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生代時期的地球是個什麼樣子
寒武紀
(Cambrian )是地質歷史劃分中屬顯生宙古生代的第一個紀,距今約5.4億至5.1億年,寒武紀是現代生物的開始階段,是地球上現代生命開始出現、發展的時期.寒武紀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遙遠而陌生的,這個時期的地球大陸特徵完全不同於今天.寒武紀常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這是因為寒武紀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類群豐富的礦化的三葉蟲硬殼.但澄江動物群告訴我們,現在地球上生活的多種多樣的動物門類在寒武紀開始不久就幾乎同時出現.
奧陶紀
(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志留紀(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古生代第三個紀.本紀始於距今4.35億年,延續了2500萬年.由於志留系在波羅的海哥德蘭島上發育較好,因此曾一度被稱為哥德蘭系.志留紀可分早、中、晚三個世.志留系三分性質比較顯著.一般說來,早志留世到處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達到頂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陸地上升,表現了一個巨大的海侵旋迴.志留紀晚期,地殼運動強烈,古大西洋閉合,一些板塊間發生碰撞,導致一些地槽褶皺升起,古地理面貌巨變,大陸面積顯著擴大,生物界也發生了巨大的演變,這一切都標志著地殼歷史發展到了轉折時期.
泥盆紀
(Devounian)地質年代名稱,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泥盆紀分為早、中、晚3個世,地層相應地分為下、中、上3個統.
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後,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層孔蟲(Stromatoporoidea,腔腸動物門,水螅蟲綱的一個目)等繼續繁盛外,還出現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和昆蟲.脊椎動物中魚類(包括甲胄魚、盾皮魚、總鰭魚等)空前發展,故泥盆紀又有「魚類時代」之稱.晚期甲胄魚趨於絕滅,原始兩棲類(迷齒類(Labyrinthodontia)(亦稱堅頭類)開始出現.
石炭紀
(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個紀,開始於距今約3.55億年至2.95億年,延續了6000萬年.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疊紀
(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分為早二疊世,中二疊世和晚二疊世.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范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㈡ 地球的時代是怎麼演變的
生命的起源應當追溯到與生命有關的元素及化學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過程應當從宇宙形成之初、通過所謂的「大爆炸」產生了碳、氫、氧、氮、磷、硫等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談起。
大約在66億年前,銀河系內發生過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凝集,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了太陽系。作為太陽系一員的地球也在46億年前形成了。接著,冰冷的星雲物質釋放出大量的引力勢能,再轉化為動能、熱能,致使溫度升高,加上地球內部元素的放射性熱能也發生增溫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狀態。高溫的地球在旋轉過程中其中的物質發生分異,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為地核,較輕的物質構成地幔和地殼,逐漸出現了圈層結構。這個過程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大約在38億年前出現原始地殼,這個時間與多數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齡一致。
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密切相關的。生命的構成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等是來自「大爆炸」後元素的演化。資料表明前生物階段的化學演化並不局限於地球,在宇宙空間中廣泛地存在著化學演化的產物。在星際演化中,某些生物單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於星際塵埃或凝聚的星雲中,接著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過若干前生物演化的過渡形式最終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統,即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至此,生物學的演化開始,直到今天地球上產生了無數復雜的生命形式。
