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尼克森石油公司的中海油收購
在尼克森前任首席執行長馬文·羅曼諾2009年1月走馬上任後,該公司損失慘重。從2011年開始,尼克森就一直在尋找買家。
2012年7月23日,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已與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公司(Nexen Inc)達成最終協議,將以每股27.50美元的價格現金收購尼克森所有流通中的普通股。交易總對價約151億美元。
2012年8月29日,中海油向加拿大政府提出審批申請,加拿大政府需在45天內做出決定。
2012年9月舉行的股東大會上,Nexen股東已壓倒性地投票贊成收購,但是加拿大機構調查顯示,多數民眾並不支持收購。
2012年10月11日,彭博報道,加拿大政府將中海油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爾森(Nexen)公司的審批期延長30天。
由於Nexen是一家全球性能源公司,並在紐交所上市,因此還需多國政府審批,仍將面臨較多不確定性因素。
2012年12月7日,加拿大政府決定批准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簡稱中海油)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請。這標志著中海油乃至中國企業完成在海外最大宗收購案。
2013年2月26日中海油完成收購尼克森。
㈡ 中海油收購尼克森的戰略意圖是什麼
國內企業收購外國企業並不新奇了,但尼克森公司收購案是目前跨境收購中規模最大的一件。最大的戰略意圖個人認為主要是尼克森手中擁有的加拿大、北海以及美國墨西哥灣的石油開采權,中海油想藉助此次並購擴大海外市場份額和自身規模,要知道中海油在海外業務的拓展上是滯後於中石油和中石化的,通過海外並購能夠幫助中海油快速在此方面彌補不足。至於開采技術、先進的內控管理很難學到,因為大部分雇員還是加拿大人,中方參與的很少。該並購的經濟效益還有待時間的考證,但此次並購開啟了中國能源類企業國際化的先河,也留下了寶貴的海外並購經驗。
個人見解,純手打,望採納!
㈢ 中海油為什麼海外並購失敗 魔鬼存在於細節中
2005年6月23日,中海油宣布以要約價185億美元收購美國老牌石油企業優尼科石油公司。單筆投資額大是國有企業跨國並購的一大特點,這跟它們擁有比較好的金融支持甚至政府支持相關,它們把這一優勢發揮得也比較充分。當然,這也為它們的某些並購增添了麻煩:有時候,僅僅因為「錢的顏色」就讓交易泡湯:中海油並購優尼科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此。
㈣ 今日看到新聞說中海油成功收購了加拿大的一個石油公司名字叫做尼克森石油公司,這是什麼樣的交易謝謝了
尼克森是一家全球性的托拉斯 業務涉及多國 須有關國家批准 至於為什麼 只能說是國家利益 業績么 你難道覺得中海油會做賠本買賣?
㈤ 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緣何未果
揭示問題:美國、歐盟、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雖然對外資比較開放和自由,但外資並購畢竟不同於本國企業並購,因而這些國家政府對外資並購亦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一是對外商投資領域的限制,二是對外商出資比例的限制,三是通過審批制度來規范外資。中海油競購優尼科就是典型一例。這次跨國並購案是中國企業涉及金額最多、影響最大的海外收購大戰,其遇到政治壓力不可小視。一樁本來對收購雙方雙贏的商業收購案,由於夾雜了大量微妙的政治思維和意識形態而被扭曲。2005年6月30日,美國眾議院以333比92票的壓倒優勢,要求美國政府中止這一收購計劃,並以398比15的更大優勢,要求美國政府對收購本身進行調查。7月30日美國參眾兩院又通過了能源法案新增條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內對中國的能源狀況進行研究,研究報告出台21天後,才能夠批准中海油對優尼科的收購。這一法案的通過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競購成功的可能。國會擔心或反對的理由是:(1)中國對石油的依賴與日俱增,國有控股的中海油如果收購了優尼科。那麼優尼科的石油資源將優先輸送給石油飢渴的中國;(2)中海油有l/3的並購資金來自中國政府的低息或無息貸款,相當於政府補貼,屬不公平競爭;(3)在優尼科擁有的石油勘探、生產和提煉技術中,有些可用於軍事,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4)中國國有控股的石油公司在伊朗、蘇丹這些地方都很活躍,一旦收購完成,這些可用於軍事的技術,有可能會出口到這些受美國貿易制裁的國家。同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市場,對於中海油來說。把石油留在美國,為美國提供更多的石油天然氣是一項更為有利的舉措。由此可見,目標企業所在國的政治和政策障礙,是這次中海油公司並購美國優尼科公司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競購優尼科,中海油失利亦有三:
