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增速多少
2016年中國經濟可能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建議明年經濟增長目標定為6.8%;今後5年,中國保持年均6.6%左右的增長就可以,適當犧牲速度有利於加快轉型;CPI確定為3%、M2增速保持12%為宜。
那麼,中國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是多少呢?結合眾多研究機構的分析可得出結論: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是不斷下降的,而6.5%左右是未來五年合理的增長區間。
2. 2010 中國 gdp 增長率
GDP增長率有分實際增長率和名義增長率 ,增長率10.1%指的是實際增長率
2010年GDP=2009年GDP*(1+實際增長率)*(1+通貨膨脹率)
2010年GDP=2009年GDP*(1+名義增長率)
打個比方,
你家去年養100隻雞,今年養110隻,實際增長率為10%
去年每隻雞賣100塊得10000元
今年每隻雞賣110塊得12100元名義增長率為21%
3. 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是多少
據報道,世界銀行在其4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報告中將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從6.5%上調至6.7%。
世行並將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和太平洋發展中地區2017年和2018年經濟增速分別上調至6.4%和6.2%。報告稱,得益於外部環境改善、大宗商品價格溫和回升和強勁的內需,該地區經濟展望依然向好,但也面臨不少風險,包括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地緣政治緊張等。
希望中國經濟可以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
4. 中國經濟增長率為什麼要在8%左右
投資拉動型增長,這個是最低標准。
但是,如果太高,那麼普通人會質疑。畢竟中國的經濟增長沒有惠及到普通人。。
5. 中國歷年國民經濟增長率
先說之後的(1977—-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
1977 10.7% 1978 11.7% 1979 7.6% 1980 7.8% 1981 5.2% 1982 9.1% 1983 10.9% 1984 15.2%
1985 13.5% 1986 8.8% 1987 11.6% 1988 11.3% 1989 4.1% 1990 3.8% 1991 9.2% 1992 14.2%
1993 13.5% 1994 12.6% 1995 10.5% 1996 9.6% 1997 8.8% 1998 7.8% 1999 7.1% 2000 8.0%
2001 7.5% 2002 8.3% 2003 9.5% 2004 10.1% 2005 10.4% 2006 11.6% 2007 11.9%
詳細請看參考資料
6. 2019年中國gdp增長率是多少
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比上年增長6.1%,符合年初提出的6%-6.5%的預期目標,明顯高於全球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是名列前茅的,在1萬億美元以上的經濟體中是位居第一的。2019年美國經濟增長大約在2.3%左右,日本和歐元區的增速略高於1%,印度增長5%多一點,所以中國增長6.1%,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冠軍。2019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92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了10276美元,突破了1萬美元的大關,實現了新的跨越。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法典:應用版》
7. 中國GDP的各產業各個年份增長率
