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民國盜墓史
擴展閱讀
股票跌漲在哪裡買 2025-08-22 03:52:56
誌哀 2025-08-22 02:21:50

民國盜墓史

發布時間: 2022-03-03 03:11:46

『壹』 盜墓筆記中的蓮花箭頭和墓室中的粽子是什麼啊

蓮花箭是帶毒的,會使中箭處長白毛。關於其描寫請看盜墓筆記第二卷。
粽子是指墓里保存的比較完好,沒有腐爛的屍體,摸到大粽子就是碰上麻煩了,指僵屍、惡鬼之類不幹凈的東西。 盜墓者中流傳的暗語,就象山裡的土匪之間談話也不能直接說自己殺人放火,都有一套黑話切口。

粽子:會動的有害屍體。
1. 大粽子:厲害的僵屍、惡鬼之類的東西。
2.老粽子:可發生屍變的不好對付的僵屍。
3.干粽子:是指墓里的屍體爛得只剩下一堆白骨了。
4.肉粽子:是指屍體身上值錢的東西多。
5.血粽子:血屍墓中的粽子,最厲害。

《盜墓筆記》系列是南派三叔的代表作,其堪稱近年來中國出版界的神作,長期占據國內各大圖書銷售排行榜榜首,獲得百萬讀者狂熱追捧,盛贊不斷。南派三叔憑此作名滿天下,躋身中國超級暢銷書作家行列。《盜墓筆記》系列創造了出版界的一個神話,與《鬼吹燈》共同開啟了中國通俗小說界的「盜墓時代」。

『貳』 盜墓神器「洛陽鏟」,到底是何方神聖


「 洛陽鏟」是民國年間洛陽邙山上盜墓賊手中的第一利器,「洛陽鏟」的出現給中原地區,乃至整個中國大部地區的盜墓活動帶來了全新變化,可以理解為是盜墓史上一次革命性的飛躍,對現代考古勘探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那麼,「洛陽鏟」神奇之處到底表現在哪裡?一句話,能輕松地把地下土樣完整地取出來!


原來,以邙山地區為代表的中原地區都是深厚的黃土壤,土質純凈,少石塊、瓦礫的干擾,一般熟練的盜墓賊在打探孔時,深3米的探孔,5分鍾一個。邙山上好多地塊,白天看地面上乾乾凈凈的,沒被人翻過,但第二天再來看時,便可能到處是一小堆一小堆的土,像被老鼠打過洞一樣,土塊都是小圓柱形的,有人會覺得見鬼了,就是這么一回事情。所以就是這么一回事。

『叄』 中國盜墓史上最猖狂的年代

魏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盜墓猖獗的時期。 曹操就是其中之一。

『肆』 民國盜墓史的民國盜墓

民國盜墓的五大特徵
民國盜墓,一團亂象。
總結起來,民國盜墓是整個中國盜墓史的一個縮影,亂象之下是一種瘋狂,其嚴重程度可以用「前所未有」來概括,為整個中國盜墓史上罕見現象,具體呈以下五大特徵——
1.總體特徵:「全民盜墓」,參與人數眾多。
從一起又一起盜墓事件來看,盜墓者中既有專業的盜墓賊,又有軍閥、探險家、傳教士、農民工等「客串」的非專業盜墓者;既有普通民眾,如洛陽、長沙一帶有好多盜墓「專業戶」,又有軍閥、官員,如盜清東陵墓的孫殿英、盜斗雞台的黨玉崐、盜遼聖宗陵的林西縣縣長;既有個體零星盜墓,又有群體性規模化盜墓,其中以群體盜墓最嚴重,如壽春盜楚幽王墓、衛輝盜明潞王妃墓、民國三十四年二盜清東陵,都是「大家一起挖」。其中,專業盜墓行為詭異,神通廣大,奇招巧技迭出;非專業盜墓盲目跟風,濫挖亂刨,手段五花八門。可以這樣說:群眾盜墓明目張膽,遍地開花,最為常見;官員盜墓堂而皇之,蒙蔽民眾,最為惡劣;軍閥盜墓無所畏懼,破壞嚴重,影響最大。
2.畸形特徵:洋盜墓賊出現,外籍人士與本土盜墓賊合力助推民國盜墓熱。
如英國探險家斯坦因、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西域盜寶,法國考古學者謝閣蘭在西南挖墓,比利時神父閔宣化、凱爾溫在內蒙古「調查」活動,日本僧人橘瑞超、考古學家濱田耕作等人在西北、東北的「探險」、「考古」。這種外國籍人士如過江之鯽般地來華盜墓,是中國土地上以前和之後的盜墓活動中所沒有過的現象,系畸形盜墓。
3.手段特徵:盜墓手段豐富,技術進步。
為了提高盜墓效率,洛陽當地盜墓賊還發明了一種半圓形瓦鏟,這種鏟子後被命名為「洛陽鏟」,如今仍是一種盜墓利器;長沙盜墓賊則發明了「短柄鋤」。而現代盜墓賊慣用的爆破盜墓技術,也是民國盜墓賊率先使用的,如孫殿英盜清東陵時便使用了炸葯。
4.文物特徵:出土文物數量驚人,呈爆發式增加。
以青銅器為例,據文物圈估計,民國前300年文物的出土量也沒有民國期間30年出土的多。
5.後果特徵:文物流失嚴重,造成的破壞無可挽回。
被盜毀的古墓數量驚人,如洛陽一帶,民國年間約有5萬座古墓被盜,盜走的文物達50多萬件。銷贓方面出現了產業化現象,國際文物走私猖獗,流失嚴重。據保守估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達1000多萬件,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盜墓出土,這些珍貴文物現在很難追討回來。

