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黨史人物故事及感悟有哪些
1、《共產黨宣言》的翻譯者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被這一真理所吸引,以至於把墨水當成了糖水,還說很甜,其實不是物質之甜,而是理論之甜,可以說是甘之如飴了。
2、著名的農民將軍甘祖昌,放棄了部隊優厚的待遇,毅然回到農村帶領群眾務農致富,演繹了新時代放馬南山,再下田園的主人翁精神,他的故事被拍成了電視劇。
同時,他的夫人龔全珍與他一並回農村教書育人半個世紀,並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精神需要我們發揚。
3、著名的半條被子的故事,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三名女紅軍在長征途中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看到老人家境貧寒,連一床禦寒的被子都沒有,就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
老人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故事很簡短,老人的話很朴實,卻彰顯了共產黨的初心,彰顯了人民對共產黨的信任。
4、背著金條乞討的故事,說的是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啟耀背著金條乞討數年,千辛萬苦找黨組織幹革命,不論遇到多麼艱苦的情況,都不動用黨費分毫。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
當前,很多幹部未能經受住金錢的考驗而走上歧途。我們要學習劉啟耀的精神,面對苦難敢於斗爭克服,面對金錢而價值不改,才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中走得更遠更穩。
5、在井岡山中央蘇區,面臨著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毛主席帶頭勤儉節約,一根燈芯下產生了影響革命的偉大著作,指引著革命向正確的方向前行。當前,雖然我們的物質不再貧乏,但勤儉節約的精神還需要發揚,這不僅僅是對物質的節儉,還是對心境的鍛造。
② 我姓劉給孩子起名男孩
劉稚晨
③ 車輛efc是否與車輛相對應
車輛的ETC是與車輛相對應的。ETC的編號可以查出車輛信息的。因為你申請ETC的時候,是需要行駛證信息的
④ 平安普惠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濟寧金宇路分公司怎麼樣
平安普惠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濟寧金宇路分公司是2015-11-13在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洸河路與共青團路交叉口匯汲大廈19樓。
平安普惠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濟寧金宇路分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0800MA3C04HN0N,企業法人劉啟耀,目前企業處於注銷狀態。
平安普惠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濟寧金宇路分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商務信息咨詢、企業管理咨詢(以上均不含金融、證券、期貨及投資咨詢);企業形象策劃。(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平安普惠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濟寧金宇路分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⑤ 革命中的誠信故事
1、紅四軍大柏地借糧
1929年2月9日,從井岡山下來的紅四軍來到大柏地宿營。此時,紅四軍被敵劉士毅第十五旅追得精疲力盡。
當天,正是農歷除夕。清晨,軍部命令部隊往寧都方向開拔。被敵人追得疲憊不堪的前衛三十一團三營「抗命」不前,派出代表聯絡其他連隊,發誓要和追敵劉士毅決一死戰。營黨代表羅榮桓和營長陳明代表全營前往軍部請戰。
毛澤東、朱德立即召開前委緊急擴大會議,順應軍心,果斷作出決定:此仗必打,以振軍威。
大柏地村中的老百姓對紅軍不了解,已經逃避一空。雖然部隊已經一天未吃飯,又飢又寒,但紅軍有紅軍的紀律,主人不在,不能隨便動用老百姓的東西。同時,部隊早已沒有了經費,也拿不出錢來向老百姓買吃的。
毛澤東覺得這是個問題,就說:「總不能叫大家餓著肚子打劉士毅吧。軍長,你說呢?」朱德點頭:「是呀,要打仗,不吃飽飯怎麼行?」
前委秘書長江華建議:「能不能這樣,讓部隊先借用村中老百姓的食物,但一定要算清價錢,留下欠條,待以後如數歸還。」
