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孔子說的「仁之方」指什麼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是「仁」字。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這么簡單。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就這三個問題,舉朝大臣,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 他很苦悶。後來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訪,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到一個陌生的老漢家。 半夜裡,他被一陣喧鬧聲驚醒,發現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進老漢家。 那個人說,後面有人追我。老漢說,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來了。 國王嚇得不敢睡,一會兒看見追兵來了。追兵問老漢,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來?老頭說,不知道,我家裡沒有別人。 後來追兵走了,那個被追捕的人說了一些感激的話也走了。老漢關上門繼續睡覺。 老漢淡淡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這個故事,又可以做《論語》的注腳。 這些道理不是那些磚頭一樣的典籍,讓你要拿著放大鏡,翻著《辭海》非常吃力地去參悟一輩子。 真正的聖賢不會端著架子、板著面孔說話。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貳』 怎樣理解孔子所說的「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
能就自身打比方,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譬 (pì,)譬 pì 打比方:譬如。譬猶。譬若。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翻譯: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能就自身打比方,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叄』 「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中的「方」是什麼意思
1.方fāng【動】
象形
例句:
方,並船也。象兩舟總頭形。——《說文》
大夫方舟。——《爾雅》。李注:「竝兩船曰方舟。」
方舟而濟於河。——《莊子·山木》
不足方。——《儀禮·鄉射禮》。注:「猶並也。」
方舟設泭。——《國語·齊語》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周南·漢廣》
操軍方連戰艦,首尾相接。——《資治通鑒》
蜀漢之粟,方船而下。——《史記·酈食其列傳》
又如:方軌(兩車並排行駛);方軒(並排的窗戶)等同;相當
例子:梓人為侯,廣與崇方。——《周禮·考工記》。鄭玄注:「方,猶等也。」今者,齊、韓相方,而國圍攻焉,豈有敢曰我其以三萬救是者乎哉?——《戰國策》
比擬
例:方喪三年。——《禮記·檀弓》。疏:「謂比方也。」
贊票騎亦方此意。——《漢書·衛青霍去病傳》。注:「比類也。」
則三古以還年代方之,猶瀼渴之水,比諸大江。——〖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又如:方天(可與上天相比);方比(比較)辨別
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國語·楚語下》佔有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詩·召南·鵲巢》通「放」(fàng)。依據;依託
方天之休。——《左傳·哀公十六年》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詩·召南·鵲巢》通「仿」(fǎng)。模擬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荀子·勸學》
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湯武之時,而行神農之事。——《商君書·算地》通「謗」(bàng)。指責別人的過失
子貢方人。——《論語·憲問》
或以方謝仁祖,不乃重者。——《世說新語》2.方fāng【名】
竹木編成的筏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詩·邶風·谷風》。高亨注:「方,以筏渡;舟,以船渡。」方形
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聊齋志異·促織》
一個個方面大耳。——《儒林外史》
又如:方巾(明朝書生戴的帽子);方裾(直衣襟);方員(即方圓。指物之形體);方舄(方口鞋。舄:夾底鞋)方向;方位(方向位置)
如:東方;四面八方;方客(四方賓客);方神(四方之神);方國(四鄰之國)
地區;地方
有朋自遠方來。——《論語·學而》
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漢·賈誼《論積貯疏》
又如:方俗(地方風俗);方帥(地方軍事長官);方貢(四方的土貢);方處(地方)方面
指四面
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三國演義》
指四面,周圍,四旁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晉·陶淵明《歸園田居》
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後漢書·張衡傳》
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又指統轄一個方面的大員。如:方面大員(獨當一面的大員)規律;道理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方:指學問。)——《莊子·秋水》
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
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指儒家倫理道德和學問
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鄉方而務。——《荀子·王霸》
學道立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韓非子·六反》品類;類別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楚辭》
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禮記》
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同精於太清之本。——《淮南子》方法
少有連必多方鉤致。——清·方苞《獄中雜記》
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宋·蘇軾《教戰守》
又如:千方百計;教導有方;方兒(方法;葯方)住室
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方。——《墨子·備城門》姓
3.方fāng【形】
方正(人行為、品性正直無邪);正直
盤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又如:方剛(方正剛直);方切(正直而懇切);方心(方正之心);方質(方正質朴)通「旁」(páng)。遍,廣
方施象刑惟明。——《書·益稷》
晉國之方,偏侯也。——《國語·晉語》。注:方,大也。
又如:方行(廣泛施行)
4.方fāng【副】方才
表示時間、相當於「始」「才」
有五月方生者謂之晚筀。——宋·沈括《夢溪筆談》表示範圍或程度,相當於「只」、「僅」
賞有功,罰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於人者也。——《韓非子》
5.方fāng【介】
表示時間,相當於「在」、「當」〖at〗
方其盛時必毀。——《素問》
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於東南。——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肆』 仁之方的原文
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①?可謂仁乎?」子曰,「何事②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③諸④!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⑤,可謂仁之方也已。」
(選自《論語·雍也》)
①何如:怎麼樣。
②事(zhì):通「置」。
③病:憂愁。
④諸:「之於」的合音。
⑤近取譬:以自身作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伍』 關於古文「仁之方」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泛施惠於民並且能普救眾生,怎麼樣啊?能稱為仁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肯定是聖人了!堯、舜大概還做不到呢!仁德的人,要成就自己,必先成就別人;要想自己通達、順利,必先幫助別人通達、順利。能近取己身、遠比他身,為他人著想,這可以說是推行仁愛的最好方法了。」
『陸』 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方什麼意思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進一步把「玉」解釋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柒』 為什麼"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是"仁之方
出自《論語·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所謂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讓別人立足;自己要通達,也讓別人通達。
也就是說,自己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自己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
在自己謀求生存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他人生存發展,不能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忽視了他人.
『捌』 文言文《仁之方》的原文是什麼
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
譯文: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泛施惠於民並且能普救眾生,怎麼樣啊?能稱為仁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肯定是聖人了!堯、舜大概還做不到呢!仁德的人,要成就自己,必先成就別人;要想自己通達、順利,必先幫助別人通達、順利。能近取己身、遠比他身,為他人著想,這可以說是推行仁愛的最好方法了。」
『玖』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已,是什麼意思
全部都給你翻譯出來
《論語·雍也》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評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後面的章節里,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於「仁」的基本主張。對此,我們到後面還會提到。總之,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基本倫理准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