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佔領了中國哪些地方
中國與印度兩國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分西、中、東3段,1962年兩國因邊界爭端爆發了一場戰爭,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印度侵佔了我國大面積領土至今未收回,
一、東段藏南,侵佔中國9萬平方公里土地
雙方爭議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現全部控制在印度手裡。
1959年3月22日,在西藏剛剛發生叛亂後,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稱中印邊界早已確定,並正式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要求。在東段,印度政府認定麥克馬洪線為邊界線,在中段佔領了屬於中國的9處領土,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在西段佔領著3.3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1959年7月28日,中國阿里邊境調查組一行16人,在班公湖地區普爾楚那附近的赤卻堅山工作時,越境印軍即以2人在北山腳下埋伏,5人向調查組逼近。結果,7名印軍除1人倉皇逃跑外。
6人被捕獲。後來印度政府照會中國駐印度大使館,請求中國釋放被拘留的6名印度偵察人員,並詭稱班公湖地區系印度領土。
1959年9月23日,中國101測量隊在莫爾多附近測圖時,印軍竟開來一輛輕型裝甲車,後面尾隨持槍實彈的10餘名步兵,氣勢洶洶地侵入中國境內約500米,妄圖捕捉中國測繪人員。為了避免武裝沖突,中國測繪隊員在邊防分隊掩護下主動撤離。
1960年10月9日,印軍8人乘吉普車2輛由莫爾多通道越境400米,觀察中國班公洛卡駐地,返回時竟鳴槍挑釁。
3、巴里加斯是中國和印度西部邊境中的一塊爭議領土,位於獅泉河以西,現除東部的典角村外,大部分由印度控制。
巴里加斯地區歷來為中國所屬,西藏和平解放後,中國邊防部隊即沿著傳統習慣線守邊巡邏。1954年在典角設立邊防檢查站,以後撤至札西崗地區。
到了1955年5月,印軍占駐巴里加斯。 10月4日中國邊境工作組人員抵達巴里加斯,印軍知趣的撤回。1956年,印軍又跑到巴里加斯以南卓普河西岸,與我邊防部隊隔河相對峙,雙方約距650米。
1957年10月中旬,印軍在巴里加斯設立常年卡,開始對巴里加斯常年侵佔,強佔中國領土約450平方公里至今。1962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收復該地,後又被印度再次非法侵佔。
印度政府為了擴張其領土,逐步蠶食中國大片領土,一直發展到60年代初期深入中國境內設立了40多個侵略據點,逐步將整個巴里加斯地區納入其控制范圍。
三、中段分4塊,侵佔中國約2000萬平方公里土地
在中段,中印邊界爭端共有四塊,共約2000餘平方公里,現主要由印度控制。
1、巨哇、曲惹地區。面積332平方公里。位於札達縣楚魯松傑鄉以西南。1954年,印度官方地圖標為已定界,將該地區劃入印度,形成爭議。1958年6月2日,印軍進入巨哇、曲惹,並在曲惹修房設卡,從此控制該區。
2、什布奇山口地區。屬札達縣底雅鄉什布奇村。爭議地區共35平方公里,位於什布奇山口以西至活不桑河。1958年4月,印度控制該地。
3、桑、蔥莎、波林三多地區。位於札達縣城西偏南。該地區面積1451平方公里。1954年印度控制該地。
4、烏熱、然沖、拉不底地區。屬於札達縣達巴鄉。本地區總面積855平方公里。印度1956年6月度控制烏熱。7月,控制香扎、拉不底。
㈡ 中國和印度
說實話印度這些年發展很快,尤其是軍事方面。但是我認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1.當前中印兩國經濟不存在過多沖突。中國經濟製造業較強,而印度經濟軟體和金融較強。根據馬克思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也包括政治基礎),軍事是政治斗爭的延續」,中印兩國目前不存在太激烈的對立;
2.中印兩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國家主要矛盾都是人民內部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間的矛盾,說白了就是人民要先解決好衣食住行的問題(.印度人貧富差距世界第一,同一座城市,有人擁有直升機機坪。有人餓死,是地地道道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目前世界的主題是「和平」、「發展」,而且各國都想搭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快車發展自己的經濟,而不希望被戰爭托住發展腳步。在這一點上,中印兩國是相通的;