毛澤東回答:「你去通知部隊吧,只好如此了。」紅軍各連隊得到批准後,就借用當地群眾的糧油,飽餐了一頓,養足了精神,在大柏地戰斗中一舉殲敵兩個團,俘敵800人,繳槍800支,取得了大柏地戰斗的重大勝利。戰斗結束後,紅軍離開大柏地,向寧都縣城進發。
老百姓從山上回到家中,發現家中的糧油少了,頓時怒火中燒。可是家家戶戶掀開鍋蓋、米缸蓋一看,只見都留著一張紙條,上面說明紅軍不得已吃了什麼食物,價值多少,但因紅軍經費緊缺,一時付不了錢,以後一定如數歸還,囑咐房主人要妥善保管好紙條,當作以後還錢憑據。
人們難以置信:世上哪裡還有這樣的軍隊呀?可留下的紙條又說得明明白白,大家只好將信將疑。五十多天後,紅四軍由寧都縣城向閩西進軍,重返大柏地。毛澤東沒有忘記紅軍對老百姓許下的諾言。
他親自召集大柏地群眾開大會,向大家說明當時紅軍被迫向老百姓借糧借菜的情況,表示衷心的感謝。部隊當場向老百姓兌現所欠的款項。有的老表原來不相信紅軍的承諾,把欠條撕毀或丟棄了,只要說個數目,紅軍照數給款,分文不少。這一次,紅軍共發出3500塊大洋。
大柏地全村立刻歡騰起來,群眾說:「紅軍說話算數,釘是釘,鉚是鉚,我們信得過。」紅四軍用行動詮釋誠信,贏得群眾擁護。從此,紅軍「借糧還款」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
⑥ 誰有表現革命先輩愛國的段落
興國縣是蘇區模範縣、將軍縣、烈士縣,有54位將軍、23179名烈士,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該縣紀檢、宣傳部門創新廉政教育形式,發揮紅色資源的教育作用,先後挖掘整
理出百餘個革命先烈的廉政故事,如《腰纏萬貫的討飯人》,講述的是當年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啟耀同志,在一次戰斗中,與組織失去聯系後,身上帶著金條,卻不花組織的一分錢,沿途過著討飯的日子,直到與組織聯繫上的故事;還有「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等典型事例,將這些事例整理成冊,發給每位黨員領導幹部,組織他們集體學習,寫出心得,今年以來,該縣黨員領導幹部寫出心得體會文章2000多篇。每位領導幹部以革命先烈為鏡子,對照檢查自己的行為,自我剖析,全縣各級黨員領導幹部寫出剖析材料2800多份,並自覺進行了整改。
該縣還著力加大紅色教育基地的建設,打造廉政教育平台。近幾年,該縣興建了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軍園、蘇區幹部好作風陳列館,對縣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將軍館三大館和中央蘇區、中央紅軍的「七個第一」的舊址進行了全面修繕。目前,該縣已形成了「二園四館七大革命舊址」的紅色資源,構建了黨風廉政教育陣地。每年該縣都要多次組織黨員領導幹部前往參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近兩年來,該縣組織黨員領導幹部接受革命教育達26次,受教育人數達2萬餘人次。
⑦ 初二歷史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1.11.7~1937.9.6),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建立的中央政權機構。她是後來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雛形,首都為江西瑞金。
中央蘇維埃政府的建立是我們黨建立人民政權的探索和嘗試,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各根據地、各部分紅軍的中樞指揮作用,擴大了黨的影響,也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根據地建設,以及後來新中國政權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培養了大批領導骨乾和組織、管理人才[1]。
領導成員
中央執行委員會
主 席:毛澤東
副主席:項英 張國燾
委員:
博 古 王 明 凱 豐 劉少奇 毛澤東 項 英 吳亮平 瞿秋白 周月林 金維映 黃發桂 謝玉欽 李富春 謝名仁 蕭世榜 林國宋 黃長嬌 蔡 暢 鍾葆妃 婁夢俠 張績之 徐達志 曾 山 鍾昌桃 劉啟耀 鍾循仁 李卓然 劉廣臣 謝光⃞ 朱 德 周恩來 王稼祥 劉伯承 賀 昌 何長工 滕代遠 彭德懷 楊尚昆 林 彪 聶榮臻 董振堂 劉伯堅 黃 蘇 蔡樹藩 聶洪鈞 王如痴 萬永誠 陳 光 尋淮洲 羅瑞卿 張純清 周建屏 周 昆 樂少華 陳阿金 袁國平 葉劍英 陳 毅 畢士悌 陳洪時 蕭 克 孔荷寵 朱 瑞 劉疇西 徐彥剛 陳昌浩 徐向前 張國燾 張琴秋 賀 龍 關向應 夏 曦 宋盤民 王維舟 羅炳輝 洪 水 蔡 暢 張然和 余宏文 王世泰 潘士忠 姜阿三 張冠一 古大存 鄭振芬 朱 琪 高俊亭 詹以錦 鄭位三 王鳳鳴 成仿吾 郭述申 張德三 祝維垣 顧作霖 邵式平 黃 道 朱兆詳 孔書安 劉 曉 鍾世斌 傅才秀 周義開 劉明輝 熊仙壁 劉國珠 鍾桂新 李維漢 陳祥生 林伯渠 劉群先 胡 海 范樂春 曾洪易 巫子元 張太和 黃宜章 張鼎丞 李見珍 吳蘭甫 吳必先 邱先英 張聞天 陳 雲 王盛榮 鄧 發 陳潭秋 潘漢年 黃加高 張雲仙 張金樓 周少文 何振吾 陳壽昌 黃光保 譚余保 劉士傑 王 震 曠 彪 彭仁昌 任弼時 吳德峰 王秀章 熊國炳 余烘遠 李維海 何 畏 李先念 曾廣瀾 周光坤 李成甲 陳子謙 方誌敏 余漢朝 黃萬生 汪金祥 關 英 塗振農 關春香 吳玉章 朱地元 楊其鑫 鄭振詢 何叔衡 高自立 梁柏台 徐特立 阮嘯仙 鄧穎超 董必武 趙 雲 王賢選 羅梓銘 楊世珠 賴樊玉
