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送毛伯溫》是愛國詩嗎
愛國詩句:只解沙場為國,何須馬革裹屍還。 —— 徐錫麟《出塞》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 陸游《病起書懷》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 於謙《立春日感懷》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 戴叔倫《塞上曲二首》 送別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王維《渭城曲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高適《別董大二首》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Ⅱ 「大將生來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出自哪首詩
出自明世宗朱厚熜的《送毛伯溫》
《送毛伯溫》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白話譯文:
將軍你征伐南方,膽氣豪邁無比,腰間的鋼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
風吹電閃之中旌旗飄,戰鼓擂動,山河震動,日月高標。
將軍神勇天生,猶如天上麒麟的後代,敵人如同洞里的螻蟻一般,怎麼能逃走呢?
等到天下太平,將軍奉詔,班師回朝的時候,我親自為將軍解下戰袍,為將軍接風。
(2)送毛伯溫擴展閱讀:
1、這是毛伯溫出征安南時,明世宗朱厚熜為其寫的壯行詩。首聯寫主將氣概和出師時的裝束,充滿豪壯之氣。頷聯寫鼓鳴旗展,以襯軍威。
頸聯作敵我分析,言麒麟有種,螻蟻難逃,用「螻蟻」來蔑視叛軍,比喻中有議論。
尾聯既表達了對毛伯溫出征必勝的信心,更是對毛伯溫的信任和鼓勵。全詩寫得明白曉暢,鏗鏘有力,氣勢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勵精圖治的精神面貌。
2、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漢族,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
嘉靖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為獨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強的一位,他為人非常聰明,尤其在書法和文辭修養都有不錯的造詣。史書評價嘉靖帝為「中興之主」,說他「有不世之奇謨六,無競之偉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獨行五」。
3、毛伯溫:字汝厲,吉水(屬江西)人。明武宗正德年間進士。1539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派他討伐安南(越南)莫登庸之亂。他出征一年多,兵不血刃,平定安南,因功被加封太子太保。
Ⅲ 送毛伯溫---作者內容
送毛伯溫
朱厚熜 (明)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Ⅳ 「朕為將軍解戰袍」出自哪首詩,作者,年代,詳解
出自《送毛伯溫》;作者:朱厚熜;年代:明代。
詳解:
《送毛伯溫》
原文: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譯文:
將軍你爭伐南方,膽氣豪邁無比,腰間的鋼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風吹電閃之中旌旗飄,戰鼓擂動,山河震動,日月高標。
將軍神勇天生,猶如天上麒麟的後代,敵人如同洞里的螻蟻一般,怎麼能逃走呢?等到天下太平,將軍奉詔,班師回朝的時候,我(指嘉靖自己)親自為將軍解下戰袍,為將軍接風。
文學賞析:
這是毛伯溫出征安南時,明世宗朱厚熜為其寫的壯行詩。
首聯寫主將氣概和出師時的裝束,充滿豪壯之氣。
頷聯寫鼓鳴旗展,以襯軍威。前四句是對毛伯溫和將士們的贊揚,稱贊他們豪氣凜然,撼動山河。
頸聯作敵我分析,言麒麟有種,螻蟻難逃,用「螻蟻」來蔑視叛軍,比喻中有議論。
尾聯既表達了對毛伯溫出征必勝的信心,更是對毛伯溫的信任和鼓勵。全詩寫得明白曉暢,鏗鏘有力,氣勢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勵精圖治的精神面貌。
Ⅳ 送毛伯溫這首古詩的拼音
送毛伯溫
朱厚熜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提示:將滑鼠移動到顏色不同的字詞上可以看到註解。
【賞析】
詩寫送人出征,表現了作者對南征必勝的信心和對主將的殷切期望。首聯寫主將氣概和出師時的裝束,充滿豪壯之氣;頷聯寫鼓鳴旗展,以襯軍威:頸聯言麒麟有種,螻蟻難逃,比喻中有議論,寫出作者的必勝信念;尾聯寫他等待班師凱旋,到時將親自為主將解下戰袍,勉勵中含有期望。整篇詩聲勢雄壯,意氣高揚。送臣子而有真實感情,不同於一般的御制詩。
