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圖,請問:馬雲講話中的「姜會長」和「保爾森主席」分別指誰謝謝
中國貿促會會長姜增偉。
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基金會主席亨利·保爾森。
2. 美國現任財長保爾森的個人履歷和家庭背景
11月,美國次級信貸危機對華爾街的沖擊繼續肆虐,撼動了越來越多金融機構的高層。
美林證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斯坦·奧尼爾「落馬」,花旗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查爾斯·普林斯遞交辭呈,一周內,世界級金融機構走了兩個掌門人。
說花旗會引發「蝴蝶效應」,一點都不誇張。盡管花旗已經為股東們趕走了不受歡迎的CEO,但普林斯身後卻留下了65億美元的巨額虧損。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金融集團,花旗股票在個人和投資機構中擁有的形象,真的會如眾多批評報告所說那樣幻滅嗎?這是個非同小可的問題。如果像花旗這樣的「超級航母」都根基動搖的話,那麼全球經濟都能感到它的餘震。
危急關頭,花旗請出了前美國財政部長、花旗董事會執行委員會主席羅伯特·魯賓出任董事長,希望這位商政兩界的風雲人物能夠拯救花旗,拯救美國經濟的信心。
「不情願」的臨危受命
任何一個人物在臨危受命之後,面臨的註定是力挽狂瀾的重任。而事實上,這位曾經是柯林頓眼裡「自漢密爾頓以來最偉大的財長」魯賓,對此毫無准備。
就在之前幾周接受采訪時,對於花旗如何面對眼前的「十字路口」,是否考慮替換船長的外界猜測,魯賓的回答是:普林斯的位置會保持到「5年後的花旗年會上」。然而轉瞬間,魯賓本人就被董事會按到了這把不那麼好坐的交椅之上。在他即將70歲的時候,又一次要扮演人們心中拯救者的角色。
一直對釣魚情有獨鍾、業已安享晚年的魯賓顯得很不情願,他說「本來不會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下以這樣的方式度過人生」。但是,出於「對公司、員工以及公司在全球經濟中所發揮重要作用的考慮」,魯賓最終還是同意了。為金融風險「擦屁股」的事,對他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這也許就是羅伯特·魯賓的宿命。
很多人至今都清楚地記得,1999年《時代》周刊封面上出現的並肩合影:時任財政部長的魯賓與副手勞倫斯·薩默斯、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他們被譽為「拯救世界的三劍客」。
當時,魯賓的聲望如日中天,在1995到1999年的美國財政部長任期上得到的好評如潮。上任不久就碰到墨西哥金融危機那個燙手山芋,魯賓說服柯林頓,動用財政部的匯率穩定基金,向墨西哥政府安排了巨額貸款,幫助其穩定了因比索快速貶值而引發的金融動盪。
這無疑是一個睿智的決定。當時美國民眾對「鄰居」墨西哥的經濟危機都有一種事不關己、隔岸觀火的心態,而魯賓憑借著在華爾街摸爬30年的直覺判斷,事情絕非如此。在剛剛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大背景下,如果墨西哥經濟崩潰,唇亡齒寒的道理不容置疑。於是,他利用各種公開場合向民眾提醒事態的嚴重性,並預言墨西哥經濟危機導致的嚴重後果之一就是巨大的移民潮沖擊美國。
另一個讓魯賓名聲大振的,是與財政赤字斗爭打了個漂亮仗。20 世紀90 年代初,美國的財政赤字有如天文數字一般龐大。早在1993年魯賓入主國家經濟委員會的時候,他就建議年輕的柯林頓總統推行大規模的赤字削減措施;出任財政部長之後,更是大刀闊斧地改革。柯林頓執政期間美國的財政由赤字走向了盈餘,魯賓功不可沒。當時柯林頓的顧問大衛·格根也因此稱魯賓為政府內閣中 「最有價值的球員」。
