揮作用,是絕難辦成的。趙襄王學御之事,無疑是極好的啟示。
編輯本段句式
1.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狀語後置句)
2.先則恐逮於臣(被動句)
3.此君之所以後也(判斷句)
G. 《趙襄王學御》的全部題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②,俄爾與於期逐③,三易馬而三後。襄主曰:「子 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④。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⑤,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⑥,非先 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⑦,上何以調於馬⑧,此君之所以後也。」
1解釋加點的詞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 於( )
術未盡也 盡( )
先則恐逮於臣 於( )
夫誘道爭遠 夫( )
2翻譯
(1)術已盡,用之則過也。
(2)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追速致遠。
(3)而先後心皆在於臣,尚何以調於馬?
3.你認為趙襄主落後的原因是什麼?你贊成王子期的看法嗎?為什麼?
1.於:向
2.盡:完、窮盡
3.於:被
4.夫:語氣詞,無實意
翻譯
1.本事都教給你了,是你使用得不恰當啊
2.人的心意要跟馬的動作協調,這樣才可以加快速度,達到目的(或遠方)
3.都總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輸贏上,怎麼能有心思去調馬呢
3.沒有把心思用在於馬的動作協調上,而只顧著想到與王子期比高低,只在意追上子期或在前被子期追上,並沒有找到賽馬真正的目的
贊成。
做任何事,如果不專心致志,而只考慮個人利害得失,就會事與願違。做學問也是如此,只有拋棄雜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發揮,取得好的
H. 那篇文言文第一句是:「趙襄王學御王子期」的
原文:
趙襄王學御
趙襄王學御於王子期①,俄而與子期逐②,三易馬而三後③。襄王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④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⑤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譯文:
戰國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車技術,沒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賽。賽時,他多次改換馬匹而多次落在王子期後邊。襄王說:「你教我駕車的技術,一定留著一手,沒有完全教給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經把技術全都教給您了,只是您使用的不恰當。不管駕駛什麼車輛,最重要的是,馬套上轅,要跟車輛配合穩妥。人趕著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與馬的奔跑相協調上,然後,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遠。現在,你在我後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來。其實,駕馭馬匹長途競爭,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後面。而你的在前在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還顧得上與馬匹的奔跑協調一致嗎?這就是你落在後邊的原因了。」
I. 「趙襄王學御於王子期」中的「於」是什麼意思
介詞。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駛馬車。
J.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中的「於」什麼意思
「趙襄王學御於王子期」中的「於」字:向,介詞。
出自戰國韓非的《韓非子·喻老》。
原文: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子期逐,三易馬而三後。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在於臣,尚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譯文:
戰國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車技術,沒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賽。賽時,他三次改換馬匹而三次都落在王子期後邊。襄王說:「你教我駕車的技術,一定留著一手,沒有完全教給我。」王子期回答道:
「我已經把技術全都教給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時候有問題。不管駕駛什麼車輛,最重要的是,馬套上轅,要跟車輛配合穩妥;人趕著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與馬的奔跑相協調上,然後,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遠。現在,你在我後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來。其實。駕馭馬匹長途競爭,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後面。而你的在前在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還顧得上與馬匹的奔跑協調一致嗎?這就是你落在後邊的原因了。」
(10)趙襄王學御於王子期擴展閱讀
《韓非子》中《解老》、《喻老》二篇為道家經典《老子》的重要註解與闡釋著作。
《韓非子·喻老》在短篇幅中,用二十五則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分別解釋了《老子》十二章,其中《德經》八章、《道經》四章,使《老子》抽象的哲學思想有了具體可感的呈現,在中國哲學史和訓詁學史上起著發凡起例的作用,同時也使他的刑名法術之學有了比較精深的理論憑藉。
《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是在韓非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著作中許多當時的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全書由五十五篇獨立的論文集輯而成,裡面的典故大都出自韓非,除個別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該文主旨。
其學說的核心是以君主專制為基礎的法、術、勢結合思想,秉持進化論的歷史觀,主張極端的功利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主要是利害關系而仁愛教化輔之,強調以法治國,以利用人,對秦漢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建立產生了重大影響。
該書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邏輯嚴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經整理之後又輯為各種寓言集,如《內外儲說》、《說林》、《喻老》、《十過》等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