『伍』 歷史上的盜墓高手

摸金校尉——官盜的楷模 東漢末,曹操設立

溫韜——唐陵第一大盜 五代軍閥

李鴨子——洛陽鏟的發明者 民國盜墓者

還有很多人,像赤眉軍盜茂陵,劉豫的淘沙官,孫殿英盜清東陵等等。

其實古代中國最可怕的就是官盜!

『陸』 求一本民國盜墓史,內幕卷跟秘術卷

孫殿英發生的東陵大盜

『柒』 民國盜墓的軍閥

可以參考《民國盜墓史》,作者:倪方六;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定價:70:00元

這是一本斷代盜墓史。

本書所述時間跨度,自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起,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止,兼涉民國之前的10年(1902—1912年)。這其中,又以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以前的舊中國盜墓活動為主。

全書內容,包括民間盜墓、軍閥盜寶、洋人考古三大塊,對民國期間發生的大家知道和不知道的主要盜墓事件,進行了追蹤調查。

軍閥「挖寶」篇
● 靳雲鶚·新鄭挖寶——挖出的東西如今是國寶
● 黨玉崐·西府挖寶——挖到了一座「地下寶物倉庫」
● 孫殿英·東陵挖寶——中國「泰姬陵」遭劫之真相
● 馬鴻逵·泰安挖寶——挖出唐玄宗的稀罕寶物
● 湯玉麟·慶陵挖寶——僅帝王隨葬哀冊便搞到了方
● 李品仙·壽春挖寶——挖出寶物運藏香港

官民「刨古董」篇
● 縣長盜墓——從遼聖宗陵內盜得一把古劍
● 盜墓救荒——一次盜出古物多件
● 盜明潞王妃墓——從棺材內弄出兩口袋寶物
● 夜盜瑾妃墓——一件稀世寶物砍割份分贓
● 盜明十三陵皇妃墓——從萬貴妃頭上摘下金頂鳳冠
● 民國最大規模盜皇陵運動——「二盜清東陵」的是是非非
● 民國最特殊的盜墓活動——清王爺後代「挖祖墳」

洋人「考古」篇

● 不忘帶走「裹屍布」——英國人斯坦因西域盜寶
● 「美麗的她」:一具千年少女干屍——瑞典人的「探險」發現
● 盜挖了關羽兒媳墓——法國人來華「考古」調查
● 西域版「盜墓筆記」——日本僧人「探險」
● 盜出了轟動中外的學術成果——比利時兩位神父在華「傳教」經歷
● 盜掘集安高句麗古墓葬——日本「考古學之父」在華「考古」活動
● 年挖了座東周王陵——一位加拿大主教在華盜掘記錄
● 最嚴重的「濾坑」事件——日本考古組織對遼代帝陵的破壞
● 兩次「盜骨」事件——日本人的另類「盜寶」