38億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穩定的陸塊,各種證據表明液態的水圈是熱的,甚至是沸騰的。現生的一些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於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謝方式可能是化學無機自養。澳大利亞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億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證據。
原始地殼的出現,標志著地球由天文行星時代進入地質發展時代,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也開始逐漸形成。但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尚無較多的生物出現,一直到距今5.4億年前的寒武紀,帶殼的後生動物才大量出現,故把寒武紀以後的地質時代稱為顯生宙。
1、[前寒武紀]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時期。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從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個地殼薄、地熱梯度陡、火山—岩漿活動強烈而頻繁、岩層普遍遭受變形與變質、大氣圈與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積物的時期;也是
一個硅鋁質地殼形成並不斷增長的時期,又是一個重要的成礦時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現了一些范圍較廣、厚度較大、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因此,在岩石圈構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顯示了較為穩定的特點。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氣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隨著植物的日益繁盛與光合作用的不斷加強,大氣圈的含氧量繼續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類植物已十分繁盛,明顯區別於太古代。
震旦紀(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後期一個獨特的地史階段。從生物的進化看,震旦系因含有無硬殼的後生動物化石,而與不含可靠動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區別;但與富含具有殼體的動物化石的寒武紀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僅種類單調、數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還不能利用其中的動物化石進行有效的生物地層工作。震旦紀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徵是後期出現了種類較多的無硬殼後生動物,末期又出現少量小型具有殼體的動物。高級藻類進一步繁盛,微體古植物出現了一些新類型,疊層石在震旦紀早期趨於繁盛,後期數量和種類都突然下降。再從岩石圈的構造狀況來看,震旦紀時地表上已經出現幾個大型的、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之上已經是典型的蓋層沉積,與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紀可以被認為是元古代與古生代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
2、[寒武紀]
寒武紀(Cambr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一個紀,開始於距今5.4億年,延續了4000萬年。寒武紀是生物界第一次大發展的時期,當時出現了豐富多樣且比較高級的海生無脊椎動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從而有可能研究當時生物界的狀況,並能夠利用生物地層學方法來劃分和對比地層,進而研究有機界和無機界比較完整的發展歷史。
比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雲南的澄江動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爾吉斯頁岩生物群。寒武紀的生物界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海生藻類為主。無脊椎動物的許多高級門類如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筆石動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節肢動物門中的三葉蟲綱最為重要,其次為腕足動物。此外,古杯類、古介形類、軟舌螺類、牙形刺、鸚鵡螺類等也相當重要。拋開牙形石不說,高等的脊索動物還有許多其他代表,如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華夏鰻、雲南魚、海口魚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中的皮開蟲,美國上寒武統的鴨鱗魚。
3、[奧陶紀]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台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岩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
奧陶紀的生物界較寒武紀更為繁盛,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發展,其中以筆石、三葉蟲、鸚鵡螺類和腕足類最為重要,腔腸動物中的珊瑚、層孔蟲,棘皮動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節肢動物中的介形蟲,苔蘚動物等也開始大量出現。