中國各產業各個年份增長率 (單位:%;不變價,上年為100%) 年份 GDP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工業(第二產業) 建築業(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2013年 7.7 4.0 7.8 7.6 9.5 8.3 2012年 7.8 4.5 8.1 7.9 9.3 8.1 2011年 9.3 4.3 10.3 10.4 9.7 9.4 2010年 10.4 4.3 12.3 12.1 13.5 9.8 2009年 9.2 4.2 9.9 8.7 18.6 9.6 2008年 9.6 5.4 9.9 9.9 9.5 10.4 2007年 14.2 3.7 15.1 14.9 16.2 16.0 2006年 12.7 5.0 13.4 12.9 17.2 14.1 2005年 11.3 5.2 12.1 11.6 16.0 12.2 2004年 10.1 6.3 11.1 11.5 8.1 10.1 2003年 10.0 2.5 12.7 12.8 12.1 9.5 2002年 9.1 2.9 9.8 10.0 8.8 10.4 2001年 8.3 2.8 8.4 8.7 6.8 10.3 2000年 8.4 2.4 9.4 9.8 5.7 9.7 1999年 7.6 2.8 8.1 8.5 4.3 9.3 1998年 7.8 3.5 8.9 8.9 9.0 8.4 1997年 9.3 3.5 10.5 11.3 2.6 10.7 1996年 10.0 5.1 12.1 12.5 8.5 9.4 1995年 10.9 5.0 13.9 14.0 12.4 9.8 1994年 13.1 4.0 18.4 18.9 13.7 11.1 1993年 14.0 4.7 19.9 20.1 18.0 12.2 1992年 14.2 4.7 21.2 21.2 21.0 12.4 1991年 9.2 2.4 13.9 14.4 9.6 8.9 1990年 3.8 7.3 3.2 3.4 1.2 2.3 1989年 4.1 3.1 3.8 5.1 -8.4 5.4 1988年 11.3 2.5 14.5 15.3 8.0 13.2 1987年 11.6 4.7 13.7 13.2 17.9 14.4 1986年 8.8 3.3 10.2 9.6 15.9 12.0 1985年 13.5 1.8 18.6 18.2 22.2 18.2 1984年 15.2 12.9 14.5 14.9 10.9 19.3 1983年 10.9 8.3 10.4 9.7 17.1 15.2 1982年 9.1 11.5 5.6 5.8 3.4 13.0 1981年 5.2 7.0 1.9 1.7 3.2 10.4 1980年 7.8 -1.5 13.6 12.7 26.7 6.0 1979年 7.6 6.1 8.2 8.7 2.0 7.9 1978年 11.7 4.1 15.0 16.4 -0.6 13.8 1977年 7.6 -2.2 13.3 14.4 9.6 1976年 -1.6 -1.8 -2.5 -3.1 4.3 0.4 1975年 8.7 2.0 15.8 16.0 13.8 4.9 1974年 2.3 4.1 1.4 1.0 6.2 1.5 1973年 7.9 9.0 8.3 8.8 3.4 5.5 1972年 3.8 -0.9 6.7 7.6 -2.1 5.1 1971年 7.1 1.9 12.3 12.3 12.1 5.8 1970年 19.4 7.7 34.8 35.2 30.4 7.1 1969年 16.9 0.8 33.1 33.0 34.5 13.4 1968年 -4.1 -1.6 -9.2 -8.2 -18.9 0.7 1967年 -5.7 1.9 -14.3 -15.1 -5.0 0.5 1966年 10.7 7.2 22.4 23.8 9.4 -1.9 1965年 17.0 9.7 24.2 25.8 10.6 15.8 1964年 18.3 12.9 25.6 25.6 25.6 15.5 1963年 10.2 11.3 14.5 13.3 25.9 4.4 1962年 -5.6 4.5 -10.8 -13.3 23.8 -9.3 1961年 -27.3 1.4 -42.1 -39.0 -65.4 -25.8 1960年 -0.3 -16.4 5.6 6.1 1.4 5.0 1959年 8.8 -15.9 25.8 29.1 5.7 15.6 1958年 21.3 0.4 52.9 53.4 50.0 18.1 1957年 5.1 3.1 8.0 11.4 -7.1 4.7 1956年 15.0 4.7 34.5 28.6 70.0 13.3 1955年 6.8 7.9 7.6 6.6 13.8 4.8 1954年 4.2 1.7 15.7 19.3 -3.3 -0.4 1953年 15.6 1.9 35.8 35.7 36.4 24.9
8. 中國近五年經濟增速是多少
看短期用顯微鏡,看長期用望遠鏡。本篇報告的主要目標是探討未來五年相對而言更有確定性的一些趨勢。對於宏觀分析來說,我們一方面需要對短周期密切跟蹤,捕捉宏觀變數變化對於資產價格的邊際影響;另一方面也需要對中長期趨勢進行判斷,因為它往往更深刻地影響資產定價環境。中長期研究更具有「粗線索」的特徵。在《為什麼我對未來10年的中國經濟不悲觀》中,我們曾指出:短期波動本質是經濟各要素的周期性均值回復,中長期則包含著一些內生趨勢性。短期看上去天衣無縫、一定能夠成立的幾十條邏輯,放在長期可能都是細枝末節,即並不是不對,只是並非是事情的關鍵。對中長期判斷最重要的,是找到那條最關鍵、最具有確定性的邏輯。
