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博會的由來
http://www.4006667266.com
更多旅遊優惠行程盡在暢華!
看世博無需排隊直接進館就在暢華旅遊網暢游中華
參加他們那的世博一日游包進中國館無需排隊直接進去可幫預約其他熱門場館
http://www.4006667266.com/
還可以幫你訂好酒店住宿
還有租車的服務哦
心動不如行動。
上海暢華旅行網
(
http://www.4006667266.com
)提供
上海周邊旅遊,賓館酒店預定,包車,公司旅遊,世博門票,世博會旅遊,國內旅遊
,
杭州旅遊
http://www.4006667266.com/zbly.php?mddid=1
蘇州旅遊
http://www.4006667266.com/zbly.php?mddid=2
烏鎮旅遊
http://www.4006667266.com/zbly.php?mddid=11
周庄旅遊
http://www.4006667266.com/zbly.php?mddid=8
上海旅遊
http://www.4006667266.com/zbly.php?mddid=4
世博旅遊
http://www.4006667266.com/
黃山旅遊
http://www.4006667266.com/zbly.php?mddid=3
海南旅遊
http://www.4006667266.com/gnly.php?id=73
普陀山旅遊
http://www.4006667266.com/zbly.php?mddid=6
千島湖旅遊
http://www.4006667266.com/zbly.php?mddid=9
南京旅遊
http://www.4006667266.com/zbly.php?mddid=5
北
京
旅遊
http://www.4006667266.com/zbly.php?mddid=5
雲
南旅遊
http://www.4006667266.com/gnly.php?id=35
暢
華旅
行網
www.4006667266.com
有很多特價旅遊線路,經濟酒店,賓館預訂,世博會門票預訂和景點,旅遊攻略介紹,快去玩吧!
快來玩吧!
2. 世博會是怎麼由來的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徽
會徽中三人合臂相擁的圖形,形似美滿幸福,相攜同樂的三口之家;也可抽象概括為「你、我、他」的全人類,表達了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洋溢著崇尚和諧、聚合的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人為本的積極追求。
會徽圖案形似漢字「世」,並與數字「2010」巧妙組合,相得益彰,表達了中國人民舉辦一屆屬於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覽盛會的強烈願望。
會徽以綠色為主色調,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騰、明快的動感和意蘊,抒發了中國人民面向未來,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創造激情。
漢字書法的「世」字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篆刻的「京」字交相輝映,有異曲同工之妙,寓意著本世紀初兩項超大型國際活動在中國舉辦,傾訴著中國人民在融入世界的同時,弘揚傳統文化的不懈努力。
.............
.......世界博覽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託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它已經歷了百餘年的歷史,最初以美術品和傳統工藝品的展示主為,後來逐漸變為薈萃科學技術與產業技術的展覽會,成為培育產業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啟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場所。
世界展覽會的會場不單是展示技術和商品,而且伴以異彩紛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壯觀景色,設置成日常生活中無法體驗的,充滿節日氣氛的空間,成為一般市民娛樂和消費的理想場所。
(二) 世博會的管理組織是什麼,有什麼章程?
負責協調管理世界博覽會的國際組織是國際展覽局,英文簡稱為BIE。國際展覽局成立於1939年,總部設在法國巴黎,其章程為《國際展覽公約》。該公約由31個國家和政府代表於1928年在巴黎簽署,分別於1948年、1966年及1972年作過修正。
(三) 國際展覽局的宗旨是什麼?辦事機構是什麼?
國際展覽局(BIE)的宗旨是通過協調和舉辦世界博覽會,促進世界各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交流和發展。國際展覽局的常務辦事機構為秘書處,秘書長為該處的最高領導,現任秘書長是洛瑟泰爾先生。
(四) 國際展覽局有多少個成員國?分別是哪些國家?
