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春秋戰國時期
擴展閱讀
20萬買股票適合買多少只 2025-09-15 08:53:44
股票是說買多少只嗎 2025-09-15 07:56:28
怎麼看股票牛人榜 2025-09-15 06:22:08

春秋戰國時期

發布時間: 2022-03-20 18:26:16

㈠ 春秋戰國時期的名人

春秋的名人
·魯庄公
·魯閔公
·魯桓公
·魯隱公
·魯隱公
·柳下惠
·顏回
·吳起
·師文
·鄭子儀
·高渠彌
·鄭昭公
·祭仲
·鄭庄公
·鄭庄公
·鄭武公
·子產
·陳厲公
·陳靈公
·孔子
·季孫行父
·廉吏楷模季文子
·左丘明
·曹劌
·魯班
·伍子胥
·孫武
·吳王夫差
·吳王姬僚
·吳王闔閭
·吳王壽夢
·齊國商人范蠡
·西施
·范蠡
·鹿郢
·勾踐
·允常
·晉獻公
·晉惠公
·晉懷公
·晉文公
·晉靈公
·晉成公
·晉景公
·趙衰
·晉襄公
·子產
·叔向
·趙鞅
·李悝
·李冰
·商鞅
·晏嬰
·吳王僚
·專諸
·趙衰
·百里奚
·蹇叔
·鮑叔牙
·狐偃
·介之推
·管仲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周桓王
·齊桓公
·宋襄公
·周平王
·秦襄公
·鄭庄公
·孫臏
·龐涓
·孔子
·鬼穀子
·昌平君
·吳起
·伯禽
·微子
·墨子
戰國名人:
屈原
即屈平。
靳尚
戰國時楚國大臣。
宋玉
戰國時文學家。楚國人。
廉頗
戰國時趙國將領。曾大破燕軍,任相國,封信平君。有「負荊請罪」事。
藺相如
戰國時趙國大臣。有「完璧歸趙」事。
觸龍
戰國時趙國大臣。一作觸詟。
趙勝(?-前251)
戰國時趙國宗室大臣。惠文王之弟,任趙相。「戰國四君」之一。
平原君
即趙勝。
趙奢
戰國時趙國將領。曾大破秦軍,以功封馬服君。
趙括(?-前260)
戰國時趙國將領。趙奢之子,人稱馬服子。只知紙上談兵。統兵敗於秦軍白起,四十萬人被坑殺。
魯仲連
戰國時齊國人。一稱魯連。常為人排難解紛,不受酬報。
毛遂
戰國時人,平原君門下食客。曾自薦隨平原君赴楚,說服楚王同意趙楚合縱。
虞卿
戰國時人。善於料事揣情。在趙為上卿,後辭趙至魏。
公孫龍(約前320-前240)
戰國後期名辯思想家。字子秉,趙國人。「白馬非馬」即其觀點。
尹文
戰國時思想家。齊國人。
鄒衍(約前305-前240)
戰國時思想家、陰陽家代表人物。一作騶衍。齊國人。學究天人,雄於辯口。
魏無忌(?-前243)
戰國時魏宗室大臣。昭王少子,安厘王異母弟,「戰國四君」之一。
信陵君
即魏無忌。
侯嬴(?-前257)
戰國時魏國人。以重諾守信名傳後世。
朱亥(?-前257)
戰國時魏國人。有勇力。曾刺殺魏將晉鄙,解邯鄲之圍。
黃歇(?-前238)
戰國時楚國大臣。「戰國四君」之一。

㈡ 春秋戰國時期 分別是哪幾個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國家:周、齊,楚,燕,韓,趙,魏,秦等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諸侯國:
齊、晉、秦、陳、吳、楚、越、韓、趙、魏、宋、魯、衛、鄭、曹、鉅、邾、杞、楊、蔡、剡、任、滕、費、倪、曾、繒、邳、巢、隨、鍾吾、劉、六、召、周、道、房、沈、申、蘇、溫、廖、舒、舒鳩、舒庸、舒廖、燕、南燕、許、徐、虞、虢、黎、無終、中山、安陵、鄧、賈、邢、甘、榮、巴、蜀、單、州、胡、唐、賴、權、萊、逼陽、紀、遂、譚、代、黃、項、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頓、陸渾、肥、鼓、赤狄潞國、江、根牟、應、羅、樊、毛、程、宿、詹、焦、祝、呂、聶一百零五國。
另有義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計一百零九國。