趨勢一: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下台階,步入「中速增長階段」。
從OECD國家的經驗來看,20世紀80年代之後的四十年,經濟增速在呈現周期性的同時,整體是震盪下行的,中間有幾個階段下台階,這反映從工業化到後工業化時代經濟增長速度的逐步收斂。中國經濟增長路徑應有一定的相似性。
從中國經濟增長的實際過程來看,中國經濟先後經歷了勞動力驅動(代加工、出口產業鏈)、資本驅動(基建、地產產業鏈)兩個階段,未來將進一步走向技術、生產效率和商業模式驅動(中高端製造、服務),第三個階段所匹配的經濟附加值更高,但經濟增長速度會有所降低。
如果我們把7.5%以上視為高速增長階段;6%-7.5%視為中高速增長階段,未來五年,經濟增長可能會進一步進入中速增長階段,比如實際GDP增長在5-6%之間。
從2018年-2019年的經濟增速來看,2018年經濟增長6.6%,其中出口和地產投資增速處於偏高階段(均近10%)。2019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6.2%,其中地產投資增速處於偏高階段(前三季度10.5%)。如果2020年之後的未來五年出口和地產都進入更常態的增速,則隱含的經濟增速會進一步有所降低。從對經濟短周期的判斷來看(2020年上半年補庫存),我們估計2020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可以在6.0%以上,2020年之後進一步走低。
經濟進入中速增長階段將帶來一系列影響;但總的來看,可以為轉型留下更大的空間。
趨勢二:第三產業增速繼續高於整體。
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通訊、信息、技術服務、商業、文化娛樂、餐飲、金融、教育、公共服務、生活服務等領域。
從過去20年的經驗看,除少部分時段(2003-2004、2008、2010年)之外,絕大部分時段第三產業發展均高於名義GDP增速。2017-2018年領先幅度收斂;2019年前三季度則差值再度有所走高。從佔GDP的比重來看,2015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達到50%,一般認為這是中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的標志數據之一。2016-2018年這一比重進一步上升至52%左右,2019年前三季度為54%。
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第三產業比重一般在70%以上,估計未來10-15年中國經濟中第三產業比重將進一步走高。對於未來五年來說,預計第三產業增速將繼續高於整體。
這一趨勢的影響容易被忽視。比如近年製造業投資整體偏低,這一方面固然和經濟形勢、融資環境有關,和庫存周期等經濟短周期波動也有關,另一方面它也和一些新興服務業的崛起不無關系(比如健康服務、網購、物流、本地生活O2O、文旅、泛娛樂的興起),即有一些社會資本投向了這些增長更快的行業。
趨勢三:基建在經歷了近兩年的超低增長之後,增速逐步向合理值回歸。
關於基建,一種常見的認識是投資回報率低;但實際上,由於基建多數屬於公共服務產品,不能完全市場化定價,基建的主要收益在於經濟學上所說的「外部性」,即基建的完善會提升所覆蓋區域內工商業以及居民部門的效率。比如過去十年,中國日益完善的高鐵和高速公路網路顯著提升了產業鏈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並實質性減輕了區域發展不均衡所帶來的市場分割。對於一個人口密度較大,且在快速工業化的國家來說,基建無論在需求帶動上的意義,還是在營商環境、產業鏈效率上的意義,都是不可或缺的。
基建投資在2014年之前維持20%的增長;2015-2017年大約在15%左右,2018年下降為1.8%,2019年前三季度為3.4%。簡單來看,基建從高速增長一下子至超低速增長,沒有經歷中間階段。這一過程的主要背景是中國經濟推進了一輪金融去杠桿和實體去杠桿,它在約束了債務擴張的同時,也帶來了基建一定程度上的硬著陸;同期經濟下行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地方財政支出。
換句話說,2018-2019年年中的超低基建增速是經濟下行壓力、金融去杠桿、債務機制規范等因素下的綜合結果,1-2%的增長並不完全代表合意增速和合理增速。2019年Q3起基建有進一步修復的跡象。在「專項債新政」之後,基建增速連續回升。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綱要指出我國將在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到205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統計局亦指出,目前中國人均基礎設施存量水平只相當於發達國家的20%-30%,在民生領域、區域發展方面,還有大量基礎設施投資需求。