其一,亞洲油氣戰略目標推遲實現。從戰略布局上看,亞洲是中海油產業版圖上的重要地區。此前,它已從西班牙R ep so1公司、BP手裡收購了在印尼的部分油田。而此次若競購成功的話,將無疑使自己在這個地區的競爭優勢被較大提升。因為優尼科在泰國、印尼、孟加拉國等亞洲國家擁有良好的油氣區塊資源。
其二,戰略思維戰術方法尚缺完成。為確保競購成功,中海油此番聘請華爾街的多家中介攜手上陣。前美中商會主席羅伯特·卡普也發表評論認為,中國人正在學習美國人的方式做事。但臨時抱佛腳,僅為一次競購去傳播自己的企業形象,是無法獲得事半功倍的績效。而未雨綢繆,參照跨國公司的運作模式,系統地制定進入這個國家且不僅是這個國家市場的整體公關和推廣策略,並長期聘請全球知名公關公司具體執行,則為明智之舉。
其三,競購時間拖延太長也是弊端。此次中海油發出要約是在優尼科與雪佛龍達成初步並購協議之後,當下國際油價早已飆升至每桶60美元的高位。而在大眾對石油價格敏感度最高之時,雪佛龍的「忽悠」很容易讓美國議員殺將出來「擋路」。而中海油若趕在雪佛龍4月行動前後果斷出手,美國的政客可能沒有時間和輿論環境把這樁商業收購炒作成政治事件。
應對策略:
(1)提高對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認識要具有國際戰略眼光
一方面,中國的能源安全絕不可能關起門來實現。在新世紀,隨著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的能源需求將以更快的速度增長。2003年初,中國地質科學院發表報告說,除了煤之外,後20年中國實現現代化,石油、天然氣資源累計需求總量至少是目前總量的2~5倍。報告指出,中國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產結束期,到2020年,中國需要進口500 Mt原油和1 000×108 m3天然氣,分別占國內消費量的70%和50%如前所述,盡管我國能源安全目標的實現,從長遠來看有賴於能源品種的多元化,在煤、油氣消費增長的同時,要逐步增加水能、核能、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能等潔凈高效能源的比重,但是在近20年左右,石油作為中國清潔能源中需求增長最快而供給能力嚴重不足的品種,它的短缺已經成為中國能源安全的瓶頸和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的能源安全之路雖然不可能完全步歐美大量進口海外能源模式之後塵,但中國的能源安全絕不可能關起門來實現。
另一方面,中國應加快海軍建設,以期通過一定的制海權維護在石油的安全供應。馬漢曾經說過:「商業影響需要通過在各地部署的海軍來得以存在。」這對我們認識石油這種國際政治色彩濃厚的戰略商品具有重要啟示。事實上,歐美通過大量進口海外石油來確保國內能源安全的前提是它們擁有強大的制海權。對於中國這樣的對外石油依存度較高的大國來說,能源缺乏有利有力保障,尤其是缺乏海軍對海上運輸線安全的保障,其石油安全問題承受著較大的風險和壓力。在世界產油區,「中國目前缺乏軍事能力」,特別是「沒有必要的海軍能力和長距離空軍能力」「目前中國海軍力量還不能夠確保海上能源交通線的安全,過分依賴中東和非洲地區的石油和單一的海上運輸線使得中國的石油進口的脆弱性比較明顯。」相對於海外能源進口的增長步伐來說,中國為維護這一能源利益的軍事自衛手段仍然嚴重滯後。15世紀以來的國際關系史表明:軍事、尤其是海上軍事斗爭是大國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終極手段;強於世界者必盛於海洋,衰於世界者必先敗於海洋。中國必須為此有所計劃,並早作準備,壯大中國海軍力量,實施海洋強國戰略,以確保在國際市場上通過正常的經濟貿易手段而獲得的正在不斷增長的包括石油天然氣在內的經濟利益。
(2)進一步實施「走出去」的跨國石油經營戰略,參與國際石油市場新秩序的建立
