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發布時間: 2022-03-19 07:33:46

Ⅰ 什麼叫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這是一句俗語,表示一個人如果自招災禍,是沒有辦法逃避的。它的原話是「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與」咎由自取「、」自取滅亡「、」罪有應得「同義。

出自《尚書·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文意本是"天作孽還可以原諒,但人作孽卻不能原諒"的意思,多被引用自作自受時的感受。

(1)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擴展閱讀

典故

先秦諸子《尚書》。

原文: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於德。自厎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於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譯文:嗣王拜跪叩頭說:「我小子不明於德行,自己招致不善。多欲就敗壞法度,放縱就敗壞禮制,因此給自身召來了罪過。上天造成的災禍,還可迴避;自己造成的災禍,不可逃脫。以前我違背師保的教訓,當初不會責備自己;還望依靠您的匡救的恩德,謀求我的好結局。

原文: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於德。自厎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於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譯文:嗣王拜跪叩頭說:「我小子不明於德行,自己招致不善。多欲就敗壞法度,放縱就敗壞禮制,因此給自身召來了罪過。上天造成的災禍,還可迴避;自己造成的災禍,不可逃脫。以前我違背師保的教訓,當初不會責備自己;還望依靠您的匡救的恩德,謀求我的好結局。

Ⅱ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下一句是什麼

這是一句俗語整句是: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沒有下一句。表示一個人如果自招災禍,是沒有辦法逃避的。它的原話是「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與」咎由自取「、」自取滅亡「、」罪有應得「同義。

俗語:

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Ⅲ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是什麼意思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天降的災害還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這句話常常用來說自作自受的意思。自作自受的詞意是:自己做錯了事情,自己承受不好的後果。但是自作自受指的范圍較廣,這句話指的意思比較嚴重。

Ⅳ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什麼意思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意思是:表示一個人如果自招災禍,是沒有辦法逃避的。

出處:周代 先秦諸子 《尚書·太甲(中)》

原文: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於德。自厎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於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譯文:

嗣王拜跪叩頭說:「我小子不明於德行,自己招致不善。多欲就敗壞法度,放縱就敗壞禮制,因此給自身召來了罪過。上天造成的災禍,還可迴避;自己造成的災禍,不可逃脫。以前我違背師保的教訓,當初不會責備自己;還望依靠您的匡救的恩德,謀求我的好結局。」

(4)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擴展閱讀

這是一句俗語,表示一個人如果自招災禍,是沒有辦法逃避的。它的原話是「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與」咎由自取「、」自取滅亡「、」罪有應得「同義。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

Ⅳ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一個人如果自招災禍,是沒有辦法逃避的。

出處:前10世紀(周代)·先秦諸子《尚書·太甲(中)》:「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於德。自厎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於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白話譯文:商王太甲行跪拜叩頭之禮,說:「我小子不懂君德,自己導致不善。 貪欲敗壞法度,放縱敗壞禮儀,所以很快給自身招來罪過。 上帝降下的災禍,還可以避開;自己造成的災禍,不可逃脫。」

例句:這個土匪殺害了許多老百姓,現在被政府鎮壓了,真是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5)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擴展閱讀: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的近義詞是咎由自取。

咎由自取是一個成語,拼音是jiù yóu zì qǔ,意思是所遭受的責備,懲處或禍害都是自己造成的。一些不好的後果與結果不是因為他人的因素造成,而全是因為自己的過錯與失誤所造成的。

出處:西晉史學家陳壽《三國志·劉封等傳評》:「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白話譯文:觀看其行為舉措,尋其行為規矩,惹到的禍事,全是因為自己的過錯與失誤所造成的。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例句:他品行惡劣,難怪大家會群起而攻之,他這是咎由自取。

Ⅵ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罪孽想逃都沒有地方逃。

出處:《孟子》

原文: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譯文:

《尚書大甲》說:『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罪孽想逃都沒有地方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6)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擴展閱讀:

近義詞:自作自受

[成語解釋]自己做了蠢事壞事,自己倒霉。

[典故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一回:明兒病了,叫他自作自受。

譯文:明天生命了的話,讓他自己自己做了蠢事壞事,自己倒霉。

[近義詞]自食其果、自討苦吃、自投羅網

[反義詞]嫁禍於人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連動式

[產生年代]古代

Ⅶ 天作孽,猶可 違;自作孽,不可活

孟 子 曰 :「 仁 則 榮 , 不 仁 則 辱 。 今 惡 辱 而 居 不 仁 , 是 猶 惡 濕 而 居 下 也 。 如 惡 之 , 莫 如 貴 德 而 尊 士 , 賢 者 在 位 , 能 者 在 職 。 國 家 間 暇 , 及 是 時 明 其 政 刑 , 雖 大 國 必 畏 之 矣 。《詩》 雲 :『迨 天 之 未 陰 雨 , 徹 彼 桑 土 , 綢 繆 牖 戶 。 今 此 下 民 , 或 敢 侮 予 ?』 孔 子 曰 :『 為 此 詩 者 , 其 知 道 乎 ?』 能 治 其 國 家 , 誰 敢 侮 之 , 今 國 家 間 暇 , 及 是 時 , 般 樂 怠 敖 , 是 自 求 禍 也 。 禍 福 無 不 自 己 求 之 者 。 《詩》 雲 :『 永 言 配 命 , 自 求 多 福 。』 《太 甲》 曰 :『 天 作 孽 , 猶 可 違 。 自 作 孽 , 不 可 活 。』 此 之 謂 也 。」(《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 孟子說:「〔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得到榮耀;如果實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如今這些人,非常厭惡屈辱,但仍然處於不仁之境地,這正好比一方面厭惡潮濕,一方面又自處於低窪之地一樣。假若真的厭惡屈辱,最好是以德為貴而尊敬士人,使有德行的人居於相當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的職務;國家無內憂外患,趁這個時候修明政治、法典,縱使強大的鄰國也一定會畏服它了。《詩經·豳風·鴟鴞》上說:『趁著雨沒下來雲沒起,桑樹根上剝些皮,門兒窗兒都得修理。下面的人們,誰敢把我欺!』孔子說:『做這篇詩的懂得道理呀!能夠治理他的國家,誰敢侮辱他呢?』如今國家沒有內憂外患,人們追求享樂,怠惰遊玩,這等於自找禍害。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詩經·大雅·文王》上又說:『我們永遠要與天命相配行事,則福祿就會自己來。』《太甲》上也說過:『天降的災害還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正是這個意思。

Ⅷ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是出自那裡

出自《尚書·太甲(中)》:「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於德。自厎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於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釋義:如果一個人自招災禍,那是沒有辦法逃避的。

(8)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擴展閱讀:

這是一句俗語,表示一個人如果自招災禍,是沒有辦法逃避的。它的原話是「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與」咎由自取「、」自取滅亡「、」罪有應得「同義。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

示例:《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 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 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間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太 甲》曰:『天 作 孽 , 猶 可 違 。 自 作 孽 , 不 可 活 。此之謂也 。」

參考資料:網路 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