候補委員:
楊炳龍 謝振富 邱時鳳 鄧堯盛 董長勝 劉 毅 李美群 鄒中才 徐順恆 徐明富 葉德貴 鄧子恢 朱榮生 賈 元 馮雪峰 李一氓 李克農 張愛萍 羅榮桓 李賜凡 顏立記 尹仁桂 劉燕玉 方敬和 謝炳煌 鍾義謹 黃富武 方振華 鄒敦厚 廖漢華 龍春山 華新湘 周桂香 曠朱權 鄧 萍 康克清
⑧ 上海天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上海天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2014-06-18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上海市金山區漕涇鎮亭衛公路3688號5幢二層332室。
上海天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1163017810900,企業法人劉啟耀,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天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從事計算機信息(除互聯網信息服務)、計算機軟硬體、電子、建築科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除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建築材料,電子產品,通信設備及相關產品銷售。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上海天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⑨ 革命先輩的故事
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孫立人: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我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孫立人排名略顯靠前。
張自忠
張自忠:第一名將。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我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
李宗仁:第二名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個人感覺,現在網上對杜聿明有些神化。
薛岳: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衛立煌: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我們拿什麼告慰革命先輩?
——與獨臂英雄丁曉兵對話引出的話題
【對話人】丁曉兵,武警駐無錫某團政委,曾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共青團中央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被國家人事部和中國殘聯授予「全國自強模範」稱號,獲得過「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等榮譽。
【對話時間、地點】2006年6月9日,無錫。
記者: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此時此刻,我想最值得我們追憶的,就是那些革命先輩們,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打下了紅色江山。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來源於此,都是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丁:我也有相同的感受。我們這一代人,是看著革命電影、聽著革命故事、在對革命先輩無比崇敬中成長起來的,許多「革命元素」都成為我們童年的美好回憶。記得以前我們常說:「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這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支撐我們努力學習、勤奮工作、珍惜幸福生活的一種理由。
記者:您應該生於上世紀60年代吧?