3.現代戰爭比拼的是綜合國力。印度的GDP是中國的1/3,而軍費開支是中國的幾倍,長此以往,印度沒准會像蘇聯一樣倒在自己的槍口下。
4.雖然印度和美國、韓國、俄羅斯、日本等國關系良好,但是和美國、韓國、日本加強關系的目的是牽制中國,想方設法讓對方為自己火中取栗,可以說他們是同床異夢。至於俄羅斯就更有意思了,印俄雙方是戰略夥伴關系,但中印也是戰略夥伴關系,如果中印之間出現不愉快,俄羅斯只能保持中立。一旦中印開戰,作為印度宿敵的巴基斯坦一定會在印度後院放火,一個巴基斯坦印度都難以搞定,再加上中國,那就……
5.中印兩國都是有核國家,雙方雖然會相互防範,但雙方不會發生大規模戰爭,最多隻是邊境沖突,這就要看常規力量了,一般認為,中國常規力量強於印度;
6. 雖然目前中印邊界印度佔中國很多領土,但是制高點都在中國手上。一旦開戰,印軍將失去地利;
7.中國青藏鐵路的修建,讓內地與西藏的運輸大大加強,一旦開戰,中國將大量向西藏方向集結兵力、運輸物資,這對我軍作戰十分有利(由於青藏高原的高原效應明顯,在西藏養一個士兵是內地費用的五倍);
8.由於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中國在西藏部署的戰術武器對於印度來說就是戰略武器,只此一項就能抵消印度工業十年的艱辛努力。(中國在西藏部署的火箭炮、中程導彈能輕易打到距中國邊境500公里的印首都新德里,新疆的su30一個俯沖就能到達新德里)。;
9.由於當年對印反擊戰把印度打疼了,所以印度懷恨在心,就像我們對日本耿耿於懷一樣。印度與中國攀比的心理非常嚴重,但是印度工業水平不高、辦事拖沓世界第一(阿瓊坦克研製了30年,還沒有量產就要淘汰了),我認為這樣一直下去,吃虧的是印度。
㈢ 為什麼印度網民如此痛恨中國
你需要知道的30個理由(為什麼印度人討厭中國)
1、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佔有一席之地,而印度卻沒有
2、中國能主辦2008北京奧運會,印度還沒有這能力
3、中國=共產主義
4、中國與巴基斯坦聯系密切
5、中國發展並試驗了反衛星導彈,印度落後於中國
6、中國在太空計劃中遙遙領先
7、中國是經濟的領導者
8、中國已經有了上海F1賽道,印度還在計劃建造中
9、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開始學習講漢語寫漢字
10、中國人不相信瑜珈,印度人則認為太極是胡扯
11、印度人認為功夫純屬捏造,飛檐走壁是無稽之談
12、西方家庭收養中國孩子,印度人說,他們的孤兒更可愛
13、中國女人比印度女人更受西方男人青睞,印度人希望他們排在中國人前
14、很多混血孩子擁有中國血統,印度人覺得這些孩子並不漂亮,印度人抵制smallville,因為她是半個中國人
15、中國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想擊敗中國
16、唐人街越來越多,印度必須建更多的寺廟
17、女孩們在舞會場合更喜歡穿中國的傳統服飾,印度人則希望他們愛上印度服飾saree
18、印度人在新加坡受歧視
19、很多奧運會金牌被中國人奪得,印度從來不被認為是奧運比賽的競爭者
20、中國人討厭cicket。印度人不認為姚明可以扣籃
21、中國題材出現在好萊塢電影和戲劇中,而印度人相信寶萊塢才是世界的驕傲
22、中國只是半殖民地,而印度被完全征服並淪為殖民地長達兩世紀
23、中國的體操很強,印度人說,體操只是為了共產主義
24、中國的領土比印度大,但是誰關心這個呢,雞的大小一樣就可以了
25、中國比印度擁有更多的士兵
26、中國國旗比印度好畫並且顏色少,印度人厭倦畫他們那輪子
27、只有中國有熊貓
28、中國通過郵購銷售了更多的姑娘,印度婦女遠不如他們說的那樣搶手
29、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超級大國引起了美國和歐洲的注意,印度也想得到那樣的地位
30、中國/亞洲面孔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西方的商業廣告中,印度想取代中國面孔
㈣ 印度與中國
面積總的來說:
印度大概3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的三分之一。
但印度可耕地面積卻佔一半,大約是150萬,而且印度處於熱帶,糧食很容易高產;相對來說,中國的可耕地面積只有13%,約為130萬,且大部分處於溫帶,糧食產量肯定不如熱帶的印度。所以,現在印度對外出口糧食,而中國基本自給,略有進口。
人口總的來說:
印度有11億人,而中國有13億多一些。
