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12節氣
擴展閱讀
股票的調研報告在哪裡看 2025-09-15 05:29:52
買日股票有哪些 2025-09-15 05:29:51

12節氣

發布時間: 2022-03-20 09:22:32

⑴ 一年中12個節氣是什麼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⑵ 12節氣都有什麼

1、正月 (寅) 立春 雨水
2、二月 (卯) 驚蟄 春分
3、三月 (辰) 清明 穀雨
4、四月 (巳) 立夏 小滿
5、五月 (午) 芒種 夏至
6、六月 (未) 小暑 大暑
7、七月 (申) 立秋 處暑
8、八月 (酉) 白露 秋分
9、九月 (戌) 寒露 霜降
10、十月 (亥) 立冬 小雪
11、十一月(子) 大雪 冬至
12、十二月(丑) 小寒 大寒
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⑶ 十二節氣有什麼

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中積累的智慧,對當時的農耕生產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十二個節氣肯定是不對的,中國歷來流傳下來的都是二十四節氣。這些節氣其實主要是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如果是南方的農民,估計有人都沒有聽說過。

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大部分都是從黃河流域發展並流傳出去的。二十四節氣其實就是地球繞著太陽公轉過程中北半球春夏秋冬變化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特點。

⑷ 中國十二節氣指什麼

中國節氣有24個,而不是12個。

二十四節氣是指一年中地球繞太陽運行到24個規定位置上的日期,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於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仍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十四節氣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為方便記憶,人們編成了《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12節氣擴展閱讀

中國的24節氣是按陽歷計算的,而不是中國傳統的陰歷:

陰歷是按照月相來定義的,也就是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把12個月(閏年13個)拼一起叫一年。陽歷是按照季節來定義的,也就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把這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12塊,每塊叫一個月。

陰歷與陽歷都各有缺陷,而且是一個至今無法完善的缺陷。中國的舊歷法不是完全的陰歷,專業術語是「陰陽歷」。

純正的陰歷是每12個月一年,所以若干年後會出現一月在暑天的情況。為了改變這種格局,就採取了使用閏月的方法,一旦陰歷日期超出季節一定范圍,就用閏月將之拖後,使之不會偏離太多。

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每年氣前後不差1~2天,而非與與陰歷日期對應。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⑸ 二十四節氣中哪十二個是節氣哪十二個中氣

二十四節氣中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是12個「節氣」。

每月的第二個節氣是「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

⑹ 中國的十二節氣及對應時間是什麼

中國節氣有24個,而不是12個,其對應時間如下:

立春為2月3-5日交節;雨水為2月18-20日交節;驚蟄為3月5-7日交節;春分為3月20-22日交節;清明為4月4-6日交節;穀雨為4月19-21日交節;立夏為5月5-7日交節;小滿為5月20-22日交節;芒種為6月5-7日交節。

夏至為6月21-22日交節;小暑為7月6-8日交節;大暑為7月22-24日交節。立秋為8月7-9日交節;處暑8月22-24日交節;白露為9月7-9日交節;秋分為9月22-24日交節;寒露為10月8-9日交節;霜降為10月23-24日交節。

立冬為11月7-8日交節;小雪為11月22-23日交節;大雪為12月6-8日交節;冬至為12月21-23日交節;小寒為1月5-7日交節;大寒為1月20-21日交節。

(6)12節氣擴展閱讀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

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節氣都是指的時刻,即太陽黃經等於15度時,便是清明節。

⑺ 一年十二個節氣

一年有二十四歌節氣吧
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於谷類生長。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⑻ 中國 12節氣有哪些

1、正月 (寅) 立春 雨水

2、二月 (卯) 驚蟄 春分
3、三月 (辰) 清明 穀雨
4、四月 (巳) 立夏 小滿
5、五月 (午) 芒種 夏至
6、六月 (未) 小暑 大暑
7、七月 (申) 立秋 處暑
8、八月 (酉) 白露 秋分
9、九月 (戌) 寒露 霜降
10、十月 (亥) 立冬 小雪
11、十一月(子) 大雪 冬至
12、十二月(丑) 小寒 大寒
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⑼ 12月有什麼節氣

1、大雪

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在12月6至8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55°,北方地區會受冷空氣影響,常出現較大的降雪,引起地面積雪。

天候

大雪節氣,中國大部分地區及台灣玉山的溫度最低都已降到了零度或以下。各地會降大雪,甚至是暴雪,因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區域。

古人雲:「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表示這種節氣時期,是降大雪的起始時間和雪量程度,如同小雪節氣,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因此大雪,又是指降雪量大的雪。《左傳•隱公九年》:「平地尺為大雪。」

2、冬至

又稱冬節、賀冬,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反。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晝最短之日,北半球冬至一般都在西歷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間,農歷用冬至所在月來定義十一月。

天候

在冬至時刻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日亦是北半球(北回歸線以北)一年之中白晝最短,日影最長之一日,北極圈呈永夜狀態,南極圈呈極晝狀態。冬至之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時數日漸增長,正午太陽高度也日漸升高,日影逐漸縮短。

冬至雖然是北半球理論上吸收太陽熱量最少的一段時間,但因為地球土壤跟海洋釋放熱量會有時間延遲,大部分情況下最冷的時期不是冬至前後,而是發生在冬至之後,比如說大寒,根據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統計,最冷的月份是1月,之後是2月,接下來才是12月。

(9)12節氣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時候、氣候、物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經歷史發展,農歷吸納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了農歷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⑽ 12節氣是哪些分別在什麼時候

二十四節氣只是在我國使用,並不是全球通用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