㈢ 春秋戰國時期是什麼朝代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戰國時代及之前的春秋時代,都是後世史家對東周這段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觀點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目前,《史記》的觀點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採納。而在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

(3)春秋戰國時期擴展閱讀:

社會: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上奉行俠義文化,「士為知己者死」和荊軻在易水旁留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千古絕唱。

戰國時代養士之風風靡一時,養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這些士掙脫了奴隸制的束縛,周遊列國,奔走呼號,發表自己的見解,活躍了戰國時代的學術空氣。

參考資料:

網路--春秋戰國

㈣ 春秋戰國時期有幾個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段時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大分裂時期,史學家們把這段時期稱之為春秋時期,這個時期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亂」,為什麼會亂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鄭、秦、晉等諸侯國的護衛下把國都從鎬京遷到了洛邑,東遷之後的周王室衰弱到了極點,統轄的范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眼看著周王室混的一日不如一日,索性也就不去朝拜周天子了,再後來連周天子說的話也不聽了,最後直接裂土稱君,各自為政了,眾多諸侯國每天都為了搶人口、搶土地你打我,我打你,不停的打來打去,所以說春秋時期除了是一個大分裂時期之外也是一個大混亂時期。

諸侯國分布圖

據統計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加起來差不多有一百四十多個,它們分別是齊國、晉國、宋國、陳國、鄭國、衛國、魯國、曹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燕國、鄾國、任國、邢國、邳國、胡國、代國、彭國、苴國、魚國、軫國、許國、扈國、荀國、桐國、極國、賈國、鄫國、呂國、虞國、州國、州國、州來國、萊國、蕭國、舒國、譚國、鄖國、芮國、沈國、庸國、權國、謝國、炎國、鄅國、畢國、申國、鄧國、唐國、劉國、黃國、厲國(後改稱隨國)、淳於國、鍾離國、鍾吾國、巴國、蜀國、息國、郤國、祝國、鄣國、聶國、鞏國、葉國、項國、江國、葛國、戴國、宿國、羅國、蓼國、絞國、茅國、巢國、雍國、頓國、黎國、費國、郇國、胙國、夔國、鄶國、應國、肥國、鼓國、鄟國、蓐國、耿國、蘇國、冀國、諸國、共國、井國、縉國、楊國、毛國、邘國、皖國、邿國、郜國、弦國、郕國、梁國、向國、凡國、谷國、賴國、牟國、柏國、焦國、祭國、道國、微國、豐國、六國、瑕國、觀國、岐國、箕國、莘國、鄚國、逼陽國、小邾國、祝其國、倪國、濫國、遂國、盧國、義渠國、大荔國、孤竹國、山戎國、須句國、顓臾國、大庭國、根牟國、甲父國、翨陽國、有窮國等。

諸侯國版圖

那時候的中華大地上雖然國家眾多,但是規模都很小,有的國家甚至小的在地圖上都找不到,如果按照現在的規模標准去衡量春秋時期的國家,估計那時候的好多國充其量也就是現在的一個村或者一座城,那時候人確實牛啊,拚命奪塊兒地就是一個國。

雖然春秋時期的國家很多,但有實力、有影響力的國家也就十幾個,它們分別是齊國、晉國、魯國、楚國、秦國、燕國、鄭國、陳國、宋國、吳國、越國、曹國。

1、齊國:姜子牙的封地,姜姓,侯爵國,位於現在的山東大部,靠近大海,所以海資源比較豐富,是後世公認的春秋四大強國之一,也是春秋時期第一個誕生霸主的國家,實力可想而知。

2、晉國:這是周家人自己的封國,姬姓,侯爵國,國土疆域涵蓋現在的山西全部和陝西大部,也是後世公認的春秋四大強國之一,大名鼎鼎的晉文公是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位中原霸主。

二流諸侯國

3、魯國:這也是周家人的封國,姬姓,侯爵國,魯國是周朝最親近的邦國,也是周禮最完整的保存者和實施者,這也使得魯國成為了一個聖人輩出的地方,名流千古的孔子、孟子、曾子、魯班都是魯國人,魯國剛開始國土面積比較狹小,之後慢慢蠶食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曹、邾、莒等國的土地,最終成為大國,在最強盛的時候甚至可以和齊國平起平坐,它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了戰國初期。

4、楚國,楚國在周文王、周武王時期就開始崛起, 周成王時期楚國建立,羋姓,熊氏,子爵,爵位沒有上面的幾個國家高,楚國建立之初比較貧弱,地位也比較低,在好幾代領導人的苦心經營之下楚國最終向南方拓地千里成為了春秋時期的大國,楚莊王熊旅稱霸中原成為五霸之一,此外楚國也是春秋時期兼並小國最多的國家。