丁:對,我是1965年出生的。
記者: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上世紀60、70、80年代出生的人,每一個年代都有一些在成長過程中共同的「集體記憶」。60年代生人的,記憶中革命傳統的東西多一些,70年代生人的就少一些,到了80年代出生的這代人,革命傳統在他們的「集體記憶」中就更少了。
丁:這和成長環境有很大關系。現在的年輕人是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所接觸和經歷的東西和我們那時不一樣,他們的思想觀念、人生態度、價值取向等,和過去相比也有很大不同。比如過去我們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是看他對社會作出了多大貢獻,比較對象是革命先輩和英雄模範;而現在,許多人評判成功,往往是看一個人擁有多少財富,許多年輕人羨慕和追捧那些一擲千金的大款和企業家等「成功人士」。
記者:伴隨而來的,可能就是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在思想意識中對革命先輩、優良傳統的淡化。我曾問一些年輕人對長征了解多少,他們多數只能說出「爬雪山、過草地」,相反,聊起NBA、影視明星等話題,他們則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丁:這種現象的確耐人尋味。現在有些年輕人,不崇敬革命先輩,卻崇拜歌星影星,他們的崇拜其實反映了一種價值取向、一種社會意識和文化心理。如果讓這種社會意識和文化心理在年輕人身上占據主導地位,甚至是非混淆,這是很讓人擔心的。
記者:的確,現在有些人以挑戰傳統為時尚,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調侃,把庄嚴的東西娛樂化、把神聖的事物庸俗化,以此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時下有些人熱衷改編「紅色經典」,把「紅色經典」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完全顛覆;還有的打著「研究歷史」的旗號,為漢奸「翻案」、往英雄身上潑臟水……種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很容易影響年輕人對傳統產生誤讀,帶來精神上的迷失。
丁:是的,這一股濁浪,擾亂了大眾的是非判斷,傷害的不僅是人民群眾的感情,更危及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我們必須高度警覺,激濁揚清,發動全社會的力量來堅守我們的「精神高地」。物質上的暫時貧乏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萎靡與缺失。前段時間我看了一本書叫《向解放軍學習》,感慨很多,其實我們自身有許多東西是值得學習和發揚的,我們守著一座精神寶藏,就要懂得珍惜它、利用好它。弘揚先烈遺志、實踐優良傳統,不僅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更是部隊建設發展、更好地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現實需要。
記者:我覺得現在急需做的一項工作,就是增強青年官兵對革命傳統的心理認同感,培養他們的榮譽感。
丁:要培養強烈的榮譽感!比如,把軍功章戴起來,營造一種被褒獎和認可的氛圍,讓大家對歷史、對榮譽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我說的意思是,要從制度上採取一些措施,用制度作保證。我想這也是對傳統的一種弘揚,弘揚一種精神、一種貢獻,弘揚一種價值取向。
記者:耳濡目染其實就是一種潛移默化。
丁:思想意識的形成,都有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拿我自己來說,也是在接受傳統的熏陶中成長起來的。我當兵在原武漢軍區,參戰的時候到了原昆明軍區,從前線回來後到了濟南軍區,從濟南軍區到南京軍區,又從南京軍區到了武警部隊。可以說,每個部隊都有許多優良的傳統、作風,包括部隊建設自身的鮮明特點,當然也包括很多領導的領導風格,實際上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我們很多時候干工作也是在模仿,比如模仿我們過去的領導。
記者:也有許多人在模仿您吧?