至1999的5月底,國際展覽局成員國名單共87個,名單如下:
1.歐洲地區(30個)
奧地利、比利時、白俄羅斯、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英國、希臘、匈牙利、義大利、哈薩克、吉爾吉斯坦、摩納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戈克、西班牙、瑞典、瑞士、烏克蘭、烏茲別克、愛爾蘭、冰島。
2. 北美洲地區(2)
加拿大、美國
3. 中美洲地區(16個)
安地卡及巴布達、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哥斯物黎加、古巴、多米尼加、薩爾瓦多、格瑞那達、海地、墨西哥、尼加拉瓜、聖克提斯與內維斯、聖艾森特和格半提內斯、聖露西亞、特立尼達與多巴哥
4. 南美洲地區(8個)
阿根廷、哥倫比亞、蓋亞那、秘魯、蘇利南、烏拉主、委內瑞拉、巴西
5. 非洲地區(11個)
阿爾及得亞、馬達加斯加、摩洛哥、納米比亞、奈及利亞、塞吉爾、南非、坦尚尼亞、剛果、突尼西亞、烏干達
6. 亞洲地區(17個)
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尼西亞、以色列、日本、韓國、寮國、黎馬嫩、馬來西亞、蒙古、阿曼、菲律賓
7. 大洋洲(3個)
澳大利亞、淄魯、貝勞
(五) 中國共參加了幾次世界博覽會?
從1982年起到現在,受中國政府委託,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以國家名義累計9次組織中國館參加了世界博覽會。即:
1982年美國諾克斯維爾「能源」世博會;
1984年美國新奧爾良「水源」世博會;
1985年日本築波「科技」世博會;
1986年加拿大溫哥華「交通運輸」世博會;
1988年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科技時代的業餘生活」世博會;
1992年義大利熱那亞「船與海洋」世博會;
1992年西班牙塞維利亞「發現的時代」世博會;
1993年韓國大田「新的起飛之路」世博會;
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海洋——未來的財富」世博會。
其中,在1988年布里斯班、1992年塞維利亞和1993年大田世博會上,中國館第二次被評為「五星級展館」,一次被評為「最佳外國館」。
(六) 世界博覽會分為幾類?有幾個級別?
世界博覽會有綜合性博覽會和專業性博覽會兩類。按國際展覽組織的規定,專業性博覽會分為A1、A2、B1、B2四個級別。A1級是專業性博覽會的最高級別。
(七) A1級世界園藝博覽會有哪些主要規定?
根據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規章的規定:①A1博覽會必須包括含園藝業的所有領域;②最小展出面積:50公項(50萬平方米),其中建築物所佔最大面積為總面積的10%(不包括用於室內展覽的建築面積);③展覽面積用地面積的至少5%應留給國際參展者;④至少有10個不同的國家參展;⑤財政保證金: 20,000瑞士法朗;⑥A1級博覽會每年不超過一次;⑦每個國家每10年中不能舉辦一次上A1級博覽會,舉辦時間最短3個月,最長6個月;⑧免費提供場館對不發達國家提供資助。
(八)中國是何時加入國際展覽局的?
經國務院批准,並獲國際展覽局確認,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以國家名義於1993年5月3日正式申請加入國際展覽局,並於1993年12月被選為該局信息委員會會員。
(九) 什麼是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
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英文名稱是Internation Association of Horticultural Procers
(十) 國際展覽局(BIE)與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關系是什麼?