諸侯國君主

5、秦國:秦人的先祖最開始是為商朝鎮守西戎,後來升為諸侯,到了周代他們又為周王室養馬,乾的都是體力活兒啊,周平王東遷的時候秦襄公護送有功被封為了諸侯,秦穆公時期秦國兼並了十二個西部的戎族國家,秦國得以壯大,因此也成為了春秋四大國之一。

6、燕國:燕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姬奭的封地,剛開始國土面積也不大,後來燕國佔領了薊國,又往東北方向擴展了一點,國土面積大增。

7、鄭國:鄭國位於現在的河南中部,姬姓,伯爵國家,該國經濟發達、法制先進,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發源地,鄭庄公執政之時是鄭國最揚眉吐氣的時期。

8、陳國:關系比較遠點兒的姬姓國,國土位於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西北部,這個國家的人特別頑強,兩次亡國但又兩次復國,最後還是被楚國所滅,許多年以後陳國的後人來到齊國,把齊國的君主架空自己做了老大。

諸侯國軍隊

9、宋國:宋國的國君為子姓、宋氏,是周朝初期周天子親封的公爵國,國土位於現在的河南等地,宋國的地位是春秋各諸侯國中最為特殊的一個,它享有三恪之一的帝王之禮,可見宋國在春秋時期的地位之高,宋國商業密集、經濟發達、文化昌盛,是儒、墨、道、法四家思想的發源之地,墨子、莊子、惠子三位聖人都是宋國人,宋國國君宋襄公是春秋五霸里最具爭議性的一位霸主。

10、吳國:姬姓,吳國位於現在的江浙地區,是春秋中後期時間段里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闔閭和夫差時期最為鼎盛,夫差後期被越國所滅。

11、越國:華夏族,大禹後裔的封國,位於吳國的南部,是春秋後期東南一帶的強國,振興於勾踐時期,滅國於越王無疆,越國被楚國滅掉以後,部分越人歸入了楚國,還有一部分越人南遷到了沿海、兩廣地區,統稱百越。

12、曹國:曹國的輝煌歷史基本都在西周時期,春秋時期它已跌出了一流國家的行列,晉國稱霸以後它淪為了晉國的附庸,公元前487年被宋國所滅,曹參、曹操都是曹國君主的後裔。

戰國早期示意圖

在進入戰國時期以後,原先的諸侯國已經大量減少,只剩下秦國、燕國、楚國、晉國、齊國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後來晉國分化為韓趙魏三國,齊國也從姜姓變成了田氏齊國。至此,戰國七雄的局面正式形成。戰國前期,周天子雖然還在,但周天子的影響力進一步縮小。到了戰國後期,秦國乾脆消滅了周王室,周赧王去世後,周王室不被允許在立新的天子,周朝正式滅亡。

戰國晚期示意圖

而在戰國時期的七雄,多數都進行了變法。在經過了戰爭的分分合合之後,實際上這七個諸侯國在性質上已經沒有區別,他們都建立起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各國內部,除了國君的近親之外,都是編戶齊民。所以,到了戰國後期,當時的戰國七雄,已經成為了嚴格意義上的國家。

㈤ 春秋戰國時期的代表器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代表器物都是青銅器,因為當時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出現鐵器的階段,所以說都是青銅器,這個比如說是曾侯乙墓裡面的青銅編鍾,這個都是屬於很有名的青銅器,其他的東西,比如說是一些竹簡之類的,也是有的,這個要看是什麼時代?

㈥ 春秋戰國時期是幾幾年

春秋戰國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6)春秋戰國時期擴展閱讀

春秋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接不斷,而成功進行變法的國家則強大起來,通過這種政治變革,奴隸制度最終消亡,新興的封建制度逐漸確立起來。

戰國(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滅亡,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春秋時代已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為秦統一。

中國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統一、建立起了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采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

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系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

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

㈦ 春秋是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的

春秋是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前期)。
春秋戰國時期從時間上看,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是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時間從公元前770年開始,至公元前476年結束(共歷時295年)。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時間是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共歷時255年)。

㈧ 春秋戰國的歷史背景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歷史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確立。這一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在以下方面:

(1)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2)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2、比較春秋時期爭霸戰爭和戰國時期兼並戰爭的異同