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進行石油勘探開發的跨國經營,不是基於目前中國大量進口石油、國內石油供應緊缺情況的一種權宜之計,而是21世紀中國石油能源戰略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即使未來國產石油大幅增加,中國也應該擁有足夠的作為戰略物資和優質能源的石油,以使石油供應在較長時期內的安全性得到保證。近10年來,盡管中國在26個國家開展了油氣田合作項目,在7個國家獲得了份額油,2002年整個中國石油企業拿到的海外份額油估計為20 Mt,佔中國原油產量的12%左右但是,中國對全球石油資源的佔有率尚不足4%。目前中國石油、中國海洋石油和中國石化三大石油公司都在繼續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以爭得更多的海外石油份額。中國三大石油公司應加強溝通和協調,避免在海外尋找石油項目中「撞車」,為此,三方可以整合內部資源,形成合力,合作對外;或者與外國公司結成戰略聯盟,以增強在國際石油領域的競爭力。同時,還必須制訂適合中國國情和自身條件的「走出去」具體策略,比如採取「遠近並舉、難易並進,由小到大、以小博大,跨國收購,多元多向」等策略。
鑒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走勢及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今後中國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參與度、影響度都將大大提高。中國不僅現在和未來是石油消費大國,而且必將成為世界石油生產大國,並將在國際石油貿易、石油金融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絕不只是世界能源市場上一個純粹而被動的消費大國或進口大國,中國的石油企業也要像國際石油公司一樣成為實力雄厚的大跨國公司。現在是中國對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場中地位及作用作出准確判斷的時候了。隨著石油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將在世界石油勘探開發、石油供應、石油投資等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並將在建立國際石油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充當游戲規則的制定者、修改者和執行者,從而成為世界石油市場的受益者和維護者。
(3)政府和企業都要努力為參與海外油氣資源競爭創造有利條件
由於海外石油開發與貿易競爭激烈,加之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的時間不長,經驗也不豐富,因此,要提高中國石油企業進軍海外石油市場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業雙方積極創造條件。一方面,中國政府應為石油企業跨國經營提供外交、法律、制度和政策層面的支持。「由於石油的特殊的戰略價值,在當代社會,一國要想獲得經濟發展、政治穩定、軍事安全,不能沒有充足、穩定、價格合理的石油供應。對於高度依賴國外石油資源的國家來說,必然別無選擇地要捲入與石油有關的國際事務中去;對外依賴程度越高,對威脅的感覺就會越強烈,其對外戰略中的'油味'就會越重。」「在當代國際關系中,石油既是各國政治外交的爭奪對象,又是達到政治外交目的的手段。」〔24〕因此,中國在開展國際政治活動和制定對外政策時,一定要考慮石油安全因素,要通過多邊外交、首腦外交、周邊外交、經濟外交、區域外交和大國間外交等多種外交手段,為中國石油安全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同時,政府可以建立健全企業境外投資管理制度,調整國家現行稅收、信貸和外匯政策,設立海外油氣風險勘探專項基金,鼓勵石油企業進行國際融資,"走出去"參與國際資本市場和油氣市場競爭。此外,還可以通過其他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強與油氣生產國、消費國和國際能源組織的溝通協調,為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創造寬松的國際環境。另一方面,中國石油企業必須加強對海外有關油氣田所在國的投資環境的研究,包括充分認識和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產業政策、投資環境世界排位以及政治外交傾向甚至寡頭政治和黑惡社會勢力(如俄羅斯寡頭政治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等,達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多方應對。
(4)實現多元化石油戰略,確保中國能源安全最快的實現