根據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規定,非會員國家若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首先必須取得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的批准認可,然後由該會推薦,報國際博覽局批准、注冊。1994年10月,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第46屆會員大會通過決議,同意接納中國為該協會成員。
(十一) 世界博覽會一覽表
舉辦年份 博覽會名稱
1851 倫敦世界博覽會
1853 紐約世界博覽會
1855 巴黎世界博覽會
1862 倫敦世界博覽會
1867 巴黎世界博覽會
1873 維也納世界博覽會
1876 費城世界博覽會
1878 巴黎世界博覽會
1889 巴黎世界博覽會
1893 芝加哥世界博覽會
1900 巴黎世界博覽會
1904 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
1915 馬拿馬太平注世界博覽會
1926 費城世界博覽會
1930 列日產業科學世界博覽會
1933-34 芝加哥世界博覽會
1935 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
1937 巴黎世界博覽會
1939-40 紐約世界博覽會
1939 金門世界博覽會
1958 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
1962 西雅圖21世紀世界博覽會
1964-65 紐約世界博覽會
1967 蒙持利爾世界博覽會
1970 日本世界博覽會
1975 沖繩海洋博覽會
1982 諾克斯威廉國際能源博覽會
1984 新奧爾良國際河川博覽會
1985 國際科學技術博覽會
1986 溫哥華國際交通博覽會
1988 布里斯班國際休閑博覽會
1990 國際花與綠博覽會
1992 塞維利亞世界博覽會
1992 熱那亞國際船舶與海洋博覽會
1993 大田國際博覽會
1998 里斯本國際博覽會
2000 漢諾威世界博覽會
2005 愛知世界博覽會
3. 世博會的由來
世界博覽會的由來
在古代農耕社會,人們往往在慶豐收、宗教儀式、歡度喜慶的節日里展開交易活動,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定期的、有固定場所的、以物品交換為目的的大型貿易及展示的集會。這就是世界博覽會的雛形。
公元5世紀,波斯舉辦了第一個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覽會。
18世紀,隨著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出現,人們逐漸想到舉辦與集市相似,但只展不賣,以宣傳、展出新產品和成果為目的的展覽會。
1791年捷克在首都布拉格首次舉辦了這樣的展覽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展覽會的規模也逐步擴大,參展的地域范圍從一地擴大到全國,由國內延伸到國外,直至發展成為由許多國家參與的世界性博覽會。
4. 世博會是怎麼由來的
第一屆世博會是由英國舉辦的,那是100多年前的事啦。 當時的英國是全球第一強國,伊麗莎白舉辦世博會就是為了展現大英帝國的工業成就!!
當時,世博會上展示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架火車,還有各種各樣的新式工業產品。
5. 世博會的由來
1791年捷克在首都布拉格首次舉辦了這樣的展覽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展覽會的規模也逐步擴大,參展的地域范圍從一地擴大到全國,由國內延伸到國外,直至發展成為由許多國家參與的世界性博覽會。
6. 世博的由來
其實,答案在100多年前,就有人給出。
1893年,世博會誕生不過42年,史密森學會(唯一由美國政府資助的半官方性質的博物館機構)秘書長喬治·布朗·古德(G.Brown Goude)就預言:在將來,博覽會將更多地展示理念,而不是物品。
那個時候,歐美各強國正樂此不疲地利用世博會的舞台,展出著他們的尖端科學技術和產品,用實實在在的科技進步實力擊敗他國。
上海圖書館館長、世博專家吳建中說,戰爭的爆發改變了這一切。尤其是破壞性遠遠超過一戰的二戰使人類對技術的態度發生轉變。一方面技術發展導致戰爭的破壞力,使得人們的認識從對人類成就的驕傲演變到對發展前景的焦慮;另方面戰後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使人們開始從技術主義層面的思考轉變到人文主義的憂患。
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瑞切爾·卡爾森發表了轟動世界的一本書《寂靜的春天》。這是人類首次關注環境問題的著作。
吳建中說,書中驚世駭俗的關於農葯危害人類環境的預言,給人們極大的震撼。「以至於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過去的進步方式到底錯在哪裡,科技是否能解決一切問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後,我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為什麼人們常說科技製造的問題比它所要解決的問題還要多?」