從單個人素質看:中國人能吃苦,善於干實事,而印度人則差一些。
從年齡比例看:印度的人,年輕的多,老人少,也就是說,幹活的多,花錢的少;而中國正好相反,年輕的少,老人多,幹活的少,花錢的多。從長遠看,印度的潛在力量遠比中國強大!
從民族角度看,印度的主要民族之佔47%,而中國的漢族佔92%,雖然是一盤散沙,但中國還是比印度強。
從宗教角度看,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信仰回教的有10%甚至更多,回教和印度教之間的矛盾大概有1000年了,這是印度本國不團結的主要原因。中國古代文明發達,大多數是孔聖人的門徒,那時候不用神道來穩定人心,所以沒有什麼宗教,或者說宗教不起作用,但現在中國文明被摧殘,導致信仰空虛,所以宗教很泛濫,現在信仰基督教的約占總人口的5%-8%,對將來中國內斗提供了條件。
㈤ 歷史上中國和印度一共有幾次大的沖突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
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即聲稱其與中國之間的邊界線為英國人劃定的邊界線。而中國人的立場是,由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劃定的邊界線是非法的,應重新予以協商。雙方有爭議的地區是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賽欽高原——印度堅持認為該地區性拉達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麥克馬洪線」沿線地區。
50年代末,中國修築了穿過阿克賽欽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這一情況,並發現中國武裝部隊已經牢固佔有該地區。
隨後,雙方不可收發室免的發生了交火事件。由於印度對中國實力的低估,談判解決問題的努力歸於失敗,印方甚至認為自元朝即為中國固有法定領土的西藏也應脫離中國。
1962年,其時中國剛剛結束三年自然災難,印度政府命令軍隊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對此表示抗議。由於印軍拒不撤回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中國部隊發起反擊。印軍慘敗撤回。中國即宣布停火,並從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數英里。
(5)印度中國擴展閱讀
戰爭尾聲
1962年11月21日24時,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 ,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
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3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 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在戰爭史上是史無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
㈥ 中國印度
最本質的原因是:兩國人民的性格不一樣。
印度人好張揚,不務實,不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導致國防自產能力、公路學校等公共設施極不健全,雖然有廉價勞動力,但相較中國四通八達的道路,一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外企還是傾向於中國投資。舉個例子,印度國防基礎設施建設相當落後,武器自產能力嚴重不足,卻拿那麼多錢搞航母,早晚拖死它
㈦ 印度與中國誰厲害
中國強
綜合國力當然是中國更強。上世紀60年代,中印戰爭時,中國打他就跟玩似的,雖然近幾年印度的國防力量迅猛增長,軍費支出不斷攀升,但於此同時,印度政府卻是勒緊褲腰帶,餓著肚子,財政赤字也跟著節節上漲。所以,印度的這種模式不可能會持久。 印度政治方面,官員貪污腐敗也很嚴重,與我國相比,我國在近幾年,反貪反腐取得很大成效,而印卻在不斷惡化。經濟,中國第二,就不說了。 科技,醫療,文化等,之前是一項鄙視的,但慢慢了解到,在印度,從小學到大學是免費的(前提是能考上),醫療是免費的(具體不清楚),印度班加羅爾有小矽谷之稱,這些方面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鑒。
㈧ 中國到印度多少公里
解答如下:
中國與印度是直接接壤的。
(資料來源:網路:印度)