首先,實施石油進口地域多元化。中東特別是海灣地區是世界上石油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是世界市場上石油的主要供應者。石油進口國特別是石油進口大國都不能不同它打交道。中國也不例外,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石油從中東地區進口。但是,作為「世界油庫」的中東,卻是當今世界最為動盪的地區,其石油供應往往受到宗教、民族、邊界和其他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中東和平進程並未加快,而恐怖主義威脅有增無減,以暴制暴恐成惡性循環。因此,石油進口來源過度集中在中東有很大的風險。實施石油進口地域多元化,就是要從以進口中東石油為主轉向逐步擴大進口非洲、拉美、中亞、俄羅斯及其他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石油,以分散進口風險。其次,實施石油生產及種類多元化。如實施國內和國外生產相結合戰略以加強我國石油產業;確定可調整的原油、成品油的進出口比率以穩定國內油市;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提高上游企業石油開采生產率和擴大石化及相關產業部門生產規模,以增強石油企業國際競爭力。第三,實施石油戰略結構多元化。該戰略由生產、貿易、金融(建石油開發基金、增強中國石油公司國際融資和市場競爭力)及國際合作、經營管理等各種要素單元組成。國際石油政治和經濟發展史表明,多元化石油戰略是實現進口國石油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舉措。對於中國來說,多元化石油戰略勢在必行。
(5)確立合作型石油安全新觀念,建立多邊油氣合作安全機制
石油安全問題不只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幾乎所有石油凈進口國,不論是強國大國,如美國、日本、中國,還是中小國家,如以色列、韓國等國,都面臨著能否以合理的價格獲得足夠石油的問題。因此,石油安全是集體安全,而不是單個國家的安全。只不過,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石油安全問題更為緊迫。當今世界,石油安全問題不可能游離於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勢之外而單獨成為一個封閉的市場,它只能通過雙邊或多邊的合作或競爭下的合作,在彼此相容、交融和整體平衡的利益中實現。
石油安全問題實質上並不是總量嚴重不足的問題,而是世界石油資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的問題。上個世紀世界國際石油格局的變化和調整,以及大國能源政策的演進的歷史表明,「競爭下的合作」將是21世紀世界石油領域發展的主要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在海外能源競爭應該避免發生國際沖突,要與各國在石油領域共同合作或實現競爭下的合作。這樣的合作乃是各方實現能源安全過程中「多贏」良策。目前,中國特別要加強與俄羅斯、中亞各國與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建立石油安全戰略聯盟;還應在上海五國合作組織的基礎上,加強與俄羅斯和中亞各國的油氣合作開發和能源經貿關系;也可以在中國、俄羅斯、日本和韓國、朝鮮等國之間「建立東亞能源共同體」等,以期共同承擔風險和責任,使中東、中亞產油區避免成為東亞沖突的根源,而成為走向合作的橋梁。
㈥ 此次中海油沒有收購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看到網上很多傳媒的報道,原因說得很多。我覺得現在塵埃落定之前,你很難判斷它到底哪裡敗了。我看到網上報道,由於撤回收購,中海油自己的股價馬上上漲了5%,而且穆迪公司對於中海油的評級馬上調高,看來整個的股東和資本市場對於它撤下來是積極的支持。盡管公司的管理層或董事會曾經發出志在必得的想法,而且態度非常堅決,但似乎市場的反映和他們又不一致,業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我不了解實際情況,外面不了解內部發生的事情,你很難判斷,但像中海油這樣的大型國企,在國外收購企業會有很多的障礙。一個主要的障礙是經濟制度不一樣,西方是市場經濟,中國是計劃經濟,盡管我們在20年來逐漸走向市場經濟,也有了很多市場經濟的語言,但本質上我們也意識到,我們整個經濟的主流仍然是計劃支配的。在這樣一個環境下,計劃和市場的強烈沖突不僅在國內造成了,而且在國際市場上構成了與國際接軌的首要障礙。西方主流市場不承認中海油是一個企業,至少不是按照市場運作的企業。盡管我們認為相對於傳統上的國有企業已經有了改變,但是西方並沒有認同。這樣的情況下,肯定對你的要求非常的苛刻,因為你是非我族類,所以經濟體制的制度差距會造成一個很重大的障礙,這叫做政治風險。在全球做生意有兩種風險,一類是商業風險,這個和國內一樣,有技術、有人才、有品牌、有質量,產品等很多方面的風險,這些風險是可以進行商業分析。但是有另一類風險叫做國家風險,也叫做政治風險,這些和商業沒有太多的關系,它是不同的經濟制度,不同的國家環境中形成的非商業風險。這次美國的包括中國的市場人士都把中海油的收購出現的沖突或者是挫折都歸結於政治風險的問題。兩大經濟體制的沖突是一個很重要的沖突。
