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加拿大不易地震區域
加拿大有兩大地震帶,一個是在不列顛·哥倫比阿省西南部,另一個是在聖勞倫斯河河谷地帶,包括渥太華、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城。在2010年至2012年期間,渥太華地區共受到三次較強地震的影響,震級都在里氏4.2級至5級之間。
『貳』 加拿大的卡爾加里有地震風險嗎
地震無處不在,但這與地震帶有關,因為板塊涌動造成的
『叄』 加拿大有哪些重大災害
因為緯度高。有寒潮,霜凍,暴風雪,冰雹,等冰雪災害,還會有地震,但不是很頻繁。還有海洋地質災害,如海底火山爆發和海底地震。
『肆』 加拿大的核電站都在地震帶上嗎
您好,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主要的地震帶,加拿大及美國西岸都處於這個震帶上,這邊發生的大小地震較多,外海范圍也常會有強烈地震。所以這個地區基本上不在核電廠選址范圍內。
五座位於東部的核電廠雖也處於震帶,但並不屬地震活躍區域,所以當初在各方面環境考量上做了評估後在選擇了建廠在這些地方。
根據加拿大自然資源部,核電廠所在地的東部省份,平均每10年就會有3次規模5級以上的地震。規模5級以上的地震被認為會為核電廠帶來損害。
但加拿大核子安全委員會(Canadian Nuclear Safety Commission)表示,加拿大所有的核能電廠的設計和建造,或整修,都必須符合防震標准。
加拿大核能電廠使用的都是加拿大自己製造的重水式鈾反應爐(Can)。任何核子反應爐在取得使用執照前,必須證明能禁得起反應爐所在地區紀錄上最強的地震。
「禁得起」並不意味著不會遭受任何損害。加拿大核子安全委員會表示,每一具Can反應爐都有多重安全系統,確保地震發生時,反應爐周圍地區不會受到不利的影響。在緊急狀況下,Can反應爐的設計也會使它自動關閉,並使輻射不外洩的情況下核芯(core)自動冷卻。
加拿大最嚴重的核子意外發生於多倫多東部的皮克林市(Pickering),時間分別在1974及1983年。皮克林市共有兩座核能發電廠,每個電廠有4具核子反應爐。在這兩次意外事件中,裝有燃料棒的壓力管爆裂。Can核子反應爐使用較其他種類的核子反應爐小的壓力管,故當一個壓力管爆裂時,可以立刻汰換,而不影響整個反應爐的運作。
皮克林市核電廠意外事件中,一些冷卻劑外洩,但在流出電廠前即被回收,而且電廠內也沒有輻射外洩。電廠工人在自動關閉系統啟動前,即手動關閉反應爐。
緊急狀況應變及反應是各級政府及核能電廠的共同責任。所有核能電廠都會定期對可能發生的各種核意外做演習。市級政府通常是緊急行動的督導機構,省級政府負責民眾健康,安全及環境保護。
加拿大核能電廠密度最高的地區為多倫多東部──皮克林及達林頓(Darlington)核電廠。這些電廠都位於杜蘭郡(Durham Region)。杜蘭郡緊急應變處(Durham Emergency Management Office)負責執行該地區的緊急應變計畫。
杜蘭郡核意外緊急應變計畫一些部份包括:
向民眾示警。皮克林及達林頓核電廠都有警鈴系統,在意外發生時,警鈴聲大作,方圓3公里內的民眾都可以聽見。當警鈴聲大作時,民眾應該留在室內,並注意當地廣播電台及電視台的播報。這些媒體都會隨時將最新消息傳達給民眾。
自動電話撥號系統。每位居住在杜蘭郡核能電廠方圓10公里內的居民,在核子意外發生時,都會自動接到有關單位打來的電話,告知他們意外情況。
碘化鉀葯片。居住在核電廠方圓3公里以內的住戶,都可以在指定的葯房獲得免費的碘化鉀葯片。此種葯片可以防止或減少人體對放射性碘的吸收。放射性碘是核子分解的副產品,經由甲狀腺進入人體。
撤離。在最壞的情況下,居民將會被勸離核子意外災區,赴指定的安置場所。撤離路線將由省政府規畫。
安大略省緊急管理處(Emergency Management Ontario)亦建議人們,制定自己的應變計畫。
加拿大並非所有核電廠都在運作。新布朗斯威克省Point Lepreau的核電廠,目前正在整修。該核電廠靠近一個並不會發生強震的斷層線。皮克林核電廠的8具核子反應爐,目前只有6具在運作。
除了核能電廠外,加拿大還有一些研究用的核子反應爐。這些研究用核子反應爐由加拿大原子能實驗室(Atomic Energy Laboratories Canada)或大學操作。這些反應爐中,有些被用來從事醫療及工業用途。這些反應爐,在防震方面,亦需合乎加拿大核子安全委員會的標准。
『伍』 加拿大溫哥華有地震過嗎,這幾年會地震嗎
最近5年有過一次近海的地震記錄,但是對市區沒有什麼影響。
根據科學家分析,西海岸每250年左右會有一次大級別的地震
『陸』 世界上10大地震傷亡最慘重的國家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10大排名 1900年以來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八大最強烈地震之一。以下是八次大地震的基本情況(按震級排列):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9.5級。發生在智利中部海域,並引發海嘯及火山爆發。此次地震共導致5000人死亡,200萬人無家可歸。
2、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級。此次引發海嘯,導致125人死亡,財產損失達3.11億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區、加拿大育空地區及哥倫比亞等地都有強烈震感。
3、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9.1級,發生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亞島及烏那克島附近海域。地震導致休眠長達200年的維塞維朵夫火山噴發,並引發15米高的大海嘯,影響遠至夏威夷島。