叱吒商政兩界
如果用工作地點來概括魯賓的履歷,那實在簡單不過——從華爾街到華盛頓,再從華盛頓到華爾街。
從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之後,魯賓在紐約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了兩年。1966年他加入高盛公司,開始華爾街生涯,其金融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在高盛,魯賓最初負責的是「套匯交易」。這個華爾街慣常的「游戲」,魯賓玩起來得心應手。自高中開始便相當在行的撲克牌技術幫了他大忙,因為打撲克牌與「套匯交易」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相通的——收集相關的數據,冷靜分析各種風險,並願意為可能出現的結果投下高昂的賭注。1977年,魯賓憑借出色的業績被《財富》雜志譽為華爾街從事套匯交易的「四騎士」之一。
同時,魯賓化解危機的能力也在高盛得以彰顯。1987年,高盛公司合夥人羅伯特·弗里曼因從事內幕交易被判入獄,導致公司形象受到嚴重影響。當時的魯賓已經成為高盛的副董事長,他與其他高管一道,實施「零缺陷」政策,使公司杜絕一切可能再次出現的過失,挽回了公司聲譽。
魯賓在高盛工作了26年,平步青雲,1990年晉升為高盛公司聯席董事長之一,年薪高達2650萬美元,被稱為「華爾街奇才」。在魯賓看來,高盛對自己的影響最大,他把在高盛的這段歲月稱為「萬事的根源」。
業界有一種看法,認為高盛是美國政界經濟高管的「黃埔軍校」,因為高盛公司從來都十分看重團隊協作。但在年輕的魯賓身上卻出現了與之不和諧的錯誤:做事唐突,性格過直,待人接物暴躁無禮。最終,一位年長的合夥人告訴魯賓,如果他希望在公司里獲得提拔,必須改改自己的工作作風,多考慮同事們的見解。魯賓對這一個意見頗感意外,但他隨即就接受了批評,職場道路也由此暢通。
在高盛工作的同時,魯賓積極地參加民主黨的活動。1991 年,在朋友的引薦下,魯賓和柯林頓總統共進晚餐,這是他和柯林頓的第一次會面。在那頓晚餐上,他們一起討論了三個多小時的經濟問題。魯賓認為柯林頓對問題的觀察深邃,充滿求知慾。而與此同時,柯林頓也極為看重魯賓在華爾街多年的經歷,以及他與大公司高層私交甚好的背景。這頓晚餐成就了二人日後的合作。沒過多久,魯賓接受了柯林頓的邀請,入主新組建的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
叱吒商政兩界的人,似乎天生就長袖善舞。魯賓的夫人朱迪曾經擔任紐約市市長的禮賓專員,一度活躍在紐約市的演出界。但實際上,他們夫婦寧願待在家裡也不願捲入沒完沒了的社交活動。即使魯賓在華盛頓工作期間,朱迪也以「討厭華盛頓的政治氣氛」為由,始終不願離開曼哈頓。所以,在魯賓的財長生涯中,大部分周末都要打「飛的」回紐約看望妻子,平時則住在華盛頓的傑斐遜飯店裡。
這段「候鳥」生活在1999年結束,因為他又回到了紐約。那年春天,柯林頓在白宮玫瑰園宣布接受魯賓的辭職,華爾街一片嘩然,道—瓊斯指數竟一度重挫200點之多。
「白宮的魯賓」值多少錢
柯林頓曾經戲謔道:在華盛頓期間,魯賓為美國中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白宮給的報酬可比不了華爾街;去了白宮的魯賓,自己也成了中產階級。
魯賓從白宮回到華爾街之後,立馬有媒體跳出來說——魯賓是作為華盛頓「使者」回到華爾街的。盡管魯賓極力否認這一點,但他的身價卻是實實在在地大漲了。
花旗集團開出了誘人的條件:每年的工資和獎金收入不少於1500萬美元,此外還提供股票期權以及可供使用的私人飛機。但在魯賓進入花旗之後,他的優厚報酬和模糊的職責就引來不斷的爭議。魯賓從花旗總共獲得的工資、紅利和股票獎勵,高於很多花旗前任以及現任高管。魯賓到底值多少錢?