奧陶紀中期,在北美落基山脈地區出現了原始脊椎動物異甲魚類——星甲魚和顯褶魚,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也出現了異甲魚類。植物仍以海生藻類為主。
4、[志留紀] 筆石的時代,陸生植物和有頜類出現
志留紀(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本紀始於距今4.35億年,延續了2500萬年。由於志留系在波羅的海哥德蘭島上發育較好,因此曾一度被稱為哥德蘭系。
志留系三分性質比較顯著。一般說來,早志留世到處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達到頂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陸地上升,表現了一個巨大的海侵旋迴。志留紀晚期,地殼運動強烈,古大西洋閉合,一些板塊間發生碰撞,導致一些地槽褶皺升起,古地理面貌巨變,大陸面積顯著擴大,生物界也發生了巨大的演變,這一切都標志著地殼歷史發展到了轉折時期。
志留紀的生物面貌與奧陶紀相比,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變化。海生無脊椎動物在志留紀時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門類的種屬更替和內部組分都有所變化。如筆石動物保留了雙筆石類,新興的單筆石類也很繁盛;腕足動物內部的構造變得比較復雜,如五房貝目、石燕貝目、小嘴貝目得到了發展;軟體動物中頭足綱、鸚鵡螺類顯著減少,而雙殼綱、腹足綱則逐步發展;三葉蟲開始衰退,但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發展;節肢動物中的板足鱟,也稱「海蠍」在晚志留世海洋中廣泛分布;珊瑚綱進一步繁盛;棘皮動物中海林檎類大減,海百合類在志留紀大量出現。
脊椎動物中,無頜類進一步發展,有頜的盾皮魚類和棘魚類出現,這在脊椎動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魚類開始征服水域,為泥盆紀魚類大發展創造了條件。
植物方面除了海生藻類仍然繁盛以外,晚志留世末期,陸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現,植物終於從水中開始向陸地發展,這是生物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
5、[泥盆紀] 魚類的時代
泥盆紀(Devonian period)是晚古生代的第一個紀,開始於距今4.1億年,延續了約5500萬年。泥盆紀古地理面貌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變。表現為陸地面積的擴大,陸相地層的發育,生物界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陸生植物、魚形動物空前發展,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的成分也顯著改變。
腕足類在泥盆紀發展迅速,志留紀開始出現的石燕貝目成為泥盆紀的重要化石。此外,穿孔貝目、扭月貝目、無洞貝目和小嘴貝目在劃分和對比泥盆紀地層中也極為重要。
泡沫型和雙帶型四射珊瑚相當繁盛。早泥盆世以泡沫型為主,雙帶型珊瑚開始興起;中、晚泥盆世以雙帶型珊瑚佔主要地位。
鸚鵡螺類大大減少,菊石中的棱菊石類和海神石類繁盛起來。
正筆石類大部分絕滅,早泥盆世殘存少量單筆石科的代表。
竹節石類始於奧陶紀,泥盆紀一度達到最盛,泥盆紀末期絕滅。其中以薄殼型的塔節石類最繁盛,光殼節石類也十分重要。
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紀又進入一個發展高峰,這個時期以平台型分子大量出現為特徵。
昆蟲類化石最早也發現於泥盆紀。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 「魚類的時代」。早泥盆世以無頜類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魚相當繁盛,它們已具有原始的顎,偶鰭發育,成歪形尾。
早泥盆世裸蕨植物較為繁盛,有少量的石松類植物,多為形態簡單、個體不大的草本類型;中泥盆世裸蕨植物仍占優勢,但原始的石松植物更發達,出現了原始的楔葉植物和最原始的真蕨植物;晚泥盆世到來時,裸蕨植物瀕於滅亡,石松類繼續繁盛,節蕨類、原始楔葉植物獲得發展,新的真蕨類和種子蕨類開始出現。
6、[石炭紀] 兩棲動物的時代
石炭紀(Carboniferous period)開始於距今約3.55億年至2.95億年,延續了6000萬年。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石炭紀又是地殼運動非常活躍的時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著極大的變化。這個時期氣候分異現象又十分明顯,北方古大陸為溫暖潮濕的聚煤區,岡瓦納大陸卻為寒冷的大陸冰川沉積環境。氣候分帶導致了動、植物地理分區的形成。
石炭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與泥盆紀比較起來,有了顯著的變化。淺海底棲動物中仍以珊瑚、腕足類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動物中,出現了新興的筳類,菊石類仍然繁盛,三葉蟲到石炭紀已經大部分絕滅,只剩下幾個屬種。
最早發現於泥盆紀的昆蟲類,在石炭紀得到進一步的繁盛,已知石炭、二疊紀的昆蟲就達1300種以上。陸生脊椎動物進一步繁盛,兩棲動物佔到了統治地位。早石炭世一開始,兩棲動物蓬勃發展,主要出現了堅頭類(也稱迷齒類),同時繁盛的還有殼椎類。
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與晚泥盆世相似,古蕨類植物延續生長,但只能適應於濱海低地的環境;晚石炭世植物進一步發展,除了節蕨類和石松類外,真蕨類和種子蕨類也開始迅速發展。裸子植物中的苛達樹是一種高大的喬木,成為造煤的重要材料之一。
7、[二疊紀] 重要的成煤期
