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愚公移山是誰的作品
擴展閱讀
早上股票九點十五買漲停 2025-08-25 14:06:33
拓邦股份的股票價格 2025-08-25 13:59:27

愚公移山是誰的作品

發布時間: 2022-03-04 08:16:39

① 愚公移山的作者是誰

愚公移山作者:
列禦寇
列禦寇,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學家。著有《列子》。

② 愚公移山是誰的作品

呢?愚公移山是徐悲鴻的作品。徐悲鴻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③ 中國畫《愚公移山》是哪一位畫家的作品

國畫《愚公移山》:是徐悲鴻的作品。

《愚公移山》極具現實意義。該畫取材於《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愚公因太行、王屋兩山阻礙出入,想把山鏟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結果終於感動上天,兩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作畫當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後的勝利。

④ 愚公移山作者簡介

《愚公移山》的作者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

名寇,又名禦寇(「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學者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4)愚公移山是誰的作品擴展閱讀:

《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的著作《列子》:

《列子》又名《沖虛真經》 。是戰國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出現以後,便尊之為《沖虛真經》,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其學說被古人譽為常勝之道。

是中國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屬於諸子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

其書默察造化消息之運,發揚黃老之幽隱,簡勁寵妙,辭旨縱橫,是道家義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唐天寶元年,唐玄宗下旨設「玄學博士」,詔告《列子》為《沖虛真經》,北宋加封為「至德」,號曰《沖虛至德真經》。列為道教的重要經典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列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愚公移山

⑤ 愚公移山是誰的作品啊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里的一篇文章,作者為戰國的列禦寇,敘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紀錄片大師尤里斯伊文思上世紀70年代在中國拍攝過同名的紀錄片.後導演吳家駘以其為藍本拍攝了三十集同名電視連續劇.毛澤東有名篇《愚公移山》、徐悲鴻有名畫《愚公移山》傳世.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現位於,河南省濟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縱橫七百里,高萬丈.它們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於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用盡全力鏟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幾個,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剛開始換牙才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只有冬夏換季,才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個聰明的老頭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是太不聰明了.憑你這么大的歲數和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又怎麼樣呢?」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小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那個聰明的老頭無言而對. 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高大的山阻隔了.

⑥ 愚公移山是誰寫的什麼年代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傳說之一,選自《列子·湯問》,作者相傳是列禦寇。

⑦ 愚公移山繪畫作者

徐悲鴻

此幅《愚公移山圖》極具現實意義。它作於1940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後的勝利。抗戰中南京、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局勢緊張,物資匱乏,徐悲鴻奔走於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畫展募集資金捐給祖國以賑濟災民。1939至1940年,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徐悲鴻赴印度舉辦畫展宣傳抗日,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油畫寫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卻是這幅《愚公移山圖》》國畫。

1940年2月,甘地到尼克坦訪問泰戈爾。在焚香獻花、歌唱祈禱的歡迎儀式上,泰戈爾向甘地引見了徐悲鴻。徐悲鴻為甘地畫像時,他被這位不屈不撓為民族獨立奮斗的印度靈魂人物深深感動,於是充滿激情地開始創作《愚公移山》草稿與人物寫生。

1941年8月,徐悲鴻在喜馬拉雅山下的大吉嶺開始創作《愚公移山》。此前數月間,徐悲鴻深入喜馬拉雅山區,騎馬盤旋於萬丈懸崖峭壁的山路,作詩詠懷,並作草稿30餘幅。11月,他完成巨幅水墨畫《愚公移山》,回到印度國際大學後,又創作了油畫《愚公移山》。

其故事取材於《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愚公因太行、王屋兩山阻礙出入,想把山鏟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結果終於感動上天,兩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⑧ 《愚公移山》是哪一位畫家的作品

昨天晚上回家以後,把徐悲鴻作品的微縮選集拿出來看了一次,發覺自己在三樓的回答有很多訛誤,在此作出更正(以下全部是我自己對著這幅畫的微縮圖,就個人所掌握的畫理知識所作的分析,並非來自網路,純屬個人見解):
美術作品《愚公移山》簡介
畫名:愚公移山
作者:徐悲鴻
創作時間:1940年
創作用意:喚醒中華民族齊心協力,共抗外敵
畫的類型:水墨人物畫
大小:長421厘米,高144厘米
透視方式:採用中國古典的散點透視方式
筆法:基本趨向於工筆,人體勾勒很精細
畫面內容:畫的近景,是七個壯漢在挖土移山,其中五人用釘耙掘土,一人拾土,一人正用籮筐抬土運走,這七個人占據了畫面的中右部和左下部;畫的中景,是愚公和兩個小孩、一個女子正在說話(大概是愚公向他們解釋自己為什麼要組織大家移山吧,我想);畫的遠景,是一輛獨輪車和一頭大象的側面(看來真是史前時期啊,否則華北地區哪來大象)
作品特點:線條靈活,虛和妙麗的明暗渲染,極大豐富了畫面在體積、空間方面的表現力,堅實的造型與奇妙的想像,詩人的寄情托興融為一體,使畫面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請樓主千萬不要把我三樓的回答列為滿意答案,由此錯誤給樓主帶來的影響,在此深表歉意。可惜我沒有掃描儀或攝象頭,不然我一定把畫保存到電腦里,發到回答帖子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謝謝大家的抬舉。

⑨ 《愚公移山》的作者是誰

《愚公移山》的作者是列子。

列子,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庄。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

愚公的人物形象

愚公以90高齡親自率領子孫上山「叩石墾壤」,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他有遠大的抱負,從「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為了造福千千萬萬的人和後代子孫;正因為有這樣的抱負,他才會不顧年邁力衰,毅然從事這一偉大事業。

二是他移山的信心來自他在人和自然關系問題上的正確認識,他懂得人力是「無窮匱」的,而自然條件在相當大的時期內不會有變化。

盡管移山的事業不可能在幾代人的手裡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堅持幹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這種抱負和信心就是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願望的生動反映。

⑩ 愚公移山是誰的代表作

徐悲鴻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范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並自修素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3年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游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