在花旗高層看來,「魯賓的專業素養、處事技巧和職業判斷力與我們的全球戰略完全匹配」。而另一方面,魯賓在華盛頓期間所掌握的人脈資源,更為花旗所看好。在任執行委員會主席期間,魯賓在花旗的工作主要包括幫助協調收購,利用自己的關系為花旗爭取業務。魯賓與世界各地的領導和企業高層時常有聯絡,一位花旗高管曾經說過:「如果你需要打電話聯絡某人,魯賓可以幫你做到。」
這就是魯賓的價值所在——一個與華爾街和華盛頓都有著極深淵源的人,對花旗的意義不言自明。
「華盛頓—華爾街復合體」
如果按照當年花旗和魯賓簽署的聘用協議,對於公司行為的過失魯賓可免於承擔任何直接責任。他的職責是「戰略管理和經營業務」,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評估。也就是說,假設全球經濟發生崩潰,那麼他要設法讓花旗集團免遭殃及;至於如何收拾殘局,就不關他的事了。然而,生活中總是充滿了諷刺。魯賓自己也沒有想到,8年之後,當花旗岌岌可危之際,他卻成了要挺身而出、拯救花旗於困境的人。
對於魯賓的走馬上任,股東們其實也不情願。在股東們11月7日向曼哈頓聯邦法院提起的訴訟中,控告花旗的數位高管未能充分把握公司戰略方向,在次貸相關債券投資上不計後果,導致集團出現巨額損失,被控的高管中就包括了魯賓。但花旗選擇魯賓自有打算,下注的信心不僅僅在於選擇魯賓,更在於對「華盛頓—華爾街復合體」的信任。
華盛頓和華爾街之間的密切配合,從19世紀就已經開始。當年威爾遜當選美國總統後,對於誰適合擔任財長和國務卿的問題,就求教於摩根財團的「國王」老摩根。而華盛頓高官們與華爾街高管們之間頻繁互換角色,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比如從華爾街走向華盛頓的有來自狄龍—李德財團的道格拉斯·狄龍,他被肯尼迪總統任命為財長;此後,曾任美林證券公司總裁的納德·托馬斯·里甘,出任里根政府的財長;還有現任的財長亨利·保爾森,與魯賓一樣出身於高盛。
過去40年中,華爾街為美國財政部「輸出」了6位財長,在職時間總共加起來超過20年。這是一種頗為玩味的現象。
有著「金元政治」之稱的美國政治中,作為政治中心的白宮與作為金融中心的華爾街似乎註定有著曖昧的「戀情」。華爾街不僅以捐款的形式影響美國的政治選舉,更以直接輸送精英的手段「操控」國家的政策。而選出來的總統,也必然會為華爾街的精英們投桃報李,其出台的政策也會有利於他們聚財。這種相得益彰的絕配,恰恰印證了美國金融史專家查爾斯·基斯特在《華爾街史》一書中的論斷——「華爾街歷史的主題,就是金融與政府之間的曲折關系。」
歷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想當初,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在華爾街的聯邦廳——美國第一屆國會所在地宣誓就職的時候,他大概怎麼都沒有想到,「華盛頓」和「華爾街」這兩個名字今後竟有如此深厚而復雜的關聯!
3. 美國財長保爾森的背後勢力是誰
大銀行家財團、大資本家家族,什麼BILL啦、什麼巴菲特啦,這些都算些小嘍啰,大的都藏在深處。
4. 美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回憶錄:峭壁邊緣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鏈接:
《峭壁邊緣》是2010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亨利·保爾森。
5. 亨利·保爾森的相關爭議
2011年,格林伯格起訴美國聯邦政府對AIG的援助計劃。該訴訟將於2014年10月左右開庭,證人名單上一長串耀眼的金融巨擘的名字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2014年中旬,前財政部長保爾森和蓋特納、以及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都將在華盛頓的美國聯邦法院出庭作證。為自己在金融危機中救助AIG的決定進行辯護。
2008年以巨額資金救助AIG,。美國政府佔有AIG 80%的股份,此舉稀釋了原來眾多股東手中的股份。而格林伯格曾是AIG最大的股東之一。
此外,成為AIG的大股東也讓美國政府從中賺取了227億美元的利潤。格林伯格的代表律師表示,政府在救助其他大型機構時都要求收取利息,而對AIG的救助資金則被施加了14%的利率。美國財政部的律師表示,事實證明政府的救助是有效的。
6. 約翰·保爾森的早期經歷
約翰·保爾森,1955年12月14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皇後區一個叫Beechhurst的中產階級小區。保爾森有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雖然他的父親從一個會計做到一家小型公關公司的首席財務官,不過他們家並不富有。關於保爾森的商業啟蒙教育,來源於他的祖父,祖父曾教他從超市買來大包裝的糖果,然後再零售給同學——那時候,保爾森只有6歲。
1978年,保爾森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畢業於紐約大學商業與公共管理學院,緊接著考入哈佛大學商學院,在這里學習期間,保爾森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得以聆聽杠桿交易先驅傑里·科爾伯格(Jerry Kohlberg)的演講,由此引發了他對杠桿交易的長期關注和研究,開始夢想進入華爾街。帶著這樣的夢想,保爾森從哈佛大學商學院獲得MBA學位,並被授予貝克學者(Baker Scholar)的稱號,哈佛的這種最高學術榮譽只授予那些頂尖的5%的畢業生。
7. 西安保爾森自助餐怎麼樣
還行吧!主要就是吃自己烤的肉。話說回來現在49元也實在吃不到什麼,所以保爾森還算物美價廉!