[注釋](1)大將:指毛伯溫。(2)秋水:比喻雁翎刀發光閃亮。雁翎刀:短劍。(3)鼉鼓:戰鼓。(4)麒麟:古代傳說中的珍貴動物。這是用來比喻毛伯溫的。(5)螻蟻:比喻卑賤、無足輕重的人物。(6)朕:皇帝自稱。
[譯文]毛大將軍南征,膽氣雄豪,腰裡橫挎閃閃發光的雁翎刀。戰鼓聲被風吹走撼動山河,閃電照亮戰旗,欲與日月比高低。你毛伯溫貴如天上的神種麒麟,而英登庸之輩只是洞中螻蟻,怎能逃出你的手!等到毛大將軍南征勝利,天下太平時,朕下令召你回朝,並要親自為你解下戰袍來。
網上找的,呵呵呵
Ⅵ 明世宗的《送毛伯溫》怎麼有兩種版本
就一個版本,下面那個,是郭德綱自己改的,當然也不一定就是郭德綱改的,也有可能是以前的相聲界的其他前輩改的,反正版本就一個。
Ⅶ 翻譯《送毛伯溫》
耐心讀完下文,就全清楚了:
在高中語文第六冊課文《語言與文學》中,王力先生批評明世宗的詩《送毛伯溫》比喻庸俗,詩格卑下。在我們班上激起了熱烈的爭論,現將爭論的主要觀點引述如下,以期拋磚引玉。
一
錢淳川同學通過對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特點的分析,認為《送毛伯溫》是一首表現英雄氣概,增長士兵鬥志的好詩。他說,這首詩藉助形象生動的語言,寫出了出征將士之「膽氣豪」。「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蟠、螻蟻豈能逃」,寫出了我軍打贏勝仗的決心和信心,雖然流露了對邊遠地區人民的輕蔑,但是鼓舞了士兵的鬥志,還是可取的。「麒麟」、「螻蟻」的巧妙對比,更顯出其語言功底和不凡的氣概。
孟曉琦同學從語言和文學的關繫上對這首詩作了分析,他說,語言創造文學,文學依賴語言。明世宗的這首詩並不像王力說的「只有小學生的水平」,「毫無詩意」。我從字里行間看到了一種霸氣和豪情,一種對戰爭勝利的信心。「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這兩句詩充分顯示了震人心魄的氣勢,從中看出明世宗那天下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整首詩充分地揚了自己的軍威,藐視了敵人。這是你死我活的戰爭,關繫到國家的生存與毀滅,總不能揚敵人之威,滅自己威風吧!
李明佳同學則以其人之理論還評其人之論證的方法,說,王力先生自己在上文說,「形象思維是用具體形象來構思」,在語言上,「則是多用具體名詞,少用抽象名詞」。那麼,明世宗的《送毛伯溫》還是做到了這一點。用「征戰」、「抽刀」鼓舞士氣,用「麒麟」、「螻蟻」增大了軍威,也滅了敵人威風,用「解戰袍」表達了對打勝仗的希冀和對將領的信任。不知王力先生為何說這些比喻是「庸俗的」,詩格是「卑下的」。為喻體是「麒麟」與「螻蟻」嗎?但以王力先生個人的主觀好惡來批駁詩義,彷彿不妥。
二
朱瑋靜同學等則針鋒相對,從作者喻體的選擇和描寫的分寸上作了分析。她指出:《送毛伯溫》詩以「螻蟻」比喻地處邊遠的百姓,又以「麒麟」來比喻毛伯溫與「聯」(明世宗)的關系,本來麒麟都是成雙成對,比喻「君臣」似乎不妥,又過於貶低甚至歧視對手,這種心態也是十分不可取的。「腰橫秋水雁翎刀」,又過於將戰場的殺戮白熱化,誇張化,讓人難以接受。所以它實在稱不上是一首有詩意的詩了。
劉聽同學從作者的心態上作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她說:明世宗的《送毛伯溫》的確是庸俗不堪,可能由於作者是皇帝,他的詩中缺少中國古代文人才子的含蓄之美,盡是些狂妄之辭。「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雖有豪氣,但一看就是令人肉麻的恭維之辭,有一種讓別人為自己利益效命的竊喜「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更是貽笑後人。此類句子不但毫無語言上的美感,而且思想意識也是如此的偏執、狂妄、自大。真不解,這樣的詩居然也收進文集,被後世我輩書僮恥笑。
三
馬凌飛同學則從作者的特定身份出發,對詩作的藝術水準等方面,作了實事求是的探究,她說,語言是文學的手段,創新的語言更是文學的第一要素。作為大明皇帝,把偏遠百姓比喻成「螻蟻」應是有情可原。可觀全詩,無論從內容、用詞、組句來講,都略顯平庸,即太大眾化,讀了沒有耳目一新之感。「豪」、「秋」、「雁」等形象思維落入俗套,因此,並不顯得出彩。但若說「只有小學生的水平」,恐怕有些言過其實了。
語言和文學,就好比火鍋與湯汁,語言是作料,文學是湯汁。沒有作料的湯汁自然是白開水一鍋,而沒有湯汁就更無所謂火鍋了。江琦同學在打了一個比喻後指出:語言是文學表現的最重要的形式。她說,《送毛伯溫》一詩,王力先生認為其比喻「庸俗」詩格「卑下」。我輩讀來,毫無詩意是真,因為語言太平庸,沒有文學之美,然而說到比喻庸俗,就未免太嚴重了。其一,庸與雅原本就沒什麼明確的界限。如今和平年代,祖國56個民族大團結,自然個個一張口就會迸出個「與人平等」的文明詞。然而在明世宗年代,不掃平天下,獨霸神州,就不是一種榮耀。當時,邊遠地區的騷亂是明世宗的心頭大患,惟恐除之不及,如果他還在詩中將他們比喻成天仙、才子,豈不又是春花秋月的南唐李煌李後主?詩意是有了,可惜國家在他的筆下溜走了,還可能落得小命不保。如果國家沒有了,何來文化!