4、(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9.0級,發生在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省。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斯里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及印度等國,導致約30萬人失蹤或死亡。
4、(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9.0級。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夏威夷群島,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5、厄瓜多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級,發生在厄瓜多及哥倫比亞沿岸。地震引發強烈海嘯,導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聖-費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6、(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級,震中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北海域,離三個月前發生9.0級地震位置不遠。目前已經造成1000人死亡,但並未引發海嘯。
6、(並列)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級。地震引發高達10.7米的海嘯,席捲了整個舒曼雅島。
7、中國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6級。2000餘座房屋及寺廟被毀。印度雅魯藏布江損失最為慘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8、(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
9、(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印度尼西亞班達附近海域。地震引發海嘯及火山噴發,人員及財產損失慘重。
10、(並列)俄羅斯千島群島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級,並波及日本及俄羅斯等地。
『柒』 加拿大溫哥華是震區經常地震
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但是所謂溫哥華地區也就只有看新聞得分,真正的震感並沒多少,最近的幾次地震都沒影響到溫哥華,北美的地震主要都在阿拉斯加和美國那段,這一年才有兩次,還沒怎麼樣
『捌』 加拿大溫哥華發生九級地震會在哪幾個地區
呵呵,目前對地震的預測還無法精確到這個程度。
所說溫哥華有可能會發生9級大地震,是因為在溫哥華島西面的太平洋海底,有一條著名的地震斷裂帶。這條斷裂帶在歷史上曾引起過幾次大地震。科學家根據歷史數據分析,認為從現在到未來的百餘年內,這條斷裂帶很可能會再次發威,引發大地震。
其實那條斷裂帶在太平洋,離溫哥華市區有七、八百公里呢(如果沒記錯的話),而且中間還隔著溫哥華島。只是因為離這條斷裂帶離近的、人最多的、而且是最有名的城市就是溫哥華,所以加拿大的科學家就提醒溫哥華要做好准備。
一旦地震發生,不是發生在哪幾個區的問題,而是在什麼樣的地區受破壞最嚴重。地震的破壞除了建築物倒塌外,主要還有:引發海嘯,所以在海邊的低矮地區就危險;引發山體滑坡,所以在山區峽谷地區就危險;引發土壤液化而失去承載力,所以在泥沙淤積地質上的地區就危險。
所以,一旦溫哥華附近發生地震,像列治文、三角洲這樣的臨海、低矮且泥沙地質的地區是最危險的,還有就是西溫、北溫山區中的部分峽谷、陡坡下的區域。
『玖』 請問,加拿大的地震災害多嗎
每天平均有三次地震,每年大約有1200次地震。相對來說不算多,因為美國一年平均有4300次地震,而中國一年則有大約5500次
加拿大的地震後果都不嚴重,因為大約每20年才會有一次5級以上的地震,而且大部分地震都發生在加拿大西海岸和加拿大北部,屬於人煙稀少的地方
『拾』 除了溫哥華,加拿大哪個城市有地震風險
渥太華議會大廈東配樓庄嚴古樸,被稱作建築界的瑰寶。但由於近年來渥太華地區地震頻發,這座建築的抗震性能需要加強。
根據有關方面的報告,在2010年至2012年期間,渥太華地區共受到三次較強地震的影響,震級都在里氏4.2級至5級之間。地震時,議會大廈主樓上的和平塔和東配樓上的塔都曾出現前後晃動的情況。東樓外牆石頭的磨損問題也已被關注多年。
加國華人網上家園 - 51.CA
議會山東配樓是1859年開始建設的,是一座哥特復興式建築,至今已經155年。聯邦政府公共工程部的報告中說「按照加拿大現在的國家建築規范要求,東配樓甚至未能達到抗震等標准要求的60%, 因此需要進行升級」。根據Hanscomb 建築咨詢公司的估算,東配樓要達到建築標準的60分以上,翻修費用約需6,580萬加元。
實際上,從今年開始,聯邦政府公共工程部已經開始耗資達幾十億元的國會山整修工程,先從西配樓開始,在東配樓完工後,還會大規模翻新中心的議會大廈。 無 憂 網 - 51
加拿大有兩大地震帶,一個是在不列顛ˑ哥倫比亞省西南部,另一個是在聖勞倫斯河河谷地帶,包括渥太華、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