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野望
擴展閱讀
西安標准股票行情 2025-08-09 09:07:08
期貨為什麼不如股票賺錢 2025-08-09 09:06:28
st金山開發股票行情 2025-08-09 08:54:25

野望

發布時間: 2022-02-20 21:13:57

① 王績《野望》原文、譯文及賞析

《野望》唐代: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② 《野望》全詩和解釋

野望

唐代: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譯文:

黃昏的時候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每棵樹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都披覆著落日的餘光。放牧的人驅趕著牛群回家,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各自隨願而歸。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2)野望擴展閱讀: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首聯,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幅圖景: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天邊滿是煙霞,詩人獨自一人登上東皋極目遠望,左右徘徊不已,心裡默默念著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時間,渲染氣氛,「東皋」點明地點,「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態,復雜抑鬱。這兩句看似平平淡淡的敘述,卻把作者的心緒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

頷聯,寫秋天山林之靜景,從正面進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悶的心緒。詩人從眼見所見,給我們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圖。一望無際的樹林都染上了暮秋時分憔悴枯黃的顏色,連綿起伏的群山在夕陽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蕭瑟的暮光。看似安靜開闊的景象,卻給人一種荒涼落暮之感。

頸聯,寫傍晚時分人的活動,從反面反襯詩人的郁悶孤單的心境。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鄉野之人放牧歸來的動態場景。放牛的牧童唱著山歌,歡快的趕著牛兒返回家中,獵人騎著駿馬,大聲吆喝著,帶著獵物滿意而歸,多麼安逸的場景,多麼令人陶醉的畫面啊。

但是這些熱鬧是他們的,詩人什麼也沒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尾聯,終於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詩人從美好而熱鬧的場景中回過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苦悶惆悵的心緒。

詩人身邊沒有一個相識的熟人和朋友,沒有人能夠分擔這份寂寥,只好拉來已經遠去的伯夷、叔齊了。詩人唱著《採薇》之歌,抒發自己隱逸山林之志。

③ 《野望》主旨

主旨:表達了作者孤獨無依、彷徨抑鬱的心情,同時反映出作者對現實的不滿與無奈。

出自:《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原文:

野望

唐代: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3)野望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作於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時。

賞析:

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艷板滯之弊,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首聯敘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

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

蕭條、靜謐,觸發詩人彷徨無依之感。頸聯寫秋野動景,於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閑具有典型性。

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陶潛《移居》),該多好!

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並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彷徨、悵惘之情。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④ 「野望」是什麼意思

意思:不合身份、離譜的願望

「野望」是日語的一個詞語。日文為「やぼう」。不合身份、離譜的願望;野心、奢望。欣賞野原美麗的景色。有日本KOEI(光榮)公司發行的著名游戲作品《信長の野望》。

含義包括:

1. 不合身份、離譜的願望;野心、奢望。有日本KOEI(光榮)公司發行的著名游戲作品《信長の野望》。

―を抱く

―をくじく

2. 欣賞野原美麗的景色。

山川―の所、煙霞の夕を見て〔出典:輔親集〕

(4)野望擴展閱讀:

野望:在田野(原野)里,向四處望。

「野望」原文:野望(王績詩)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野望原文釋義: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諸多獵物回歸家園。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參考資料:網路-野望

⑤ 《野望》的賞析是什麼

《野望》一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詩風疏朴自然,於平淡中表現出詩人"相顧無相識"的抑鬱苦悶的心情。首聯借「徙倚」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全詩原文如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白話文釋義: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5)野望擴展閱讀

首二句以抒寫情性為主。"東皋",泛指王績家鄉絳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借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暗含詩人歸隱之後,嘗耕東皋之意,故而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首句這兩句詩以平平淡淡的敘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詩人兀立在東皋之上,舉目四望,一種莫可明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湧上心頭,使之無法平靜下來,以此觀景自然會塗上一層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並為中間四句寫景提供巧妙的鋪墊。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著重於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余暉,這是多麼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縱使在淡淡的暮靄之中,人們還是能夠感覺到山野間秋林、落暉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著力刻劃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謐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這種動態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詩人於一靜一動的描寫之中,把山山樹樹、牛犢獵馬交織成一幅絕妙的藝術畫卷。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這最後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悵惘,既然在現實中找不到相知相識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隱逸之士。

⑥ 「野望」是什麼意思

《野望》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寫野望時所見的西山和錦江景色;頷聯由野望聯想到兄弟的離散和孤身浪跡天涯;頸聯抒寫遲暮多病不能報效國家之感;尾聯寫野望的方式和對家國的深沉憂慮。這首詩由景入題,憂時憂國,語言淳樸,感情深沉。

作品原文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白話譯文

西山白雪皚皚護衛三城重鎮,南浦邊清江水長橫跨萬里橋。

四海之內戰火不斷兄弟失散,隻身遠在天涯不禁涕淚漣漣。

遲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絲毫勞績報答聖明朝廷。

騎馬來到郊外不住縱目遠望,世事日益蕭條令人悲傷悵惘。


(6)野望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首聯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主峰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當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

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郁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⑦ 野望(原文)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賞析】 西山上皚皚白雪護衛著三城重鎮,南浦邊清江水長橫跨著萬里橋。四海之內布滿戰火煙塵,兄弟離散在異地他鄉,孑然一身飄落天涯,思親人不禁涕淚漣漣。遲暮之年疾病纏身,未有絲毫功績報答聖明朝廷。騎馬出郊外極目遠望,世事蕭條令人悲傷。本詩表達了詩人因年老不能實現報國理想的憂傷心情。

⑧ 野望的中心思想

野望的中心思想是描寫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創作背景

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作於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