二戰後的世博會開始從過去注重展出科技和展品,轉向展示理念和文化——尤其是關於可持續發展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這個轉向最明顯的就是1974年在美國斯波坎舉行的國際環境博覽會,1972年聯合國展開第一次人口與環境大會之後,世博會轉身。
世博會評獎體系的演變印證了世博會的這種轉身。
早期的世博會是激勵競爭和創新的舞台,並以諸多「世界第一」而聞名。而激烈競爭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就是評獎。後來人們逐漸意識到,這種加劇國與國之間產品競爭的方式背離了世博會轉向後的核心價值體系,與世博會展示理念和文化的發展趨勢格格不入。
於是,評獎熱逐漸消退。從1966年蒙特利爾世博會直到2005年愛知世博會之間,世博會評獎體系中止了近40年。即使是愛知世博會重新推出評獎,也是關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愛地球獎」和「自然的睿智獎」。
吳建中說:「世博會的核心價值觀一直就是進步,只不過,過去時追求絕對的進步,而現在追求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進步。」在這個理念下,吳建中和他的同行們為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選擇了嶄新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兩千多年前,先哲亞里士多德就已指出了城市與人類的關系:「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加洛潘說:「盡管種種跡象表明,在下一個世紀(21世紀)曙光來臨之際,博覽會仍然安然無恙,但是嚴重失控的風險確實實實在在存在的,而這一次,重生的火鳳凰與它的原型就會貌合神離了。」
7. 世博會的來歷
世界博覽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託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它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古代農耕社會便已經出現了雛形。古時候,人們往往在慶賀豐收、舉行宗教儀式、歡度喜慶的節日里展開交易活動,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定期的、有固定場所的、以物品交換為目的的大型貿易及展示的集會,這就是世博會的最早形式。公元5世紀,波斯舉辦了第一個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覽會。18世紀,隨著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出現,人們逐漸想到舉辦與集市相似,但只展不賣,以宣傳、展出新產品和成果為目的的展覽會。1791年,捷克在首都布拉格首次舉辦了這樣的展覽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展覽會的規模也逐步擴大,參展的范圍從一地擴大到全國,由國內延伸到國外,直至發展成為由許多國家參與的世界性博覽會。
第一屆真正意義上的世博會是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的鼎盛時期,第一屆世博會在熱鬧非凡的氣氛中開幕,展區佔地9.6萬平方米,展覽用的桌子總長約有13公里,在23個星期的展覽期間,有630萬人蒞臨參觀。約有1.8萬名商人展出了他們帶來的約10萬件產品。這些展品包括一塊24噸重的煤塊,一顆來自印度的大金鋼鑽,還有一頭大象標本,而蒸汽機、農業機械、紡織機械則展示了現代工業的發展和人類的無限想像力。組委會為5000多位參展商頒了獎,其中中國送展的絲綢、旗袍、茶葉等獲得了各種不同的獎項。
英國舉辦這次博覽會的最初目的是希望藉此向全世界展示本國的綜合實力,卻無意間揭開了世界博覽會的序幕。從1851年到2005年日本世博會,共有20多個國家主辦了共60多次世博會。這100多年中,世博會從以美術品和傳統工藝品的展示為主,逐漸演變為薈萃科學技術與產業技術的展覽會。
世博會的管理機構是國際展覽局,由全體大會、專業委員會和秘書處三部分組成。其成立時間要大大遲於世博會的出現。這是因為20世紀初期,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相關政治因素影響,世博會的組織工作都是在各國政府的領導下展開的,管理組織缺乏統一規章,舉辦水平參差不齊,甚至出現在不同地點同時舉辦世博會的情況。在此背景之下,世博會的規范管理才提上議事日程。1928年,法國牽頭組織31個國家的代表聚會巴黎,討論通過了《國際展覽公約》,成立了國際展覽局,開始對世博會的舉辦進行規范性管理。
2000年,國際展覽局正式作出規定,世博會每五年舉辦一次,這種五年舉辦一次的世博會屬於注冊類世博會,一次持續六個月。並且根據各國的意願設置了規范的申請程序:申請國遞交申請,國際展覽局經過審核和最終決議確定主辦國家。這種形式類似奧運會申辦的相關程序。截至2008年底,國際展覽局已有154個成員國。
8. 世博會的由來
世博會的起源是中世紀歐洲商人定期的市集,市集起初只涉及經濟貿易。到19世紀,商界在歐洲地位提升,市集的規模漸漸擴大,商品交易的種類和參與的人員愈來愈多,影響范圍愈來愈大,從經濟到生活藝術到生活理想哲學……到19世紀20年代,這種具規模的大型市集便成為博覽會
9. 世博會的來歷和意義
世博會的起源是中世紀歐洲商人定期的市集,市集起初只涉及經濟貿易,到19世紀,商界在歐洲地位提升,市集的規模漸漸擴大,商品交易的種類和參與的人員愈來愈多,影響滿為愈來愈大,從經濟到生活藝術到生活理想哲學……到19世紀20年代,這種具規模的大型市集便成為博覽會(Expositions)。