丁:(笑)我的愛人就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說我在連隊帶的那批兵當幹部後,講話的語氣、風格,甚至批評人時的神態,都和我有很多相似之處。
記者:由表面模仿到內心效仿,這就完成了一種精神上的傳承。
丁:對,我們需要精神上的傳承,需要了解我們的過去,需要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我始終有一個觀念,只有把根扎在傳統的沃土之中,你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長在水上的東西,可能也有一些營養,但它始終是長不大、成不了材的。而且這個根扎得越深,這棵樹就長得越茂盛,它就不容易被台風等災害摧倒,而那些沒有根或根扎得不深的植物,只能是隨波逐流,像牆頭草一樣,經不起歷史檢驗和風浪考驗。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就其本身來說雖然具有積極意義,多元會產生相互的借鑒、碰撞,會激起發展的活力,但是在多元的價值取向面前,多元的文化背景里,作為一支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她有自身的特性,需要高度的集中統一,如果沒有思想上行動上的高度集中統一,就不可能在關鍵時候凝聚起我們自身的力量,來戰勝敵人。
記者:所以就必須有一種支撐我們前進、引領我們前進的主流的和主導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
丁:對,就像一棵大樹一樣,雖然長得枝繁葉茂,但必須有一個主幹,沒有一個主幹,它是長不大的,就像藤蔓一樣,只能依附其它物體,四處攀爬,但它永遠也成不了大樹。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支軍隊也是一樣,需要一個精神上的「主幹」,這個「主幹」是什麼?就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延伸著先輩們開拓的光明道路,我們頭腦中應該始終裝著一個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不辱我們這代人的使命,對得起革命先輩的流血和犧牲?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的日子裡,這是尤其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主持人語
徐文耀
與丁曉兵的這番談話,引起我的許多思考。歷史承載著我們的光榮與夢想,我們今天的一切,都與革命先輩有關,我們需要在歷史中、在革命先輩身上,尋找我們的精神基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我們的傳承,明確我們的責任和使命。金戈鐵馬、炮火連天的崢嶸歲月,我們這一代軍人雖然沒有經歷過,但我們有我們這代人的使命,這種使命,應該是和革命先輩的遺志一脈相承的。在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這樣一個特殊時刻,每一位有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熱血軍人都應該思考: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往哪裡去?我們該怎樣延續過去的光榮?我們該如何開拓共同的理想?我們該拿什麼來告慰革命先輩?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為了迎接國慶,陳春陽、陳春暉兄弟決定聯合舉辦「革命先輩」雕塑展,把多年來雕塑的一系列與「革命先輩」有關的雕塑,以自家院子為展廳,供村民參觀、瞻仰。陳春陽告訴筆者,本次舉辦「革命先輩」雕塑展,目的是供村民參觀,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二是幫助群眾了解革命先輩的形象和一些事跡,激發愛國熱情,並一起來祝福偉大祖國的生日。
• 為了慶祝國慶,莆田市荔城區濠浦村村民陳春陽、陳春暉兄弟倆舉辦「革命先輩」雕塑展,把30尊「革命先輩」的雕塑陳列在自家院子里,供村民們參觀,幫助村民了解革命先輩的事跡,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采訪 莆田市荔城區濠浦村村民 陳春陽:我自己又是一個政協委員,所以說我一定要發揮我的責任,用我的專業創作來慶祝建國六十周年。) (采訪 莆田荔城區濠浦村村民 陳九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主要是靠革命老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因此,這些雕刻出來的這么多先進的人物、革命先輩讓我們很感動。)
陳春陽、陳春暉兩兄弟都是莆田市較為有名的木雕高手,特別是哥哥陳春陽創作的不少雕塑作品屢屢在國內外獲獎。陳春陽兄弟一直對革命先輩非常敬仰,他倆潛心鑽研,每年都有一些有關革命先輩的雕塑作品誕生。
目前,這對兄弟共創作了《走向勝利》石雕群、《英模》漢白玉石雕以及毛澤東、周恩來塑像等30多件作品。
近日,坦頭小學充分利用周邊的「歡嶴瓦窯革命遺址」,組織小記者走訪歡嶴革命老區,瞻仰烈士紀念碑,學習在革命戰爭年代涌現出石瑞芳、袁存生、林永鬧等革命先烈事跡,了解平糶、贖當運動,開展「憶先烈、訪貧苦、強信念」等系列活動,尋訪偉人足跡,緬懷革命先烈,對學生進行實效的紅色革命教育。