二疊紀(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范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二疊紀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時期。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主要門類仍是筳類、珊瑚、腕足類和菊石,但組成成分發生了重要變化。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只剩下少數代表,腹足類和雙殼類有了新的發展。二疊紀末,四射珊瑚、橫板珊瑚、筳類、三葉蟲全都絕滅;腕足類大大減少,僅存少數類別。
脊椎動物在二疊紀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魚類中的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等有了新發展,軟骨魚類中出現了許多新類型,軟骨硬鱗魚類迅速發展。兩棲類進一步繁盛。爬行動物中的杯龍類在二疊紀有了新發展;中龍類游泳於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龍為代表;盤龍類見於石炭紀晚期和二疊紀早期;獸孔類則是二疊紀中、晚期和三疊紀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世界各地皆有發現。
早二疊世的植物界面貌與晚二疊世相似,仍以節蕨、石松、真蕨、種子蕨類為主。晚二疊世出現了銀杏、蘇鐵、本內蘇鐵、松柏類等裸子植物,開始呈現中生帶的面貌。
由於地殼運動產生的海洋與陸地的變遷,由濱海淺灘綠藻植物演化而來的陸生裸蕨植物開始出現,蕨類植物具有真正的根、莖和葉,並且根、莖和葉里具有輸導組織和比較發達的機械組織,植株較高大,受精離不開水,大多生活在陰濕環境中,成為原始石松類和有節類。從蕨類植物再演化到裸子植物,標志著從孢子繁植轉化為種子繁殖。裸子植物用種子繁殖適於陸上生活和傳播,擴大了生存空間,形成了地球上的廣大森林,為爬行動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生活環境。
地球上最早出現的脊椎動物是古代的魚類,魚類包括有頜類和無頜類。早期魚類為無頜類,包括頭甲魚形類和鰭甲魚形類。無頜類最早的類群是異甲類,之後出現了從無頜類分化出來的最早具頜的棘魚類和盾皮魚類。有了上下頜,就不僅是被動攝食微小有機物,而可主動追捕大的食物了。之後由棘魚類發展到硬骨魚類,包括總鰭魚類、肺魚類和輻鰭魚類。盾皮魚類發展為軟骨魚類出現了,如鯊魚和鰩,還有生活在深海里的銀鮫等。
隨著總鰭魚到陸地活動,成為陸生脊椎動物的最早類型,兩棲類開始出現。脊椎動物在登上陸地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呼吸和行動問題。總鰭魚已具有原始肺的構造,肉質偶鰭可以在地上爬行。殘存下來的現代兩棲類有蠑螈、青蛙等。
從兩棲動物演化出來的蜥螈形類,很可能是爬行動物的祖先。經過長期演化,產生了能夠適應乾旱陸地環境的羊膜卵。於是,爬行動物誕生了。從兩棲類水中產卵、水中受精發展到爬行動物的體內受精和產生羊膜卵,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
爬行動物在陸地上產卵、孵化,完全擺脫了水的限制,成為真正的陸生動物。陸地生活環境的復雜多變,為動物的進化提供了新的生態環境和適應方向,原始的爬行動物向各個方向分化和發展,分別進化為原始的鳥類和哺乳類。
從變溫的爬行動物轉化為恆溫的鳥類,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恆溫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體溫相對穩定,不受外界氣溫的影響,增強了對氣候環境的適應性,擴大了地理分布范圍。
早白堊世晚期出現了被子植物,中、晚白堊世很快繁育起來,新生代時極為繁盛,代替了裸子植物,成為植物界中最高級的類群,開始了被子植物時代。被子植物有比裸子植物更進步的內部構造和完善的生殖器官。因為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有利於保護種子,繁殖後代,能更好地適應陸地生活,所以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類群。被子植物的迅速發展和更廣泛的地理分布,為依賴植物為生的動物界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促進了昆蟲、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大發展。
最早的哺乳動物是從三疊紀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中分化出來的。進入新生代,由於板塊的分離或聚合,氣候的分化,被子植物的迅速發展和廣泛分布,促使哺乳動物迅速分化、輻射,得到了空前發展,取代了爬行動物,在地球上居於優勢。從而脊椎動物的演化又進入了一個更高級的階段——哺乳動物時代。從爬行動物的變溫、卵生發展為哺乳動物的恆溫、胎生和哺乳,以及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
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主要是食蟲的。古老的有蹄動物踝節類也是從原始食蟲類演化而來的,是由食蟲發展到食草過程中最原始的一個分支,是後來大多數有蹄動物,包括馬、貘、犀等奇蹄類和豬、牛、羊等偶蹄類的共同祖先。食肉類又分為古食肉類、新食肉類和鰭腳類。始新世末期新食肉類繁盛起來,如現生的貓、虎、狗等。新食肉類出現不久,海生鰭腳類(海獅、海豹、海象)開始出現。
偶蹄類從始新世開始出現,經過漸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大量發展,從更新世到現在。偶蹄類分為豬形類、駱駝類和反芻類。豬形類出現於始新世早期,都是些小形偶蹄類,如始新世的雙錐齒獸,戈壁豬形獸等。從漸新世到上新世體形變大。更新世出現了與現代野豬相似的豬。反芻類包括鼷鹿、鹿、長頸鹿、牛、羊、羚羊等。