我們理解就中國當前經濟增長階段來說,維持一定速度的基建增速仍是需要的,增速在名義GDP(7-8%)附近的速度是大致合理的。預計未來五年,基建增速將逐步向合理值回歸。
趨勢四:都市圈化成為新一輪城市化主線索,城市半徑和區域格局進一步變化。
城市化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偏「小城鎮化」,即以發展縣域城市為主,嚴格控制大中城市人口規模;另一種是「都市圈化」,即圍繞一二線城市和它們的周邊城市,形成一些類似衛星城格局大型都市圈。
2019年2月發改委《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未來要「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4月8日發改委《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指出繼續加大戶籍改革力度,特大城市「大幅增加落戶規模」。推進城市群,培育都市圈。中小城市「分類施策」,「收縮型中小城市」要轉變增量規劃思維。
8月26日的中央財經委會議進一步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10月15日,41個成員城市共同發布《長三角城市合作蕪湖宣言》。
按照發改委都市圈規劃,2022年是第一個里程碑,「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2035年要「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那麼,未來五年將是都市圈化戰略推進的重要時段,預計圍繞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南京、武漢等一線和准一線城市將形成不同定位、不同類型的都市圈。
都市圈化正成為新一輪城市化主線索,它將會產生一系列深刻影響。參照國外經驗,我們理解未來可能呈現的趨勢包括:1)人口可能會進一步朝都市圈核心城市集中;2)城市半徑會有變化,核心城市的城市半徑將顯著擴大;3)區域經濟格局會有進一步變化,不同都市圈可能會強化不同的產業優勢,會變成某類或者某幾類核心產業的產業中心。
趨勢五:消費整體穩定於名義GDP附近的速度,一二線的看點是消費新形態,三四線看點是品牌化和消費升級。
有一種常見的認識是當前「消費低迷」,並歸結為種種原因。但實際上,第一,消費基本上是和名義GDP相關,2012年之前消費增速高,是因為名義GDP增速本身也高,而如今增長階段不同,增長水位不同了;消費實質上在和名義GDP一起下降,且屬於GDP驅動的要素中相對最有韌性的;第二,消費超高增長的階段,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驅動是地產系消費,比如汽車、家電、傢具、裝修,在這些度過高增長階段之後,消費顯著高於名義GDP的階段也就過去了。目前的消費到了一種常態階段。
從美國1970年以來的數據看,個人消費支出增速與名義GDP增速高低互現,但增速水平大致相當,過去50年前者年均增速較後者略高0.3個點。
從中國近兩年數據看,2017-2019年消費均略低於名義GDP增速,但差距不大。2018-2019年消費大項中汽車增速偏低。如果汽車大致恢復常態,我們估計消費可能會在名義GDP增速附近。
預計未來五年消費大致會處於這樣一種穩定增速,即名義GDP上下零點幾個點。這樣的消費數據算不上好,但也算不上差,就是常態。
當然,這里說的只是一個總量概念。分結構來看每個部類都有自己的特徵,比如煙酒和化妝品與名義GDP周期相關;通訊器材自身行業周期性明顯,在有的年份會顯著偏高;中西葯品則一直略高於名義GDP。
總量增速上不會有太大的想像力,消費的主要看點在於以下幾點:
(一)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經濟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一個總量規模並不低的高凈值人群,對中高端消費形成相對穩定的支撐。
(二)人口密度高、勞動力成本低、移動網路滲透率高等特徵決定了新商業模式的總量門檻容易達到,且邊際成本偏低,於是消費形態創新在中國比較容易出現,也容易有「現象級消費」。
(三)在棚改(房地產化)之後,三四線的消費渠道化、品牌化和消費升級具有深厚的宏觀基礎。即使是一些定位偏低端消費的新消費渠道,它在實質意義上也是完成的對縣域市場傳統雜貨店的替代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