方華清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祭掃日。每到清明節,我總是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虔誠地弔祭我的爺爺方誌敏等安葬在江西這塊紅色土地上的革命先烈。爺爺方誌敏是在長征過程中犧牲的最高首長。每一次弔祭,我的心靈受到洗禮,思想得到升華,靈魂感到震撼。「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飲水思源,繼往開來。今天,我們緬懷革命先輩,就要繼承革命先輩的遺志,學習革命先輩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大力弘揚革命先輩求真務實、艱苦奮斗、甘於奉獻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牢記黨的宗旨,踐行「三個代表」,以實際行動告慰先烈英靈。
一、緬懷革命先輩,大興勤奮好學之風
學習是領導幹部增長才幹、提高素質、做好工作的基礎。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的革命先輩就非常注重加強學習。毛澤東同志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酷愛讀書,走到哪裡,把書帶到哪裡,幾乎每天都要堅持讀書。在井岡山,他最珍貴的家產是兩個書簍,無論是轉戰邊界各縣,或是回到根據地「老家」,都不忘帶上這對「夥伴」。盡管他過的是戎馬倥傯的生活,依然爭分奪秒地閱讀各種書報。毛主席一生與書為伴、勤奮刻苦、學以致用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敬愛的周總理從小志高,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爺爺方誌敏從小就如飢似渴地追求學習,在弋陽讀私塾念舊學,在南昌讀「甲工」學新學,在九江讀南偉烈接觸西學,組織了「讀書會」和「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潛心研究「蘇俄道路」,暢談「社會主義」。正是這多元文化的吸收與積淀,才有了方誌敏獄中文學的誕生,才使後人有幸讀到《可愛的中國》這樣鼓舞千百萬人為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的名篇。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更新不斷加快,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各級領導幹部要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和風氣,認真學習科學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掌握精神實質,提高理論素養,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要自覺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從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實際工作能力;要自覺成為學以致用、用有所成的表率,在學習中提高能力,把學習的收獲轉化為謀劃工作的思路、促進工作的措施、做好工作的本領。
二、緬懷革命先輩,大興求真務實之風
紅軍長征行程2萬5千里,是革命先輩們用腳一步一步走出來的;359旅進駐南泥灣後,自己動手,將士們硬是將一個沉睡了幾十年的荊棘叢生、野獸出沒的荒蕪的南泥灣變成稻穀飄香、豬羊滿圈、牛馬滿欄、雞鴨成群的「陝北的好江南」。這些都是求真務實的真實寫照和生動體現。實干興邦,空談誤國,「一步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這是被大量事實和歷史經驗證明了的道理。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樣,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只有把嘴上說的、紙上寫的、會上定的,變為具體的行動、實際的效果、人民的利益,我們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真抓實干,務求實效,首先要求各級領導幹部發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善謀求真務實之策,多干求真務實之事。現在是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矛盾的凸顯期。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在這種情況下,各級領導幹部要敢於直面困難、正視矛盾、攻堅克難,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克服浮躁情緒,拋棄私心雜念,下決心從文山會海中解脫出來,下決心從送往迎來中擺脫出來,把心思用在幹事業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實中,察實情、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定下來的事情就要雷厲風行、抓緊實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督促檢查、一抓到底,創造出經得起實踐檢驗、群眾檢驗和歷史檢驗的一流業績。