在這次收購中,我們中國不斷地表達出買賣就是買賣的觀點,指責美國的競爭對手不要把收購捲入政治中。我的觀察是,好象是我們把它搞得政治化了,而不是美國人把它搞得政治化。當美國的企業界要按照商業規則要求你的時候,你不去了解這種規則,你不去解釋這些商業的東西,迴避這些問題,而是反復強調不要政治化,這實際是我們自己把這個事情搞得太政治化了。對於美國國會壓倒多數的聲音要求審查我們的企業這樣一個現象,我們應當高度重視,而不應當一旦收購不成,或者出現挫折,就情緒化表達為西方對中國企業不認可,對中國經濟的增長不認可。我看現在的許多中方輿論不認真討論中國企業在哪些技術上的東西沒有做到,更多的是渲染美國對中國經濟的敵意,對中國經濟崛起的戰略制約,這是一個很大問題。
再一個因素就是對於國家經濟安全的考慮。 應該說在美國這樣一個有長期的市場經濟傳統的環境下,民眾本能地對具有壟斷地位的大企業,就非常恐懼,他們不僅僅針對中國企業。因為大企業有可能欺壓消費者,會控制市場,控制價格。美國一百多年的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反壟斷的歷史,對於政府的干預尤為深惡痛絕。我們這個中海油恰恰在美國眼裡既是大企業又是大政府,加上中國經濟的迅速壯大,這些因素就會造成了它的敵意,甚至認為構成對於美國經濟安全的威脅。客觀地看,美國那邊一直要求我們講清楚的東西,比如中海油公司的透明度問題,我們企業決策機制的問題,收購融資的成本問題,如何對待收購之後運作的戰略問題等等,從我了解的情況看,中海油對這些方面的回答還是不盡人意。實際上可能我們對自己都說不清楚。我們始終強調的是國家需求,董事會強烈的收購慾望,對美國不構成威脅等等,總是答非所問的味道。
也恰恰由於說不太清楚,我們更多地願意談政治,說不要傷害對中國人的感情等等。我覺得在這次並購當中的表達方式是有問題的。至於技術上的考慮,外面的人是很難判斷的。比如說原來在低價的時候,我們是有機會的,但沒有及時地做出決策,後來漲了後又進行收購。也許我們有機會和其他的跨國公司聯合收購的,後來變成了單兵作戰,騎虎難下,下都下不來了,甚至是意氣之爭。當然,這不是單單中海油的問題,這是目前中國的體制和中國企業現在到海外發展的通常狀況。我們如何進入全球,在全球的舞台上合情合理地表達自己,這是中海油這次收購提出的新題目,我覺得這才是有價值的。中海油的管理層畢竟通過這次收購與全球企業短兵相接,給予我們全國和業界看到不同經營理念的正面沖突,這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如果我們總結得很好,這種積極意義將推動我們下一步海外並購。
如果沒有吸取教訓,簡單把它認為是美國對中國充滿敵意,我覺得會有偏頗。既然中國企業進入到全球市場,你就要認真地學習全球市場的語言和全球市場的規則。最近,我寫了一篇文章《中國的並購力量和全球的市場規則》,附在後面。我們要有兩個判斷,中國的並購力量多大,我們到什麼程度了,是不是要一劍封喉,一定要做大,不到長城非好漢,是不是中國就牛到這份上了。另一方面,是不是有了錢就能進場,你懂不懂人家的規則?會不會玩?這兩個問題都值得深思。
㈦ 中海油收購尼克森為什麼需要美國批准
因為中海油有限公司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當然要對在美國的投資者負責嘍
㈧ 中海油服公司收購挪威awilco offshore的風險是什麼
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收購挪威AwilcoOffshoreASA公司股權項目進展公告
2008年7月21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核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收購挪威AwilcoOffshoreASA公司股權項目核準的批復》(發改外資[2008]1864號),同意本公司在挪威投資收購AwilcoOffshoreASA公司全部股權項目。
㈨ 中海油收購尼克森。
真正的好處:
便於企業股份改制為中外合資企業,在紐交所上市或是NASDAQ上市,便於裁員(國有企業不能隨便裁員,會給企業造成經濟壓力),騙取優惠政策(稅務減免20%),增加中海油名氣便於日後融資
你寫作業要這么寫:
尼克森是一個較強且具備較好增長前景的多元化公司,擁有豐富的資源量及儲量、較高的勘探前景和能充分發揮資產價值的高素質員工。中海油收購尼克森,不僅證明了我國企業的實力雄厚,同時也對中海油日後走向國際化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