8. 約翰·保爾森的相關事件
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巴菲特的這句投資格言廣為流傳。如果要將它演繹為一幕劇,約翰·保爾森當是最佳男主角。約翰·保爾森
2006年,深秋的上午,紐約中央公園,秋葉似火。
沿著湖邊的小徑,約翰·保爾森緩步慢跑,與其他心情輕松的晨練者不同,他看起來眉頭微皺,心事重重。當時的美國房地產市場,正如中央公園這滿園的枝葉,紅火而繁榮,這使得約翰·保爾森專門做空抵押債券的基金一直在賠錢。更要命的是,關於房地產市場利好的消息鋪天蓋地,樂觀的房產市場專家和貸款機構們,不斷地鼓吹著房價將持續上漲,或是聯邦政府將降低利息以維護市場。
但是,約翰·保爾森堅信,冬天一定會到來,到那個時候,再紅火的枝葉也會在寒風中凋零。在風景如畫的中央公園里慢跑,是一種不錯的緩解壓力的方式,他緊了緊運動衫的拉鏈,加快了步子……
非典型金融奇才
今年52歲的約翰·保爾森並沒有一條標準的華爾街金融高手的成長軌跡。1978年他畢業於紐約大學商業與公共管理學院,緊接著考入哈佛商學院,並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MBA學位,隨後進入大名鼎鼎的波士頓咨詢集團擔任管理咨詢師。
在這一連串的成長歷程中,約翰·保爾森練就了出眾的財務分析能力,這使得他後來的投資策略與傳統的金融家有著很大的區別。他的思維並不受制於華爾街的金融體系中的條條框框,他也並不依賴信用等級評級機構的打分,而是喜歡海量收集財務信息自己分析,以此作為判斷的依據。
1984年,他轉投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負責並購業務。他的一個客戶--馬蒂·格魯斯管理著一個非常成功的風險套利公司格魯斯合夥基金。這是一個很小的公司,但是獲利頗豐。約翰·保爾森意識到:雖然貝爾斯登的收益也相當豐厚,但它主要的盈利模式是賺取傭金,這與投資業務的盈利相比顯得相當有限。基金投資能獲得更高的回報。
與其幫人賺錢,不如自己行動,在貝爾斯登任職四年後,他決定從投資銀行轉行到基金管理,加入格魯斯合夥基金,成為合夥人之一,正式開始了他的基金管理生涯。
1994年,約翰·保爾森成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由於在貝爾斯登的工作經歷使他對公司合並業務了如指掌,他將這支基金專門用於合並套利的投資,即同時買入及賣出兩家合並中的公司股票,從而獲取無風險的利潤。
狂歡中的冷靜
2007年以前,在高手如林的華爾街,約翰·保爾森仍然默默無聞,但他時刻都保持著警覺的目光,如同蟄伏在灌木叢後的獵豹一般,伺機而動。
在房產借貸市場中,貸款公司為了分擔風險共享收益,找到投資銀行,投資銀行將其債券化,就產生了CDO(擔保債務憑證)。
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的杠桿操作。比如有一家阿獃投資銀行的自身資產為30億美元,採用30倍的杠桿操作,即以30億美元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投資,如果投資盈利5%,那麼阿獃投資銀行就獲得45億美元的盈利,相對於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
但是杠桿操作風險高,按照正常的規定,阿獃投資銀行本不願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於是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是CDS(信用違約交換)。
阿獃投資銀行找到阿瓜,阿瓜可能是另一家投資銀行或保險公司。阿獃為杠桿操作做保險,每年支付給阿瓜5000萬美元的保險費,連續十年總共5億美元。如果CDO沒有違約,除了5億美元的保險費,阿獃還能賺40億美元;如果CDO有違約,反正有阿瓜來賠。
對於阿獃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投資。但阿瓜也不是傻子,通過統計分析,在繁榮的市場中違約情況不到1%。如果做100筆保險,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美元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美元。
這是一筆多好的買賣啊!華爾街大多數的阿獃與阿瓜們,在美國房價長達十餘年的增長中,盡情享受著一場空前的財富狂歡。