三、緬懷革命先輩,大興為人民服務之風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革命先輩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法寶。為了紀念在炭窯意外坍塌的危急時刻因搶救戰友而以身殉職的長征紅軍戰士張思德,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同志親自參加追悼會並致了題為《為人民服務》的悼詞。從此,為人民服務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唯一宗旨。在贛東北蘇區,爺爺方誌敏是「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如何去改善群眾的生活」,開展減租減息斗爭,減輕農民負擔,降低土地稅,組織幹部經常下到基層,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在群眾心目中,爺爺方誌敏是蘇維埃的象徵,是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加強領導幹部作風建設,核心是要領導幹部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良好風氣,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實際工作中,各級領導幹部要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政治上代表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為了群眾;要真正做到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人民群眾是真正英雄的唯物觀不能丟;要真正做到同群眾心連心,把群眾當主人、當親人、當老師,深入到基層和群眾中去,了解實情、體察疾苦、汲取智慧、獲得力量;要真正做到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下大氣力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下大氣力做好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多辦順應民意、化解民憂、為民謀利的實事,努力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四、緬懷革命先輩,大興艱苦奮斗之風
「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爺爺方誌敏「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來沒有奢侈過。經手的款項,總在數百萬元;但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地用之於革命事業。」井岡山時期,革命先輩們吃的是「紅米飯、南瓜湯」,穿的是「芒鞋草履十分襤褸」,點的是一根燈芯,生活中是「一根扁擔兩個筐,崎嶇山路背挑糧」。爺爺方誌敏等革命先驅,之所以能夠永遠受到人民的愛戴,就在於他們守得住「清貧」, 經受得住艱苦卓絕的考驗,以艱苦奮斗修身勵志,以艱苦奮斗開創偉業。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由於過去我市底子薄、基礎差,要做好「兩篇文章」、實現南昌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倡導厲行節約、艱苦創業顯得尤為重要。在和諧創業、全民創業的實踐活動中,每一個市民,尤其是每一個黨員領導幹部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後,不辱使命、不負重託,工作高標准,生活低要求,能少花的錢少花,能不花的錢不花,一分一厘、一點一滴都仔細掂量,做到科學支配、用有所值,少花錢多辦事,花好錢辦大事,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率先垂範、先行一步,使厲行節約成為自覺意識、自覺行動。要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帶頭節約每一度電,節約每一張紙,節約每一滴水,節約每一升油,以厲行節約的政風影響和帶動整個社會,營造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濃厚氛圍。
五、緬懷革命先輩,大興開拓創新之風
爺爺方誌敏一生積極投身革命實踐,在實踐中摸索,他不惟書、不惟上、只惟實,敢於開拓、勇於創新。他創建和發展了江西地方黨、團組織,領導和創建了倍受毛澤東稱贊的「方誌敏式的根據地」和「蘇維埃模範省」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走出了一條「方誌敏式」的中國革命道路。為實現戰略大轉移,革命先驅帶領紅軍進行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從未發生過的偉大創舉——長征,是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這英雄壯舉、人間奇跡,使中國革命由波折坎坷走向蓬勃發展,從挫折走向勝利。今天,我們緬懷革命先輩,對於當代中國人,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來說,最為重要的是如何讓革命先輩們未競的事業,讓革命先輩精神,能夠進一步在我們這一代人得到更好的發展,並且發揚光大起來,成為我們實現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強大精神動力。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時代在前進,情況在變化,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在深入調研、把握規律的基礎上,研究新情況,拿出新辦法,解決新問題,創造新業績,推動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作者系中共南昌市紀委副書記)
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