『捌』 民國盜墓史·內幕卷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民國盜墓史·內幕卷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玖』 歷史人物,有誰的墓被盜過

先秦陵墓
保存情況:盜挖殆盡
部分資料:
1.商王陵經過多次盜穴,隨葬器物幾乎被盜盡,其中不少精品已經流落到海外各地。隨葬品包括有青銅禮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種類繁多,製作精美,其中很多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比如,四號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稱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銅器,製作精湛另人驚嘆。
2.我國歷史上記載被盜時代最早的墓葬,是距今約3600年的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它約在2770年前的西周晚期被第一次盜掘。而截至目前為止,發現盜洞最多,也即被盜墓者光顧得最多的墓葬則首推秦公一號大墓,它是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鳳翔南指揮村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共發現盜洞247個,盜洞的年代自漢代一直延續到唐、宋時代。
3.大約自1987年起,甘肅禮縣的盜墓黑風屢禁不止,愈演愈烈,到1993年達到高潮。全縣36個鄉鎮中有18個鄉鎮56個村的人參加,最多時一次出動300人,以至於山坡上出現了賣吃食飲料的攤位。犯罪分子駕駛汽車、摩托車,手持大哥大、對講機,自帶槍支、匕首,站崗放哨,肆無忌憚。在盜挖中,珍貴的禮樂石磬,被當場砸成碎塊,帶有精美圖案紋飾的金器被當場以每克85元的價格賣掉。後來前去調查的考古學家戴春陽,是這樣描寫劫後的大堡子山的:「整個山坡滿目狼藉,遍布密如魚鱗、深淺不一、大小不等的盜洞」,這位學者用「顫栗」二字來形容他當時極度沉痛的心情。
4.禮縣秦公大墓的發現摻和了令人惋惜的情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盜墓分子發現了秦公大墓。當地文化局的有關人士介紹說,在1990年冬季,當地一位姓張的農民在挖土方時無意中挖出幾塊古生物化石,這些化石被當地人稱為「龍骨」,因為當地有「龍骨」可以治病、賣錢的說法,老百姓遂開始挖掘。在1992年初期,大堡子山附近10多平方公里的溝溝川川里,已經雲集了來自全國各地10多個省份的2萬多人,這些人在山上支滿了帳篷,平整的農田到處被挖得坑坑窪窪。許多文化遺址因此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拾』 民國盜墓孫殿英哪裡人

1、人物簡介
孫殿英(1889年—1947年),歸德府永城(今河南永城馬牧鎮丁辛庄)人。行伍出身,1928年投靠國民黨,任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因在河北馬蘭峪盜掘清東陵而聞名。1930年參加中原大戰反蔣,失敗後為張學良收編。抗戰爆發後,歷任冀察游擊總司令、新五軍軍長,1943年在河南對日作戰時被俘,旋投汪偽任「豫北剿共軍總司令」。抗日戰爭結束後又追隨蔣介石反共,打內戰。1947年在人民解放軍解放河南湯陰的戰役中,這個20多年來一直逍遙法外的盜陵主犯,終於被解放軍生擒,後病逝於戰犯收留所。
2、人物評價
在孫殿英盜掘慈禧墓之後曾自辯:「滿清殺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報仇革命。孫中山有同盟會、國民黨,革了滿清的命;馮煥章(馮玉祥)用槍桿子去逼宮,把末代皇帝溥儀及其皇族趕出了皇宮。我孫殿英槍桿子沒得幾條,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說什麼盜墓不盜墓,我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 並說:我發掘滿清東陵,有3個好處。第一,滿清入關之時,大興文獄,網殺士人,象呂留良,戴名世這樣的人,都被開棺戮屍,我雖不才,亦知道佛經有言,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第二,滿清統治三百年了,搜刮的財帛不知多少,今天我發陵,是為通天下財貨,收運轉之利,豐藏國庫。」
可見孫在盜掘慈禧墓時有一部分民族主義的影子,清朝滅亡之後滿漢之間的關系要考慮到歷史因素,孫也難以置身其外,正如馮玉祥說:「殿英老弟,你的革命精神我很佩服!咱們是好朋友,好同志!在反對清廷這一點,我乾的是活的(指驅逐溥儀),你乾的是死的(指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