靈長類動物可能是由食蟲類動物中的一個分支演化而來的,時間大約在距今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末期,或者新生代第三紀古新世的初期。在北美洲和歐洲,曾在古新世以及隨後的始新世的地層中發現了形態介於食蟲類與靈長類之間的化石,與現生的普通樹鼩非常相似。這種動物具有很多接近於靈長類動物的一些特徵,例如具有圓形的眼眶,眼窩後面有褶皺,兩眼開始並列;腦子較大,而嗅葉較小;第一指(趾)和其他四指(趾)稍有點分開,能伸出趾爪抓住樹枝等等,經過長期與環境的作用,逐漸顯現靈長類的特點。
生物進化實際上就是一部生物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歷史。在這個歷史行程中,各個階段有著不同的主角,它們達到頂峰後然後逐步衰亡,然後新的主角登上歷史舞台,這是生態環境在不斷更新的結果,也是宇宙物質演化規律所導演的結果。
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生物所處的環境可分為兩種:一種環境是地球的自然氣候、地理等,地球上各處的氣候、地理不盡相同,各個地域、地區有著各自的環境特點,它們對生物的生存形態有著不同的影響。另一種是生物環境,這就是生活在地球上不同物種、以及同一物種中不同個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即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與競爭,這種關系對生物的生存形態產生更復雜深刻的作用和影響。
自然生態體系是一個比一般物質作用體系更加復雜的體系,它由非生物、微生物、植物、動物所組成,不同的物種有著不同的屬性,它們有不同的生活習性、不同的繁衍方式,相互之間構成了食物鏈及其基礎上的行為鏈,這樣的生存鏈推動著物種的演化。在這個多物種的生物體系中,不同的生命形式之間結成一定的相互關系,並互為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生物進化是一個逐步推進多方面進化的過程,生物表現在各種生物機能的進化,各種生物結構的產生和演化都對應於環境所施加的作用力,包括生物的活動能力、聽力、視力、嗅覺、智力等等,各種機能根據生存需要逐步發展完善。隨著生物與環境的不斷作用,體內細微變化的逐步積累,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生物從內在本質到外在形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從生存過程看,每個生命都要經歷從出生、成長、成熟再到衰老的過程,這是生命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每個生命體的身上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在生物體與環境中各種存在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作為一種作用力結構,生物的生存形態會因與環境的作用而產生變化,並且這樣的變化會反映在生物體的內在組織結構和遺傳結構上。表面看,生物活動圍繞著生存和繁衍在進行,而其中卻蘊涵著宇宙中物質形態變化和發展的趨勢。
在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都在不斷進化,同時,進化包含了生物結構、個體以及物種之間的關系、以及整個體系的進化。在生命發展進程中,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它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會對其它的生命存在產生影響,個體的作用看起來都微不足道,但眾多微小生命的存在卻決定著生命的演化過程。
生態系統是一個生物相互作用的體系,不同的生物相互依存、競爭,進行著循環、再生和發展。對於處在不斷變化的相互關系中的生物來說,它們有必要進行生物結構和機能調整,使自身的生存形態與環境相適應。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舊的生命形式不斷地被新的取代,地球上的生命生生不息,並且發展得愈來愈完美。
㈢ 請人講述地球的演化年代
地球的演化
46億年前,地球誕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億年前誕生時候的地球與21世紀的大不相同。根據科學家推斷,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岩漿)組成的熾熱的球。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的溫度不斷下降,固態的地核逐漸形成。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這就形成了一個表面主要由岩石組成的地球。
第二階段為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其時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間斷地向外釋放能量,由高溫岩漿不斷噴發釋放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構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氣層---原始大氣。隨著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再匯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這樣,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階段為顯生宙時期,其時限由543Ma至今。顯生宙延續的時間相對短暫,但這一時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質演化十分迅速,地質作用豐富多彩,加之地質體遍布全球各地,廣泛保存,可以極好的對其進行觀察和研究,為地質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並建立起了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㈣ 地球發生巨變,古武復興,沖向宇宙的小說
《九天真龍傳》?