本報訊 4月11日,「形勢與政策」教育課之我院學生祭掃八寶山革命公墓活動舉行。此次活動由我院黨委、團委主辦,學生會承辦。校學生處副處長白連永、院團委常務副書記喬鵬、副書記何遐祥和我院第13期黨校學員、共青團員代表共240餘人參加了活動。活動由院團委常務副書記喬鵬主持。
當天下午,我院同學抵達八寶山革命公墓,在任弼時同志墓前廣場列隊集中。活動開始前,全體同學肅立默哀三分鍾,表達他們對革命先輩的無限哀思。在庄嚴的《國際歌》中,我院武警國防生代表共青團員向任弼時同志墓敬獻花籃,表達同學們對革命先輩的深切緬懷之情。
隨後,學生代表付莉和入黨積極分子代表曹昊辰分別發言。他們表示,要銘記革命先輩開創建國大業的豐功偉績,不忘他們對青年學子的期望囑托,學習他們獻身社會主義事業的崇高精神,繼承他們振興國家民族的遺志遺願,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發學習。之後,我院學生會主席徐雋帶領全體同學重溫了入團誓詞。
我院團委副書記何遐祥在講話中號召大家學習先輩們獻身共產主義偉大事業的崇高理想,把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終身作為不變的人生追求;學習先輩們立志民族解放振興、國家繁榮富強的報國情懷,把立學為民、治學報國作為擔綱的社會責任;學習先輩們前仆後繼、死而後已的奮斗精神,把艱苦奮斗、持之以恆作為學習、生活乃至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後不絕的精神動力;學習先輩們長存於天地間的浩然正氣,把磊落光明、公正無私作為存世的立身之本;學習先輩們實事求是、追求真理、開拓創新的品質,把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與時俱進作為指導行動的綱領。
最後,校學生處副處長白連永發表總結講話。他說:「今天我們在這里集會,緬懷為了國家解放、民族獨立而犧牲的革命先烈;緬懷為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革命先輩;緬懷在祖國各條戰線上創造出傑出業績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緬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而做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友人,意義重大!」 他強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們來祭奠革命先輩,就是要緬懷他們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為今天來之不易的盛世偉業所做的無私奉獻!」最後,他號召大家用更加飽滿的熱情,腳踏實地的作風,去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此次祭掃儀式在雄壯激昂的《中國人民大學之歌》中結束。隨後,師生們手持鮮花,自行瞻仰革命先輩墓。院團委常務副書記喬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是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建國六十周年,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也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階段。舉辦此次活動能夠讓同學追思先烈,緬懷他們的豐功偉業,讓同學們自覺樹立時代意識、擔當意識,增強使命感,使同學們在活動中受到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這樣的活動也是法學院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形式。」
興國縣是蘇區模範縣、將軍縣、烈士縣,有54位將軍、23179名烈士,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該縣紀檢、宣傳部門創新廉政教育形式,發揮紅色資源的教育作用,先後挖掘整
理出百餘個革命先烈的廉政故事,如《腰纏萬貫的討飯人》,講述的是當年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啟耀同志,在一次戰斗中,與組織失去聯系後,身上帶著金條,卻不花組織的一分錢,沿途過著討飯的日子,直到與組織聯繫上的故事;還有「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等典型事例,將這些事例整理成冊,發給每位黨員領導幹部,組織他們集體學習,寫出心得,今年以來,該縣黨員領導幹部寫出心得體會文章2000多篇。每位領導幹部以革命先烈為鏡子,對照檢查自己的行為,自我剖析,全縣各級黨員領導幹部寫出剖析材料2800多份,並自覺進行了整改。
該縣還著力加大紅色教育基地的建設,打造廉政教育平台。近幾年,該縣興建了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軍園、蘇區幹部好作風陳列館,對縣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將軍館三大館和中央蘇區、中央紅軍的「七個第一」的舊址進行了全面修繕。目前,該縣已形成了「二園四館七大革命舊址」的紅色資源,構建了黨風廉政教育陣地。每年該縣都要多次組織黨員領導幹部前往參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近兩年來,該縣組織黨員領導幹部接受革命教育達26次,受教育人數達2萬餘人次。
⑩ 解放戰爭時期自帶干糧去辦公的好乾部是誰
自帶干糧去辦公的好乾部是 劉啟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