2006年初,人們普遍認為,房價絕不會在全美國范圍內下跌;房貸專家們不斷地鼓吹著,樓市和住房抵押市場將持續紅火;利好消息頻頻見諸於各大媒體。華爾街的絕大多數大腕們也持同樣的論調。信用(證券)等級評定機構也紛紛為華爾街的金融產品打出AAA評級。
草原上百獸奔騰。可是,周圍任何一絲的風吹草動都逃不過蟄伏著的獵豹的眼睛。在華爾街的財富狂歡中,約翰·保爾森卻異常冷靜,他敏銳地發現了美國房貸市場的泡沫。
專家們被房地產市場的繁榮蒙蔽。 約翰·保爾森摒棄了評級機構的打分,他親自帶領自己45人的團隊,追蹤成千上萬的房屋抵押,逐個分析所能獲取到的個人貸款的具體情況。
從最開始就要選出那些埋藏著地雷的個人按揭貸款證券。那段時間,約翰·保爾森和他的團隊在辦公室里分析各種資料,直至深夜。隨著逐漸地深入,他越來越深信投資者大大低估了房貸市場的風險,債權人越來越難以收回貸款。
透過寫字樓的窗戶,看著深夜的華爾街,約翰·保爾森隱隱覺得,一股不可抗拒的破壞力將從某個被人們忽視的角落裡迸發出來,不可收拾。他感到有些毛骨悚然。
在冬天裡收獲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恐懼者即是清醒者。
華爾街為房貸市場發明的兩種金融產品--CDO與CDS之間的關系是:CDO的風險越高,為其擔保的CDS價值就越高。在房產繁榮時期,絕大多數人都認為CDO沒有太大的風險,所以CDS的價格非常低。
憑借清醒的分析,約翰·保爾森剝開了房產繁榮的虛表,他費盡周折地勸說投資者們,要使他們相信美國房產市場正面臨極大的危機,而要在這場危機中保護自己的資產,進而獲利,做空CDO則是一本萬利的最好選擇。
盛世危言,信者寥寥。
許多投資者都疑慮重重,甚至嗤之以鼻,因為做多CDO使他們賺得盆滿缽滿。不過還是有少部分約翰·保爾森的長期合作夥伴給與了支持。
2006年7月,約翰·保爾森籌集了1.5億美元,為第一隻用於做空CDO的基金建倉。他設計了一個復雜的基金操作模式:一邊做空危險的CDO,一邊收購廉價的CDS。
隨後的幾個月,美國房產市場卻依然繁榮,絲毫看不到萎靡的跡象,約翰·保爾森的基金一直在不斷地賠錢。有投資者好幾次急匆匆地問他,是不是應該止損。他斷然回絕:不,我還要加註。
雖然他對投資者表現得鎮定自若,但他自己的內心卻一直不能平靜。一方面,與當時主流投資方向全然相反的基金操作方式,使他感到壓力重重;另一方面,在不斷地追蹤大量個人按揭貸款情況的過程中,他又清晰地感覺到巨大的成功正一步一步地臨近,正如獵豹已經鎖定了笨重而軟弱的獵物,那種激動與欣喜已經無法平息。
約翰·保爾森只有通過在中央公園晨跑來緩解這種復雜的心情。面對公園里波瀾不興的湖面,他已經分不清那一陣陣強烈的心跳,是因為壓力,還是激動。
2006年年底,次貸危機已經初見端倪。約翰·保爾森的基金已經扭虧為盈,升值20%。他的信心越來越足,緊接著又建立了第二隻同類基金。
2007年2月,寒意襲入華爾街。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企業新世紀金融公司預報季度虧損。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投資次貸的兩只對沖基金也相繼垮掉。這一切無不意味著,大規模的信用違約已經到來,華爾街的阿獃和阿瓜們精心構築的財富大廈,其根基已經開始松動。在金融市場中,CDO風險陡增,其價值大幅縮水,而CDS大幅增值。
這一切,正是約翰·保爾森在過去那些華爾街不眠夜裡所預見到的,而他管理的兩只基金在華爾街的冬天異軍突起,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隻基金升值590%,第二隻基金也升值350%,基金總規模已達到280億美元。
據《阿爾法》雜志統計,約翰·保爾森在2007年的收入達到了37億美元,一舉登頂2007年度最賺錢基金經理榜,力壓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時間,約翰·保爾森在華爾街名聲大震,對沖基金第一人、華爾街最靈的獵豹等稱號紛紛被冠在了他頭上。
大規模的危機終於在2008年爆發,貝爾斯登倒下了,雷曼兄弟死掉了,華爾街彌漫著恐懼的氣息。正當另一個著名的保爾森--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為金融危機焦頭爛額時,約翰·保爾森正在與喬治·索羅斯共進午餐。這位在金融界呼風喚雨的傳奇人物正躬身向約翰·保爾森請教投資心得。
只需要注意壞的方面,好的方面會自行增長。這就是約翰·保爾森的投資信條,而他的貪婪似乎才剛剛開始,我們只實現了預期收益的25%,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將在接下來的三年逐步顯現。