㈨ 中國和印度是什麼關系
一山難容二虎。中國和印度有相似之處:領土大,人口多,歷史悠久,有文化傳統。都具備稱為大國強國的基本條件。不管你是不是承認,領土和人口都是稱為一個大國所需要的,我們看看英國和日本這兩個島國,他們是很強大的,但是英國為什麼不復當年之勇?日本為什麼這么強了,還要做美國的小弟?單從國土上來講,國土面積小單從軍事上來講就缺少了戰略縱深,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日本本土遭受了大面積打擊,日本馬上就扛不住了,而英國在二戰中得以維持是得益於其作戰素質非常高的空軍和技術力量強大的海軍,使得英國建立起海陸空立體防禦,但是這樣的防禦系統得以奏效的前提是德國的空軍和海軍技術兵器和空軍海軍戰斗人員素質落後於英國。而在陸海空軍技術水平相當,戰斗人員素質相接近的情況下,必要的大縱深防禦是必要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初國軍反攻大陸那麼困難,無異於天方夜譚,而解放軍在當時海空軍技術兵器落後的情況下,想一口吃掉台灣也是很困難的,但是現在來看,解放軍的軍力不亞於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台軍的情況下,台軍的立體防禦系統顯得危如累卵,因為台灣缺少大縱深防禦。如此看來,在中國如此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中日之間的技術差距將會越來越小,那麼可以假想,不久的將來,中日的力量對比就好像當年的美英關系對比一樣,英國殖民美國的時候,英國的力量是強大的,但是美國獨立之後,很快就趕超了英國,不得不說,與人口數量和領土面積是有一些關系的。日本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在科技上被中國趕超,到時候日本對中國的威脅是有限的,而中國對日本這種沒有戰略縱深的國家而言,威脅是巨大的,因此日本也是當今宣揚中國威脅論的忠實粉絲。而再看中印力量對比,中國非常自豪自己的經濟和科技發展迅速,但是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印度的經濟和科技發展也非常迅猛,而在軍事上更是動作頻頻,從諸多相似的成為世界大國,世界強國的條件來看,似乎都是一山難容二虎的。從古至今,大國強國對周邊的國家自始至終都沒有斷絕的就是文化輸出,當今的美國,肯德基,麥當勞,NBA等一系列文化都延伸至世界的各個角落,爬上了全世界大部分計算機用戶的桌面,這都是一種文化影響,而中國和印度都有各自的傳統文化,很難互融,而且誰也不承認對方比自己強多少,這在各方面都形成了一種均勢。在這種均勢的情況下,中印關系是制衡的,既合作又防範,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
㈩ 中國為什麼列印度
因為中印雙方就邊境問題達不成一致,印軍不斷侵入我方傳統控制線,試圖佔領其主張國境線,所以中方對印軍的挑釁行為進行了反擊。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在zang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因為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在雙方會談破裂後,中印兩國開始交惡,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
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中國歷屆政府(包括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從來沒承認「麥克馬洪線」,或「約翰遜線」。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印度當局在其無理要求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後,繼續推行「前進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改變業已形成的邊界狀況,並不斷製造流血事件。中印雙方就邊境問題進行了大量談判,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談判破裂之後,按照中央指示,中國西藏、新疆邊防部隊進行了備戰,於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對入侵的印軍進行了反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繳獲大批武器,完成了既定目標。