徐燕萍同學不同意課文作者王力先生說這首詩「只有小學生的水平」。並且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談了看法。她說:讀這首詩時,我們不應該以現代的角度去體會,而是要結合歷史背景,站在作者當時的立場上去分析。形象思維是用具體的形象來構思表現詩的意境。就這首詩來說,明世宗用「麒麟」「螻蟻」來比喻敵和我,若用我們現在的原則看,是很乖戾的。但在當時,這兩個比喻恰好反映了明世宗的自信和豪氣,符合他作為一個皇帝的心態。王力先生說這首詩「詩格卑下」,是從先生的主觀臆想出發的,不足為訓。詩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不一定是高尚的思想才能用詩。
四
李雙春同學則從鑒賞過程作了實事求是的評述。他說,讀《送毛伯溫》,初覺此詩豪氣有餘,意象不足,但無論如何,不至於落到「小學生的水平」、王力先生之所以貶低此詩,是不是詩中所顯現的民族歧視觀點呢?但此點有失公允。在那個邊聲四起、漢夷分家的年代,中原炎黃與邊遠地區的人民本來就是生死對頭,倘若如王力先生所言,那麼渴望直搗黃龍,笑談渴飲甸奴血的岳飛乃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內戰狂人了?據吾愚見,此詩雖在立意、修辭上無甚妙筆,但其詩格並不卑下。試想我們又怎能要求每個帝王都有南唐李煌、滿清康熙的文學水準呢?王力先生的這番無名火,彷彿生得沒有理由。
吳一凡同學也認為王力先生評明世宗之《送毛伯溫》「只有小學生的水平」一說,不大妥當。他說:吾覺此詩寫得形象生動,也很貼切。他認為,比喻百也應該有時代性。現在看來,將邊遠地區的人民視段為螻蟻是一個庸俗的比喻,孰不知明朝乃當時亞洲第一大國,甚至是世界霸國,其意氣之盛,就如當今之美國一樣,絲毫不把別國放在眼裡,而那時邊遠地區的人民,不服於明朝的管教,且實力又微乎其微,試使這些邊民與大明朝度長絮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明世宗只是略帶誇張地將麒麟之於螻蟻,比作明朝之於邊民,何能找出其語言的不妥之處呢?只是當時明世宗目中無人,觀念錯誤,何以將觀念之不妥硬蓋上語言不妥的帽子呢?
Ⅷ 送毛伯溫是愛國詩嗎
是一首送行詩,
《送毛伯溫》朱厚熜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這是毛伯溫出征安南時,明世宗朱厚熜(cōng)為其寫的壯行詩。首聯寫主將氣概和出師時的裝束,充滿豪壯之氣。頷聯寫鼓鳴旗展,以襯軍威。前四句是對毛伯溫和將士們的贊揚,稱贊他們豪氣凜然,撼動山河。頸聯作敵我分析,言麒麟有種,螻蟻難逃,用「螻蟻」來蔑視叛軍,比喻中有議論。尾聯既表達了對毛伯溫出征必勝的信心,更是對毛伯溫的信任和鼓勵。全詩寫得明白曉暢,鏗鏘有力,氣勢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勵精圖治的精神面貌。
Ⅸ 送毛伯溫的作品簡析
這是毛伯溫出征安南時,明世宗朱厚熜(cōng)為其寫的壯行詩。首聯寫主將氣概和出師時的裝束,充滿豪壯之氣。頷聯寫鼓鳴旗展,以襯軍威。前四句是對毛伯溫和將士們的贊揚,稱贊他們豪氣凜然,撼動山河。頸聯作敵我分析,言麒麟有種,螻蟻難逃,用「螻蟻」來蔑視叛軍,比喻中有議論。尾聯既表達了對毛伯溫出征必勝的信心,更是對毛伯溫的信任和鼓勵。全詩寫得明白曉暢,鏗鏘有力,氣勢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勵精圖治的精神面貌。
Ⅹ 送毛伯溫是誰寫的
這首詩是首御制詩,是明世宗在毛伯溫遠征安南時所作的送行詩。
全文:
送毛伯溫 明世宗(嘉靖)
大將南征膽氣豪 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 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 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 朕與先生解戰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