第五十七章 華夏古武復興和太空時代的降臨
㈤ 我們生活在這個巨變時代,該如何成為創業大潮中的時代錦鯉
現在這個社會每天都在悄無聲息的發生變化,資訊的發達也正在不斷地沖擊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現在富有夢想的人都朝著創業的大潮當中奔去,作為時代的弄潮兒,我們應當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當中求得一線生機成為行業當中的佼佼者。
個人特質很重要作為一名創業者,一定要具有一些優質的個人品格,首先在個人的身上一定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質修養以及個人強大的內心,往往要熱愛生活,無論是自己的生活品質以及社交能力都應當得到提升,因為這都是一個創業者先決條件的重要基礎。
畢竟人在創業的道路過程當中,往往都會面臨諸多挑戰,但是也避免不了當中許許多多的荊棘與陷阱,正所謂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在生意場上也正是如此,畢竟競爭對手都會想方設法將別人置之於死地,所謂商場如戰場,所以人在創業的道路之上,一定要知人善用,不可以太過於相信別人,往往由於自己的疏忽而導致滿盤皆輸,所以創業道路之上必須謹慎對待。
所以與此同時,創業更需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這才能讓自己在創業大潮當中成為時代錦鯉。
㈥ 地球的地理變化。[簡介]
第二節 地貌演化概述
太陽系乃由一塊星雲(大恆星爆炸所成之殘骸)逐漸收縮而成,行星由偏遠處密度較大星雲收縮而成。一般成形之恆星系均有多個行星,每一成形類銀河星座中間均有較大黑洞。
地球開始形成時,局部星雲加速收縮,星雲初始形狀及速度決定其形成後之自轉狀態,星雲聚集成球體後,大部勢能化為動能,溫度驟升,熔融成液態球體,並有大量氣體圍繞(地球總質量及半徑大小最終決定物體逃離地球最小速度遠大於氣體分子均速,使得地球保有大量氣體),遠離中心之小部星雲收縮形成月球。
地球表面降溫凝固後,形成地殼,水凝結後成為海洋。地球內部液體旋轉不穩定(主要為內外物質保持穩定轉速時其角速度不同所致),加外來流星體之撞擊,導致地表局部變形,凹陷或隆起。每一稍大星體沖入地球內部都會引發一大渦流,渦流沖擊地殼,造成地表山巒起伏,沖擊中心部位之地表抬升為高原山川,劇烈形成時有火山噴發和劇烈地震相伴,其變化多為滄海桑田式巨變。渦流之形狀類似於噴泉,其邊緣部分冷卻下沉,造成其上地表岩層懸空,積累至一定程度,岩層斷裂形成地震,地表總體下陷。陸地不穩定,其主因乃地球內部岩漿渦流之變化,造成岩層與岩漿層之間有間隙或沖突。例,今之喜瑪拉雅山脈及青藏高原即地球內部岩漿渦流頂起而成,周邊環太平洋沿岸即渦流之邊緣部分,地表屬下陷地層。
久之渦流乃消退,整個地球旋轉趨於穩定,內外近於同步。隆起之陸地高山在自重壓力下漸沉,底部漸熔化陷沒於岩漿。因陸地多成一整體,形狀怪異,中間有支撐難以速沉陷沒,而邊緣臨海且地勢較低,沉沒易見,其下部漸消融於岩漿。其邊緣多有與大陸山脈相連而懸空翹起者,懸空日久岩層斷裂多引發地震而瞬間陷沒,亦有某處因翹起而升高者。大陸中山脈高地經水流沖蝕,其土多下積,久乃覆於邊緣已沒山石之上,成為大陸架。大陸日陷,積土日覆其邊緣,中裹有生物遺體,久乃接近熔岩,高溫高壓下熔融結晶而成為層岩,生物體所在處保有其形,乃為化石;繼續下沉,若土層中有機物含量多,其有機物在高溫高壓下分解成石油,石油多析出聚為一體;繼續下沉,高溫下分解出天然氣;繼續下沉,高溫高壓,碳氫分離,碳析出聚為一體(多含雜質),為液態煤炭;繼續下沉則整個熔化,成為岩漿,岩漿亦因各種物質液態密度不同而分層,相近者則融合。