(1)相同點:①都有擴大地盤、掠奪人口的目的。②春秋爭霸和戰國兼並在影響上,都是大吞小、強凌弱,減少了諸侯國數目,加速了奴隸制瓦解和促進了封建制形成。同時不可避免給人民生活、生產造成巨大破壞。

(2)不同點:①戰國兼並具有封建兼並戰爭性質,而春秋爭霸僅是奴隸主大國爭霸戰爭。②春秋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因素的成長。而戰國兼並戰爭在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後,導致一個封建大帝國產生。

(3)諸侯間的爭霸和兼並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統一,這樣就形成統一的趨。

3、比較春秋改革和戰國變法的不同,並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為爭霸奠定基礎;內容為任用賢才,改革內政、生產、軍事;特點是在維護舊制度前提下進行。戰國變法的目的是建立、鞏固地主階級專政,完成統一;內容為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實現中央集權;特點為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

(2)原因:生產力水平不同。春秋時期,奴隸制僅僅開始瓦解;戰國時,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階級力量增強。

4、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認識

(1)老子政治思想的實質及影響:

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面對著變革的社會,他的主張實質上代表了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盡管當時沒有統治者會採納他的政治主張,但他的思想在後世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社會動盪之後(特別是在西漢初,其思想一度成為統治思想),社會需要休養生息,老子的無為思想為經濟的恢復,社會的安定、發展作出了貢獻。但無為思想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有消極的一面。

(2)如何認識孔子的階級實質:

教材有言,孔子主張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對著社會的變革,顯然孔子同老子一樣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最後鬱郁回到魯國,安心教書育人。

(3)如何評價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有進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階級社會無法實現。

(4)孟子思想的實質及地位:

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其根本目的不是為百姓考慮,是為統治者長治久安計,他的主張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但是面對著你死我活的兼並戰爭,如何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孟子的思想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司馬遷評價孟子說「迂遠而闊於事情」。孟子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它是後世「民本」思想的重要來源。

(5)如何認識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質決定意識,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產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這種思想也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這也過分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古代社會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當與此有關。

(6)辯證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韓非子的思想:歷史向前發展,今必勝古,主張按現實需要變革;治國「以法為本」「法不阿貴」;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思想敢於直面大變革、大動盪的社會現實,順應了統一的趨勢,有利於封建制度的建立和鞏固,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當時是最有用的,各國的改革變法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法治」過度易導致暴政,使階級矛盾激化,應一分為二來評價,以後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說明法家思想不能維護統治的長治久安。

(三)、難點知識剖析

1、運用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關系來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從上面的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出,變革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原因:稅收問題(魯國的「初稅畝」、齊國的「相地而衰征」);變革的社會條件:經濟基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階級基礎——新興地主階級的推動。

2、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合乎秦國國情,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變法措施執行堅決,這也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顧個人安危,敢於同舊勢力堅決斗爭。

提醒: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時代發展的表現,因此,商鞅變法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道理。

3、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繁榮的原因

(1)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2)階級關系的變革,奴隸制的崩潰,以及封建制度的確立,為思想文化繁榮提供了政治前提。

(3)動盪的社會環境和劇烈的社會變革,使得思想界異常活躍,這迫使人們去思索,眾多思想家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4)各國統治者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上的需要,紛紛網羅人才優待知識分子,養「士」蔚然成風,這種寬松的環境和優越地位,也有利於文化的繁榮。

(5)私學興起與講學之風的出現,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識、有才幹、敢於發表自己政治觀點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不斷加強,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擴大,豐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周時代的成果奠定了後來科技文化繁榮的基礎。

思想文化是政治、經濟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因此,其繁榮的原因離不開政治、經濟方面的因素。

㈨ 春秋戰國時期的典故

烽火戲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尊王攘夷: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問鼎中原: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
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
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
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
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朝秦暮楚: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圖窮匕見: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卧薪嘗膽: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
勾踐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㈩ 春秋戰國時期 分別是哪幾個國家

春秋時期有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在這一百多個國家中較強大的有齊、晉、楚、秦、魯、衛、燕、宋、陳、蔡、鄭、曹、吳、越等十幾個國家。而這些國家都想當霸主,便開始連年的戰爭兼並,造成天下大亂的局面。戰國就是這天下大亂,也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周滅亡前和二周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10)春秋戰國時期擴展閱讀:

中國的戰國時期上承春秋亂世,中續百家爭鳴,後啟大秦帝國。是中國的思想、學術、科技、軍事以及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而在兼並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而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戰國時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社會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