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帶「折桂」的成語有什麼
蟾宮折桂、攀蟾折桂、月中折桂
⑵ 折桂的介紹
獲得第一。折:摘取;桂:桂樹的枝條。因桂樹葉碧綠油潤,我國古代把奪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時科舉考試正處在秋季,恰逢桂花開的時候,故借喻高中狀元。
⑶ 「折桂」一詞從何而來
在古希臘,人們常以月桂樹葉編成冠冕,奉獻給英雄或詩人,以表示崇敬。後來在英國還有「桂冠詩人」的稱號,開始是大學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時,便成為王室御用詩人的專稱。月桂屬樟科長綠喬木,春季開花,原產地中海地區,與中國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國也有桂冠之說,是以帶桂枝編制的,取其清香高潔。三國時魏國繁欽的《弭愁賦》中有「整桂冠而自飾,敷綦藻之華文」之句,意思是編織桂冠來打扮自己,鋪排像錦綉一樣華美文字。因為桂清香高潔,人們早就用它來形容、評價人物。漢武帝曾問東方朔,孔子和顏淵誰的道德最高尚,東方朔說:顏淵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獨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風一樣浩盪,天下萬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晉武帝泰始年間,吏部尚書崔洪舉薦郤詵當左丞相。後來郤詵當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 「我就像月宮里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用廣寒宮中一枝桂、昆侖山上一片玉來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這便是「蟾宮折桂」的出處。蟾宮即月宮。晉武帝大笑並嘉許他。唐代以後,科舉制度盛行,蟾宮折桂便用來比喻考中進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考中進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後來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寫詩祝賀說: 「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
圍繞蟾宮折桂,不少地方還有這樣的習俗:每當考試之年,應試者及其家屬親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稱為廣寒糕,相互贈送,取廣寒高中之意。
⑷ 「折桂」說法的由來是什麼
是蟾宮折桂
【釋 義】
[編輯本段]
蟾宮: 月宮。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
【出 處】
[編輯本段]
《晉書·郤詵傳》:「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鑒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晉武帝泰始年間,吏部尚書崔洪舉薦郄詵當左丞相。後來郄詵當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我就像月宮里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用廣寒宮中一枝桂、昆侖山上一片玉來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這便是「蟾宮折桂」的出處。蟾宮即月宮,即月亮之宮。晉武帝大笑並嘉許他。唐代以後,科舉制度盛行,蟾宮折桂便用來比喻考中進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考中進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後來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寫詩祝賀說:「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
⑸ 折桂等級
折桂指進士,等級有:
殿試在會試後舉行,由皇帝在宮中主持,也叫廷試。貢士均可參加,以成績高低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名。
蟾宮折桂的故事:
晉武帝泰始年間,吏部尚書崔洪舉薦郄詵當左丞相。後來郄詵當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我就像月宮里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用廣寒宮中一枝桂、昆侖山上一片玉來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這便是「蟾宮折桂」的出處。
蟾宮即月宮,即月亮之宮。晉武帝大笑並嘉許他。唐代以後,科舉制度盛行,蟾宮折桂便用來比喻考中進士。
⑹ 折桂的意思是什麼
獲得第一。
折:摘取;桂:桂樹的枝條。因桂樹葉碧綠油潤,我國古代把奪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時科舉考試正處在秋季,恰逢桂花開的時候,故借喻高中狀元。
⑺ 什麼是"折桂"
我國古代把奪冠登科比喻成折桂.
⑻ 折桂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指獲得第一。
讀音:zhé guì
解析:折:摘取;桂:桂樹的枝條。因桂樹葉碧綠油潤,我國古代把奪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時科舉考試正處在秋季,恰逢桂花開的時候,故借喻高中狀元。
示例:滴水穿石戰高考如歌歲月應無悔,乘風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宮當有時。
(8)折桂擴展閱讀
相關成語
蟾宮折桂
讀音:chán gōng zhé guì
釋義:比喻考試得中。蟾宮:月宮。折桂:折斷桂花。中國神話傳說中月宮有一隻三條腿的蟾蜍,而後人也把蟾宮指月宮。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郤詵傳》:「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鑒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譯文:晉武帝泰始年間,吏部尚書崔洪舉薦郄詵當左丞相。後來郄詵當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我就像月宮里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
⑼ 折桂 的古詩詞
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懷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自知群從為儒少,豈料詞場中第頻。
桂折一枝先許我,楊穿三葉盡驚人。
轉於文墨須留意,貴向煙霄早致身。
莫學爾兄年十五,蹉跎始得掌絲綸。
⑽ 「折桂」是什麼意思
折桂,讀音:[zhé guì]
釋義:折,摘取;桂,桂樹的枝條。古時科舉考試正處在秋季,恰逢桂花開的時候,故借喻高中狀元,故古代把奪冠登科比喻成折桂。獲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