此時有小星體撞擊地球對面,沖擊波先將此處地表震碎起皺,隨後岩漿渦流將此處頂起,成為高山高原。岩漿凝固處為火成岩山,日久風雨沖刷,土層流失而層岩出,此為層岩山,層岩日久崩裂,則化石出,繼續崩沒,則堅石出,堅石者,熔岩凝固而成之石也,稱火成岩。液態煤凝固處,成為煤山(在下者為煤層)。石油被抬升上涌又流入低窪處,是為明油田,多數仍存於地下,其位置被抬升,成為普通油田。存有天然氣處被抬升成為氣田。其它各種金屬液體或含金屬液體溢出凝固,成為金山或礦山。《管子》雲:「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有九。山上有赭,其下有鐵。山上有鉛,其下有銀。山上有銀,其下有丹。山上有磁石,其下有金也。」小星體撞擊處形成深洞,日久成盆地,岩漿大量噴涌處亦成深洞,久之亦成盆地。
此外,風吹日曬雷擊寒暑之變化漸侵蝕地表,造成地形漸變,此為地表成形之次因。此成因對於局部山脈而言,多為積累達一定程度後造成山崩,山崩塌數次後,即降低成為矮丘。普通山峰千餘年大崩一次,一次崩塌海拔降低幅度多為數十百米。火成岩之山石堅,崩塌需時較長。
冰川期之形成。此乃地球整體能態降低與大氣環流同時作用之結果。大氣於地球南北兩極冷卻下沉,其間水氣冷卻成雪沉積,積累達一定程度,兩極冰蓋遇星體撞擊崩潰,或自崩潰,所成之冰山隨洋流漂泊進入地球熱帶區域,帶來持續全球性大雪降溫天氣,地球即於短期內進入冰川期。其間大陸有部分峽谷盆地可躲過冰川襲擊。此後氣溫漸升,雪化冰消,地球進入間冰期。而今人以為全球以冰雪包裹而成之大冰川期在古則極難發生,除非太陽光變弱,或地球溫度益低,而此當發生於將來。今人所知冰川遺跡,其實多古山地高原冰川,日久陸沉(或緩慢自沉,或遇星體撞擊而沉),降低為低山矮陵,其冰川消融。
流星體之沖擊,海水之潮汐,內外物質保持穩定轉速時其角速度不同,三種現象對地球自轉施加影響,導致內部鐵核與地表岩層自轉角速度不同,進而引發地理南北極與地磁南北極不重合。地球之總體自轉亦因此而受影響,導致地理之南北極亦逐漸變化。只有遭受較大星體撞擊,地磁兩極方能產生劇烈偏轉甚至於短期內顛倒。磁極顛倒即地球內外層相對轉速方向改變,內外層旋轉之角速度相同日久則地表磁場消失。地球自轉軌道面與繞日公轉黃道面偏離較大亦因地球成形後遭遇多次星體撞擊而成。
自進入72帝王時代,人類歷經數次小冰川期。較大冰川期來臨後,全球可活人之地較少,其間最大者乃中國,此得益於眾多高山峽谷使得大氣環流受阻,造成局部山坳氣候溫和,可存活人數最多,而南北美洲近於全被冰雪覆蓋,幾乎不能活人,此亦是上古72帝王時代均定都中國之主因。
泰山始高,即當時之世界最高峰,華北平原相當於今日之雲貴高原,乃喀斯特溶岩地形,面積也遠大於今日。72帝王時代多定都於華北,其次乃河內關中,再次河南。
帝王時代初始時今青藏高原、新疆等亞洲中西部地區為西海,天下共有大洲九,各環海而成洲,神州面積最大,乃今中國所在地,帝王所轄, 其中山以泰山為最高。日久而陸沉,名山多有入海成島者。後有數次星體撞擊地球,有海抬升成山地高原者,亦有陸地陷沒成海者。神州漸沉,風侵雨蝕雷擊,近千年山即大崩一次,泰山日矮,今為小山。而西海隆起為高原陸地,海水四溢,此乃古之洪荒。海陸久變,乃成今日之形。古亞洲與北美洲相連,主因非古海面低而今海面高,實乃陸沉也。古地球整體溫度較高,海陸沉浮之變較快,日久則地球溫度日降變冷,海陸沉浮變緩。海陸沉浮之變,其速遠過今人之意料。若無其它星體撞擊,則地球原有之陸地日久皆沒,陸上生物則絕滅矣。且星體撞擊地球,其勢能化為動能,沒入地球,使其總體能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