1851年的第一屆倫敦世博會就有中國的身影,當時中國廣東商人許榮村將自己經營的:榮記湖絲」裝成12捆,托運往英國,最終質壓群芳,脫穎而出,獨得金、銀大獎。
中國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國家身份參加的世界博覽會是1876年的費城世界博覽會。當時作為中國工商業代表的人叫李圭,他是一個有智、有勇、有謀、有骨氣的中國人,但湮沒在那個萬馬齊喑的時代。李圭寫了一本書叫《環游地球新錄》,記錄了1876年的費城世界博覽會,雖然它是中國代表團中的唯一的一個中國人,但這一次正式踏足世界博覽會。
世博會的意義
1.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消費發展促進生產的發展。舉辦世博會,將有力地擴大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拉動相關產業如旅遊業、文化產業、餐飲業、通訊及交通業的發展,從而有效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2.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舉辦世博會有利於推動我國的自主創新和產業機構的優化升級;實現城市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也將會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3.有利於世界各國更加詳細全面的了解中國文化,為弘揚中國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同時也為國人展現了世界其他文化的繽紛異彩,讓國人不用出國門就能了解國外文化、風土人情,增強國人的見識和眼界。4.對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貿易往來、技術學習等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演變影響世博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託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它已經歷了百餘年的歷史。最初以美術品和傳統工藝品的展示為主,後來逐漸變為薈萃科學技術與產業技術的展覽會,成為培育產業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啟蒙教育不可多得的一種場所。世界展覽會的會場不單是展示技術和商品,而且伴以異彩紛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壯觀景色,設置成日常生活中是無法體驗的、充滿節日氣氛的空間,成為一般市民娛樂和消費的理想場所。全球融合就是全球化,這是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10. 世博會的來歷
世界博覽會是一項具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活動,它既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對當時文明的真實記錄,更是對未來美好前景的展望和憧憬。
博覽會的雛形起源於中世紀歐洲商人的定期集會--集市。當時,集市的主要功能是初級商品的現場交易,人們注重的是為了滿足生產活動和生活需要所進行的物資交換或單一商品買賣。進入十九世紀,集市規模逐漸擴大,入市交易的商品種類和參加的人員越來越多,影響范圍越來越廣,集市期間的人文氣氛越來越濃。大約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人們就把規模較大的定期集市稱作博覽會,並將其單一的商品買賣功能逐步擴展為物資的交流和文明成果的展示,人們關注的重點也隨之從簡單的商品交換、買賣關系演變為對生產技術的交流、文明進程展示和對理想的企盼。
十九世紀中葉,是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工業革命的完成和殖民主義的擴展,使英國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的頭等強國。為了顯示其偉大和自豪,英帝國於1851年在倫敦海德公園內,一改當時盛行的石頭建築風格,動用了整個英國工業界的技術和力量,耗用4500噸鋼材和30萬塊玻璃,建成了一座長1700英尺、高100英尺的「水晶宮」。這是一座新穎而獨特的建築,它向人們展示了綱結構、玻璃裝飾的大空間,預示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維多利亞女王始創了通過外交途徑邀請各國參展的傳統,接受邀請參展的10個國家,集中了1400餘件各類藝術珍品和時尚產品向世人展示,最令觀眾矚目的是引擎、水力印刷機、紡織機械等技術產品。在160天的展期中,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貿人員、社會名流和旅遊觀光人士約630萬人次觀賞。英國人自豪地把這次盛況空前的「集市」取名為Great Exhibition.意為「偉大的博覽會」。自此,人類社會的交流形式完成了從低級階段初級產品的簡單交易到工業時代的技術交流和文明成果展示的重大轉變。因為這一劃時代的創舉,倫敦博覽會被世人確認為首屆世界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