但是,變數永遠是投資的主旋律,也是它吸引著人們甚至使人如痴如狂的最大魅力。
金融風暴之中,投資銀行不行了,保險公司也忙於自保。對美國政府來說,阿獃和阿瓜們已經靠不住了,他們開始把信心寄託在諸如約翰·保爾森這樣的貪婪者身上,更希望這些貪婪者能夠挺身而出,成為拯救者。
2008年11月13日,約翰·保爾森與其他四位排名前五的對沖基金大佬,出席了美國眾議院監管和政府改革委員會召開的聽證會。
正處於恐慌中的人們永遠不會了解:當這五個在2007年收入分別超過10億美元的大佬,結束一天的會議後,走出美國眾議院辦公大樓,對著華盛頓清冷的夜空,心中升騰著的是怎樣一種使命感。不過,人們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次契機,也將是一個轉折。
聽證會後,約翰·保爾森一反常態地開始買入CDO。風暴中的貪婪者,已出手力圖挽狂瀾於傾倒…… 保爾森公司管理著(截至2007年6月1日)125億元(95%的金額來自機構),截止到2008年11月,基金已經躍升為360億美元。在他的指導下,保爾森公司在抵押贖回證券市場獲利。2008年,他決定發起一家新的基金,用來投資那些因為次貸風暴而面臨危機的投資銀行及其金融機構。2008年5月15日,保爾森在第一季度買了5000萬股雅虎的股票,表明他支持Carl Icahn代替雅虎董事會。在2008年初,保爾森公司聘請了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
2008年9月,保爾森在英國最大的五家銀行中的四家身上押寶,3.5億英鎊用於巴克萊銀行; 2.92億用於蘇格蘭皇家銀行,2.6億用於勞埃德TSB集團,他最後獲利2.8億英鎊。2009年8月12日,保爾森購買了200萬股高盛股票和3500萬股Regions Financial股票,他還購買了美國銀行的股票,預計到了2011年會翻一倍。2009年11月,保爾森宣布他創建了一隻黃金基金,用於投資開發金礦的公司和進行黃金投資。 SEC在其起訴書中指出,高盛於2007年2月應美國大型對沖基金保爾森公司委託,推出一款基於次級抵押貸款的抵押債務債券,向多國銀行、基金和保險企業等投資者推銷。而保爾森公司本身看空美國抵押債務債券市場,其向高盛支付了大約1500萬美元的設計和營銷費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債務債券謀利。但高盛在向投資者推銷時沒有說明保爾森公司與這款金融產品有關,導致投資者在不足一年時間內損失大約10億美元。
9. 亨利·保爾森的介紹
亨利·保爾森 Henry 「Hank」 Merritt Paulson,Jr.(1946年3月28日— )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棕櫚海灘。1970年從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後,保爾森一腳邁進五角大樓。2006年7月就任美國第74任財政部長。他曾擔任大型投資銀行高盛集團的主席和首席執行官。
10. 亨利·保爾森的人物簡歷
1946年3月28日 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棕櫚海灘(Palm Beach,Fla.),在伊利諾伊州巴靈頓的一家農場長大,信仰基督教科學派。
1968年 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獲得英語學士學位。
1970年 從哈佛大學(Harvard Univ.)獲得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
1970-1972年 供職於五角大樓,擔任美國國防部助理國防部長的助手。
1972-1973年 尼克松在位期間,任白宮總統辦公室助理。
1974年 開始進入高盛公司的芝加哥分部工作。
1982年 成為高盛公司的合夥人。
1990年 出任高盛公司投資銀行部的聯合主管。
1994年 晉升為高盛公司總裁兼營運總監,並首次被提名為首席執行官。
1998年 成為高盛公司高級合夥人之一。
1999年 高盛上市,鮑爾森成為美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2006年7月 就任美國第74任財政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